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所謂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夠吸收「日月精華」,再不斷展延、產生效益。如果樣樣東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紀輕輕就成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後來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
有一句話叫做「小時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觀察,很多所謂的「青年才俊」,最後往往都無法成為真正優秀的領導人。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學了一個「形」便拿來套用,並沒有真正地內化。所以,倘使這些「青年才俊」年紀輕輕就願意努力學習,尚能學到一些東西,成為組織中的中間幹部;最糟糕的是當他受到大家的鼓勵,稱讚他是菁英分子,產生自己很行、很優秀的認知,反而降低持續體驗與學習的努力,最後無法勝任工作,遑論成為卓越的領導者。
「形」就是外顯。西方的理論比較強調外顯的部分,希望人們表現出有自信的一面;但是這樣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耀眼,卻很容易淹沒在掌聲之中。相反地,有些人看起來沒什麼自信,但是他內部有某些東西持續成長,當內涵累積到某一種程度的時候,就像大家說的「開竅」,他便會開始慢慢發光,內涵才是真正的能力。
我們在衡量人才時,往往只從他外顯的學歷、工作經驗等等角度來看,可是還有一些能力本身並不那麼耀眼,但它就像一種催化劑,讓事物可以從內部不斷醱酵,這些反而是更為根源、更重要的根源能力。如果沒有這些根源能力做為基礎,其餘的能力條件將無法長期、持續不斷的產生。
因此,了解這幾項根源能力,有助於領導者與主管真正有能力讀人識人,找到真正的高潛力人才。
一、涉務性
首先,就是「涉務性」。涉務性強調的是一個人必須養成涉及一般事務的習性,習慣去瞭解自己所接觸到的東西,而不是因為它目前對自己沒有價值,就視若無睹。
效用1:幫助學習
隨著年齡增長,見到外面的世界,你接觸的事物愈來愈多,不管是報紙新聞,還是你自己實際接觸到的事物,都會愈來愈多元,這些東西都不是什麼特別重大的項目,可是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就變成一種常識。專業能力你可以透過學習而學會;但是「常識」,它的範圍太廣泛,那是從每個人自出生以來便一點一滴累積下來,變成一種習慣,沒有辦法在企業裡面教會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常識。
常識可以幫助你學習,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樣東西的時候,可以連結到實務的世界,知道可以跟什麼東西互相對應;否則的話,如果是在「真空」裡面學習,不曉得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實際應用的、可以用在哪裡,學用若無法合一,學習效果也不不會太好。然而,很多人把書唸得很好,卻始終沒辦法做到學用合一。
真正的領導者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指的其實是他要知道天文的存在,而不是很狹隘地對於其他事物完全外行,連聽都聽不懂,邊也沾不上;但是,他也不需要變成所有事物的專家,他只要知道那些事物的存在就好。
效用2:瞭解實務
涉務性對於個人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可以增加對實務的瞭解。因為你平常就有涉獵,當你在規劃、執行的時候,可以從自己的資料庫裡面搜尋出來,融入其中一併考量,於是你就比較能夠知道可能遭遇那些狀況,才不會變成「不食人間煙火」。
甚至,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有些東西,無論你再怎麼樣絞盡腦汁也想不出解決方案。這種時候,管理學上往往會告訴我們,應該要「異業學習」。可是,我們不能為了異業學習而去異業學習,不能等到需要的時候才去做,那樣能夠學到的東西很有限。現在這個年代,我們有很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像是看報紙、看電視都是一種方法,即使你不是演藝界的人,你可能也知道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潛規則、又或者你不是做DRAM的,但你也知道DRAM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種習慣,對於碰到的事物都會去嘗試瞭解。
其實,涉務性關係到我們一種最根本的能力,就是「好奇心」。在人腦的結構當中,我們透過五感獲得的東西,傳到腦子裡,如果以往不曾接觸過,杏仁核就會開始運作,啟動腎上激素,直到搞懂為止。這種研究精神會讓我們在問題解決之後,腦中產生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腦內嗎啡,自己感覺很開心,因為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於是成為一種興趣,想要主動瞭解一些事物,慢慢形成你的「觀察力」。
涉務性並不用特意花費許多時間,但是卻很重要;它是一種習慣,你走到哪裡、碰到什麼,就瞭解到哪裡。
二、與人互動
其次,學習不能只是自己關在家裡學,那樣很容易變得偏頗,所以還必須要與人互動。有人認為,與人互動就是具備團隊精神、很會跟人家聊天,但我並不這麼認為有些人,他不一定很喜歡跟人家講話,甚至可能是看起來沈默寡言的,但是他喜歡「言及義」;所以,我覺得,與人互動的重點不是頻度的高低,而是在講話的過程中,談的都是真正有意義的東西,而且也會把自己知道的東西拿出來跟人家交換意見。
效用1:辨證學習
在互動的過程當中,你會去思考過去的觀念和認知是什麼,如果不一致,就會拿出來跟對方討論進行辯證。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其實還是有應該調整的地方;反之,如果沒有這樣與人互動的過程,很有可能你會逐漸產生偏執,甚至在學習事物的時候,學錯了也不知道。可是,藉由不斷地交流、修正,一方面讓你學到的東西更為正確,另一方面也更加豐富。
效用2:學會傾聽
