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電影裡的孩子們為自己所相信的,奮力去追尋,即使在有限的世界裡並不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仍不問結果,保留著一份兒時專屬的純粹。他們認為站在能看見兩台新幹線列車交會的地方,大聲吶喊出自己的願望就會實現。這一切聽起來童言童語,但也許就是那樣的年紀更有資格做起不切實際的夢,還漾滿期待目光,等候實現的那日到來。
那時候不世故,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複雜也沒有所謂的選項,單純就是想做什麼就做,這一切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質的呢?我們被世界傷害,我們也於有意識無意識之中傷害了別人。如此就深處城市漩渦,越陷越深,才發現不快樂,才抵抗或妥協,才清醒或後悔。該為自己活。我們的誕生是奇蹟、我們相遇是奇蹟,偶爾將自己手中抓緊的輕輕放開,交給命運,宿命也罷幸運也罷,卻都是生命最可貴、且真真實實的流動。#是枝裕和 #奇蹟 #奇跡
奇跡是枝裕和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光良裏只是意會-談蘇運瑩歌詞之敘事策略 ◎賴宥杉
前言
筆者關注對岸音樂創作多以貼近生活的平實民謠為主,熱愛的創作歌手包含近年廣為人知的宋冬野、呢喃入懷的小眾歌手毛不易,以及由台灣音樂人李宗盛曾在北京生活十年半的結合創作帶領出來的助理兼徒弟-李劍青等人… 而在西元的2016年前後時,筆者與父親時常在睡前的相處時光運用影音平台回放<中國好歌曲>第二季,就是在當時銘記下了這位獨特的創作人-蘇運瑩;而除此之外,<中國好歌曲>亦有許多令筆者觸發情懷的創作,例如劉潤潔之<情歌貳>、劉雨潼之<等風來>,與唱出木心詩歌<從前慢>的劉胡鐵等人。
如果僅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吹啊吹呀,我的驕傲放縱;其實並不會讓人如此記得「蘇運瑩」此人與創作… 筆者真切踏實地被她的作品驚豔則是使她獲得主打席位的那首<螢火蟲>;若說<野子>是她前行的意念,那麼<螢火蟲>則像是她為自己的音樂旅程攤開寫下的預言──
在文藝的任何創作上,筆者認為為自身的創作勾勒出脈絡與藍圖是很重要的。雖說重要,但著實也可遇不可求──而在藉由<螢火蟲>這曲創作後,蘇運瑩跳動靈現的筆調令筆者十分著迷;筆者也主觀地認可<螢火蟲>一曲為接收蘇運瑩創作的閘口… 「從東牆到西域相意暖洋──」,讓我們來看看精靈筆下的海。
正文
(1) 談蘇運瑩作品中的結構及語句置換之革新
以作品<螢火蟲>、<精靈>為例
這兩首歌曲皆在通篇開頭處藉由他者回觀「自我」。像<螢火蟲>之「凝聚匯成的光,若不是你,我們也許飄散低埋…」 到了<精靈>則是「好像有時候會把自己吞噬,看高處山崖獨自呢喃…想想未來,想想朝夕;食物鏈子從縫隙裏看…窄小,卻能一眼致命。」
