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娜威爾森這位紀錄片導演前一部作品,拍一位日本rocker轉職成為和尚的故事,有不少好評。當我知道她要執導泰勒絲(Taylor Swift)的紀錄片《美國小姐》時,難免有種晚節不保之感──妳何苦為天后擦脂抹粉?
但是《美國小姐》也許是拉娜才拍得出來的紀錄片,它很好看。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位全球樂壇天后,你都會喜歡,甚至也許,包括hater們也是。
《泰勒絲:美國小姐》: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028336
這部紀錄片並非傳記,雖然它很簡略地介紹了泰勒的崛起與成功過程,但《美國小姐》更強調泰勒絲對於自身定位的覺醒,講她如何從美國甜心,成為實踐美國夢的小姐──美國夢不只是胼手胝足發大財而已。在這部紀錄片裡,美國夢有了更深刻的定義。
從鄉村小天后到國際大天后,從鄉村俱樂部自彈自唱到耗資數千萬美金的高科技舞台,泰勒絲在音樂、表演、與社群網路上的成功,不是這部紀錄片的重點。這些掌聲與尖叫只是用來襯托紀錄片的主角──那個渴望他人掌聲的小女孩。
「我從小到現在的道德準則,就是我必須讓人覺得我是好的。我寫的全是這些、我要的全是這些,這完全就是....我從小深植的信念體系。」
「做正確的事、做好的事,這完全就是...我自然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但整體來說,我主要就是在努力....做個好女孩。」
《美國小姐》許多時刻好像現實版《黑天鵝》,當然,娜塔莉波曼在成名前就GG了,但泰勒絲沒有,她仍然很紅,大家都叫她tay tay,instagram上有億萬追隨者。泰勒絲的人生不是好萊塢電影,自然苦難不會幸運地兩小時就結束:#TaylorSwiftIsOverParty(泰勒絲玩完了)的主題標籤推文永遠有上千篇;腦殘肯伊威斯特莫名其妙上台吐槽她,還寫了首歌:「我覺得我和泰勒絲還是能有一腿/因為我讓那個BITCH成名」。
渴望他人肯定的天鵝公主被嫌白富美與假掰,內心的信仰體系一敗塗地。
就跟探索為什麼一個搖滾歌手要去當和尚一樣,導演拉娜為《美國小姐》設定的觀點,仍然放在內心價值觀的摧毀與重建。就看泰勒絲一切打掉重來,捨棄過去為他人而活的價值觀,擁抱愛自己的自覺與自信──這意味著她必須在看到雜誌醜照時說服自己,有點小腹是健康的。因為比起這個,她不想讓別人覺得,她看起來有病──幾年前她有厭食症的症狀,消瘦地不可思議。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趟內在的美國夢之旅──從無到有再度建立自我,進而發聲,發揮影響力,再度重掌舞台上那個空洞蒼白完美人偶的主導權,並且讓她說話:勇敢提告性騷擾,勇敢公開自己的政治取向。
題材雖老,但紀錄片拍得非常真摯、非常正面、非常容易讓人再次想到「政治歸政治,唱歌歸唱歌」這種屁話.....
當然非常容易令人想起台灣。
然後我看完想起了,喔,wow,台灣最近也有一位玉女歌手成為新聞話題了呢,美國小姐與中國小姐真有雲泥之差啊。
這部紀錄片裡有一首非常震撼人心的歌,《Only the Young》,非常厲害。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2slqvGLwzZZYsT4K4Y1GBC…
除了上頭提的這些之外,《美國小姐》讓我驚覺一件事。泰勒絲確實是很有自己一套敘事風格的創作者,她的歌詞實在是白話,但也的確很貼近她個人──畢竟出道14年的她,今年才30歲呢。以等身大的形象吸引與她差不多年紀的女孩們,這是她成為天后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大叔大嬸們,如果泰泰不是你的菜,別介意,你老了。但是《美國小姐》呢?這個嘛,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打破內在價值觀,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你不妨看看這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孩,是怎麼辦到的。
「娛樂圈的女藝人,35歲之後就會被丟到大象的墳墓去了。」
「我要努力工作.......趁這個社會依然容許我成功。」
真的,這個社會不會永遠容忍、容許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女人)成功太久,不只泰泰。
威爾森體系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拉娜威爾森這位紀錄片導演前一部作品,拍一位日本rocker轉職成為和尚的故事,有不少好評。當我知道她要執導泰勒絲(Taylor Swift)的紀錄片《美國小姐》時,難免有種晚節不保之感──妳何苦為天后擦脂抹粉?