不僅如此,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可以讓你學會傾聽。否則,雖然我們都知道傾聽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機械式地告訴你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效果其實很令人懷疑。可是假若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發現多聽別人的話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擴充自己的資料庫,就比較容易真正做到主動傾聽。
我們常會說:「這個人很怪」,可能你也說不出什麼道理,就是覺得他跟大家不一樣,可能就是他不擅長與人互動;可是,如果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學習,譬如到北京三天之後,因為他高頻度的跟當地人互動,與當地人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講話就開始有一點捲舌。
人跟人在一起,會產生互動,產生觀念的共鳴。所以,與人互動可以避免「自閉」,當你在和人互動的時侯,聽到別人說什麼,就可以放到腦袋裡,跟自己既有的認知比對,如果覺得對方講得很有道理,就把它記下來;反之,如果你覺得對方說得不對,你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最後的結果,可能沒有100%同意這樣的說法,但是其中可能有20%,是你認為有道理的,就可以吸收進來變成自己的東西。同時,這也改變了自己原本有20%不正確的地方。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O型,理論上是「外向」,但我覺得我也是一個思考型的人,談事情的時候很嚴肅,不喜歡參加很多活動,一群人談一些言不及義的事情。我覺得,一個人應該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能靜能動的人;該動的時候動,但不要一天到晚都在動,或是從頭到尾都很靜。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道」,它不是一個「點」的概念,而是一個範圍;西方的哲學比較是傾向於兩個極端,就是0和1的概念,但東方的思維並不是0與1,而是在0.6~0.4之間,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常會說,要教育小孩子成為一個「全人」,一個五育均衡發展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就是不要偏執。當你開始思考這些事,你就會去拿捏、修正你在什麼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動態地調整自己的做法。
二、自律性
最後,很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一種能力,就是你必須要有自律性。很多時候,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改變很痛苦,所以,當你知道怎麼做之後,還得要讓自己願意付諸行動,願意去改變,讓事情變得更好。否則,就像你知道關燈可以省電,但是你因為懶惰而不願意動手去關,結果還是沒有用。
能夠要求自己去做,就是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事物,不管是要有涉務性或與人互動,如果這些道理你都懂,卻不願意有所行動,那就變成「光說不練」,還是沒有用。
我覺得,在一個公司裡面,真正的A級高潛力人才只有5%,其餘15%是B級人才,10%是未來有可能成為A或B級人才的待觀察名單,其餘70%都是一般人。這所謂的5%的A級人才,可能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但並不是中高階主管就一定具備這些特質,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當中,「人才錯置」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人本身就很難以瞭解之外,要怎麼分辨人才也是非常複雜的,可能出現掛一漏萬的情形,很可能有一個問題人物放在那裡,你都還不自知。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培養人才,不能只看這個人的學歷或工作經驗,而是首先得確定我們所找到的人,是不是具備這三項基礎的能力;如果沒有,就應該要淘汰掉。所以,能夠成為高階主管的人,本身都或多或少具備這些特質,並且假使他可以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特質;回過頭來,當他在讀人識人的時侯,也會注意那些人是否具有這樣的特質。
我們受西方影響很深,一般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要求自己表現出「我是青年才俊」的樣子,可是即使他很有才華、很有自信,也可能長不大。才華是現階段的才華,但我們在看人才,不是只看他現在可以做什麼工作,還要看他的才華能不能再成長、可以成長到多大。如果只是外顯的自信,會讓他畫地自限;如果他能真正體認到自己有所不足,自然而然會想要去彌補不足,對他的成長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當你看到這樣一個「青年才俊」,你要心裡有數,知道怎麼用這個人,不要過度期待;相反地,如果是一個比較不外顯的人,但是具備人才的三種特質,好好地培養,你獲得的回饋會更好。涉務性、與人互動、自律性,是每個人從小時候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透過工作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專業能力,但是企業沒有辦法再造一個人。(本文摘錄自《哈佛商業評論》;羅玳珊採訪整理)
#連結閱讀
1.杜書伍用人心法 突破職場三盲點
https://bit.ly/3zDjxM6
2.談紀律不如談自律
http://bit.ly/3q4W2WL
3.專業能力=(專業知識)×(專業經驗)×(專業紀律)
https://bit.ly/3dMqQaD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有想過當面臨人生試卷中最後一道題目時,該怎麼回答嗎?我們該如何畫下生命最圓滿的句點?而當生命走到末期,強行續命帶給患者的是一線生機,還是無限痛苦?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分享自身經驗告訴我們: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插鼻胃管:被綑綁的老年 陳秀丹醫師指出,現在的先進國家在患者生命末期時,「不插鼻胃管」...
