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算一算,其實年假根本沒幾天,為了完成手上的工作,不自覺將來不及進行的全數堆到連假期間,現在光想到過年就暗自胃痛;然後七號到了又繼續結了一批新春讀物,上月底入手的貌似還有幾本沒送到,這些還未分享的書單就已快溢出鏡頭。新的一年大概只能彼此勉勵關關難過關關過,先來看看現有的這些作品,應該原本大多要在國際書展亮相的,可惜天不從人願,這些都是個人非常希望能趕緊翻閱的作品,其中包含二月選書、掛名推薦的,以及提前生過火的,先在這裡概略介紹,今日正逢博客來會員日,有興趣的書籍大家可以一起下單囤個書好過年。
⠀⠀⠀⠀⠀
一不小心就忘記先公佈的二月選書,其第一本入選 2020 年這裡的十大推薦書籍(https://pse.is/3byhaf),打開了我對韓國文學的眼界,相隔一年後接續著戰前篇《吹過星星的風》,下一本《#誰能說自己看見天空:韓國小說大家經典代表作(戰後篇)》終於出版。1990 年代之前,文學是處於「民族書寫」的時期,以民族意識、勞動文學的鮮血歷史構築了時代;1990 年代之後,國際環境丕變,文學開始挖掘個人存在與日常議題,包括同志文學、家族解體、傳統道德觀的崩潰、網路虛擬世界的震撼等,再加上「世越號」引發的反省,作家開始思考,如何找回失去的批判精神,克服個體生存的各種矛盾。《戰後篇》引自詩人申東曄的詩句「誰能說自己看見天空」,期待濃縮戰後韓國文學的精萃:從民族文學到個人,從社會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從國境之內到跨國性格的作品,隨著韓國的發展與全球化,當代的書寫有了嶄新的生命,包括「女性」、「新世代」、「新歷史小說」、反映「貧困」文學等多元關鍵字,他們既得面對自我認同與群體的妥協,同時也正在攪動社會能量,正在蓄勢待發,創造二十一世紀迥然不同的文學景觀。
⠀⠀⠀⠀⠀
此次恰好也掛名推薦另一本韓國新人作家張琉珍的作品《#從此好好過生活》,1986 年生的新人作家張琉珍,以文壇中少見的獨特背景:在IT 產業的多年工作經歷為根基,寫下八篇發人省思的現代故事。探討組織中的上下關係、上班族如何夾縫中求生存、現實與理想的拉扯,深入韓國人對感情的自私心態、自我意識的膨脹、結婚文化等各種生活中會交手的人際關係。張琉珍筆下的每一個人物,相較於金字塔頂端的高階份子,並不特別突出,卻也沒有落後;沒有胸懷太遠大的理想,可能也不會成為抗爭權力結構的領頭人。她以細膩精靈的筆觸,入微而生動的日常觀察,在每篇故事裡一邊塑造殘酷寫實的職場生態,一邊散發微小卻深刻的溫暖關懷,讓人不禁想一讀再讀。每讀一次,就更拋開悲傷一點,逐步往快樂靠近 —— 從此,好好過生活。
⠀⠀⠀⠀⠀
再者是近期的日本文學新書耀眼非常,大家應該都不會忽視村上春樹的新作《#第一人稱單數》,裡頭囊括都會的奇幻愛情、生活的過往片段、人性的善惡辨證、虛實的互見筆法,結合了短歌、散文、音樂與小說,展開村上風格的全新複眼小說,八個題材視角各異的精采短篇,可說是邁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村上春樹,回望人生愛與死主題的珠玉之作連發。