而接下來筆者要討論的是這兩首作品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堆疊出它們擁有相似脈絡卻各自獨立的層次與空間。在<精靈>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明顯地將詞彙搬成磚,以類疊的手法建構出時間的延續;「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我要努力看向大地…經常從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一個 天亮的尾巴,等待著一個一個一個一個,脈搏的悸動…」 而在<螢火蟲>當中,蘇運瑩將場域投射出去了;<精靈>是首偏向置放於胸懷裏自我纏繞的起跳飄離,而<螢火蟲>則是讓人以不在人間的視角去感受創作者為她自己、與我們準備的世外空間。 「海洋和浪緣在無際裏 圓圈著天際;邂遇是一條直線,笑臉是豐收的花綠… 靠過來聽迴響 艷過驕陽 心望守相,靠過來看山回樣 腳心一個方向 環繞過琉璃…」 筆者同望這兩篇作品時,在<精靈>中感受到的時間感為延續但凝固的,因它彷彿仍在等待…而空間也像是水平緩慢地流動與張望;而<螢火蟲>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較於靈動閃現,彷彿真的像能撫摸到一隻螢火蟲身軀的紋路般,感官立體。
蘇運瑩曾說過她喜愛海,在她這兩首創作中,筆者接續著想探尋她如何透過字詞置換給予讀者她的海洋。
在這兩首歌中,筆者認為她唱著的海不是所謂太初即存的海;她的海──是她語言及旋律孵育而來的,我們首先看向<螢火蟲>。在<螢火蟲>中,在浪花以前,她為讀者借景山泉;而對於山泉,她也先提供了一個視覺帶入的角度,是天空;一切順流而下──「像路過森林一樣 天空雲麥灰染 也會像山泉一樣,只叮響不主張… 從東牆到西域相意暖洋 海洋和浪緣在無際裏 圓圈著天際…」 當歌曲唱到後方橋段,在海出現以前,她也利用相似的方法先切入別的視角,再使後方的浪延續而來──「彎沿的眼睛透過百合花欣相惜,一個位置一方富裕 準備停靠… 你是那跳耀著的百斑斕 我喜歡衝動的溫柔浪花 吸收寬廣一樣,同呼吸…」 她在<螢火蟲>中渲染開的海幾乎也讓人窺見大自然給予的平實及肯定,那就是水的循環;而我也認為兩匹不同的海,在<精靈>中的風格維持纏繞,在<螢火蟲>裏,便是生生不息的循環,如同她在音樂之路投放的力量一樣… 接下來回頭觀看<精靈>這片海。<精靈>這首歌一直以來讓筆者感受到的基調是在凝結固化的過程中去覺察脈搏的跳動──「我可以許願明天,在困境邊緣揣出希望…… 滾石破霜而來 滾石破霜而怒,怎麼安穩平靜… 意望遙遠 意望遙遠;滿載車船 我可以當,心倉馬龍的富人。」 <螢火蟲>中的海,是她自己是人們踏在浪上腳心一個方向、一同呼吸;<精靈>的海則靠近於在遠方凝視,也借代出在生命的困局中,人們如何抽離、如何意望遙遠、如何放空、如何重(從)新(心)拾起盼望與自信。
蘇運瑩在這些歌曲的基底中蘊藏了她清亮明透的海洋,使得讀著聽著的人們在她的聲線及句讀中有了段浮潛的時光。
(2)談蘇運瑩的創作軸心:時間當下的永恆性之觀察感觸
以作品<螢火蟲>、<冥明>、<光良裏只是意會>為例
在以上的作品觀察中,我們彷彿找到了蘇運瑩心頭上最理想的海洋。而對許多人來說,海洋在時間與空間上也正敘述著永恆性這個概念;除了人們直覺眼光投注的那綿延的浪及繾綣交流的浪花聲響外,海洋蘊藏的廣闊空間及其包容的生命力也幾乎是超越人們思想範疇的… 從蘇運瑩在創作上對永恆概念的詮釋中我們也能找到她人生觀的些許脈絡。
