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的畫】(15)
(第1~8 集)http://bit.ly/3pP3w0e
(第9集)http://bit.ly/2O3N4M4
(第10集)http://bit.ly/3aWE2K8
(11)http://bit.ly/3b1mexw
(12)http://bit.ly/37UzDFI
(13)http://bit.ly/3kwWM5X
(14)https://bit.ly/3swLe5s
「幹嗎?!你們不是要找她嗎?她就在你們前面啊!」我指向何千娜大喊。
不料,壓在我背上的警察,抓住我的手臂往後一扭,關節咔勒一聲折到背後,手腕還被扭往詭異的方向。
「現在以擅闖民居、意圖傷人、妨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拘捕你!」
「我哪有…」還沒說完,警察便用索帶將我雙手綑在背後,要我跪在地上等警車到來,這是現在警察對待犯人最常用的方式。
何千娜跟隨一個女警返回屋內記錄口供,我放眼看進屋內,一個女性站在玄關內,頭部和雙手都用繃帶包紮住。
她、她是慧妍吧?
所以…她們兩個都沒有失蹤嗎?
剛才警察從屋內衝出來,連想都沒想就將我拘捕,這個明顯就是圈套…
「喂!妳不是要跟我說故事嗎?」我跪在前園大喊。
何千娜只回頭看了我一眼,便走進屋內。
警車來到,我被送進警局,以有預謀跟蹤及意圖犯案的罪名落案起訴我。
「我聽到你們說何千娜失蹤,才擔心她的安全闖進她屋內,她畢竟是我客人的女兒啊。再加上,她們兩個根本沒有失蹤,是你們設計去陷害我!」
「你真的以為這麼簡單嗎?」警察拿出他們搜集的證據,拘捕我的證據非常充分。
原來,這就是何千娜要跟我說的「故事」。
只是,這個故事由警察轉告給我罷了。
根據何千娜的口供指出,我多次慫恿有躁鬱症的父親以安眠藥餵食還是七歲的她,在父親死後,在殯儀館內向她的家人拿取聯絡資料。
為了逃離我的瘋狂跟蹤,何千娜才被逼退學,並搬到與慧妍同住。而我卻在學校意圖索取她的動向。警察向相關校工問過,的確真有其事。
由於當年何千娜年紀太小,只得七歲,不懂得報警。所以直到四年後才將這些事說出來。
由於已事隔四年,也不能憑單方面證供將我拘捕,警方決定設一個局,引蛇出洞。明顯,我就是這條蛇了…
警察派人打電話給我,說何千娜與慧妍失蹤。另一方面,警察早就知道我會與認識的診所醫生聯絡,拿取何千娜的住所資料,所以加裝了偷聽裝置。只要我打電話給醫生,警察就立即知道。
難怪,當天醫生的說話這麼隱晦,還勸我不要再查下去,原來就是這個原因…
想深一層,的確這件事有很大的漏洞,即使何千娜與慧妍失蹤,警察又怎可能會找一個四年前的心理諮詢師?
我跟他們解釋清楚,這一切都是何千娜的詭計。
「哈哈,警察先生,我想你誤會了,你們都中了那女生的計。聽好了,有一張圖畫,預謀了她的復仇計劃。她想幫母親報仇,第一個目標是慧妍,所以你們也見到了,她的臉部有嚴重燒傷…」
「慧妍在記錄口供時跟我們說了,那次是意外,這幾年一直靠千娜照顧。」警察。
「……」我錯愕了一下:「不、不、不、不~你們錯了,是千娜逼她說的。你們一定要看看我整理的筆記,還有那張恐怖到不行的圖畫。筆記上寫了,千娜有可能是人格分裂,也有可能是陰陽眼,但…哈哈,我是心理諮詢師,我不太相信鬼怪學說,所以…何千娜有人格分裂!對!沒錯…它們在我外套裏,你們有拾到我的外套嗎?」
我說到一半,警察再打斷我的說話。
「我們有在前園外牆找到你的外套,但裏面什麼都沒有。」
「什麼?!…」我頓了一下:「一定是何千娜藏起來了!她就是這樣的女孩,不要緊,我畫給你們看,這張圖畫我已經看過上千次,所有細節我都記得一清二楚。」
警察猶豫了一陣子,用孤疑的眼光看著我,最後還是給我一張紙和筆。我將那圖畫像複製一樣畫出來。
「看到吧?我在電話裏的就是這棵有人臉的樹,這肯定是用來埋葬慧妍的。」我還把何千娜的預謀犯案圈出來。
「謝謝你。」警察將我的圖畫和筆收起來:「謝謝你幫我證實了你助手的證供。」
「我的助手?她已經辭職了,她怎麼了嗎?」我。