其次為前幾天先行介紹過相當喜愛的女作家櫻木紫乃《#二人生活》,褪去暗黑外衣被譽為最「幸福」代表作,北海道江別安靜度日的一對平凡小夫妻,身為前電影放映技師的丈夫信好,收入不穩定,一家經濟重擔全落在護理師妻子紗弓身上,二人盡其所能地過著簡樸生活,各自承受婆家及娘家施加的無形壓力,無法預料的未來,堆疊在內心深處的不安,唯獨二人一同下廚時的安逸與幸福,又讓彼此再次假裝看不見現實的種種窘迫。全書以十篇俐落的短篇故事交織成一幅平實動人的婚姻生活圖像,隨著夫妻的日夜相處與陪伴,生活猶如層層堆疊顏料的水彩畫,二人關係日益加深,無法三言兩語回答的生活與情感,卻能引發深刻共鳴。櫻木紫乃在尋常生活中刻劃夫妻如何相處,文宇樸素、冷靜,但諧和,相對於永恆的失落,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作者讓讀者看到如常作息的同時,也看見如常方能致遠。
⠀⠀⠀⠀⠀
看到桐野夏生厚如磚塊的桃紅色最受爭議小說《#異常》放在書店裡,當下就覺得非買不可。本書取材自震撼全日本的「東電 OL 殺人事件」,描寫一群被勝敗優劣緊緊束縛,卻又總被幸福拋下的女人,情節黑暗,內容辛辣,於美國出版時甚至遭到刪修。在真實社會案件發生之後,桐野夏生不滿大眾媒體以獵奇的眼光看待整件事當中的女性,她思考著,在走上街頭賣淫之路前,一個女人是從什麼樣的少女時代長大成人?一個「怪物」在蛻變成形前,是什麼樣的人?全書結構縝密,觀察犀利,衝擊性的內容令文壇震驚不已,桐野夏生數度強調,自己的書寫是想藉著寫下為生存而苦的現代女性,如何在「性」的議題上展現從未有人深入探討的面向。直至 21 世紀的今天,《異常》所展現的美醜迷思、道德束縛,仍教今日讀者低迴再三。另一本則為第 161 屆芥川賞獎作今村夏子《#紫色裙子的女人》,我家附近有個人稱「紫色裙子的女人」,附近的公園裡,甚至有張長椅被稱為「紫色裙子女人的專屬座位」,如果她是「紫色裙子的女人」,那我就是「黃色開襟衫的女人」,只是沒有人知道「黃色開襟衫的女人」的存在,不像「紫色裙子的女人」那麼出名,我從很久之前就想跟她做朋友,決定誘導她到我們公司上班,終於第一次講話,而我的人生卻開始走樣。從執念與憧憬衍生出的瘋狂、滑稽,兩位女人之間觀察與被觀察的故事,誰才是真正的窺視者?還是在故事外,正在閱讀這個故事的你?
⠀⠀⠀⠀⠀
華文作品也同樣非常引人注目,李明璁首本著作《#物裡學》相隔 13 年終於推出新版,新自由、不受侷限的寫作風格,將深入淺出的理論解析、與雅俗共賞的抒情隨筆,巧妙而精準地融合一塊。重新復刻的新版,不僅修訂、收錄這些精彩作品,更加入上萬字的新寫篇幅,以及作者重新攝影的近三百張相片。內容共分十章 ── 影像之物、聲音之物、飲食之物、裝扮之物、居所之物、行旅之物、秩序之物、解放之物、象徵之物、閱讀之物。涵蓋日常事物的諸多典型與變貌。全書時而溫柔時而批判、帶點詼諧也適切感傷、私密對話同時宏觀思考、提供療癒又指向雋永。郭強生繼《尋琴者》後又帶來《#甜蜜與卑微》,親自選編創作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 15 篇短篇小說,透過書寫與閱讀參與郭作者的現在與曾經,甜蜜與卑微,如同一部文學紀錄片,洗染鄉愁的慈悲,銘刻你我的成長史,從小說家個人文學路上的啟程、流轉與歸返中,窺見同代人四十年來的轉折與追尋。另一方面,舒國治《#理想的下午》也迎來二十周年新版,「生活」本是毫不規劃,用心品味,以感受接觸溫度,以「自己的時間」行走。汲汲營營、庸庸碌碌後的佳美時刻,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理想」,鬧中取靜,亂中取簡,就像在吵雜的街坊巷弄中,得一間寧靜的咖啡廳窩著。「理想的下午」,即是這特別的六小時,自是有限,有賴下午人們,享受外間的下午時光。全書共收錄 31 篇散文,是遊蕩,是生活,也是美學,寫簡單中的自由,說自在中的態度。
