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主辦神功戲的值理會仝仁、神功戲的戲班班主、粵劇界的兄弟姊妹:
「政府頒布復演神功戲須遵守的防疫措施 」
由於新冠狀肺炎病毒肆虐,神功戲無可奈何停演了一年多,近日疫情開始穩定,八和第一時間於3月18日向特首林鄭月娥發出公開信,促請政府馬上恢復處理神功戲搭建戲棚的申請,讓神功戲能夠復演,延續各鄉以神功戲酬神娛人的悠久傳統。
本會剛於4月1日晚上接獲政府民政事務局的官員通知,政府最新發出的「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引)(業務及處所)規例—關於表列處所的指示」內有關「公眾娛樂場所」的條文,適用於神功戲。換言之,只要神功戲能遵守上述條文所列明的防疫措施,便可恢復演出。
對於政府能夠迅速回應各鄉民眾及粵劇業界的訴求,本會深感銘謝。各鄉籌辦神功戲,由聘用戲班、搭建戲棚、以至祭祀用品等準備齊全,一般最少需時個半至兩個月。敬希各鄉主會能盡快開展籌劃「天后誕」、其他誕期、醮期的酬神祭祀活動,粵劇界上下仝仁已準備就緒、隨時候命演出,並會全力協助主會執行政府頒佈的防疫措施,以確保觀眾及所有演職員能在衞生安全的大前提下,延續神功戲酬神娛人的悠久傳統。
八和主席汪明荃
附件:神功戲須遵守的防疫措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戲棚文化跟神功戲有著密切的關係。十八、九世紀時,本地粵劇戲班會乘紅船到佛山、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演出神功戲,由於難以覓得固定的演出場地,便於空曠地方搭建戲棚。神功戲其實是做給神看的,因此舞台需面向神廟,又或於空曠地方搭建戲棚,謂之「請神」。尾場完結,便會請神明離席,謂之「送神」。如果場地從未使用過(謂...
天后誕 神功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戲棚文化跟神功戲有著密切的關係。十八、九世紀時,本地粵劇戲班會乘紅船到佛山、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演出神功戲,由於難以覓得固定的演出場地,便於空曠地方搭建戲棚。神功戲其實是做給神看的,因此舞台需面向神廟,又或於空曠地方搭建戲棚,謂之「請神」。尾場完結,便會請神明離席,謂之「送神」。如果場地從未使用過(謂之「新台」),戲班便會舉行一個名叫「打貓」的破台儀式,由其中一位演員扮演白虎,以肥豬肉作餌,最後白虎會被制服。如果看到舞台上橫卧著一張椅子,即意味著「打貓」儀式尚未結束,戲班於台上不得開口說話,否則對話者將會遇上衰運。衣箱對演員來說十分重要,不可亂踢別人的衣箱,尤其於開場之前,不然該演員會失聲!「鈎住」即「hold住」,意謂未準備好。「馬前」即加快演出的步伐,「馬後」即拖慢步伐。為了遷就時間上的改動,老倌可以即場「爆肚」,創作出平仄相符的句子以配合演出。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糅合唱做唸打、樂師配樂、戲臺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世界各地。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戲劇內的角色,在粵劇及中國戲曲中被稱為行當。粵劇的行當原為「末」、「生」、「旦」、「淨」、「丑」、「外」、「小」、「夫」、「貼」、「雜」的十大行當。後來被精簡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這都是根據角色的年紀、性別、性格、外型等特徵來分類的。「末」代表年老角色。「生」代表男性角色。「旦」代表女性角色。「淨」就是性格剛強暴躁的男性角色。「丑」就是滑稽角色。 拉臉皮及紮頭髮,根據行內習慣,所有老倌都是自行照著鏡子化妝。一般舊式化妝是先拉起臉部皮膚(行內稱「吊眉」),用布條紮著頭髮(行內稱「勒頭」),用白色顏料畫了個底稿,確定線條對稱公正,然後才正式填上其他鮮豔顏色。丑角常有一個大白點在臉的中央。其實化妝顏色以紅、黑、白、藍、黃為主。紅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剛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惡陰險,藍色代表狂妄兇猛,黃色代表驃悍幹鍊。
表演方式:
1.「自報家門」:戲曲中主要人物出場時的自我介紹。它由「打引」、「定場詩」、「坐場白」組成。
2.「打引」:是劇中主角第一次上場時,半念半唱一些韻文結構的詞句,這叫「打引」。它簡單地自敘心情、處境、身份、經歷、性格,抒發志趣、抱負、情緒。
3.「定場詩」:當角色念完「打引」以後要念的四句詩,為定場詩。《帝女花•香夭》的詩白選段:
「倚殿陰森奇樹雙。明珠萬顆映花黃。如此斷腸花燭夜。不需侍女伴身旁。」