「我們需要搜集多方面的證供有找過她,她說因為覺得你變得愈來愈恐怖,才會辭職的。」
「我恐怖?怎麼可能?我從來不會罵她。」
難道…助手也是何千娜的同黨嗎?不可能…我在第一次見何立邦的時候,她就已經跟我工作了。
「這是她在你辦公室拍下的照片,她說你在地毯下放了用雞血寫的符,還養鬼仔,有一個有血的八卦放在她桌底,所以她懷疑你有精神病。」
「我有精神病?!」我激動得站起來,馬上被身後的警察壓回椅子上:「我是怕何千娜的母親冤魂來辦公室向我索命,我才……」
說到一半,我凝住了。
「你剛才說,你是心理諮詢師,不相信鬼神。」警察一臉嫌惡地說。
之後,不論我再解釋什麼,他們都聽不進去,明顯將我當成瘋子。草草錄完口供後,便帶我進行一系列的精神科檢測。
擅闖民居,有計劃意圖傷害他人,由於並未真實犯案,就算被判有罪,刑期也不會太長…
更糟糕的是…我的精神報告…
這一切,都是她害的。
從一開始被動地與何立邦每星期見面一次,變成主動約見,那刻起就已經完全掉進何千娜的圈套裏。
我記得,何千娜曾經多次向我暗示,叫我不要插手,而我卻小看她只是個小孩。
『叔叔,我以為你還其他大人不一樣呢。』
『叔叔,小心唷,你是聽故事的人,還是故事中的人,就看你唷…』
『叔叔其實你跟爸爸一樣,也特別容易動怒呢。』
『叔叔,別再說什麼鬼魂了,你…會被當成瘋子的。』
當然…我不是瘋子,就算那份報告說什麼也好,那只是一張沒用的廢紙,我絕對不可能是瘋子。
「所以,只要確信你自己沒有瘋掉,你就不是瘋子。明白了嗎?」我向面前的客人說。
客人點頭。
「好,今天會面時間夠了,下星期同樣時間來找我。」我。
記得我一開始說過的吧,因為何立邦這件事,我已經沒做諮詢師了,也搬到其他地方。
因為那份報告以及判刑,我只好暫時將工作搬到精神病院內,繼續為幾個熟悉的院友做諮詢。
「這種平淡的日子,對大家都有幫助。不用把這裏當作精神病院,外面的世界才是精神病院,明白嗎?」我對下一個客人說。
客人點頭。
「喂,你!」突然,一名醫護人員走過來:「有人來探你了。」
「我?誰?」從來沒人來探我的。
「你外國讀書的女兒回來了。」
「咦?!我沒有…」
「別廢話,趕快出去,見面時間三十分鐘。」
我帶著滿腦子的疑惑走出去會客室,在香港我沒有親人,也沒有伴侶,所以一直以來也沒人來探我。
我走進會客室,熟悉的身影已經坐在梳化上,她帶了一包精美包裝的曲奇放在茶几上,還有用紙杯盛著的熱咖啡,我僵住了腳步。
「何千娜…妳…妳…還想怎樣。」我由不得渾身顫抖起來。
「要喝咖啡嗎?還是吃曲奇?」
我搖頭。
「記得嗎?每次見面,我都會說一個故事。」
我的身體完全不受控制,也沒法理解自己會這樣做的原因。只知雙膝突然軟頹地跪下,我彎腰把頭貼在地上:「我求妳…我求妳…把答案告訴我…妳想把我埋在樹裏也好,要我當植物人也好,我想知道答案。」
「把你埋在樹下?哈哈,叔叔你在說什麼?你以為我在那張圖畫上畫的是你嗎?」何千娜從背包裏把圖畫拿出來。
原來,當時警察找不到那張圖畫,就是被她拿走了。
「我畫這張圖畫的時候,我跟你還沒見過面呢,怎麼可能把你畫上去?不過說起來…」何千娜將咖啡拿起,慢慢倒在圖畫的那棵樹上:「叔叔,你上次來得太早了。」
「太…太早?」我。
「現在,樹已經長大了。我今天就會回去,把那張圖畫完成,所以特地來告訴你呢。」
「那到底為什麼?車禍發生的時候,妳只得三歲,單憑母親之前寫的日記,沒可能記得這麼清楚。」
「叔叔,你是心理諮詢師,一定有聽過『超憶症』吧?」
超憶症,指一個人擁有超常的記憶,不需特意回想,便能記住自己一生中所有的個人經歷和事件,就連正常人會忽略的細節,超憶症患者都會記得一清二楚。
英國電視台曾製作過一套叫《無法忘記的男孩》的記錄片,影片中一位叫奧雷利安·海曼的男子,清楚記得自己10年來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跟誰打過招呼,對方穿什麼衣服,都能清楚描述。
「對我來說,這個病是個詛咒。叔叔你說過,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沒可能有這麼深的怨恨吧?
