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
中國漢族是七萬年前離開非洲進入中國大陸的智人Homo Sapiens後裔,都屬於蒙古人種Mongoloid 。這些遍佈中國土地上的蒙古人種,在一萬三千年前第四紀冰河時期的冰盛期結束時,脫離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社會,開始進入有農耕生計的新石器時代。
農耕生計方式使這些蒙古人種由游團Band社會發展成部落Tribe社會,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這些農耕部落就是中國漢族的祖先。黃河流域以粟黍農耕為主,長江流域則以稻作農耕為主,長城以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出畜牧型農耕社會,到了青銅器時代更演化為游牧社會。但史前時期的華南和東北在新石器時代始終維持著狩獵採集社會的生活方式。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國農耕部落已相當發達,九千年前河南新鄭的裴李崗、八千年前河北武安的磁山、七千三百年前甘肅秦安的大地灣都是黃河流域粟黍農耕部落的遺址。
七千年前黃河中游的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陝西西安的半坡村和臨潼的姜寨、河南三門峽的廟底溝、河南鄭州的大河村等都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粟黍農耕部落,稱之為「仰韶文化」,相當於神話傳說「盤古、伏羲、神農」的三皇時代。
黃河中游河南洛陽的王灣村、河南鄼城的王油坊、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等地方,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則從部落社會進化到酋邦式Chiefdom的農耕社會。河南鄭州西山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出現用土塊築牆,把聚落圍住的「城郭聚落」。這些現象相當符合傳說中以「黃帝公孫軒轅」為首的五帝時代。傳說公孫軒轅的首都在河南鄭州,神農酋長姜烈山的首都在山西永濟的蒲州鎮,兩人領軍大戰於阪泉,即山西運城解州鎮,神農酋邦兵敗投降。阪泉之戰是中國由酋邦聯盟走向國家組織State的第一場大型戰爭。
酋邦的出現,會伴隨著「環壕聚落」和「城牆建築」的出現。聚落四周有壕溝環繞,供防禦及防洪之用,形成「環壕聚落」。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東北遼河西岸已出現興隆漥、查海、白音長汗等的環壕聚落,長江中游的湖南灃縣的八十壋也出現環壕聚落,但黃河中游和渭河流域尚未發展出環壕聚落。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渭河上游甘肅秦安縣的大地灣、渭河下游陝西西安半坡村、臨潼的姜寨、黃河下游安徽蒙城縣的尉遲寺才出現環壕聚落。
新石器時代晚期,城牆建築出現在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的陶寺村、河南新密市的古城寨、輝縣孟莊、淮陽縣平糧台、登封市王城崗、郾城縣郝家台等地。河南新密市古城寨的城牆東西長460公尺,南北長370公尺,高度15公尺,寬度40公尺。陶寺的城牆東西長560公尺,南北長1000公尺,後來東西長更擴大到1800公尺。
黃河下游部份,五千五百年前山東泰安的大汶口到四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山東濟南的龍山鎮已具有發展出酋邦條件的「龍山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和晚期黃河下游的龍山文化形成中華文化的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又稱「黃河文明」。在龍山文化階段,山東出現了城牆建築,山東荏平縣「教場鋪」有東西長1100公尺、南北長300公尺的城牆,山東陽谷縣景陽崗有東西長400公尺、南北長1150公尺的城牆,這兩座城牆都是用版築技術建造而成,城內還有版築基壇,可能有宮殿建築。
山東在當時被稱為「東夷九黎」,「東夷九黎」的龍山文化以薄如蛋殼的黑陶製作技術崛起,並傳入黃河中上游。這些區域吻合中國史書記載的「蚩尤」統治區域,蚩尤領軍與公孫軒轅大戰於涿鹿,蚩尤兵敗陣亡。涿鹿位於河北、河南、山東的交界處,涿鹿之戰後,公孫軒轅的勢力範圍擴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黃河中下游。