「如何增加腦內啡」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MIGA YOGA 米伽瑜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Edith IM Long 龍綺汶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心得] 國道馬初半馬心得- 看板Road_Runn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則可能有憂鬱的現象發生。「血清素」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多巴胺分泌音樂[1小時]第九輯綱琴曲目心情與記憶改善助正面 ... 的評價
- 關於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新聞] 錢真能買到快樂?年收達「這數字」幸福感 ... - Disp BBS 的評價
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MIGA YOGA 米伽瑜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幸福感。安定感]
有位練習瑜珈多年的學生(也在市區幾個會館跟著幾位有名的瑜珈老師上過課) 曾經私下對我說:
「老師其實我關注你的粉專好一段時間了,雖然看似妳不是體位法特別厲害的老師,但妳的觀念和想法與很多人不同,這也是為何我決定要上妳的課⋯」
#跨越極限就是回到初衷
#我不是特別不同 #只是想做不同的
記得在疼痛照護瑜珈療癒的培訓過程中,其中有一堂課我們討論到如何面對疼痛的一種方式是”可以協助個案透過提升巴多胺(腦內啡)、增加愉悅感來緩解疼痛當下造成的身心不適”。面對台灣現在的處境,無可避免的讓人感到恐慌、焦慮與不安,在這些種種因素導致下情緒與身體也深受影響。
我想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著與其他生物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在能力所及的領域盡自己小小的力量,放下每個行動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發的念頭,也許能創造出不同的氛圍。意識到自己一直有著無法「置諸不顧」的習氣,看著那麼多人正辛苦地在為我們努力著~
那麼 那麼 「現在我可以為大家做些什麼?」
#愛是身體免疫最好的滋養
#把愛化為行動感染身邊每一個人
*******************************************
《那就用我的方式好好陪伴這群支持我、相信我的人》
#上週完成三場線上免費課程
#感謝近50名學員的信任
#更有學員無私挺身協助技術支援
#課後滿滿的分享與回饋無價
「一上線看到老師的活力與笑容和同學們陪伴,瞬間被安心感擁抱著,有點熱淚盈眶!今晚真是自疫情以來心情最暢快的一晚」
「打開手機都是負面訊息、難免焦慮!像這樣動動身體、流流汗再加上老師療癒的話語,真是美好的夜晚」
「謝謝老師,大家同框練習感覺很有趣也很開心!有種大家都被老師的愛包圍」
「能在疫情嚴峻的現在上瑜珈真是太感動了....尤其聽到老師的聲音!原來這就是朝朝暮暮想念的聲音」
「雖然在家有自我練習,但跟著老師練習就是不一樣的感覺,多了一份安全感」
「疫情之下還可以聽到老師的聲音,一起練習,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幸福,讓每天在家裡多了一份期待可以上老師的課」
「正當每天在家發慌、怕變胖之際,感謝老師給了我們一線曙光」
「久違的練習,在這令人擔憂的疫情中,身心靈都得到很好的解放」
.
.
.