<螢火蟲>中的「海洋和浪緣在無際裏 圓圈著天際… 永恆是盼耀過這一秒的時間」到<冥明>的「海鷗 眼睛 佔滿 海洋、海洋 懷裡 積蓄 金沙」…對筆者來說,感受到的是不同空間共構出不同層次感受的永恆;盼耀過這一秒的時間此句,與海鷗眼睛佔滿海洋這段詞彙鋪排,都使人感覺到光陰的暫留,恍若不同空間視角卻延續了脈絡…讓人對永恆點了頭── 若說要命名這些關於永恆的歸類,筆者認為上述是從視覺與現實接觸的實體觸發出來的類型。那麼時間永恆性的暫留是擦邊而過還是抓得住呢?到了<光良裏只是意會>蘇運瑩這樣寫道「抓住了一天撿光陰… 沒人能留的住所有奇跡,只有片刻 只想重來… 有天時間給予一切未知,只聞路程 只聽朝遺……」從歌詞的開頭就已經明白她虛實交錯的開展下,這回的永恆觀似乎更為抽象;不藉由海不藉由生物,只聞路程只聽朝遺──在筆者對於這些歌曲來回聽閱過後,很個人的感思到或許<光良裏只是意會>中,去擷取永恆的載體或許為愛。這首歌唱到了後段「拼命掏空以愛為名的賜騙,只有片刻 只想重燃;誰曉得年歲留下痕跡,誰知心愁解開心愁,誰何苦為難愛人?誰一直在等待相遇… 總會有答案,莫心急壞了定律的好事;總有揚長道理,好心的激沖也不能耍臉皮…」也能呼應到在她個人的創作比較中,<光良裏只是意會>的確屬於較為私我、心中來回的確認及囈語。
在此節的最後,筆者將談到蘇運瑩在這幾個創作上埋入的人生觀;它們傳遞的其中一個共通點在於──心嚮往之,身隨附之… 有想法之時不猶豫,去做;想得到什麼,別猶豫了就去靠近──「像燕子歸途把氣味丟村莊,所以欣賞垂簾 就要目睹垂簾、欣賞曇花 就要青睞曇花;不去想別去看 浸濕後陽光爛漫… 」(作品<冥明>) 時間是永恆的,但時間未必選擇等待你;她的創作是不疾不徐,卻終究永遠在路上的──「相照富欲,肝膽同戀」(作品<螢火蟲>),「不求馴麗,只為灑脫…」(作品<冥明>)──光良裏只是意會……一切都在繼續,為何不去努力? 由此可以想見蘇運瑩對創作之掌握、人生規劃之鋪排…翩若驚鴻,一切恰在好處。
(3)談蘇運瑩幻氣繚繞的平實寫作情懷
以作品<生活倒影>、<野子>為例
蘇運瑩大部分的創作在情境上可能讓大家認為有建植理想國的趨向;或者場景幾乎皆在她愛的海、森林,沒什麼旁人或高樓、卻可能有著老虎;有種時常不在人間的錯覺。畢竟芬多精與浪花其實不是大眾天天的日常、柴米油鹽不太會被放進童話…但以下要列舉討論的就是她風格比較特別的創作,她在歌曲間終於也播映下了灰階的紀錄片──
「嘿年輕的小夥子,你怎麼看起來沒有精神?你有什麼心事可以告訴阿嬤,阿嬤幫你出出主意… 阿嬤家裏養的雞鴨鵝、魚鳥菜葉,我每天都給它們澆水,覺得很幸福。生活就是這樣的,你能學會堅強、還有發現身邊的美好──你看對面的高山多漂亮。」這是穿插在歌曲<生活倒影>中的一段海南島的黎族話,展現了此作中民間的象徵與氛圍;海南三亞其實就是蘇運瑩的故鄉,所以人們也可以間接理解她反應到創作中那些對自然之美的敏銳與來由,皆是她成長路上的滋養、耳濡及目染;除此之外,另一首要談到的她的成名之作<野子>,也帶著她故鄉的意涵──因為野子一詞即是海南話「野孩子」的意思。
<生活倒影>是一首蘇運瑩藉由觀察半山腰上工作的茶農而寫下的創作:「半山腰上的人 他還好嗎?為什麼看起來總有悲傷眼睛。路過他的人們也許會問候、也許會就走;也許還沒等他回過神 就已是朝夕又交替…」、「風輕輕拂過半山腰 他的眼睛總有些落寞,雲輕輕蓋過他頭崖 他的眼睛總是有淚痕──」 創作手法明顯平易近人很多,詞句充滿了先前歌曲中未有的懷舊情調與美感、憐憫;很簡單的行文,卻讓人對旋律有異常鮮明的記憶;充分表現了蘇運瑩對社會基層勞動人民的關懷!在筆者眼裏是很成功的突破之作。
<野子>這首歌,除了副歌語調琅琅上口之外,筆者最欣賞的是蘇運瑩在此作中氛圍的建構──「幻如一絲塵土 隨風自由的在狂舞…我要握緊手中堅定 卻又飄散的勇氣…」一開始語調鋪陳在平實的用字遣詞中,到轉折處又切入特別且隱含寓意的詞彙;蘇運瑩最代表性的風格在轉瞬起伏間呼之欲出,同樣地是如此恰到好處!──而這兩首作品除卻語境在生活經驗上讓人擁有共鳴,在體裁上還有另一個相似可對比之處;<野子>是在歌曲最高潮的地方提出對唱答──「是你嗎會給我一扇心房…讓我勇敢前行;是你呀會給我一扇燈窗,讓我讓我無所畏懼……」 而<生活倒影>則是在旋律終了前,給出一種安舒了的釋懷,彷彿給予生活一個和好的允諾──「悲傷過去迎來朝陽。他終於笑了,他終於笑了…他笑得好看。」
