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 | 關於 #顯示生產者 的 #快
.
.
.
我經常不明白身為 #情緒權威 #顯示生產者,一直被冠上「動作快、有效率、做完後再回頭修正」究竟是什麼意思。
畢竟,我從不覺得自己頻頻修正什麼,完成的事也因自己經常注意細節而耗費大量時間。如果事情不至臻完美,那麼,快就只是快,並不叫做效率。
對我而言,效率是 #又好又快 。
這兩天發現,我製作的一門英語課程,經歷了四年,終於達到了我覺得「完整」的地步。離完美當然有距離,但我覺得,啊,成熟了。
這整套內容,終於有個完整性。
當學生學完這整套內容,再去考試,就不會有太大的難題了。
在反覆的教授了自己編寫的課程,甚至開始寫教課指示給其他老師時,才發現,我已經形成了一套特定的教學方法;在重複的練習下,我不斷添加新元素,刪減沈悶的環節或不必要的練習。
我沒有突然在這個部分變成專家。
我明白,這樣每年反復的跑一遍課程,在親身教導不同班級的小學生後,我可以使用同樣的內容,每年展開不同的教學變化。
因為是自己有熱誠的事,我完全不覺得這途中的加加減減是種修正。
我將它詮釋為,精益求精的過程。
可是,這樣總結起來,那四年內,每年的內容版本更新,其實也意味著,上一個版本,並不是最完美的。雖然這是頭腦比較出來的結果。
而的確,只要課程在當時達成了基本要教給學生的內容,那麼就算完成了。
在當時,也不可能看出什麼錯誤,或者覺得其中有什麼問題。
因為,一切得在執行教學後,才會明白,內容的順序安排出了什麼差錯。哪些章節排序錯了?哪些應該先教授?
而即便如此,我仍覺得這一切經歷了漫長的過程。而那些修正,也沒有必須「馬上發生」。
#先做再修正往往是我不自覺地急了
真正覺得最明顯出錯再修正的,就是近期一系列發給學生和同事們的簡訊。
疫情期間,學校的網課上課形式不斷改變。上情下達,當事情變多,而我將事情依據重要程度不斷分類;那些所謂的普通傳訊,經常被我的迅速行動給搞砸。
英語詞彙,隨意少了一個字母,或者打錯字,都會形成語意的差別。在傳訊後又無法刪除的情況下,我經常用了大量的 * 符號,表達修正的意思。
這讓事事求完美的本性,有了疙瘩。而我明白,行動快,是希望趕快完成,好進行下一件事,而事實上,這也讓我的行動變得更慢。
當我「搞砸」一件事,我要花更多時間去修正它。
我的體驗是,如果我對一件事有回應,我的行動的確會很快,而且做事情的過程很少會有差錯;即使有,也是短時間內能修正好的部分。
回應像是「那股東風」,事情幾乎是水到渠成,於是才快。
這樣的經驗不多,但有此記憶,是可以回憶的成功經驗。
這種快,快得連我的同事都覺得,她也必須卯足全力衝了。#可是我希望她不要衝否則我得更快
#太快而無法察覺哪裡需要修正
這兩天發現,教課程所使用的語言,也需要充滿察覺,才能明白傳遞的訊息,為什麼沒有被接收到。
起因是,我以為以非常「中式的英語」可以起到親切的效果。
我以「rice can eat or not」傳達「米飯能不能做出 #吃 的動作」,希望學生回答「不能」。
想當然,學生回答「能」,讓我摸不著頭腦。
當我決定放下我的執著,請學生敘述他們的理解,進行核對;我發現我的先入為主,缺乏察覺的溝通和教導,以及不斷 #衝衝衝 的教學,讓我沒有什麼機會去核對學生的理解。
我後來修正句子為「rice can perform the action”eat” or not?」來更貼近我要傳達的意思。
「修正」來自於我慢了下來,多了察覺,並且和他人溝通核對;「行動快」來自於我順從身體的回應,於是快速達成需要做完的事情。幾乎沒有太多需要糾正的部分。
雖然 #顯生 一直被冠上「行動快會出錯」的稱號,但不代表所有顯生都一定是這樣。
如果是情緒權威,慢下來,等待,時機對了,再行動,一樣可以創造屬於我們的結果。
#修正是為了讓一切行得通
#顯示生產者
#等待回應
#發完這篇很明顯想要馬上貼文的結果就是得不斷地edit錯字
#再補充
#當顯生急著傳達會不會容易切斷敘事脈絡可以留意看看
#你以為你說得很仔細了其實可能沒有
#就像這篇某部分我覺得一定有人會看不懂但我先不說是哪裡
#菜菜子的人類圖筆記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翔嵐#鋼鐵花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カルナ迦爾納 #競速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空想樹跟神啾那一比實在太菜了…\佩佩好可愛/ 回想起來這整個章節根本迦爾納大加班…先前沒急著衝羈絆是對的。 防劇透空白,劇情相關提要請往下拉。 在打敗啾那歐乳打之後,迦勒底一方接著就要砍樹。 原本就只是暫時成為盟有的佩佩當然...