還有好多 好多⋯⋯⋯
坦白說,身為老師的我也有需要獨自面對的情緒,每一次的向內觀看都是在學習建立自我內在的力量。練習用微笑去面對各種困難考驗,不只能使自己更有勇氣、也能適時的為身邊的人帶來一股安定的能量。從每一次的陪伴中,引導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片刻的幸福感,感恩生命順利流動的美好,繼續懷著希望與活力過著未來的每一天日常。
#同舟共濟 #齊心努力 #防疫照護
#身心健康 #從自己做起 #成為穩定力量的實踐者
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Edith IM Long 龍綺汶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龍姑娘話健康】關注壓力下的「零食依賴」
都市人為了生活,每天都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所以經常都會感到肌肉緊繃酸痛。針對此類情況,之前試過和大家談論在辦公室如何調整、簡易伸展等。除了這些,最近有朋友發現,在工作壓力增大時,整個辦公室的同事會開始買零食,邊吃邊做。亦有朋友詢問我,自己在壓力大時而會感覺吃不下東西,時而又會不停吃零食而導致增重,面對如此情形怎樣才能健康的應對壓力呢?
其實,很多人在壓力大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的想吃東西;或者明明是到了該進食的時候,都還是食慾不振,絲毫沒有想吃東西的慾望,這是因為你受了荷爾蒙影響,產生了壓力反應。每個人在面對壓力的時候,都會採取不一樣的反應;壓力會令杏仁核出現反應,刺激上視丘啟動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其中,腎上腺會開始分泌更多的腎上激素,活化交感神經系統,讓神經系統產生「戰或逃」(FIGHT OR FLIGHT) 的反應。腎上腺素流入血液之後,會開始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壓上升、增加壓力下的警覺與清醒,也因此消化功能在此時顯得較不重要,為了讓其它部位能夠更好的運作,腸胃蠕動會變慢,造成食慾不振。
另一種情況是,身體為了要補充所消耗的能量,食慾會增加,出現了另一條路徑,即下視丘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激素(CRH)進入腦垂腺前葉,產生一連串的電生理訊息,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素,這反而增加了食慾。所以,當身體長期處於壓力下,兩種激素會同時影響身體,而心理上又無法使用正向方式排解這些情緒時,就容易造成「情緒性飲食」,表現出「暴飲暴食」,或「厭食」等極端症狀。當你感覺食慾被工作影響時,證明了身體已經處於壓力之下,就要注意好好減壓了。
有氧運動和曬太陽一直都被認為是有效的減緩壓力方式。我們透過運動,可以幫助降低不安情緒、抵抗壓力,甚至還可促進身體分泌多巴胺(Dopamine),β腦內啡(β-endorphin),血清素等物質,幫助我們釋放壓力,讓人有幸福感;同時有強化自體免疫與預防老化等正面作用。
有氧運動包含了慢跑、健走、踩單車等運動,指心跳在運動時達到最大心跳率(參考值為220減去實際年齡)的 65% 至 85%之間。有氧運動應慢慢以有序漸進的方式增加至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加上10分鐘暖身運動及10分鐘的緩和運動來進行。
曬太陽本身雖沒有辦法提高多巴胺的分泌,但會提高多巴胺的受性,會加強身體對多巴胺的利用,從而達到讓人快樂的效果。而且只需要五到十分鐘就會開始有效。因此,建議每天在辦公室工作的人,可以趁午休時到外面散散步,曬曬太陽,如果能在有太陽的情況下做有氧運動,就更能起到減壓的作用。
飲食方面,因為身體需要酪氨酸來產生多巴胺,所以可以多進食富含酪氨酸的食物,例如
雞、魚、牛奶、酸奶、奶酪、花生、杏仁、南瓜籽、芝麻、大豆和香蕉等食物,來促進多巴胺水平的正常化;蔬菜和水果中的抗氧化劑則可以減輕自由基對多巴胺的影響。
壓力是促進人提升工作效能的動力,好好的調適能讓人更有力量去面對每天的工作,當你面對壓力的時候,不妨去試試做有氧運動、曬太陽及進食富含酪氨酸及抗氧化劑的健康食物,以此取替舊有的處理壓力方式,你會讓自己活得更健康。
#不運動的人動起來
#動起來的人持續動
#在陽光下運動
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有想過當面臨人生試卷中最後一道題目時,該怎麼回答嗎?我們該如何畫下生命最圓滿的句點?而當生命走到末期,強行續命帶給患者的是一線生機,還是無限痛苦?加護病房醫師陳秀丹分享自身經驗告訴我們: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插鼻胃管:被綑綁的老年
陳秀丹醫師指出,現在的先進國家在患者生命末期時,「不插鼻胃管」已是共識。為什麼?因為插鼻胃管無法有效避免吸入性肺炎。她進一步說明,鼻胃管及胃造廔等措施,只能避免患者因飲食中的牛奶或水等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但患者自身的口水是無法避免的,「因為我們的口水是24個小時都在分泌的。」
