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賞威士忌:摻水、加冰與煙火理論】
威士忌加水,通常不以稀釋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改變芬芳物質既有的溶解平衡,促進香氣釋出,通常兩、三滴就有效果。然而,業界專家基於工作需求,最多可以加水稀釋一倍,得到20%左右的酒精濃度。
稀釋用水以純淨為基本要求。新鮮的瓶裝水是個好選擇,但跟酒一樣,別以為裝瓶就是品質保證。不同品牌的礦泉水,只要是淨水,對威士忌風味影響有限。在蘇格蘭,水質多屬軟水,而且可以生飲,適合直接加到威士忌裡。其實,在台灣只要加裝淨水設備,也可以得到沒有氯或雜味的飲用水。至於氣泡礦泉水、溫熱水,都不適合加進威士忌。
業界使用「煙火理論」一詞,描述烈酒遇水稀釋時,溶解平衡改變所造成的香氣綻放現象。一如其名,煙火只能被點燃一次;摻水稀釋後,應該迅速嗅聞杯中香氣。若是純飲,酒液在口中被唾液稀釋時,香氣就會凝聚在口腔內,只需要閉口、以鼻子呼氣,即可嗅得內部香氣,足以彌補沒有摻水嗅聞的香氣缺角。
也就是說,摻水嗅聞是透過外部香氣的形式嗅得,純飲則是以內部香氣的形式嗅得,兩者各有優勢與盲點。以單次品嘗多款威士忌的比較品飲來說,不摻水更為便利,因為一旦摻水,香氣與風味結構就被永久改變;至於珍稀高年份威士忌,加水也會幫助香氣釋放,然而一般出於情感因素,不會摻水品嘗,甚至就小心翼翼地加那麼兩滴而已。
純飲優勢在於,遇水綻放的香氣可以藴積口內,形成豐富集中的內部香氣,並與味覺直接互動,足以造成不同的嗅-味覺共構效果;在杯中摻水稀釋則無此效應。然而,有人忠實於純飲,幾乎到狂熱信仰的程度,但若操作不夠熟練,或不懂得評判內部香氣,那麼風味感知的強度與多樣性,可能反而不如稍微加水稀釋品嘗的品飲者。摻水還是純飲,本身無關優劣好壞,端賴品飲者的選擇與操作。
至於能不能加冰塊?在酒廠與競賽場合,威士忌不會加冰品嘗——除非是調酒、宴飲或個人喜好。威士忌加冰塊的直接效應,首先是降溫,其次是稀釋,而其實際感官效果,取決於環境溫度、冰塊品質,以及威士忌本身特點。冰塊應該特別製備,水質要純淨、冰得夠久、質地夠硬、尺寸夠大。威士忌本身溫度不應過高,環境氣溫保持涼爽,盡量延遲冰塊融化速度。
威士忌加冰品嘗的降溫效應,多半相當宜人。然而,多數酒款需要的不是降溫遮瑕,而是恰當的適飲溫度。某些多硫風格的威士忌,可以藉由冰塊降溫,在第一時間遮掩硫質,並營造凝縮滑順的觸感質地與冰涼印象,譬如Mortlach的年輕裝瓶就是實例。然而,過度降溫可能造成香氣難以散發,譬如以氣味繁複層次取勝的Cragganmore,便不適合低溫侍酒。通常,加冰的降溫效應,是美好但卻太過短暫的蜜月——融冰改變溶解平衡,點燃了香氣「煙火」,卻由於低溫抑制揮發,香氣底藴難以嗅得。
雖然某些酒款加冰品嘗更加討喜,甚至足以遮瑕,但融冰稀釋與低溫遮蔽效應愈演愈烈,最後會讓威士忌變成一杯酒味微弱的冰水。威士忌加冰品嘗的適飲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其實不適合習慣慢飲與喜歡聞香的人。
關於加冰議題的觀點針鋒相對,主要癥結在於融冰稀釋與過度降溫的問題無法妥善解決。加冰品嘗算是先甘後苦,補救辦法之一是當威士忌冰鎮夠了,就立即把冰塊撈出,但風險是會讓酒保不開心。最佳解決方案應該從侍酒端著手,把威士忌保存在涼爽的酒窖溫度,讓酒隨時處於適飲溫度;侍酒時,冰塊或冰水另外盛裝供應,如此可以限制融冰稀釋,延長適飲時間。又或者,削好的冰塊放進空杯,經過冰鎮的威士忌另外盛裝,讓飲者自行添酒入杯。
將酒杯放在冰箱、在酒杯裡投入「冰石」,這些方式直接迴避了加冰的問題;但是這些作法都不盡理想,也多少與美感經驗相悖——誰會想用起霧的杯子喝酒?誰會願意讓酒泡在石頭裡?更別說杯子內壁磨損,以及杯中「異物」造成不必要的分心。關於冰杯與冰石,能避免就應該盡量避免;讓威士忌維持冰涼適飲,其實還有更合適的辦法。
威士忌保存 環境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品賞威士忌:摻水、加冰與煙火理論】
威士忌加水,通常不以稀釋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改變芬芳物質既有的溶解平衡,促進香氣釋出,通常兩、三滴就有效果。然而,業界專家基於工作需求,最多可以加水稀釋一倍,得到20%左右的酒精濃度。
