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熱…好熱…,炎炎夏日寶包中暑怎麼辦?】
天氣漸漸炎熱,一天媽媽帶著4歲半的彥彥去公園玩,然而才剛出冷氣房,到達公園沒多久,彥彥開始昏沉沉,完全不想動,也不想脫離媽媽的手,過沒多久,他就暈倒了,媽媽嚇了一跳,趕緊叫上計程車到附近兒科診所就醫。
連日來的大雨,今天總算放晴,近年來全球均溫逐漸升高,2019年更是台灣史上年均溫最高的一年,天氣只要一熱起來就會讓人受不了,門診中有時也會有爸媽詢問寶包中暑怎麼辦?
🎯定義
先來說說「中暑」的定義,中暑指的是人體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5℃,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有危及生命的狀況。
🎯發生原因
中暑常見於長時間處於水分容易蒸發、沒有及時補充,或高溫溼熱,身體無法順利排熱的時候。
🎯常見症狀
當中暑時,一開始身體會覺得發熱,皮膚會變得乾燥、發紅,體溫也會急速上升,接著心跳和呼吸都會變快,身體也無法順利排汗,後來便出現頭暈噁心、視力模糊、神智混亂、方向感變差等。若是未及時緩解,可能會出現脫水、急性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等情形。
🎯緩解方式
當中暑時可以先從以下重點著手,若仍未緩解應盡速送醫:
1⃣將患者移動到陰涼處,除去身上過多衣物,給予溫水擦拭。
2⃣以物理方式降溫,利用搧風、吹電風扇來降低體溫。
3⃣若患者清醒可補充少許水分。
🎯預防方式
預防中暑最重要的就是要遠離高溫環境,外出時並做好防曬,可從以下5點著手:
1⃣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避免在大太陽底下走動。
2⃣外出時做好防曬,例如:配戴帽子、太陽眼鏡。
3⃣穿著透氣或是防紫外線照射的功能性衣物。
4⃣適時補充水分,喝白開水最解渴。
5⃣可準備隨身風扇幫助散熱。
🎯 #小提醒
除了做好防曬,天氣炎熱,不少孩子都想要豪飲大罐冰水,但如此可能會造成呼吸道刺激,甚至咳嗽,建議應分次慢慢喝,水溫也不宜太冰,才能順利降溫喔!
天氣冷心跳變快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家庭醫學&職業醫學】~ 熱傷害
上週真的熱到受不了!還好這週梅雨才涼爽了些...
前幾天也看到一個熱傷害的案例...來門診時就很虛弱,覺得熱熱的,好像快發燒,自述從前一天晚上就有點喘,合併反胃的感覺,心跳也變快。
病史詢問起來,沒有戶外暴曬的情況,但是家人補充,週末天氣很好,趁梅雨來之前把家搬好,一併整理室內環境。
因為冷氣還沒安裝,所以室內較悶熱,加上重勞力的搬運。都是熱傷害的風險因子。
〖危險因子〗
A. 環境因子
1. 氣溫高
2. 溼度高 (汗水不易蒸發)
3. 通風不良
4. 環境中其他發熱源 (如:鍋爐)
5. 重體力勞動
B. 個人因子
1. 老人或幼童
2. 肥胖
3. 酒精 (會加速脫水)
4. 藥物
5. 衣著 (如:不適合的工作服、個人防護裝備[SCBA])
6. 慢性病患者
〖如何預防〗
1. 熱適應:
剛開始從事戶外工作的人通常最容易患上與熱相關的疾病。
2005年美國加州的OSHA就調查過25起熱傷害的案子。發現以下結果:
A. 在幾乎一半的案例中,在工作的第一天就發病。
B. 在80%的案例中,在工作四天內發病。
這就是為什麼逐漸增加工作量或允許更多的休息時間,以幫助新工人和在休息後重返工作崗位的人,建立對高溫環境的耐受度,是很重要的。
當然,在一般民眾也是相同,往往都是剛開始變很熱的時候,熱傷害的比例最高。
像最近疫情,大家都往戶外跑;請不要看天氣好,就連續安排了好幾天暴曬嚴重的登山路線,例如:劍龍稜、桃源谷步道等等。也可能提高自己熱傷害的風險。
2. 水份和電解質補充: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在持續流汗的情況下,應該慢慢把水份及電解質補進去;才不會事情忙完了,自己也脫水了。(特別注意,在大量流汗的狀況下,不要只補水,電解質很重要)
3. 防曬:
曬傷會加速脫水,所以記得防曬;不管你是躲到蔭涼處、用陽傘、穿薄長袖、塗防曬油,都有一定效果。
註:最後強調,不要為了自己方便,把小朋友丟在沒有空調的車子上,特別是夏天;這種新聞每年夏天都會看到;你自己算算有幾個風險因子
『氣溫高、通風不良、幼童』,這樣小朋友沒熱傷害也難。
※ 附圖介紹了常見的三種熱傷害
〖熱痙攣〗
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
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 (就是一般說的抽筋),可以持續1到3分鐘。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送醫。
〖熱衰竭〗
「衰竭」聽起來好像快掛了?其實並不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成因為流汗過多,造成水分及電解質流失,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
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熱中暑。
〖熱中暑〗
熱中暑又分成兩種類型
1. 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常見於缺乏對環境溫濕度改變適應力的族群,例如: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2. 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多為需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成因為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熱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附件: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勞工熱危害預防手冊」
https://www.ilosh.gov.tw/menu/1223/1235/1237/%E5%8B%9E%E5%B7%A5%E7%86%B1%E5%8D%B1%E5%AE%B3%E9%A0%90%E9%98%B2%E6%89%8B%E5%86%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