從意外發生之後的每一天,我都能輕易記住媽媽是怎樣被殺死的,我想忘也忘不掉,這痛苦的記憶會跟著我一輩子,媽媽對爸爸的痛恨,她受到的屈辱,我全部都記得一清二楚。」
(待續)
這麼長還是沒法寫完,大家應該會原諒我吧?
明天就是何千娜視角講述的故事了。
10000讚好,1500分享!
每晚10PM準時連載!
【小孩的畫】會出版在
《如有雷同 實屬不幸》短篇故事集
4月初發貨!
實體書獨家內容:
•妻子視角,解開所有謎團。
•到底誰在說謊呢?
•何千娜出生前,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何千娜一個7歲小女孩為何懂得這麼多?
•何立邦與妻子,到底誰比較恐怖?
•心理諮詢師調查結束後的真正結局
•額外5個不幸的短篇故事
購買連結: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i/W90CbogAA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祖寧,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t's Okay to not be Okay/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故事講述一對兄弟,哥哥是自閉症患者卻極有繪畫天賦,弟弟則是個溫柔的護工,他們遇見了童話作家高文英,意外展開療癒彼此的故事。 本集以片頭動畫作為解析內容 🎈高文英不是反社會人格!?關鍵祕密是它(上集)https://youtu.b...
媽媽是 精神病 患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媽媽是 精神病 患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美的畫面》
昨晚睡前,PO出2021年即將開啟線上付費分享會的新計畫之後,得到很多臉友回響,讓我很感動!也更有堅定信心與喜悅,開啟這場全新嚐試!
今兒個是週日,我照例會去市集晃晃,出門時,發現樓下轉角的銀行提款機旁,坐了一對母女.
海城固定幾個角落,固定有幾個乞者在那兒討生活,我租的房子樓下一樓,是一家銀行,平時提款機旁,固定是一個老者在那兒掙錢,我都會給他一點兒零錢,宵禁剛開始,發現他有家人來接,竟讓我感到心安,無論老者為什麼會在街頭乞討,在疫情嚴峻時刻,他是有人照顧的.
約莫兩週前吧,老者每天「上班」的角落,竟坐著一對母女,我有點兒摸不著頭緒,倒不是她們佔了老者的寶座,而是媽媽帶著三歲左右的女兒在街角坐那麼久,理論上就是乞討,可怎麼媽媽面前連個塑膠杯都沒放,整個人充滿正向能量,看到我,還笑得一臉友善喜悅!我還當她是歡迎我這個外國觀光客呢!
呃……,我總不好上前問:「請問您是帶著女兒坐在路邊當乞丐嗎?」萬一她只是剛好坐下來等人,我這樣問,豈不失禮?
接下來幾天,偶爾在街頭看到她們,相對其他乞丐,是較少出現,但我仍無法判斷她們究竟是不是乞者?若是,還真得說媽媽演乞丐演得不夠「專業」,乞丐賣的不就是「可憐」?好博取眾人同情,把錢從口袋裡掏出來呀!銀行提款機旁那位老者就真的經驗老道,夠專業!他會不斷跟路人打招呼、要錢,很賣力工作,收入好些,果然薑是老的辣!
我有些困惑,不明白這對母女偶爾長坐路邊,原因何在?
直到前天,星期五,對穆斯林來說,一週最重要的日子,武漢肺炎席捲全球之前,穆斯林會在周五中午上清真寺祈禱,之後回家團圓吃couscous,在這一天,是街頭湧現最多乞丐的時候.