但是《美國小姐》也許是拉娜才拍得出來的紀錄片,它很好看。不管你喜不喜歡這位全球樂壇天后,你都會喜歡,甚至也許,包括hater們也是。
《泰勒絲:美國小姐》: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028336
這部紀錄片並非傳記,雖然它很簡略地介紹了泰勒的崛起與成功過程,但《美國小姐》更強調泰勒絲對於自身定位的覺醒,講她如何從美國甜心,成為實踐美國夢的小姐──美國夢不只是胼手胝足發大財而已。在這部紀錄片裡,美國夢有了更深刻的定義。
從鄉村小天后到國際大天后,從鄉村俱樂部自彈自唱到耗資數千萬美金的高科技舞台,泰勒絲在音樂、表演、與社群網路上的成功,不是這部紀錄片的重點。這些掌聲與尖叫只是用來襯托紀錄片的主角──那個渴望他人掌聲的小女孩。
「我從小到現在的道德準則,就是我必須讓人覺得我是好的。我寫的全是這些、我要的全是這些,這完全就是....我從小深植的信念體系。」
「做正確的事、做好的事,這完全就是...我自然完全不是完美的人,但整體來說,我主要就是在努力....做個好女孩。」
《美國小姐》許多時刻好像現實版《黑天鵝》,當然,娜塔莉波曼在成名前就GG了,但泰勒絲沒有,她仍然很紅,大家都叫她tay tay,instagram上有億萬追隨者。泰勒絲的人生不是好萊塢電影,自然苦難不會幸運地兩小時就結束:#TaylorSwiftIsOverParty(泰勒絲玩完了)的主題標籤推文永遠有上千篇;腦殘肯伊威斯特莫名其妙上台吐槽她,還寫了首歌:「我覺得我和泰勒絲還是能有一腿/因為我讓那個BITCH成名」。
渴望他人肯定的天鵝公主被嫌白富美與假掰,內心的信仰體系一敗塗地。
就跟探索為什麼一個搖滾歌手要去當和尚一樣,導演拉娜為《美國小姐》設定的觀點,仍然放在內心價值觀的摧毀與重建。就看泰勒絲一切打掉重來,捨棄過去為他人而活的價值觀,擁抱愛自己的自覺與自信──這意味著她必須在看到雜誌醜照時說服自己,有點小腹是健康的。因為比起這個,她不想讓別人覺得,她看起來有病──幾年前她有厭食症的症狀,消瘦地不可思議。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趟內在的美國夢之旅──從無到有再度建立自我,進而發聲,發揮影響力,再度重掌舞台上那個空洞蒼白完美人偶的主導權,並且讓她說話:勇敢提告性騷擾,勇敢公開自己的政治取向。
題材雖老,但紀錄片拍得非常真摯、非常正面、非常容易讓人再次想到「政治歸政治,唱歌歸唱歌」這種屁話.....
