#故宮廢文事件之表達者盡到精準表達的責任了嗎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Southern Branch of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在前兩天發了一篇文章,疑似稱黃庭堅的作品是"廢文",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古董愛好者跳出來指責國家單位怎可用此種低俗字眼稱呼之,但也有許多粉絲支持小編用這種輕鬆的方式推廣古文物,最令人驚訝的,是小編的積極回覆留言跟最終的處理方式,讓這件事情從可能的公關危機變成了故宮在新媒體經營的敏銳度與氣度之展現?因為這件事情的發展太有意思,我忍不住要來發表我的想法。
我們先來看看原文到底寫了什麼? 傳送門 : https://pse.is/3k9clr
首先,其實故宮南院的原文,是在標題用了許多媒體擅長使用避掉法律訴訟的"疑"或"問號就代表我不這麼想喔"來引起觀眾注意(發現了嗎我也這樣做嘿嘿),其實全文"廢"的疑似指控也就只是在標題,接下來對於黃庭堅的文章,也是認真地翻譯了,只是選擇了比較輕鬆的翻譯方式,嚴格來說全文並沒有對於黃庭堅的作品做出"廢"的指控。其實這個前提也不是沒有喜劇演員說過,我記得應該不只一位說過孔子的論語就是最早的推特之類的話,但忘了是誰,好像連我都用過這個前提。
於是接下來,就有許多看起來明顯為藝術愛好者的知識分子群聚,認為故宮的小編"說黃庭堅的文章是廢文是欠思量",然後另一群對於不能接受小編幽默的這些人感到不滿的年輕人就跳出來為小編護航,瞬間在此形成了奇妙的"代溝",書法藝術擁護者認為你們這些年輕人不懂欣賞藝術之美,年輕人認為你們這些老人不懂得欣賞網路幽默之美,吵得不可開交。
在許多指責中,小編可沒閒著,對於某位網友的批評,南院小編給予了這樣的回覆:
"謝謝您的留言與關注,您所提的考量點皆相當重要。
透過文物,我們可以想像過去的人在截然不同的時空環境下生活的狀況,在欣賞及詮釋的過程還有來自各方的討論下,作品便有了新生;但如果缺乏了人文的互動,文物就僅是沒有生命的物件。
博物館收藏、研究人類文明的遺產,還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讓每一位公民都可以親近、普及
然而,社會大眾背景、興趣、喜好都不同,博物館的溝通管道也從展覽、研討會、論文出版,延伸到現在到多樣化的社群媒體,在不同的溝通媒介,便須運用該媒介的特性去尋找合適的切入點,也持續地在磨合成長
也希望未來您能繼續給予關注及指導,期待未來疫情舒緩,能親自來博物館走走☺️"
小編在所有的文章回覆中,不卑不亢,細心說明,甚至回覆其他網友說"你的翻譯很優美"。除了有伸手不打笑臉人的功用以外,似乎也可以感覺到,這則文章的作者用很堅定但不強迫人接受的姿態,敘述自己對於這則貼文"並不後悔"的心情。
過了兩天,小編再度發文,好好地呈現了對黃庭堅作品的翻譯:https://pse.is/3gr76d
原文認認真真地,不用所謂的新媒體語言,用應該許多國文老師都會讚許的方式翻譯了一遍,但在該文的底下也說明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熱烈討論作品真的是很棒的事!
一個共榮的博物館,需要大家的參與和支持,作品也需要持續與人們交流,才能保持生命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欣賞觀點,大家都要開開心心的唷~
最後,小編要在這裡在向大家 #求留言 #求分享 #求追蹤,還請各位朋友不吝指導,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記得之前跟凱莉抱怨曾被網友誤解時,凱莉說:"他們沒有義務去理解我們,這是你跟我說的,現在我用這句你安撫我面對網友批評時的話提醒你自己。"是的,小編大可挾年輕粉絲之擁護,直接酸那些"老人"食古不化,但他選擇回應每一個網友的文章,不卑不亢,對兩邊都做出了讓步,卻也讓自己的立場更顯露出來:我要的,只是大家認識到這些古文物,沒有惡意。
我不知道故宮對於自家小編的權限開放到哪裡,但是看到政府單位能出現這麼驚人的公關處理,覺得很感動,所以特此文章感謝小編的努力,喜劇演員可以從這裡面學到什麼呢?被誤解的時候,也許第一時間不要選擇把對方化為敵人,想辦法溫柔地發表自己的想法,這作法雖然無法讓本來就不會支持你的人轉向你,但是如果對方剛好是搖擺的人,你也許就能獲得意外的粉絲和理解。
他們沒有義務理解我們,被誤解本來就是表達者的宿命,但在疾呼"不隨意誤解人是聆聽者的責任"之前,我們做好自身的表達了嗎?
#匠說比較好
Search
大家熱烈討論作品真的是很棒的事 在 科技發達的當代,用社交軟體寒暄再日常不過... - 長榮文苑酒店 ... 的推薦與評價
王直方是黃庭堅的晚輩,目前在文獻可查詢到的,就有數十封二人往來的信件。王家時常餽贈各式花卉,黃庭堅也回以詩文手稿。 - - #大家熱烈討論作品真的是很棒的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