4.「坐場白」: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場白」以後所念的一段獨白。內容是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身世、經歷、心理等。
5.「跑龍套」:「龍套」是指戲曲中扮演士兵、伕役、宮女等隨從人員,因穿特殊形式的龍套衣而得名。「跑龍套」就是扮演這些角色的意思。
天后誕 神功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青衣島原有的天后古宮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天后古宮原來的位置是在「三百錢」(即現在青衣島對岸海邊的墳場),因廟宇外牆粉白,人多稱爲白廟。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青衣村民常常專程搭船到這座廟宇參拜。據聞在三百錢天后廟打鐘鼓,聲音可以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在青衣灣近岸處聽到回音(即青衣的古天后廟位置),村民認爲該地是龍口, 爲求方便參拜及認爲是天后意旨,遂在乾隆中葉(一七四二年)於這個位置遷建成青衣第一所天后廟(即今日青衣分區警署位置)。據傳天后娘娘曾顯聖,嚇亡海盜護鄕保民,所以天后廟一直都吸引大批鄉民參拜,香火鼎盛。廟內墨石碑誌,因日久殘破,字跡模殘,遂於一九二六年,由鄕中父老擇定吉時吉日,撥資大修擴建,使天后廟可以容納更多善信,然而原有的碑確認於當時已遭拆棄,村民亦代代流傳了不少關於天后顯靈的故事,例如據說日軍襲港時,廟前海灣泊滿船艇,投下的炸彈皆從船旁落入海裡,水陸居民均保平安,是爲天后對島上居民的庇護。七十年代政府要收地發展,連天后古廟也不免成爲收地的範圍之內。青衣村民篤信風水,於是聘請了有名的風水師傅蔡伯勵先生,爲古廟搬遷推算另一合適的位置。最後亦指出這座古廟只適宜在舊址移上一點,不能再更改其他位置, 遂於一九八三年正式把這座廟宇搬移至涌美下村附近(即天后古廟的現址),繼續讓鄕民及善信供奉。由於天后是海上之神,故所有天后廟皆面對海洋而建,青衣天后廟亦不例外。然而新建成的天后廟因青衣島塡海及土地發展的關係,令該廟遠離海邊。加上天后廟的風水因青衣分區警署之興建而大受影響,政府遂撥款港幣二十四萬元,在廟前興建噴水池、假石山和牌樓。在天后廟前面的正中位置興建一座水池,以水池象徵大海,希望仍能得到天后娘娘的庇佑。 舊天宮古廟附近的土地,是二、三百年前村民所共同擁有的田產,古廟的面積大約有四百多尺。收地時,按照政府的補償政策,另建一間七百尺的新天后廟,同時再補償八間村屋給予村民,使陳、鄧、張姓的所有後人都有所受惠。由於這些天后宮產業是所有青衣客家原居民同時所擁有的,屬於集體性公有財產,村民遂將所補償的村屋分租出去,以維持穩定及不斷的收入,作爲維修廟宇及各項有關支出之用。青衣村民遂成立一個特別的專責小組去處理這些事務,其一是青衣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他們負責天后廟各項大小事宜及金錢支收。 傳統的新年利是、拜山分豬肉、籌辦天后誕等的費用,都是運用這筆款項的。另一個組織是青衣天后宮演戲値理會,他們每年以「天后卜杯」的形式揀選出來,負責每年一次的天后寶誕演戲事宜。村民信奉天后娘娘,慶祝「天后誕」成爲每年一度「人神共歡」的盛事,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統是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搭建臨時的戲棚,上演連續五天的「神功戲」(粤劇)。在搬村之前,多數演出木偶戲或聘請小型戲班,於初三「正誕日」必大事慶祝,外地善信往往攜同大大小小的花炮來青衣賀誕,人潮洶湧,高峰期有花炮會一百零六個,紛紛舞龍、舞獅、舞麒麟賀誕,其中「搶花炮」爲當 時一大特色,即將藏有數字的爆竹逐一射上天空(放花炮),眾人即洶湧上前爭奪,每個數字均代表一個花炮,而搶中大炮或細炮便各安天命了。由於搶炮易生意外,爲安全問題,八十年代開始改爲以抽簽形式「抽花炮」,晚上即設宴競投聖物,例如天后像、龍鳳燈、玉器等,都各有吉祥喻意。各式花炮之裝飾每有特別的含意,若花炮上多薑示意多人「添丁」;若有多排燈籠或玉器,則示意發橫財;至於花炮高大便代表生意好境,及人丁眾多。
天后誕 神功戲 在 坪洲天后誕神功戲Chinese Opera of Peng Chau Tin Hau Festival 的推薦與評價
坪洲天后誕神功戲Chinese Opera of Peng Chau Tin Hau Festival, Peng Chau, Hong Kong. 112 likes. (本頁資料、圖片等由島民自發提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