當然非常容易令人想起台灣。
然後我看完想起了,喔,wow,台灣最近也有一位玉女歌手成為新聞話題了呢,美國小姐與中國小姐真有雲泥之差啊。
這部紀錄片裡有一首非常震撼人心的歌,《Only the Young》,非常厲害。
https://open.spotify.com/track/2slqvGLwzZZYsT4K4Y1GBC?si=hGJhJfiyQN2ntWqqDsA4iA
除了上頭提的這些之外,《美國小姐》讓我驚覺一件事。泰勒絲確實是很有自己一套敘事風格的創作者,她的歌詞實在是白話,但也的確很貼近她個人──畢竟出道14年的她,今年才30歲呢。以等身大的形象吸引與她差不多年紀的女孩們,這是她成為天后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大叔大嬸們,如果泰泰不是你的菜,別介意,你老了。但是《美國小姐》呢?這個嘛,有些人一輩子都無法打破內在價值觀,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所以你不妨看看這位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孩,是怎麼辦到的。
「娛樂圈的女藝人,35歲之後就會被丟到大象的墳墓去了。」
「我要努力工作.......趁這個社會依然容許我成功。」
真的,這個社會不會永遠容忍、容許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女人)成功太久,不只泰泰。
威爾森體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雷龍之國不丹 世界周報呂怡青、彭智宏採訪不丹這個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面積和台灣相當 七成國土為原始林保護區 2015年達到全球第一個碳中和標準的國家】
「不丹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我們也有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也必須趕上世界的腳步。有時候我並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每每看到這片大自然,人們為此而來,我就會感到驕傲。我們擁有國王,英明的領袖,讓不丹既能維持原始純淨的樣貌,同時不忘兼顧發展的道路,我為生在不丹、以及身為不丹人而感到幸運且驕傲。」Chasing Ravens導遊Tshering Dorji這樣說。
不丹。隱身在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王國。夾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數百年來對外隔絕、與世無爭,幾乎被時間遺忘。直到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將精神感受置於經濟滿足之前的施政主張,才引起外界注意。這個名詞最早由旺楚克王朝第四任國王於1972年提出。出發點是建構能為佛教精神價值觀為主的特殊文化,而服務的經濟體系,以避免步上開發中國家因追求迅速繁榮而犧牲環境的後塵。
2008年,不丹從王權統治轉型為君主立憲,GNH正式入憲。四大支柱中,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理念,被列為邁向快樂的第一要素。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說,「不丹憲法規定,全國必須有百分之六十的區域被森林覆蓋。這是法定面積。目前全國森林面積已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是很高的覆蓋率,如果再計入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範圍,比率甚至更高,接近百分之八十。」
Pema Gyamtsho是民主政體成立後,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這群專業技術官僚努力不懈貫徹國王理念,讓五個國家公園、四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自然保留區,總面積超過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目標,在過去十年間獲得實現。若加上待頒布的三千平方公里生態走廊,全國超過一半以上國土列入保護區,其中蘊含豐富的稀有物種,居世界之冠。卓越的育林成果,讓不丹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上,宣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事實上不只是在巴黎COP21,我們早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COP15期間,就首次宣布即將達到碳中和。那時我是農林部長,主管環境保護。以不丹目前的碳排放和碳封存程度來看,碳吸收能力是碳排放的三倍。目前我們的碳封存能力,也就是吸收廢氣的容量是六千giga tons(十億噸),不丹目前的碳排放量僅一千giga tons(十億噸),這中間還有很大距離,也就是說,未來就算空氣污染成長兩倍、甚至三倍,我們都還可以維持碳中和。」
相較於過度蹂躪自然的尼泊爾和西藏,不丹擁有濃密的綠地、沁脾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無毒的土壤。政府還宣示境內有機農業須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在不丹,生活中的食物供應鏈上,看不見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這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速食產物。全國七十六萬人口,世代都以虔誠謙卑的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不丹農民說,「我大概每隔一兩天左右做一次起司。但母牛這陣子生病了,所以做得比較少了。除了自己吃,也拿到市集去賣。牛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既從事耕作,也是食物來源。動物如果老了,或者如果病死,也不會被宰殺,我們會待牠們死亡後好好埋了,一般來講公牛的功能比較少,如果我們負擔不起,養不來,就賣給別人,但賣之前會先確保買主絕對不會宰殺。」