龍山文化晚期,黃河中游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出現東西長1800公尺、南北長1500公尺的大型城牆,城內有宮殿建築,還有高三層樓可觀天象的祭祀基壇,這個陶寺城後來明顯遭到暴力破壞,城內人遭到屠殺,該城也遭廢棄。陶寺遺址出土四千年前的扁壺,繪有類似「父土兀」的紅色文字符號,稱「朱書文字」,被認為是「父堯」或「文堯」,間接佐證「帝堯」的存在不是傳說,而陶寺不只是酋邦,更可能就是史書上「五帝時代」陶唐國「帝堯」伊祁放勳的首都。
河南新密市新砦遺址尚殘存有東西長960公尺的城牆,南北城牆被鄰近的雙洎河破壞僅存160公尺的遺蹟,城內面積達70萬平方公尺。沿著城牆外有壕溝,這個壕溝外側還有長達1500公尺的外壕。城牆內部西南側還有內壕,城內中心位置有一座東西長50公尺、南北長14.5公尺的宮殿建築。
考古學家依時間順序判斷,新砦可能就是毀滅陶寺的新霸主。伊放勳的首都如果遭到新砦的攻擊和屠殺,《竹書紀年》所述有虞國「帝舜」姚重華囚禁陶唐國「帝堯」伊祁放勳,擊敗堯的兒子伊祁丹朱,支持丹朱的「三苗」遭舜鎮壓而滅亡。這段歷史記載,舜發動暴力政變,奪取堯政權的撰述,可能才是正史,堯舜禪讓政治只是後代的政治宣傳。舜的首都傳說是河南虞城縣,但虞城尚無城牆的考古證據支持。
如果河南新砦是舜的首都,則《竹書紀年》的歷史記載將獲得考古證據的支持。河南新砦在鄭州的西南邊,進攻山西襄汾也比河南商丘西邊的虞城近很多。《荀子》和《韓非子》的記載和《竹書紀年》一致,《荀子正論篇》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韓非子說疑篇》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長江中游北邊和漢水流域的湖北天門市石家河有東西長1100公尺、南北長1200公尺的城牆。湖北應城市的陶家湖、門板灣,荊門市的馬家院、荊沙市的陰湘城也都出現城牆建築,但未發現有宮殿建築物。陰湘城的城牆基底寬40公尺,高5公尺,東西長580公尺,南北長500公尺,城牆外有寬45公尺的壕溝環繞。這些城牆建築的地點卻是史書上「三苗」的統治區域,也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建築起來,又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被廢棄,原因可能是戰爭或洪水。中國史書記載,「三苗」遭帝舜姚重華鎮壓敗亡。
長江下游南邊在六千年前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浙江嘉興的馬家濱、上海青浦的崧澤村、五千三百年前浙江餘杭的良渚等都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稻作農耕相當發達的部落或酋邦。長江以南的這些部落和酋邦在中國史書上並無記載,當時的文化水平並不比黃河流域差。浙江餘杭的良渚城牆建於四千五百年前,東西長1,700公尺、南北長1,900公尺,寬60公尺,高達4公尺以上。良渚作為長江下游以南最大的酋邦,既是中國當時的玉器製作中心,也是稻作農耕的生產中心。良渚的莫角山有一座土台,東西長760公尺、南北長450公尺,做祭祀之用,因此良渚也是長江下游南邊的宗教中心。良渚的稻作文化和拍蓆紋陶器技術被認為影響了江西贛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以及福建的曇石山文化和台灣島的大坌坑文化。但良渚酋邦在中國史書上並無記載,考古證據顯示這個「良渚文化」從五千三百年前出現,存在至四千年前突然滅亡。
總之,中國在四千年前已是酋邦林立的土地,酋邦之間合縱連橫的聯盟,出現神農氏族的姜烈山和有熊氏族的公孫軒轅等權威很大的聯盟共主,作為酋邦聯盟的共主與各個酋邦的酋長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君主與諸侯的政治原型,這種原始政治架構提供中國漢族形成的政治條件。
公孫軒轅擊敗姜烈山,有熊酋邦合併了神農酋邦,讓後世中國人自稱是公孫軒轅和姜烈山的「炎黃子孫」有了歷史憑據。後世把酋邦聯盟的共主宗教化,稱為「天子」,並賦予政治性的「帝號」,但當時尚不具備由酋邦聯盟進化到國家組織的歷史條件。
夏朝是中國漢族從酋邦聯盟進化到國家組織的第一個王朝,考古證據較接近《史記》所述的夏朝都城可能分別是河南登封的王城崗和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這兩地都有城牆建築的遺蹟。二里頭的城牆東西長300公尺、南北長370公尺,可能是當時的宮牆。另建有兩座宮殿,一號宮殿東西長108公尺、南北長100公尺,二號宮殿東西長58公尺、南北長73公尺。二里頭的東邊還有寬10公尺的環壕。從公孫軒轅到夏朝,中國漢族因此自稱「華夏民族」。
商朝是中國的第二個王朝,也是第二個國家組織。這個朝代發展出來的鐘鼎文和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基石,中國文字的非拼音特性在商周兩代成為各地諸侯酋邦的共同文字,跨越各地的語言,提供中國從諸侯林立的鬆散王國逐漸走向統一帝國的文化要素。到了秦漢兩代,華夏族改稱漢族,形成民族的政治條件和文化要素都已獲得堅實的鞏固,漢族作為ㄧ個民族的主客觀條件完全成熟。