⠀⠀⠀⠀⠀
當然不容忽略的還有陳雪未出版即售出影視版權的懸疑長篇小說《#親愛的共犯》,知名財團二公子、名餐廳老闆張鎮東遭綁架,重案組女刑警周小詠在各界壓力下,必須儘快偵破案子救回肉票,隨著深入調查,發現豪宅「白樓」裡外藏匿重重汙穢:張家商場對手心有怨懟、餐廳合夥人行跡可疑、張家大哥大嫂因爭奪接班心生忌憚、傭人們各懷心事,張鎮東的妻子崔牧芸則心神恍惚。蒐證途中,多年前一樁見不得天日的虐童案件赫然曝光,然而當是非與證據漸漸浮現,周小詠卻無法突破眾人心防、也說服不了自己的心。難題接踵而來,周小詠只能依靠直覺與夢境,摸索案件輪廓 —— 當一個靠夢境解案的刑警,面對一群在惡夢中找光的同謀,為什麼刑與罰擺在眼前,卻仍暗自希望他們無罪?亦相當期待拜讀蔡素芬的《#藍屋子》,空間設計師華生,無意地從藝品行帶回了一幅內有一幢藍屋子的畫作,洋式風格鑲嵌著一副東方獅頭門環,閃著異國想像的光澤,吸引他走近、撫觸,竟由此涉入了一段異質空間的歷程,並牽引出對於物件的執迷慾望。同一時,他分別多年的女友露西從日本宮崎回來,到淡水港埠邊的旅館工作,為了替華生搜尋過去海洋年代的物品交易故事,走進了幾代人興建旅館的生命史。作者藉由《藍屋子》尋索深藏於物件「流浪的故事」,一只錫杯、一塊菊花鑄鐵片、一座鐘或指南針,每個物件,都應有屬於它的故事,是誰所遺留下?曾投注生命熱情的擁有者,何以將其遺忘?它們又將傳遞至誰的手上?
⠀⠀⠀⠀⠀
剩下是翻譯文學,上月底提過「冬夜三部曲」最終章《#重生的女巫》,神祕兇烈的大火一夜焚城,人民不明白火焰從何處來,也不知道剛學會使用魔法的瓦西莉莎呼喚風雨,才拯救莫斯科免遭火海吞噬,全國上下卻人心慌慌,恐懼的王國百姓一心想燒死瓦西莉莎,燒死女巫,交換安寧。眼睜睜看著摯友犧牲,自己葬身火海,她在昏寐中醒來,一路跌跌撞撞逃進午夜的黑暗森林中。「午夜」告訴她,她將會在一片闃黑的路上遇見前所未見的眾多精靈,抵達傳說中的湖畔小屋,接著前往遙遠的國度,她會知道自己的身世。徘徊在幽魂路上,瓦西莉莎思念起自己的家人、羅斯、冬王莫羅茲科,還有她最珍視的精靈國度,她看見心愛的一切將再度焚成焦土,終於覺悟自己的使命,女巫瓦西莉莎不僅要實現預言,她更要改變預言,女巫的傳人將作出非凡的抉擇。還有影迷無法錯過的《#克蘇魯的呼喚:H.P. Lovecraft 恐怖小說傑作選》,洛夫克拉夫特一向專注於描寫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與人類在宇宙中不可名狀的生物/邪神相比之下的渺小。作品中的人類角色試圖以理性面對前所未見的古老超自然威脅,但大多角色最後都落入理性崩壞的瘋狂深淵中,作者對大多數邪神或其從屬生物也只提供粗略的外觀或行為描寫,反而營造出更強的未知恐怖感。此書收錄了克蘇魯神話中最具代表性的八則故事,請靜下心、深呼吸,慢慢閱讀,喚醒你內心深處,那股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並勇敢面對源自久遠古老年代的超自然威脅。
⠀⠀⠀⠀⠀