最新鮮的手做牛奶和起司,讓人嚐了以後通體舒暢,幾乎忘卻旅途勞累。不丹境內的肉製品全進口自印度。民眾一般不殺生,也儘可能茹素。居住在帕羅山區的Namgay,每天清晨五點農忙前的第一件事是大禮拜,每回至少一百下。
由於沒有太多灰塵和污染,農舍室內整潔舒適,即便在山區,水電供應也不虞匱乏。
「快樂這種東西就是,如果你一直要更多享受,那慾望就會永無止盡吧。」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說,「佛教思想資產中最重要的是慈悲心。慈悲心不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很重要。佛教講的是萬物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彼此如何和平共處,不只與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那些超越現代科學知識系統所能理解的部分,也就是那些所謂看不見的、非人類的眾生。」
研究佛教教義和藏區文化的Dr. Phuntsho,是不丹第一個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他認為,宗教信仰對不丹最大的加持,是啟發人們發自內心認同眾生平等、進而愛屋及烏、珍惜環境。
不丹有嚴格的環保環評法令,包括禁止攀登六千公尺以上山岳,禁止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禁止進口化學肥料,甚至禁用塑膠袋。此外,政府還在2004年頒佈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煙令。
「即便在佛教傳入之前,不丹都有非常濃厚的文化,主張和大自然彼此結合,不只是對大自然深刻且堅定的崇敬,甚至還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這是不丹的世界觀。尤其在談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時刻,這種價值觀更是重要。」
安居在高山峻嶺、蜿蜒河谷中,不丹人民不貪著也不打擾。大自然給予「白金級」回饋,是讓他們善用可再生潔淨能源,而且百分之百自主。產能的百分之七十,可利益求電若渴的印度。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Chhewang Rinzin說,「在不丹,水力發電是我們擁有的主要能源資源。這也是一個戰略資源,每年貢獻25%到30%的政府總體營收,是目前國家GDP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Druk Green Power Corporation)有一千七百名員工,是不丹最大的國營企業,也是金雞母。不丹高度依賴印度購電的經濟挹注。然而只要南亞地區持續發展,也意味著不丹得讓出更多林地來興建電廠和水壩,滿足市場胃口。
「印度是個龐大的市場,他們需要更多電力供應。但問題來了,不丹投資那麼多經費不斷興建電廠,結果回過頭來引發了國內對社會和環境衝擊的擔憂。我們會因分攤印度自己原本該面臨的問題而獲得補償嗎?我們在自己的後院,為印度分擔了原本歸他們國內該處理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問題,然後接下來還得擔心,印度日後是否會像歐洲和美國一樣,開放能源市場。」
走遍無數國家的Chhewang Rinzin認為,小國思考存續時最忌短視,只想十年不夠,時間線至少要延展到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後。不丹嗅到了印度市場的不可測,也看到不丹國內石化燃料需求攀升,將嚴重衝擊環境。
「談到能源,就不得不談到滿街跑的汽車,目前我們所有的柴油和石油都進口自印度。我們目前出口到印度的電,和自印度進口的化石燃料產品還足以打平,但如果未來進口更多車輛,化石能源的成本將會大幅上升。這很令人擔心。」
不丹在幾年前一度暫停汽車進口,並自2014年起推廣電動車,全國已設立十個充電站。政府正加緊思考分散風險的因應對策,畢竟若不及早防範,不只碳中和的成果無法維持,還會成為全球氣候變遷惡化下,最立即的受害者。
「在國內我們還得擔心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發生,會讓流入河流的冰河雪水量變得十分不穩定,有時缺雪,有時暴雨,這幾個都是長遠的未來裡,讓人擔憂的問題。」
採訪團隊停留期間,感受到全球化為不丹帶來的挑戰,如何考驗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
「不丹國內的意見衝突也日益升高,有了民主制度後,人們開始想要開闢更多道路,興建更多學校,蓋更多公共建設,這對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品質妥協的問題,形成了壓力。」
輿論目前正就是否讓某條道路開發案的環評過關而爭論不休。這條道路所經之處不只是極大片林地,更是老虎棲息地。政府最後承諾,在完成環評前絕不發出許可,絕不為滿足少數人通行方便,而犧牲了廣大眾生的幸福。聽來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前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曾說,在激進的年代,對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要用激進的手段。不丹,成了實踐威爾森主張的最佳範例。
「我們的願景是作為一個獨立,自我依賴,小而美,團結的國家。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也是往後所有政府的重要課題。」
維護自然環境,只是不丹達成快樂的第一個步驟。這個稱自己為「Druk(Thunder Dragon)」的雷龍之國,還有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