這週五上午,我聽了M建議,正在網上搜尋線上旅遊相關資訊時,接近中午,突然聽到樓下傳來幼兒哭鬧不休的聲音,這真的很罕見,我好奇往樓下一看,竟然是那對母女!
我回電腦前,繼續工作,可那小女孩兒哭得好大聲,好傷心好傷心,接著,我聽見媽媽溫柔安慰她,再探頭從窗戶看下去,剛好看到媽媽收拾東西,正要牽者小女孩兒離開,當媽媽起身,我發現她在屁股下放了兩張厚紙板,打算長期抗戰地坐在街角,遲鈍的我,想起當天是週五,這才終於恍然大悟,啊對!她們母女倆真的是乞丐!
我從窗戶注視她們,慢慢明白,這對母女應該才剛開始在街頭乞討,沒有固定的點,經驗嚴重不足,導致我甚至沒認出她們是乞丐!可能是家裡經濟受到武漢肺炎衝擊,逼使媽媽不得不帶女兒上街乞討,但女兒實在太小了,三歲小娃兒,哪可能跟著媽媽久坐街頭,一會兒就吵,最後更嚎啕大哭,即使週五是乞討最佳日子,媽媽都不得不帶女兒回家.
我趕緊找錢包,不想讓她空手回家,無奈她們一下子就不見了.
今天早上,我正要去周末市集買蔬果,在街頭,親眼目睹讓人無法置信的一幕:週五那個媽媽站在路旁,女兒緊緊抓著她的衣角,媽媽把手裡剛買的新鮮麵包分了一半,給了在街角行乞的一個精神病患,從兩人的毫無互動,可知他們並不熟識.
天哪,這一幕好美!
一個不得不牽著女兒的手,剛開始在街頭行乞的母親,把她手中新鮮麵包分一半給一個在街頭行乞已久的精神病患!
等我從市集回來,發現媽媽坐在樓下銀行轉角,女兒在身邊不安分地玩著,終於,我鼓起勇氣,上前問她:「妳為什麼在這裡?」她比手畫腳地說:「沒錢.」我點點頭,低調地塞給她一張鈔票,迅速閃人.
在附近幾個小店買完東西,正準備上樓,發現她們還在那兒,行人匆匆,沒啥人搭理,我正好要買小麵包,順便買了一大袋甜點麵包,走到銀行轉角,我拿給媽媽,說是要給小孩吃的,媽媽笑顏逐開,叫女兒跟我說謝謝,小女孩兒只知道害羞地黏在媽媽身上扭來扭去,離去前,我再度低調地塞給她一張鈔票,再度迅速閃人.
回到住處,從客廳窗戶,可以清楚聽到這對母女的動靜.
要一個活蹦亂跳的三歲小娃兒乖乖跟在母親身邊乞討,實在是太為難她了,我在二樓,不時聽到小女孩跟媽媽撒嬌或者哭鬧的聲音,甚至聽到媽媽阻止她跑遠的呼喚.
啊,一個媽媽身邊帶著小孩地投入職場,就是這麼不容易!即使行乞,都是如此,旁人以為行乞帶小孩,有利於取他人同情,增加收入,但這對母女完全不是,小女孩兒活蹦亂跳,不在「行乞」戲碼裡,路人不太會掏錢,而媽媽的行乞節奏常因女兒而被打斷,甚至被迫縮短時間.
但也由此可見她們是真母女,有些職業乞丐集團的小孩是租借來的,安安靜靜陪伴大人行乞,躺在路旁猛睡,眼睛都沒張開,是因為被餵食大量安眠藥.
隨著陽光的移動,媽媽帶著女兒移到對街轉角,依然沒啥行人多看她們一眼,小女孩兒則一直黏著媽媽,在她身上蹭來蹭去,忽地,媽媽打開帶來的塑膠手提袋,從裡面拿出一頂乾淨的白底粉紅小帽帽,細心地為女兒帶上.
天哪!媽媽就是媽媽,連出門當乞丐,都要準備小孩用的ㄍㄟ西!
近中午,大概收入實在太糟,小孩應該也累了,媽媽幫女孩兒戴好帽子,就牽她回家了,女孩兒的帽子還掉了,追著帽子在路上跑.
這對母女讓我看到好真實的人生喔!
生活再怎地艱辛貧困,母女間的愛就是在那裏.
經濟困窘讓母女走上街頭乞討,我相信媽媽是為了女兒而乞討,卻也因女兒(哭鬧不休與種種不配合)而不得不中斷乞討.