永不過時的納粹主題又一作品,《#黑森林的白玫瑰》敘述痛恨納粹政權的女孩芙蘭卡,家人和男友已死於暴政之下,自己生無可戀,原本想走進森林自我了斷,不料在雪地裡發現一個傷重昏迷的德軍飛官。要救他嗎?他代表了她所痛恨的納粹勢力。不救他嗎?他口袋裡有著和妻女的合照,她們難道不是在家苦苦等待他的歸來?當芙蘭卡決定暫緩自殺計畫,把飛行員拖進附近的洞穴,卻聽見他在惡夢中大喊英文。以真實故事為藍本,與其他二戰小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芙蘭卡「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的獨特視角,當你痛恨當權的暴政,卻又愛國愛家;當秘密警察橫行霸道,言論和思想管制嚴格,對外卻戰火頻仍,國家危在旦夕。那樣的矛盾與衝突,再加入了「美軍間諜」這個未爆彈,成功還原納粹統治底下的德國人生活,既有紮實的歷史細節,複雜深沉的人性戲碼,更有驚悚小說般的緊張節奏。
⠀⠀⠀⠀⠀
亞馬遜年度總榜第二名的小說《#親愛的艾德華》依然獻給身處於創傷時代的我們,12 歲的艾德華,與家人以及 183 位旅客一起登機,從紐約出發前往洛杉磯,飛機卻不幸墜毀,僅艾德華獨自生還。故事以雙線交錯呈現,透過細膩筆觸訴說機上乘客的人生故事與這趟旅程之於他們的意義;同時描寫艾德華劫後餘生的創傷與憂傷,對所愛之人的思念,他深知自己可能永遠不會好轉,但也試圖理解「為什麼是我」,從多年來泅泳其中的失落,領悟到痛苦原來是愛,而重新找回人生的定錨點。作者以寫實而溫柔筆觸,描寫人生無常,以及面對失去後的種種內心變化,引領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珍惜每個當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的代表作《#魂斷威尼斯》推出新版新譯,剛獲封為貴族的偉大作家阿申巴赫,在一次散步途中,突如其來地興起了旅行的渴望,於是他動身前往威尼斯,遙遙的水鄉澤國。只是他沒預料撞進他生活的,遠比異鄉情還要來得凶險、致命、震懾人心。當不安與傳言正壟罩著威尼斯,一名美如從希臘雕像般走出的少年在沙灘上奔馳,蜂蜜色的金髮,膝窩閃閃發光,泛青的血管讓他的身體宛如半透明的材質構成,他決定留下。還有什麼比接近美更能成為永恆的事呢?
⠀⠀⠀⠀⠀
最後一本為《#大地之下:時間無限深邃的地方》,你腳下的地面,是另一個深邃世界的屋頂,地下世界的岩石、寒冰、地下河中,記錄、封存了地球最悠遠的歷史,地下世界有人類對誕生與死亡的原始想像,森林中地下的「樹聯網」是樹木和真菌的互助網絡,在人眼所不能見之處,樹木會在土壤中向別的樹木伸出援手,巴黎有座地下城,洞穴和隧道以對應的地面街區命名,一座鏡像城市因而產生,而地面則成了對稱,地下的黑暗世界還能讓科學家觀測宇宙的「失蹤質量」,也就是「暗物質」而證明其存在並確定其性質,堪稱當今物理學的聖杯。自少年時期便迷戀高山的自然寫作才子 Robert Macfarlane,在六年間 180 度翻轉視角,無數次深入自然界最美麗也最駭人的空間,探訪了一個個看似沉默不語實則聲息洶湧的世界 —— 我們庇護的珍貴之物、產出的有價之物、處置的有害之物,全埋藏在這些最古老也最原始、陰暗也最明亮的地下空間中。當我們不斷追尋地表高處,持續搜索眼前可見的事物時,是否停下步伐,關注過你我腳踏的這片大地之下,究竟如何揭示「人類的前世與今生」?