太快而無法察覺哪裡需要修正 在 翔嵐#鋼鐵花園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カルナ迦爾納 #競速
沒有對比沒有傷害,空想樹跟神啾那一比實在太菜了…\佩佩好可愛/
回想起來這整個章節根本迦爾納大加班…先前沒急著衝羈絆是對的。
防劇透空白,劇情相關提要請往下拉。
在打敗啾那歐乳打之後,迦勒底一方接著就要砍樹。
原本就只是暫時成為盟有的佩佩當然就此結束合作關係。
佩佩本來還打算說服立香先放過這棵空想樹,
畢竟原本這個異聞帶跟前幾個立香所遇過的異聞帶都要來得更為弱小,
(其他都成形了,就佩佩這個異聞帶慘遭被啾那統治,還奪不了主權。)
但是那是不可能的,老福講了一句很帶勁的話:「汎人類史可是踩在地獄的頂端!」
是啊,都已經踩到第四個異聞帶了呢。半途後悔什麼的是不可能的。
於是佩佩也只能與我方戰鬥,其實兩邊都不太想打,
佩佩表示跟迦勒底一方一起在印度異聞帶奮鬥的時間就像旅行一樣,
車上的大家其實也不討厭佩佩,本來瑪修還想勸佩佩加入迦勒底,
因為她很同情A組之所以背叛汎人類史的緣由,但是佩佩卻說瑪修搞錯了一點,
A組選擇投靠異星神並非出於被迫,這也是「選擇命運」的一種方式。
佩佩本身其實一直有在提及「命運」「宿命」等關於自身的境遇與感嘆之類的,
像是內心戲提過意味不明的「我的家人或親戚全是被我所殺死的」,
但是這個部份可能不是很直白的意思,有可能是「被我所害死」的文字遊戲。
他希望瑪修不要對其他A組成員產生這種憐憫,那樣對他們而言是一種侮辱。
(好想翻過頭問芥學姐是不是這樣www)
總之我個人是對佩佩有很高的好感,他真的是一個算可靠的戰友,
也幾乎跟所有人都處得來,本身也相當有趣。
但是衝突不可避免,佩佩勢必得跟迦勒底一戰。
然而我方就有人說但是佩佩的從者已經消失,難道你要隻身對抗嗎?
佩佩:「怎麼可能呢~你說該怎麼辦呢?施予的英雄?」
吉娜可還笑著說迦爾納怎麼可能背叛我們,他可是那種忠誠到巴拉巴拉的英靈呢!
然後迦爾納突然就說了一聲抱歉,把大家都嚇到了wwwwwwww
由於迦爾納現在的現世本來就是由馬嘶的靈核所聯繫,
所以如果要讓馬嘶回來,勢必就得讓迦爾納返還馬嘶的靈核。
當然迦勒底一方的御主是能夠強迫迦爾納不能這樣做,
不過大家都知道……………嗯,總之小太陽很坦然的把力量分別還給羅摩跟返回靈核。
在返還靈核之前,迦爾納特地問了佩佩一句:「想拿回去嗎?不,想要我還回去嗎?」
這邊其實是小太陽施捨東西之前的習慣,他能夠藉由貧者見識理解到對方究竟是「想要」還是「需要」。
佩佩一臉堅決的說那是當然的了。
見識到佩佩的決心,施予的英雄毫不猶豫地將靈核返還,但是同時也退場了。
於是進入空想樹戰。
被擊敗後的佩佩原本還說:「我還有大令咒呢…」
結果被快要消失的馬嘶吐槽,叫他不要浪費了,反正也不會贏的。
佩佩倒是看得很開,立即接受了馬嘶的提議。
馬嘶:「再見啦,我超有能的Master。」
佩佩:「再見了,我不中用的Servant。」
這對主從真的很有趣www
後來佩佩主動叫秘書狐出來,讓她將自己帶到第五異聞帶。
這段其實滿多疑點的,佩佩真正的目的或許還有待商榷…
***
後面還有一段希臘醫神使用復活藥復活後,痛宰道滿(式神)的劇情。
時間線是在跟神啾那對戰之前發生的。
原本道滿幫他們三神將安裝神性時,都故意不告訴他們關於神性的副作用。
而醫神的副作用就是「無法察覺自己哪裡的不對勁」。
導致他越走越偏,甚至忘記自己作為醫生的初衷。
於是他死前用了先前製作的復活藥,將靈基整個還原後復活,
就明白蘆屋道滿對他們作了什麼,於是就去報仇。
最後要消失前仍然不忘拯救一個哭著媽媽生病的小孩,給了他藥跟處方。
***
再來算後日談的劇情?
這一次立香與瑪修總算去找當地的居民說了「這個世界即將被剪定」的真相。
那個對象就是從故事開頭出現的小女孩,現在只剩她一個跟親戚兩人一起住。
但是印度人生性樂觀,小女還很天真的說:
「我們一直都在不正確的輪迴裡,可是等你們修正後就是正確的輪迴,
到時我們又可以見面了!」
這邊立香的選項看得讓人很鬱悶,因為無論正不正確,異聞帶都只有被剪的份…
通關後的禮裝看了更鬱,這小女孩原本是十人大家族+一條狗,
但是她們初遇之時,就只剩父女跟狗了啊…!
在之前的劇情也有遇過類似的橋段,跟拉克西米坦白這件事情的時候,
拉克西米的反應也很大,但是這點就沒有2.1的狂阿塔那麼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這四個異聞帶的平民代表中,我覺得最鬱第一是帕茲第二就是這位印度小妹了…
OK,就先講到這了,雖然還有很多想法但是這裡畢竟字數有限,就這樣了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63NhfN_A9s/hqdefault.jpg)
太快而無法察覺哪裡需要修正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學術倫理教育 ... 的推薦與評價
(1)缺乏決定能力而無法行使知情同意或受疾病影響其自願性(2)因所處情境、位階而 ... 而受到操控,因此需要額外的保護。 (3)根據「貝爾蒙報告書」,研究人員應以風險利益 ... ... <看更多>
太快而無法察覺哪裡需要修正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練習不快樂#心智圖#太厲害了XD 的推薦與評價
... 而這也成為我們表達 不出自己恐懼的最根本原因,它停留在久遠的過往經驗 中,太遙遠而無法直視,隱藏在記憶的混沌中,叫不出 名字。 為什麼我們拒絕知道自己生活困境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