稀釋用水以純淨為基本要求。新鮮的瓶裝水是個好選擇,但跟酒一樣,別以為裝瓶就是品質保證。不同品牌的礦泉水,只要是淨水,對威士忌風味影響有限。在蘇格蘭,水質多屬軟水,而且可以生飲,適合直接加到威士忌裡。其實,在台灣只要加裝淨水設備,也可以得到沒有氯或雜味的飲用水。至於氣泡礦泉水、溫熱水,都不適合加進威士忌。
業界使用「煙火理論」一詞,描述烈酒遇水稀釋時,溶解平衡改變所造成的香氣綻放現象。一如其名,煙火只能被點燃一次;摻水稀釋後,應該迅速嗅聞杯中香氣。若是純飲,酒液在口中被唾液稀釋時,香氣就會凝聚在口腔內,只需要閉口、以鼻子呼氣,即可嗅得內部香氣,足以彌補沒有摻水嗅聞的香氣缺角。
也就是說,摻水嗅聞是透過外部香氣的形式嗅得,純飲則是以內部香氣的形式嗅得,兩者各有優勢與盲點。以單次品嘗多款威士忌的比較品飲來說,不摻水更為便利,因為一旦摻水,香氣與風味結構就被永久改變;至於珍稀高年份威士忌,加水也會幫助香氣釋放,然而一般出於情感因素,不會摻水品嘗,甚至就小心翼翼地加那麼兩滴而已。
純飲優勢在於,遇水綻放的香氣可以藴積口內,形成豐富集中的內部香氣,並與味覺直接互動,足以造成不同的嗅-味覺共構效果;在杯中摻水稀釋則無此效應。然而,有人忠實於純飲,幾乎到狂熱信仰的程度,但若操作不夠熟練,或不懂得評判內部香氣,那麼風味感知的強度與多樣性,可能反而不如稍微加水稀釋品嘗的品飲者。摻水還是純飲,本身無關優劣好壞,端賴品飲者的選擇與操作。
至於能不能加冰塊?在酒廠與競賽場合,威士忌不會加冰品嘗——除非是調酒、宴飲或個人喜好。威士忌加冰塊的直接效應,首先是降溫,其次是稀釋,而其實際感官效果,取決於環境溫度、冰塊品質,以及威士忌本身特點。冰塊應該特別製備,水質要純淨、冰得夠久、質地夠硬、尺寸夠大。威士忌本身溫度不應過高,環境氣溫保持涼爽,盡量延遲冰塊融化速度。
威士忌加冰品嘗的降溫效應,多半相當宜人。然而,多數酒款需要的不是降溫遮瑕,而是恰當的適飲溫度。某些多硫風格的威士忌,可以藉由冰塊降溫,在第一時間遮掩硫質,並營造凝縮滑順的觸感質地與冰涼印象,譬如Mortlach的年輕裝瓶就是實例。然而,過度降溫可能造成香氣難以散發,譬如以氣味繁複層次取勝的Cragganmore,便不適合低溫侍酒。通常,加冰的降溫效應,是美好但卻太過短暫的蜜月——融冰改變溶解平衡,點燃了香氣「煙火」,卻由於低溫抑制揮發,香氣底藴難以嗅得。
雖然某些酒款加冰品嘗更加討喜,甚至足以遮瑕,但融冰稀釋與低溫遮蔽效應愈演愈烈,最後會讓威士忌變成一杯酒味微弱的冰水。威士忌加冰品嘗的適飲時間只有短短幾分鐘,其實不適合習慣慢飲與喜歡聞香的人。
關於加冰議題的觀點針鋒相對,主要癥結在於融冰稀釋與過度降溫的問題無法妥善解決。加冰品嘗算是先甘後苦,補救辦法之一是當威士忌冰鎮夠了,就立即把冰塊撈出,但風險是會讓酒保不開心。最佳解決方案應該從侍酒端著手,把威士忌保存在涼爽的酒窖溫度,讓酒隨時處於適飲溫度;侍酒時,冰塊或冰水另外盛裝供應,如此可以限制融冰稀釋,延長適飲時間。又或者,削好的冰塊放進空杯,經過冰鎮的威士忌另外盛裝,讓飲者自行添酒入杯。
將酒杯放在冰箱、在酒杯裡投入「冰石」,這些方式直接迴避了加冰的問題;但是這些作法都不盡理想,也多少與美感經驗相悖——誰會想用起霧的杯子喝酒?誰會願意讓酒泡在石頭裡?更別說杯子內壁磨損,以及杯中「異物」造成不必要的分心。關於冰杯與冰石,能避免就應該盡量避免;讓威士忌維持冰涼適飲,其實還有更合適的辦法。
——更多豐富內容,都在《蘇格蘭威士忌:品飲與風味指南》
【購書連結】
聯經出版:https://www.linkingbooks.com.tw/lnb/book/Book.aspx?ID=16904632
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898?loc=P_002_023
誠品書店: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0712673343
灰熊愛讀書:https://www.iread.com.tw/ProdDetails.aspx?prodid=B000427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