⠀⠀⠀⠀⠀
⠀⠀⠀⠀⠀
⠀⠀⠀⠀⠀
(以上文字內容皆截錄自各出版社的書介。)
如何閱讀一 本書 修訂 新版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立法局有直選?Sorry, 你的民意已被塗改~
【民意塗改液:從88直選「浩鼎門」到8.31政改諮詢】
1988年2月,港英公佈《代議政制今後的發展白皮書》(《白皮書》),正式對88立法局直選宣判死刑。早前有傳媒報道,英國曾和中國在1987年尾簽訂秘密協議,推翻88直選,以求換取中方同意將直選寫入《基本法》。隨著文件逐漸解封,更多關於88直選夭折一事的細節逐漸曝光,當中原來還包括中方直接修改《白皮書》內容,英方甚至默許中方「建議」篡改公眾諮詢結果,以合理化否決88直選,猶如30年後上演的「浩鼎門」事件:瞞著香港人,將文件交給不應交給的人,越俎代庖,直接修改。
香港立法局在1985年首度引入間選議席,及後港英政府在1987年發表《一九八七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諮詢市民對於1988年引入直選議席,取代間選議席的意見,目的為探索如何在香港進一步發展民主(the views of the community on whether the system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1988)。然而,1988年2月公布的《白皮書》以「實行時間上有歧見」(O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directly elected element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1988 opinion was, however, sharply divided) 為由,拒絕在當年9月的第二屆立法局選舉中加入直選議席。結果香港人在1991年才能一嚐直選的滋味,拖慢整個香港民主化進程,當時距離主權移交只剩下僅僅六年。
88直選夢告吹,英方內部深知記者必定問到「中方有否干涉」的問題。根據英國解密檔案,在公布《白皮書》前夕,英方內部準備應對傳媒的回應口徑(line to take)中,將「中國有否干涉」視為首要問題,甚至先於「為何沒有88直選」等相關質問,可見英方事實上很擔心被外界得知中方確有干涉。
策略上,英方將與中方關於香港政制改革的互動定性為「恆常交流」,包括強調「中英雙方常就共同關心事務定期交流」、「中方一直被知會(kept informed)香港人有關綠皮書相關事宜的意願」、「禮節上,在白皮書公布前數日,會將預印本交給中方(as a matter of courtesy, advance copies handed over a few days before publication in Hong Kong)」等。表面看來,英方似乎只會「知會」中方,中方沒有參與整個決策過程。
表面上知會 實質上干涉
然而翻看解密檔案,英方與中方的「交流」遠遠大於「禮節性」。首先,英方內部相關重視中方意見,甚至早在《白皮書》公布前一個月,英方駐華大使伊文思已經將《白皮書》草稿最關鍵兩章的預印稿(advance copy)--「直接選舉立法局議員的問題」(Direct Elections to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和「今後的發展」(The way forward),轉交給時任中英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柯在鑠,好讓中方高層可以就此「給予意見」。
事實上,英方交給中方的並非所謂「預印本」,時間亦不是對外宣稱的「公布前數日」,事實上港督衛奕信採取「等埋中方」態度,將其視之為需要中方事先審閱的草稿。根據英國解密檔案,港督衞奕信甚至表明,英方完成白皮書草稿文件後,須盡快提交文件給中方(as soon as possible),好讓中方有充足的時間讓回應(sufficient time to react),同時要留時間讓自己可以根據中方的意見去修改內容。
當然,為免中方花過長時間修改,衞奕信建議以《白皮書》「需要時間付印」為理由,建議要求中方在1月最後一周前回覆,換言之,英方在公布前一個月已經將草稿交給中方,而且預留近半個月讓中方「審閱」,反映衞奕信期望將中方對《白皮書》內容直接提出的意見,納入最終稿內。
眼見對家如此「鬆章」,中方自然喜出望外。伊文思在1988年1月15日向中方轉交《白皮書》草稿文件後的一星期(1月22日),柯在鑠便與伊文思在電話中表示,中國外交部及「其他有關當局」(other authorities concerned)感謝英方「善意」(gratitude)。重要的是,我們在檔案中看到中方的角色不是單純英方所宣稱的「被知會」,而是有實質角色,參與修改英方的「草稿」,當中柯在鑠強調中方看到有兩個「技術位」(”Technical points”,原文加引號),「希望英方參詳」(for the British side's consideration)。
英方對於中方投桃報李亦深感大悅,甚至直言中方比預期中更加「合作及實際」(helpful and realistic),認為這反映中方相當滿意英方處理有關白皮書的手法。英方內部亦深知一旦此舉曝光,無異是一場「政治關公災難」,故特地叮囑港英政府萬萬不可讓香港人知道中方能有此厚待(privileges):不單可以率先閱讀《白皮書》草稿,甚至可動筆修改港英政府的政策文件,篡改香港民意。
民意不似預期怎麼辦?直接塗改吧!