請參閱《台灣島史記》
作者:蔡正元
大秦帝國順序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公開分享的力量〉座談之後……】
昨天跟山姆對談,分別從辦課單位與自由教練的角色分享「分享的重要性」。回程的路上,下著微雨,心情異常激動……我很享受這種激動的感覺。最後Q&A時志匡問到我的推薦書單時,我不經意想到自己很喜歡的一本書《小即是美》,這本書於一九七三年問世,作者修馬克(E. F. Schumacher)於四十多年前提出的經濟哲學思想,竟然至今仍然適用,而且更適合在面對大陸與全球化經濟壓力下的臺灣。
回程的路上,修馬克的話語在我腦中竄動,一回家後馬上打開讀書筆記,重讀過去撰打下來書中喜歡的字句。
修馬克否定傳統的經濟思維(40多年前的傳統跟現在幾乎一樣)。時下的經濟思維是:人是為了賺取財富而工作。如果大家都是這樣想的話,老闆會認為員工是成本,如果不能完全予以刪除(譬如電腦或機械自動化)也要以降低勞動成本為目標,比如說少聘一點人或少發一點薪水;從勞工的角度來看,因為工作所以犧牲休閒與舒適,因此工資是對該犧牲的一種補償。於是,對老闆來說最理想的狀況是有產出但完全不用聘人;對勞工來說最理想的狀況是有收入就不用就業。這是「人是為了賺取財富而工作」這種經濟思維之下必然衍生的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深受這種思維的影響:整個經濟體的目標都是為了「盡量減少工作負擔」。除了自動化外,最有效的方法是所謂的「勞動分工」,但這進一步把人變成各種生產線上的「工具」,或甚至更糟的比喻是「零件」。還是說更貼切呢?
修馬克認為「人是為了賺取財富而工作」這種思維是錯誤的,要被更新成「人是為了獲取自我的價值而工作」,以阿德勒的用語來說「人是為了獲取幸福感而工作」,想要幸福就必須工作,不可逃避。如果人失去工作的機會,就會陷入絕望的境地,不只是因為他少了份收入,而在於他缺乏工作的滋養與活化,這是沒有其他東西可予以取代的。這種觀點跟阿徳勒的哲學互相映證。
修馬克進一步提出,該如何在世界「愈大愈好」的既存經濟體制下做出改變。他提出的方法是:教育。他在書中說「教育是最偉大的資源」。分享書中修馬克的一段話: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乃是在傳導價值,但是除非價值體系已形成我們自己本身的價值體系,構成我們心靈的一部分,否則就無法在生命歷程中協助我們指引迷津。這就是說它們並不只是一堆公式或教條,而是伴著我們一起思考,一起感受,並經由它們來觀察、詮釋、體驗這個世界的那一套工具。(摘自E. F. Schumacher著,李華夏譯:《小即是美》,台北:立緒文化,民89年出版,頁85)
教育的目的在傳導價值,知識與經驗只是工具。人才是主體,人才是價值的所在,不是知識,更不是可消費的物品。物品與知識只是幫助我們觀察、詮釋與體驗這個世界的工具。修馬克的觀點是:工作只是為了提高才能,並且滋養與活化人類的價值,使個性正常發展。換言之,工作是為了展現個人的價值。從這個觀點來看,老闆成立公司是為了讓更多人有展現個人價值的場域,公司裡的團隊,透過互助合作一起體現更大的價值與幸福感。
==
我跟山姆,昨天在做的其實不是在教什麼專業的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在傳導價值,傳導「分享的價值」。
昨天來到分享會的主要是自由教練和課程的承辦人,都是體育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其中之一。我非常認同修馬克的論點:「教育的目的在傳導價值,知識與經驗只是工具。」而我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則是在「傳導價值」的過程中「體現自己的價值與幸福感」。
因為寶蓮提到當規模擴大後,如何保有初衷,不被經濟壓力拉走?若是修馬克在現場的話,我想他會回答:「小即是美,改變思維,在能維生的情況下『為體現價值』而工作,若能這樣做的話,你與公司的『價值』都會愈來愈高。」而我想補一句:「課程與教練的『價格』也自然而然會愈來愈高」。
==
下面是我回覆志匡的書單,都是我很喜歡而且反覆閱讀的書,也分享給各位參考(下面的順序是依個人的喜愛程度與重讀次數的排名):
【小說類】
1、《強風吹拂》(日本)
2、《轉瞬為風》(日本)
3、《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美國)
4、《雨中的3分58秒》(美國)
5、《犧牲》(日本)
6、《伊甸》(日本)
【散文(包含運動哲學)類】
1、《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日本)
2、《身為職業小説家》
3、《愈跑,心愈強大》(美國)
4、《跑步之心》(西藏)
5、《寫在深夜加油站之後》(美國)
【傳記類】
1、《天生就會跑》(美國)
2、《永不屈服》(美國)
3、《跑得過一切》(美國)
