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際問題都是源於距離太近。距離太近,線繩就容易糾結在一起。
不管是夫妻、小孩、媳婦或女婿,又或者是知心好友、鄰居,只要與比你心中設想的距離再後退半步,拉開多一點距離,那些糾纏、打結綁死的線繩就能解開,你也能找回溫柔的你。
作為九州第一位女律師,在福岡市開業以來,湯川律師主要負責處理跟人際關係有關的離婚或繼承案件,執業超過六十年,都在幫助客戶整理疏通各種人際關係中「糾結纏亂的線」。
在處理超過一萬件以上的案子後,她深切感受到,人心無法靠法律進行裁決,法庭下達的「勝訴」或「敗訴」判決,並無法決定人生中真正的幸福;「勝訴」者的人生過得更苦,而「敗訴」者的人生卻輕鬆愉快,這樣的事情所在多有。
在目睹了許多無法依靠法律判決的眾生相後,她查覺到人生的自在之道,在於「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方能舒適愉快地活下去」。只要保持距離,那些糾纏、打結綁死的人際線繩就能解開。雖說糾結狀況各有不同,但只要你身處其中,就找不到解方;但你若可以後退一步,站在外頭去看全貌,就能找到解決的線頭。
這位令許多前來諮詢的客戶感受到「只是談談而已心情就輕鬆許多」,並且寄予信賴的女律師,她93年的人生智慧,一定能讓你重新思考那些困擾許久的人際糾結,找回自己的自在之路。
取自《距離拉遠一點,從此人際不糾結》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我們的人性,有一些我們要認識覺察的部分。很歡迎各位朋友參與贈書活動,這本書把人性剖析的相當透徹。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571846303126785
文章開頭的前兩段話,讓我點頭如搗蒜。不管是跟人或者跟問題保持距離,都可以讓我們視野更清晰,待人處事更加圓融寧靜。
我很喜歡老人家寫出來的文字,通常素樸有味。少了花言巧語,只是告訴你簡單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恰巧常被忽略,十分可惜。
所謂的「問題」,常在言說的過程中,悄悄地產生變化。這是我跟當事人不斷體會到的神奇,即便當事人當下不一定有足夠的覺知。
這本書今天晚上9點半會辦贈書直播,歡迎各位朋友參與。祝願您,能保持適當距離,比較好看見出口在哪裡!
……………………………………………………………
「說出來」才能和問題保持適當距離
【文/ 湯川久子】
有個女人,因為丈夫拋棄自己,迎娶新妻入門,嫉妒成狂化身為惡鬼,打算咒殺前夫跟他的新妻子。
這是能劇中《鐵輪》這齣戲的故事,而其中化身為鬼的「橋姬」,整張臉皆呈現出怨念與憤怒,十足惡鬼模樣。
來我事務所的人,雖說內心各有不同煩惱,不過有些人滿是憤怒與嫉妒的臉,總會令我忍不住聯想起這個鬼面。
比如說,遭受丈夫背叛,不得不離婚的女性最痛苦的表情,真可說就如同惡鬼臉面的表情:眼睛充滿血絲,一副全心全意都在思考如何復仇的樣子。
那些人過去只能將痛苦和眼淚往肚子裡吞,一來到我事務所坐下,眼淚就再也止不住地往下掉。我能切實感受到她們心中深深的痛楚。看她們含淚訴說遭受深信不疑的丈夫背叛的憤怒與痛苦,我也不禁難過起來。
過去壓抑於內心的字句,一個又一個滿溢而出,她們將這些滿溢出來的字句拾綴起來,再從中擰絞出言語。也許她們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找回自我。最後,她們的表情變得柔和,跟原先判若兩人,看上去清爽許多,好像撥雲見日一般,臉色也明亮起來。
看在眼裡,有時候我甚至會忍不住說出失禮的話:「哎呀,原來是個白皙美人來著,你現在的臉龐和神情很好看喔!」
…………
日語的「說」與「分開」同音。「說出來」即是「分開來」。
日文中有許多同音異義的詞語,但我認為它們之間有密切關係。向別人傾吐埋藏於心的苦惱和憤怒,有治療心靈的效果。彷彿只是這麼做,就能從痛苦中解放出來。
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有煩惱的事情,感到自己走投無路、進退維谷的時候,只要找個人聊聊,腦中就會浮現數個解決方案,並且覺得自己馬上就可以著手解決問題。