至於中方兩點修訂是什麼?所有修訂集中《白皮書》第三章「直接選舉立法局議員的問題」,其中一點是「政制如何過渡」相關段落的中文翻譯。相關段落提到,政制發展要有助97年政權交接,故要考慮到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執行《聯合聲明》規定。中方閱畢,認為原文「將於明年公布的《基本法》諮詢稿」(the text to be published next year for consultation),應改成「《基本法》的最新擬稿」(The latest draft of the Basic Law)。這裡主要是《基本法》草案的中文翻譯問題,衞奕信認為中方所建議字眼較原稿更準確(more accurate),故決定按照中方建議修改。
不過,英方認為中方建議的第二點修訂更加實質(rather more substantial),當中涉及有關香港社會對於引入直選的意見。根據英方原稿,英方談到當時民意匯集處(Survey Office)所收集到的意見時指出,香港民意「稍稍傾向支持」在選舉團(見註一)之上引入直選成分(Slight preference for having direct elections in addition to, rather than instead of, the present system of indirect elections by an electoral college),但英方認為難以在地方選區中容許「直選」與「間選」兩套不同選舉方法並行,故建議1991年才將「10席直選取代10席間選」 (註二),變相否決在88年推行直選。
中方看畢英方原稿後,認為民意結果與已經談好的決定-即否決88直選-有所出入(inconsistency),建議英方將「民意「稍稍傾向支持」在選舉團之上引入直選成分」刪去。
然而,衞奕信認為,即使民意與最終決定有衝突,但政府有責任記錄相關觀點(recorded trend of public opinion),否則「政治上顯得不合理」(would not make political sense to fail to record views on this point),皆因衞奕信認為,英方就其他議題諮詢社會時,往往都會將主流或非主流觀點臚列出來。換言之,英方的考慮主要是「程序公義」。
不過,衞奕信雖然嘴巴說得漂亮,他最後都建議刪去「稍稍傾向支持」的字眼,改為「總的來說,提交意見人士⋯⋯支持在選舉團之上加入直選」(on balance those who commented were in favour ⋯⋯ of having direct elections in addition to, rather than instead of, indirect elections by an electoral college),以免外界認為民調結果與最後決定的差異太明顯(make the contrast less stark)。
明眼一看,兩個版本對於「香港是否接受直選制度」的陳述其實差異甚大。中方認為,在原來版本當中,支持一方稍稍多過反對,變相反映社會對於「是否保留間選」沒有太明顯取態,不能成為港英「88年不搞直選」的理由,故在新版本中,香港在中方要求、英方配合的情況下,將社會對於「保留間選」一半半的意見刪去,直接篡改民意,「被塑造」成支持保留間選制度。
「全面管治權」早已實踐
「浩鼎門」事件反映港英「前六四」時期對於中方的態度,亦令我們重新認識主宰香港前途的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在過渡時期的角色。「前六四」時期的中英角力往往由衞奕信等「親華派」所主導,主張與中方和諧溝通,而非對抗,結果英方透過有意無意的積極配合中方,在實質操作上形成「中英共治」的局面,並非中英聯合聯絡小組向外聲稱的「磋商,討論政權交接事宜」。恰恰由於中英雙方共謀,變相將港英政府文件交給別國政府事先審議,容讓中方在主權移交前夕已經在香港伸展其影響力,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其實早已實踐。
換個角度而言,88直選「浩鼎門」事件曝露中方一直對待民意的態度,一旦面對「民意不似預期」情況,往往要求將「唔啱心水」的民意刪去,從而營造「政府獲得社會大多數人支持」的假象。這點相信香港人經歷主權移交20年,一點也不陌生。
主權移交後兩地權力關係轉移,令人不禁擔心過去中英之間的「浩鼎門」事件日益成為「新常態」。在過去,即使是權力相對平衡的中英兩國處理香港政制問題時,英方已經會讓中方修改重要的政策文件,時至今日,一國兩制下的中港關係已貶成「中央-地方」、中環及西環分裂成「兩個權力中心」的從屬關係。