此外,陳秀丹醫師也提到,插鼻胃管反覆摩擦,也很容易造成食道及胃部受傷,產生上消化道出血。更有一些老人家插鼻胃管覺得不開心,就會想要自己去拔,而醫院的對應措施通常是將他們的雙手綁起來,「我們的老年變成一個被綑綁的老年,」她表示,這是對老人家很大的不尊敬。
生命末期:老天給我們的退場機制
陳秀丹醫師指出,北歐將生命末期訂定成18個月。以往他們也同樣插鼻胃管,但近幾年開始反思鼻胃管造成的傷害,因此現在都強調生命末期不插鼻胃管,甚至提出:死前兩周才臥床。
陳秀丹醫師說,老天將我們生下來,也給我們很好的退場機制。
當一個人老到、病到不能吃的時候,沒有額外給予水分時,我們腦內的嗎啡生成量就會增加;當一個人心臟、肺臟不好時,二氧化碳沒辦法排除,持續累積就會造成二氧化碳性昏迷;當一個人肝功能下降,阿摩尼亞(氨)代謝出問題時,我們血液中的阿摩尼亞(氨)將增加,就會造成肝性腦病變。
她說,上述狀況其實都可以讓一個人「比較舒適地離開」,這就是老天爺給我們的一個很好的退場機制,只是我們都忘記了。
適時放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有生必有死」陳秀丹醫師表示,看待「老病死」的過程要保持平常心,而且所有事情都要事先規劃。死亡並不是一個禁忌,因為隨時都有可能面臨一個導致自己永久失能,或馬上死亡的重大事件;因此當我們還健康時,就應該思索該如何面對。
「能夠放下自己是智慧;能夠放下別人是慈悲。」陳秀丹醫師強調,醫師面對再怎麼急救都無法救回來的患者時,要學會放手;我們面對老病、甚至要死亡的父母親時也相同,「放了手,他就得到自由。」
陳秀丹醫師指出,全世界都很欽羨台灣的健保制度,但「健保給付無效醫療」這件事情勢必得好好改善。許多末期患者被無情地用現代化的醫療強行續命,苟延殘喘地活著。她認為,如果健保不給付這塊無效醫療,相信許多生命末期的人不會多受苦。
活著,是為了感受生命的美好
陳秀丹醫師透露,在自己從醫的26年中,看過許多人痛苦地死去,但也看過許多人走的時候非常安詳,氣氛也十分平順,「因為這個人他知道自己要走了。」她說,這樣的患者對於死亡的準備工作也做了好幾年,周邊的親友也可以接受他的離去。
「這樣的死亡是被期待的、是不慌張,且是很大的福報。」陳秀丹醫師表示,醫院會給予一些嗎啡、鎮靜劑,以及讓患者更舒適的藥物,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哩路,可以很安詳、很有尊嚴。
「死亡最深層的意義,就是要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陳秀丹醫師強調,我們活著就是要享受人生,如果一個人只有呼吸、心跳的活著,就是所謂的「生物式生命」,但生命的重點是需要感受到外界給予的愛及美好,這才是我們應該過的「傳記式生命」。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是一本傳記。」我們該如何書寫,讓寫到最後一頁時,還是同樣的美好,靠得是智慧。因此,陳秀丹醫師提醒,一定要簽預立醫療指示,保障自己的善終。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4月號《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課》
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710
【相關影片】
重症醫師的生命課程。到那一天,我不要被插鼻胃管︱陳秀丹醫師
https://youtu.be/cG-F2baV7Bs
必學!重症3堂課。插管、氣切、心肺復甦術︱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diVvzoP-2f8
必學!照護2堂課。鼻胃管、胃造口︱蘇一峰醫師
https://youtu.be/xnb2oZUVs3U
【相關文章】
病床上的選擇權,關鍵18問:當家人倒下,你能做對醫療、照護的選擇嗎?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1431
陳秀丹醫師: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744
要不要幫父親放鼻胃管?安寧醫師:父親自己答了這題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7978
#陳秀丹 #病主法 #預立醫療指示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則可能有憂鬱的現象發生。「血清素」是一種大腦神經傳遞物質 的推薦與評價
當辣椒的辣味刺激舌頭、嘴的神經末梢,大腦會立即命令全身“戒備”:心跳加速、唾液或汗液分泌增加、腸胃加倍工作,同時釋放出內啡肽。若再吃一口,腦部又會以為有痛苦襲 ... ... <看更多>
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多巴胺分泌音樂[1小時]第九輯綱琴曲目心情與記憶改善助正面 ... 的推薦與評價
你可能心跳加快、瞳孔放大、體溫升高,控制身體活動的小腦變得活躍。就連手臂上的雞皮疙瘩,也站起來了。為什麼會這樣?這跟腦部的多巴胺分泌有關。 ... <看更多>
如何增加腦內啡 在 [心得] 國道馬初半馬心得- 看板Road_Runni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跑友好,
這次國道馬是我人生的第一場半馬,在準備的時候看了很多板上前輩的備賽建議跟經驗,也
分享一下這次自己準備的心得!