在日文裡有「離見之見」一語。
這是世阿彌在能樂理論著作《花鏡》中所提到的,意思是,表演者必須脫離自身,用客觀的角度,從各個面向審視自己的表演。來找我諮詢的人,大多都是為了離婚或繼承這樣的人生大事而來。
而大多數人來找我時都喃喃地說:「我的未來一片黑暗。」但等到要離開時,大部分的人都笑著說:「真是鬆了一口氣,還好我來問了你,總覺得問題已經可以解決了。」
這種改變與其說是法律或我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當事人本身透過自己的「離見之見」,拓展了視野。
人在獨自面對問題,想太多、痛苦不堪時,視野就會變得狹隘,但是接觸到法律知識或第三者的眼光,就能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問題。隨著看問題的方式改變,就能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可以說,把問題「說出來」,就等同於把自己與問題「分開來」一段距離,也就是「放開手」(說「話す」與分開「離す」、放開「放す」,三個日文詞語的讀音皆為「Ha Na Su」)。
當我們能與問題保持距離,就能換個心態來對待它,改變心態後,我們也能換個方式來解決問題,現實也就因此改變。
我會告訴前來諮詢的人:「既然你都來找律師了,那我們就一定會解決問題。」
這句話與其說是鼓勵,不如說是我從一萬件以上的案件中得到的心得。
只要能與問題保持適當距離,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
看待問題的方式, 決定了我們是否繞遠路來解決問題。
——將憂鬱說出口,就是跟它保持「距離」。
.
以上文字取自
距離拉遠一點,從此人際不糾結:93歲女律師洞察人心人性的35個智慧,讓你我活得更自在
博客來:https://reurl.cc/6lEXMO
誠品:https://reurl.cc/5qGXNz
金石堂:https://reurl.cc/VXjnoR
讀冊:https://reurl.cc/142lWV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戈渣,清末江太史家的一道古老名菜。曾經何時,它是百多年前,北京街頭很潮的街道小食。原名叫「餎餷」,讀音鍋炸,也是戈渣古字。薄薄四方片,以豌豆茸作餡,炸成金黃色,吃的時候蘸糖或醬油提味。 後來,清代江太史吃過後,有所啟發,改良成矜貴版,以雞蛋、高湯、加雞子推成糕糊狀,炸至塊塊金黃,外脆內嫩,咬開,鮮...
夫復何求讀音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自主共學】不分科目班級顛覆傳統教育 港家長組瑟谷共學由孩子決定學甚麼
本地教育系統,能否容納一所顛覆傳統教育,在沒有教師、科目與級別的框架下,完全由兒童自主學習模式的「學校」?Michell近年與志同道合的家長,在香港自組具美國瑟谷學校辦學精神(Sudbury Valley School)的共學團體,按自主學習和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理念共學。
Michell婚前在美國修讀幼兒教育及心理學期間,造訪過有五十多年歷史的瑟谷模式學校:「原來有一所學校,是可以完全由小朋友決定去學甚麼,沒有任何強制課程⋯⋯就需要而言,未必是孩子有興趣範疇,不過他們知道需要學某種事物,才可解決生活難題,便會主動去學,那是內在的學習動機,這才令他們學得深入及學得更有意義。」
Michell過去一直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人母後與志同道合的家長自組瑟谷理念「學校」共學。非學校教育(unschooling)與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迥異,前者是社群中的兒童一起學習、計劃每天該如何度過:「不過,有一個基本的學校守則,是你可以做喜歡的事,卻不能影響他人;你的自由不可剝削他人自由⋯⋯」沒有老師,只要有想學的,可以找大人協助,「並不是校長、老師決定校規。」