蘇運瑩的赤誠來自於她對音樂很接近本質的那股純粹、對自己生命價值與感受的深信。觀看她的訪談記錄也像是從枝枒回望樹根的歷程──談起表演,她謙遜地說任何舞台皆是合作及享受;談起創作,經由生活提煉而至的情緒也都幻化為作品的養分與活過的證明;在她的舉手投足間,除了旋律歌聲森林大海,我們更能見著愛。
三.參考資料:
《心宇宙》合輯歌詞──〈野子〉〈螢火蟲〉
《冥明》專輯歌詞──〈冥明〉〈精靈〉〈光良裡只是意會〉
《幻》專輯歌詞──〈生活倒影〉
網易云iwini汪峰工作室訪談節目──〈蘇運瑩的自由世界〉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蘇運瑩 #歌詞敘事
奇跡是枝裕和 在 看書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常看書
【2020年5、6月份回顧】
.
2020年轉眼過了一半,整體來說買書太多,讀完太少,寫文紀錄的更少......在被生活和工作雙重夾殺之際,先記下一些清單。
.
📖跨海連線讀書抗疫會
(感謝各家出版社努力製作中文電子書,對海外學子超級友善!)
.
☑ 西敏思,《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大牌文化,2020.01
☑ 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遠流出版,2020.05
☑ 鄭麗榕,《文明的野獸:從圓山動物園解讀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遠足文化,2020.05
☑ 高俊宏,《橫斷記:臺灣山林戰爭、帝國與影像》,遠足文化,2017.10
☑ 蔣闊宇,《全島總罷工:殖民地臺灣工運史》,前衛,2020.05
.
大致延續台灣史相關的閱讀軸線,由於朋友身在美、加,前幾天也討論了最近如火如荼的「BLM」運動。身在當地的他們,反思了美國和加拿大產出的論述和造成的影響,聽起來十分有意思。
.
6月份即將要讀的書是:
[電子書]陳玉箴,《台灣菜 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聯經,2020.06
[電子書]梅爾清,《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衛城,2020.06
.
📖2020年05月、06月讀完的書:
☑ 黃秋芳,《鍾肇政的台灣塑像》,時報,2000.12
☑ 江佩津,《卸殼:給母親的道歉信》,大塊文化,2020.02
☑ 少女老王,《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圓神,2020.04
☑ 劉冠吟,《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再簡單的小日子,也需要挺身前進!》,大好書屋,2020.05
☑ 陳又津,《我媽的寶就是我:一個女兒寫下對母親的驕傲愛意》,悅知,2020.05
☑ 成英姝,《再放浪一點》,鏡文學,2020.06
☑ 徐至宏,《大海的一天》,大塊文化,2020.06
.