我是標準的大體重跑者,目前大約是180cm/92kg,但可能受惠於長胖的路上,一直都有在斷
斷續續的打球、跑步跟重訓,所以活動能力跟80kg的時候沒什麼太大的區別,除了每次低頭
的那顆鮪魚肚。
其實在大學還只是小胖子的時候就一直想要體驗一次半馬,但是拖延症跟思考畢業出路,導
致身心狀況不是很好就一直延宕,近幾年一直在準備證照考試,覺得每天一直工作讀書鬱鬱
寡歡,就又開始規律跑步體驗腦內啡的快樂。
目前生活作息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原先運動習慣大概是一週2~3次5k,因為覺得慢慢跑反
而覺得更累每次都跑到4'40~5'00/km(能穩定配的極限),常常喘到受不了而且有時還會頭
痛。
在年初報名國道馬之後,就為自己設下一定要破二的夢想,看到前輩們不斷強調跑量的重要
性,原先一個月頂多跑到40-50k,在上一個月硬是跑到100k,不過賽前幾週膝蓋偶爾會不太
舒服,還是建議拉長準備期不要一次硬拉高太多跑量。
除了提升跑量外還有穿插了LSD的訓練,不過賽前也只有跑數次10-12K的訓練,雖然跑完的
狀態都還不錯但是真的開跑之前內心還是非常忐忑,最後兩周都在練習體感配速,非常沒有
底氣。
今天清晨到水門會場的時候,除了賽前興奮到失眠外,心情反而意外的輕鬆,這次早早就排
在出發前段,看到身旁的都是精壯的俊男美女,又看到自己那顆肚肚,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能
不能成功如期完賽。
原先常常在大佳河濱練習跑水泥地,每次風都大到被吹著走,這次國道馬以為風也會非常大
了,結果除了天氣稍熱之外也只有微風徐徐,還看到了日出的美景。
路上因為沒有買跑錶(怕跑完這次就不敢再跑了),就完全依靠體感配速,原先預計可以拼
拼看5'20/km完賽,中途只有七公里的時候有拿手機出來確認配速,神奇的是也剛剛好均速
是5'20/km,之後就一直放心的照身體狀態去配速。
此外原先一直以為國道是一條寬敞的平路,結果一路一直緩上緩下,最後完全不敢抬頭跑,
每次抬頭看到緩上坡就是一次精神損傷。在15km的時候,從影子看到後面1:50氣球在那邊
搖來搖去,想說都拼到這裡了就一路提速也不敢回頭,在這邊感謝Pacer老師激發了我的潛
能,最終完賽跑進1:50!進終點之後真的會有想哭的感覺,可能就像盧廣仲大人中的那句
太常失敗好想成功,好久沒有成功完成一件好想好想達到的事情。
最後簡短講一下我覺得幫助我成功的重點
1.跑步姿勢很重要,我每次都會檢視自己的姿勢,可以快速改善降低傷痛跟增加跑步效率,
網路上有很多老師的教學,非常有用。
2.真的要慢慢堆跑量和進行長距離的訓練,進行一段時間的練習後,感覺就跨過了一個檻,
連5k、10k也破PB了。
3.挑一雙適合自己腳的鞋子,這次趁著跑馬買了第一雙碳板鞋,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均
速跟順暢度都馬上有些微提升,就算沒有跑得更快,只要自己覺得很帥錢就沒白花!
最後感謝國道馬/跑板前輩們/陪我早起參賽的鵝!希望能幫助到跟我一樣一直在觀望的朋友
,胖胖如我沒問題,你們也絕對沒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41.15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oad_Running/M.1678629757.A.FD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