就算年齡最小的孩子,也有權提出表決任何規則,甚至職員來年可否留任也是集體決議——「在學」兒童也是持份者,可決定怎營運「學校」,過程有大量辯論,從中鞏固邏輯思維。Michell解釋:「要兒童明白規矩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是必須讓他們參與(決定)才明白背後的意義⋯⋯你只『不准』他們做,他們遵守,是因為你是權威,或出於恐懼才聽話;如果兒童自主能力高,有批判思考,直接反應會問『為甚麼』,因為不明白;而在瑟谷的討論,對兒童最大的意義,是能夠解釋自身行為,怎樣影響他人。」瑟谷有「法庭」機制解決孩子、甚至與大人間之紛爭。因沒有階級之別,就算是身為職員的大人,與兒童的地位是平等,沒有主流學校中師長權威的觀念。
瑟谷學校特色之一是混齡共學:「在美國是四、五歲至十八歲都是一起在社群內生活⋯⋯因為沒有級別,更多時候是由年長的孩子教導年紀小的;或小朋友不懂的事,未必找職員,而是找年長的同伴。」共學的孩子按需要去不同佈置的「課室」,如音樂、勞作、煮食室等:有共同興趣的,就算不同年齡也常聚在一起探究、交流。「好像有孩子喜歡恐龍,有人的焦點是恐龍喜歡吃甚麼,有人喜歡畫恐龍,有人喜歡史前年代⋯⋯彼此可互補,就算是年長都可以從年幼的孩子身上學習。」
Michell指瑟谷的幼兒每天幾乎以遊戲為主:「在主流角度一定覺得他們不在學習,只是玩。不過在瑟谷角度,玩,同時也學習。」不少人對完全由兒童主導學習權存疑,因兒童涉獵的知識層面未必夠廣夠闊讓他們下決定該學甚麼,且缺乏基礎知識去探究。她解釋,當兒童真正有興趣學習,自會在探究過程涉獵廣且深層的領域,當中已包含基礎知識:「像文字、數學,這些基礎(知識),就算沒有數學科,並不等於孩子無機會學得到、認識得到。」舉例說,當兒童對海洋生物有興趣,就算不懂艱澀名詞,亦因興趣而主動發問。
她覺得瑟谷教育能否在港實踐,視乎家長對學習的信念:「是要有很大的反思後,才能明白瑟谷自主學習到底是哪一回事,因為這是跟主流教育迥然不同。當大家都用主流的觀念看這種教育,必然是不理解⋯⋯家長是否了解兒童需要甚麼?而不是用現在既定的要求,填塞小朋友,要求他們跟自己的一套——那是『我』想要,而非對孩子好,特別現在廿一世紀,我們以為好,又是否仍適用?」
五歲的陳世原本在國際學校讀書,因父母非持外國護照未能原校升讀小學;父母毅然為他放棄主流教育,嘗試瑟谷學校自主學習共學。媽媽何比認為,父母不能先設定孩子需要學甚麼,「我跟丈夫也不曾在家自學過,不過,我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要學習的課題是自行尋找的,不論家長,還是我們參與(共學)團體的大人角色,都是將自己變做橋樑,不是主導,或加入agenda或設計一個課程,不是家長做老師⋯⋯」
有感跟丈夫也有正職,在家自學未必配合家庭需要,何比認同瑟谷共學理念,認為兒子這樣「上學」更能引發自主學習動機:「現在這種unschool模式,我們有固定時間,一星期有數天與志同道合的家庭相處,而不是完全靠父母發掘興趣、方向⋯⋯對我們的家庭來說,對他還是我們,都是一種自在模式。」就算成年人,每天都是學習狀態,隨着成長自會摸索學習階段,很難由旁人定論兒童應該哪個階段學甚麼:「我覺得無人有資格去教另一個人學習,是他用所有五官、全個人生去感受⋯⋯」
陳世家中每晚有閱讀時間,過程從不教認字、讀音,「主要靠聽,他已經記得很多情節⋯⋯透過反覆閱讀一個故事,他會再理解多些,靠自己理解,重要過由你告訴他故事精髓。」生活技能、價值觀等更多來自家長身教,「至於規矩,隨着成長,與更多人接觸、互動,很自然會知道規矩的作用,如何訂立自己的規矩與戒條,怎樣遵守人家的規矩⋯⋯我不擔心一定要有一個(學校)權威,或是專家去教他,甚麼是正確規矩,哪些是對、錯。那是需要透過成長去修正。」
瑟谷共學屬混齡學習,何比覺得兒童會視年長的孩子為榜樣;較自己年幼的,能學習擔戴,「他很自然會跟年長過自己的大哥哥姐姐相處,學習到更多技能」。
「他會否去到十歲,像文盲不識字?我願意去做這個實驗。外國很多例子告訴我,如果小朋友覺得某種知識需要有,才可以繼續自己人生的話,他學習會很快,用短時間去學畢整個小學課程,外國例子屢見不鮮。所以,我絕不擔心他跟不上主流。」