手邊正在讀的書是:
陳栢青,《尖叫連線》,寶瓶文化,2020.06
.
#影音
☑《五月三十五日【庚子版】》,線上演出。
.
☑ 鄭芬芬導演,鄭芬芬、洪茲盈編劇,《做工的人》,HBO
.
☑《假孔子之名》紀錄片線上看(中文版)
http://cn.watch.inthenameofconfuciusmovie.com/
.
☑ 是枝裕和,《奇跡》,2011
☑ 今泉力哉,《愛がなんだ》,2019
.
☑福永壯志,《阿伊努之森》(Ainu Mosir,2020)(台北電影節)
#講座
2020年夏季閱讀講座──集結,千禧世代作家:新世代作家圖像
☑6月06日 新二代作家的臺灣人種學,主講:陳又津,與談:謝欣芩
☑6月13日 詩、抵抗與網路世代詩人的社會參與,主講:羅毓嘉,與談:李癸雲
.
配圖是十餘年前蘭嶼的海。
奇跡是枝裕和 在 QURULI為是枝裕和導演新片"奇蹟"所寫的主題曲短版MV公開!! 的推薦與評價
くるり/ 奇跡【MUSIC VIDEO SHORT.Ver】. 2011年初のシングル! 2011年6月11日公開是枝裕和監督作品映画「奇跡」主題歌ワンコイン¥500 ... ... <看更多>
奇跡是枝裕和 在 [好雷] 奇蹟(奇跡)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好讀版:https://blog.roodo.com/hideforever/archives/21097206.html
住家附近的火山持續噴發白灰,手足兄弟因為父母失和
分居兩地,在許多電影裡,前者可能大製作拍成災難片
,後者煽情點拍成催淚家庭劇。是枝裕和的「奇蹟」(
奇跡)裡出現了這兩種有些俗套的劇情,但他拍出了一
部比通俗劇更貼近生活的通俗劇,再次施展了一次質樸
但精采的魔法,讓一件件平凡瑣事染上淡淡的奇巧色彩
,這種小小驚喜就是生活中的奇蹟。
父母離異後,哥哥航一和媽媽回鹿兒島,弟弟龍之介與
爸爸到福岡,一家四口分居九州南北。兄弟倆的生活環
境也明顯不同,哥哥在媽媽的老家,接觸的多半是長輩
,生活也較為拘束,他在小學親近的朋友是兩個男孩;
弟弟跟著當樂團吉他手的老爸生活就顯得十分放任自由
,他的身邊還圍繞著一群女同學,和這群樂手聚在一起
玩音樂放煙火。
航一和龍之介的個性也明顯有些不同,弟弟生性樂觀,
總有辦法在一些小事情上自得其樂,捕蝴蝶、種番茄,
就算晚餐老爸像平常一樣不在家,只剩他白飯配章魚燒
,也吃得開心無比。他覺得爸媽見了面就吵架,住在一
起也不是辦法,還不如像現在一樣分住兩地。
在這點上,兄弟有了最大的分歧,哥哥一心要一家四口
搬回大阪,也因此他對鹿兒島充滿偏見,覺得這裡的人
很奇怪,他常像老頭子一樣碎念個不停,口頭禪是「我
真搞不懂」,他搞不懂學校為什麼要建在這麼長的斜坡
上,搞不懂明明旁邊火山猛噴灰,可是這裡的人沒事一
樣繼續生活;他最大的希望是能來場火山爆發,讓他和
媽媽被迫搬家,與爸爸弟弟團聚。
哥哥航一的心願成了推動這部戲緩緩前行的動力。他聽
說新幹線列車南北交會的瞬間,許下願望會奇蹟似實現
,於是帶著兩個最親近的同學,和弟弟約好在新幹線交
會地見面。就像「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樣,是枝裕
和電影裡的孩子一舉一動再自然不過,一點都不像在演