大家可以設想一下,在京官日夜高唱對港「全面管治權」、「三權合作」之際,現今的特區政府會否一如既往,直接將重要的政策文件交予西環過目和修改?2014年的政改三人組所做的公眾諮詢所收集的民意,有沒有交給中方「和諧」掉?若果香港仍然沒有檔案法,當時香港對於普選的民意如何地被處理,恐怕難以重見天日。
註一:1985年首屆立法局選舉有24席非官守議席,分別由「選舉團」及功能組別產生,各選12席,當中「選舉團」由區議會、市政局、臨時區域議局(「區域市政局」前身)的所有議員組成,互選產生12席。
註二:港英政府當年決定在1991年將12席地方選區議席,當中10席改成直選產生,另外兩席(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設成特別組別,撥入功能組別。
參考資料:
相關檔案來自英國國家檔案館 FCO40/2396 Review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Courtesy to The National Archives)
https://goo.gl/qFUBkx (暫只供參加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朋友借閱)
FCO40/2397 Review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https://goo.gl/zNUoZj (暫只供參加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朋友借閱)
FCO40/2398 Review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https://goo.gl/5Qusdd (暫只供參加香港前途研究計劃朋友借閱)
代議政制今後的發展白皮書
https://goo.gl/MFu1dt
White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The Way Forward
https://goo.gl/Vn2Tce
如何閱讀一 本書 修訂 新版 在 雨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每天為你摘一頁書
「這世上不該再有藍色螢火蟲的墳墓。這世上不該再降下黑雨。摯愛的人不該再知道折千隻紙鶴的意義。」—《廣島末班列車》
1945年的夏天,面對僅存的敵人日本,同盟國需要一種快速結束戰爭的方法。登陸日本進行本土戰勢必會帶給雙方人員大量傷亡—日軍早已下令平民磨利竹茅、準備戰到最後一人。於是8/6美國在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在日軍沈默了三天之後,於8/9在長崎丟下第二顆。一個星期後,8/15日本天皇宣佈投降。
這兩顆原子彈的施用,無疑為人類文明開啟了一扇從此無法闔上的大門。然而,儘管後來冷戰時期的美蘇對峙,將對核武的恐懼根植於眾人心中,卻沒有太多人真正知道,廣島和長崎經歷原爆後的慘狀。麥克阿瑟接管日本後刻意壓制相關消息外流,西方世界許多人都曾經認為,原子彈只是威力比較大的普通炸彈。
於是戰後數十年的歲月,曾經從地獄倖存歸來的人們被迫噤聲,不只因為美國的壓力,更因為「被曝者」身份在日本社會的汙名化。他們無從對承平世代的人們說起,那幾天目睹的蟻行者、鱷魚人、陰影人以及漫天降下帶來死亡的黑雨。當核武逐漸成為當代文明中相互威脅、可以輕易脫口而出的修辭,卻沒有人真正知道,原子彈落下後會帶來如何的地獄。
《廣島末班列車》以及其餘在戰後多年出版的紀實作品,為的就是要填補這段沈默、傳遞但願僅此一次的慘痛經驗。作者收集多方史料,從擲彈的美國飛行員到二重被曝者(同時倖存廣島長崎原爆),按照時序排列,搭配靈活的場景轉換,為不知核武為何物的世代,創造最強烈的臨場感。
承平世代的我們,即使未嚐戰火,也能老生常談地說出和平的口號。卻是要真正看過如斯死亡與絕望交織的奇觀,我們才能將核武從強國抽象的政治辭令,轉化回其本質—大規模殺傷武器;我們才能真正體認1945年的夏天,人類開啟了一扇如何禁忌的門扉,而那扇大門的鑰匙,正握在後世的我們手上。
而那正是書中許多倖存者願意現身說法的原因—不是為了傳遞仇恨,恰是要讓後世的人體認到仇恨最終的惡果,避免冤冤相報的循環,再次開啟那扇地獄之門。
#去年有推出修訂新版喔
延伸閱讀:
✏《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倖存者的生命故事》,Susan Southard,馬可孛羅,2017
✏《千紙鶴的眼淚: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NHK紀錄片劇組,天下文化,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