她坦言從沒有對兒子有任何學術要求,視父母角色如「堆肥」,做好自己,變成子女成長養份:「最後他成為大樹,抑或一粒番薯,對大自然來說,沒有好或不好,所有東西都必須要有,所以,我不會將自己的判斷加諸在他身上。」
瑟谷沒有前設學習環境,她覺得更切合時代需要:「主流教育仍然停留在對應工業社會的模式——工業社會下,人是螺絲要大量生產,不講求個人化,只需要將人調適至機械下,做到別人叫自己做的工作,日復日,那麼,工業社會才可運作順暢——所以,才有現在的填鴨式教育。現在的世界已經完全脫離工業社會,已進入一個新世界,我們仍需要用舊有(教育)模式?」
https://s.nextmedia.com/realtime/a.php?i=20191229&s=6996647&a=60426368
#教育有選擇
夫復何求讀音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旅人故事:【蘇丹的勝利】
還記得那時候在蘇丹工作時,剛好遇到他們的暴亂⋯⋯
不少非洲國家的總統都是在位很多年,而且當權者多是軍人出身,政權腐敗,貪贓枉法層出不窮。蘇丹亦不例外,當西方國家的總統大多是四至五年一任,最多連任一次時,蘇丹總統——巴席爾卻在位三十年,在位期間雙手沾滿鮮血,實施種族屠殺及血腥鎮壓南蘇丹。
長久以來的戰爭,再加上美國的經濟制裁,以致貨幣貶值、通貨膨漲、經濟萎靡不振,政府貪污無能,終讓人民忍受不住要起來抗爭。經過超過四個月堅持不懈的抗爭後,「tadgot bs」便成為了當時每人的口頭蟬。
初時,我不明白當中的意思,便試着重覆他們的讀音,他們一聽後樂透了!趕緊教我做個V字手勢,並一起自拍,大嚷「tadgot bs」,後來,我才知道那是阿拉伯語下台的意思。在今年四月終於爆發軍事政變,逼巴席爾下台,並將其軟禁。軍政府宣佈接下來的三個月全國進行緊急狀態,並由軍方監控政府作為兩年過渡期。
收到這個消息後,舉國歡騰。我還記得那天一大早上,我的蘇丹朋友們或拿着一面小蘇丹國旗,或揮動着一支大國旗,興奮地叫着︰「Sagatat」。這時,當我再說「tadgot bs」時,他們說已經不合時宜了!原來,「Sagatat」是指阿拉伯語的我們勝利了!但當我問那些示威是否已經結束時,他們卻說還未有,因為巴席爾下台後,另一位上場的總統——奧夫也是軍政府出身的,而且是巴席爾的左右手,所以基本上沒有大分別。
他們希望能有一個人民出身的總統,所以他們會繼續抗爭。如是者,繼續有大批人民在街道上聚集,他們在街道上唱歌,一起跳舞,又互相分享食物。而最珍貴的是,他們今次的示威遊行有七成參加者都是女性。在很多場的示威遊行中,都有一位穿着白色裙子的蘇丹女子在台上高呼口號及帶領大家唱歌跳舞。這在非洲國家大多男尊女卑的社會上更顯得彌足珍貴。
如是者,過了兩天,我的蘇丹朋友又大嚷︰「Sagatat!」原來他們又成功爭取了更換總統 ——布爾漢。這次,雖然他仍是軍政府出身,但起碼他亦頗受人民愛戴。於是者,蘇丹又回復平靜兩星期。正當我十分訝異為何在蘇丹這算是封閉的國家,竟能連換三次總統都這麼順利時,流血事件終於發生。過了不久,由於過渡軍政府堅持不肯放權,僅承諾在九個月後才舉行大選。於是,人羣又逐漸聚集在政府大樓門外,要求一個人民領袖。這次人民卻沒有這麼幸運。
政府派遣軍人鎮壓在政府總部外的示威遊行。很快,事情便一發不可收拾。全國的流動網絡都被政府中斷了。我們這些外國人還好,因為我工作的國際非牟利組織是用海外衞星接收網絡的,我們還能與外界溝通;那些本地人對外界消息根本一無所知,一旦離開了我們的醫院,他們便與世隔絕,沒有新聞報導,又沒有報紙,大家只能道聽途說,胡亂猜測。接下來的兩星期,蘇丹本地的醫護人員 根本不能上班。全國的網路中斷,道路封鎖,全城一片恐慌。我們的機構禁止我們外出,並且要我們加班,以填補本地的醫護數目。醫院內較為穩定的病人都盡量讓他們出院。大家都不知道這樣的情況會維持多久,只能見步行步……
經過無數的汗血淚水,總統布爾漢終向人民承諾成兩年內成立一個由人民組成的政府。為此,人民十分高興。
從前讀歷史的時候,發覺因為人性的貪婪、對權力的渇望,而令到歷史總是在重演。雖然各地文化不同,宗教迥異,但往往歷史就好像有個既定的方程式一樣在各國通行,而這方程式的答案卻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找到,但至少人民曾努力找尋.....