戲,同時戲中呈現出的這些孩子也比大人們想像中來得
堅強獨立,甚至帶點令人會心一笑的世故和老氣橫秋,
不過這不是演技上的油條,而是常會見到小孩模仿親近
大人的行為舉止。
不過小孩再怎樣計畫,過程還是漏洞百出,發生了不少
可愛的笑料。身旁的大人都知道孩子在計畫些什麼,但
他們沒有疾言厲色制止,他們雖不鼓勵,但包容下一切
。也許有些觀眾會抱怨現實中才不可能這樣,不過我想
這可能正是這部電影吸引我的部分,因為我總希望哪一
天這世上的成人會用更包容的態度面對下一代,而不是
總是用保護心態去禁止東禁止西的。
相較於孩子的堅強獨立,「奇蹟」裡的大人反而帶著些
孩子氣和任性,這一點特別表現在男人身上,例如龍之
介打點好一切出門上學,還反過來跟爸爸說睡個回籠覺
也沒關係;跟他要旅行費用,先大喇喇坐在桌上數落他
一下,年輕爸爸跪坐在榻榻米頻頻點頭稱是。又例如外
公和一群男人聚在一起,喝醉酒也是醜態百出,找不到
想喝的啤酒還直犯嘀咕,外婆嫌他「反正喝完都會尿出
來,喝什麼還不是一樣」;他重操舊業,製作日式糕點
「輕羹」,想先試試其他店的味道如何,還怕別人笑話
,於是拜託航一陪他去,別人要他輕羹加點變化,他卻
堅持自己是專家,這樣有辱神明。
當航一和龍之介吃到外公的輕羹,不約而同都用了「朦
朧」來形容它的味道。這對兄弟雖然外表和個性上都有
些不同,但是他們還是有一些微妙的相似處,特別是在
味覺上,他們都不喜歡吃高麗菜,卻一樣喜歡吃洋芋片
碎片,就連吃到輕羹的感覺都一樣。
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總充滿了味道,而且讓觀眾宛如嘗
到這種滋味,這是件非常神奇的事情,電影可以掌控我
們的視覺,覆蓋我們的聽覺,在3D電影的時代中,你更
彷彿能觸摸到片中的一景一物,唯獨嗅覺難以捉摸。「
橫山家之味」以母女做菜閒聊開場,看這部片就像在品
嘗家常菜般的生活況味。「奇蹟」中也有類似的場景,
老媽媽同樣由樹木希林飾演,但是這次除了家常菜的滋
味,是裕和像是找到了形容自己電影的最佳物品──外
公手製的那一塊塊潔白輕羹。這一方面象徵了創作者堅
持品質的手作理念,一方面也像他的作品的滋味,那種
難以言喻的「朦朧」感,如航一說的:「味道淡淡的,
但是越嚼越香。」
電影最後,航一像開場時那樣走到房間外的陽台,他學
外公沾濕手指測風向,說「今天不會積灰了。」電影畫
上句點,一切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地繼續前行。小小的
孩子在經過巨大的高架橋冒險之後,他說學到了不少,
他發現自己更在乎這個世界一點,當兩端列車即將飛馳
交錯的瞬間,一幕幕生活片段湧上航一的心頭,一種朦
朧不明的感受讓他無法許下希望火山爆發的心願。這代
表他不再在意家人是否團聚了嗎?代表他轉變個性,要
像弟弟一樣捕蝴蝶種番茄了嗎?沒有確實的答案,就像
我們不知道孩子們出車站突然跑了起來,是不是因為小
狗復活了一樣。生命中沒有什麼絕對會怎樣的,就連奇
蹟也一樣。
--
https://blog.roodo.com/hideforev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254.24.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