【訓練類】
1、《跑步該怎麼跑》(Pose Method of Running)
2、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
3、《丹尼爾博士得跑步方程式》(Jack Daniels’ Running Formula)
4、Periodization for Sports
5、Training with Power Meter
6、Swim Speed Secrets
【其他類】
1、《老子》
2、《小即是美》
3、《被討厭的勇氣》
4、《盲眼鐘錶匠》
5、《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6、《大崩壞》
7、《自私的基因》
8、《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順序 在 大秦帝國之裂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大秦帝國》的故事主軸為商鞅變法,描述一個貧弱老邁的秦國,在戰國初期列強環伺內憂外患 ... 原著分為6部,第一部為《黑色裂變》,其餘依順序為《國命縱橫》、《金戈 ... ... <看更多>
大秦帝國順序 在 大秦帝國之天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原作 ...大秦帝国之天下_百度百科《大秦帝国之天下》是由延艺、顾其铭、强龙、刘永涛执导,李梦、张健编剧, 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等人领衔主演的 ... ... <看更多>
大秦帝國順序 在 [心得] 我看《大秦帝國》。 - 看板China-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來介紹我最近看的兩部很棒的歷史作品。
第一個是電視劇---《大秦帝國》。
這是對岸拍的一齣長篇歷史劇的第一部,故事圍繞在
於大家所熟知的商鞅變法上,以秦孝公與衛鞅(商鞅)
這對君臣如何把一個弱小的窮國變成日後統一六國的
霸權帝國的精采故事。
說真的,《大秦帝國》是我自從《雍正王朝》以來,
看過覺得少數能與之匹敵的歷史劇(《貞觀之治》味
道有出來,可惜張力差了點。),不論是演員陣容,
場景氣勢與編劇考究,都是一等一的水準,史實與商
業兼顧,令我不得不嘆服。
好的歷史劇就是要拍成這樣啊!
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看到衛鞅與劇中截然不同的評價
,可是,反過來思考,歷史本來就是一種主觀的,怎
麼去詮釋,是看史家的想法。撇開本劇的原著不論,
就編劇來說,他們所呈現出來的,是屬於他們的觀點
中的商鞅,並沒有嚴重偏離所謂的史實,只是評價不
同。
這是我極為讚賞的部份。
好的論點引人省思。
拍的好的電視劇,讓人會想認真去研究。這部片讓我
深感汗顏,自己對於戰國史的淺薄,忍不住想去翻翻
史學書來惡補呢!
此外,我覺得本片能如此成功,還有一個特點,那就
是演員。
飾演秦孝公這位關鍵角色的侯勇,台灣觀眾一定對他
不熟,事實上我也是,但是如果說他在電影《赤壁》
中飾演魯肅,或許大家就會有印象了。不過,真正要
看這個演員的實力,還是要看《大秦帝國》,這個足
以“王天下”的絕世明君,侯勇把他演的活靈活現,
入木三分,相信看完本劇之後的觀眾,不深深的敬重
秦孝公也難!
至於他的好搭檔衛鞅,則由王志飛飾演。這個演員一
開始看似其貌不揚,不過其演技有一種特色,尤其明
顯在於劇中每每有高談闊論的戲碼時,就特別顯著。
另外一個我喜歡的演員是老太后呂中,雖然她的慈禧
形象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心中,不過這次由她來扮演一
個開明而不凡,默默支持兒子改革的母親,依舊令人
印象深刻。
最後,讓我很想多看到他出場的演員,就是那位看似
英明又糊塗的魏惠王李立群。雖然他是我頗熟悉的台
灣演員,可惜我並沒怎看過他演出的電視劇。在本劇
中他跟公子卯這對活寶的戲份,卻讓我印象深刻之至
(我還真不習慣十三爺變成這樣~:P),每次出場都讓我
頗為期待啊!
總之,《大秦帝國》是部不可多得的好歷史劇,真的
值得花時間去觀賞它。也強烈的期待第二部的誕生!
哎!為什麼台灣的簡體書店都沒有原著小說呢?我想
看啊!QQ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23278990
--
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在研究所的窮學生的時候,
說了一個笑話,正妹說很難笑,叫我滾。
十年後,我開著名牌跑車身穿西裝戴墨鏡,
講了一個同樣的笑話,正妹說我人好幽默風趣。
是好笑,也是不好笑,矛盾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2.89.1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