政治的一切孰真孰假,雖得只能靠時間來證明,但也慶幸曾跟他們一起走過這段冀盼通向勝利的道路。
Storyteller : 白朗
Illustration by Patpatkate
〖關於Storyteller 白朗〗
・
白朗 ─ 在法文譯音是白色的意思。雖然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但在遊歷世界的旅程中,各個國家、各種文化就代表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地方待上一會兒後,與當地的朋友打成一片,也就會不自覺地受他們的感染,染上了他們的色彩。最後,染上七彩顏色的我,融合起來便成為白色,成就了今天的我。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ubscribe our newsletter〗
正在準備新嘗試,subscribe 我們將會搶先看到全新的storyteller:https://bit.ly/2YWEwYs
歡迎任何合作,創作各類型插畫和故事,品牌企劃或慈善推廣,請電郵至說故事工作室 info@story-teller.com.hk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夫復何求讀音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戈渣,清末江太史家的一道古老名菜。曾經何時,它是百多年前,北京街頭很潮的街道小食。原名叫「餎餷」,讀音鍋炸,也是戈渣古字。薄薄四方片,以豌豆茸作餡,炸成金黃色,吃的時候蘸糖或醬油提味。
後來,清代江太史吃過後,有所啟發,改良成矜貴版,以雞蛋、高湯、加雞子推成糕糊狀,炸至塊塊金黃,外脆內嫩,咬開,鮮味一湧而出,如炸好的湯溶化在嘴裏;蘸糖吃,是另一番滋味,集美味與感官刺激,自此成為太史第的名菜。據說用雞子除了取其鮮味,跟席間一眾男賓客補身壯陽有關。
流傳至五六十年代,戈渣仍可在香港宴席中吃到,近年仍供應戈渣的中菜廳,全香港數來數去,約得五六間,且少量兼限定發售,成為瀕臨失傳的古老菜式。其中願意做且做得最好的,要數文華廳大廚黃永強。
他說當初跟戈渣接觸早於入行不久,當時有機會試食師傅做的戈渣,怎知入口死實,面層白濛濛粉衣,油膩得很,因此印象一般。
沒想到年前,在美食家大師姐家作客,第一道海膽戈渣,令他眼前一亮,漂亮金黃色,香酥內軟,入口像溏心皮蛋,溶化成湯滑入喉嚨。吃罷,碟子沒留下一滴油,驚為天人,後來決定向大師姐求教,誓要復原戈渣經典及細緻味道。
黃師傅說戈渣材料平凡,但要做好,每道工序不能馬虎。為了突出海膽鮮味,他特意用斑腩骨、龍蝦、花蟹及蔬菜煮成海鮮湯,代替高湯,將日本蛋拌勻後,重複過篩,放入湯,加入粟粉,在小鍋中慢火不停攪拌成幼滑糕糊後,以岩鹽調味,離火,加入兩板海膽拌勻,冷藏6小時。
有客人點菜,才切成骨子的菱角,拍上極薄粟粉,於特定油溫炸1分鐘左右,然後立即上桌,務求讓客人吃到最好的味道。黃師傅說戈渣由零開始準備到上桌,要花十多個小時,且每天只能做5-6份。問他如此花工夫還做下去?他笑說:「我就是不怕煩。」
海膽戈渣$320另加一(例牌一客6件)(須預訂)
文華廳
地址:中環干諾道中5號文華東方酒店25樓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2:30pm,6:30pm-10:30pm;星期六至日及公眾假期11:30am-2:30pm,6:30pm-10:30pm
電話:2825 4003
詳情: http://bit.ly/2FKdkol
更多新店食評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 http://etw.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Y-zDohmcm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