從她們身上親眼目睹的人間景致很是觸動我!
媽媽有顆柔軟而善良的心,從她早上把自己的麵包跟另一個乞丐分享,就可以看得出來,小女孩兒一直吵鬧,還真的沒聽到她大聲罵人或語氣不佳,向來溫溫柔柔安撫小孩兒.
若再遇到她們,我會選擇為她們再多做一些.
畢竟都有那麼多臉友號稱會響應我即將開辦的付費線上分享活動,接下來,我應該可以有些收入,一旦無須擔憂生計,當然可以再給出去囉!
第一張照片是母女開心地吃著我買給她們的甜點麵包.
第二張照片呢,是她們移到對街轉角,繼續乞討,女孩兒不時膩在媽媽身上撒嬌的樣子,吼,啊這樣是要怎樣專心行乞啦!
第三張照片,行人匆匆,幾乎沒人多看她們一眼,小女孩兒一直鬧媽媽.
第四張照片,媽媽從手提塑膠袋拿出一頂乾淨的帽子,讓我既驚訝又感動!媽媽好細心,連中午太陽曬這件事都想到了,出門行乞,也把女兒帽子給帶上.
第五張照片,媽媽溫柔細心幫女兒戴帽帽.
第六張照片,大概除了我以外,沒人給她們錢,小女孩兒又吵吵鬧鬧,媽媽最後放棄,準備帶女兒回家,小女孩兒還開心地在路上追著帽子跑.
媽媽是 精神病 患 在 祖寧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It's Okay to not be Okay/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故事講述一對兄弟,哥哥是自閉症患者卻極有繪畫天賦,弟弟則是個溫柔的護工,他們遇見了童話作家高文英,意外展開療癒彼此的故事。
本集以片頭動畫作為解析內容
🎈高文英不是反社會人格!?關鍵祕密是它(上集)https://youtu.be/FHVZkeohdnE
🎈鋼太為何是「偽善者」雨水的特別意涵!(下集)
https://youtu.be/J90HLZYPLwQ
🎈高文英的19套魔女服裝-3大心理
https://youtu.be/OnnLKEB96pQ
🎈高文英魔女攻略法 鋼太的安全插銷拔掉了!
https://youtu.be/EDGnQ7Zfq-A
🎈春日之犬-心裡創傷根本不存在?
https://youtu.be/AWrHBT5-XYc
🎈彩蛋鋼太竟是鐘樓怪人 片頭22點講解驚人意義
https://youtu.be/OVc422KxRJs
🎈小說誰給的?暗藏獅子王手足相殘? │第九集、第十集│
https://youtu.be/v9yu4PeYmSA
#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 #金秀賢 #徐睿知
🔖各節看點
00:00 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EP9、EP10
00:43 朴玉蘭是文英媽的可能性
03:03 都熙才作家是繼母?
04:08 解離性身分-多重人格
05:07 亂動別人東西的下場
07:27 心理不平衡
📺本集為劇光燈系列
專講戲劇的單元,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戲劇
那就不要猶豫按下訂閱了!開啟小鈴鐺不錯過任何戲劇新片吧!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
✦祖寧 IG搜尋 / ning_twins0125
https://www.instagram.com/ning_twins0125
✦合作邀約請來信:zuning@capsuleinc.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PaVZml1vL0/hqdefault.jpg)
媽媽是 精神病 患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家在facebook上應該經常看到明星媽媽生完孩子後依然明豔照人,又或者有朋友初為人母,常分享幸福滿瀉的情境,彷彿做媽媽是一件百份百美好的事情。但如果人人也一味歌頌母愛完美無瑕,只著墨於母親們無敵的一面,原來有機會壓毀一個家庭。
你或者會想起「產後抑鬱」,但我們今天想談的是更普遍的情況,甚至是每個媽媽也可能經歷過。
精神病學家Alexandra Sacks研究女性產前後的精神健康超過十年,她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女性成為媽媽後,也不一定快樂,反而會感到困惑。這種困惑源自她們覺得生完BB應該會令自己感到快樂同完整,但不知為何自己卻覺得很辛苦,甚至不知自己是誰;又或者她們覺得母性使然,自己應該會懂得照顧BB,但實際上對著BB根本不知所措。她們會覺得自己不正常,甚至相信自己患有產後抑鬱。但臨床診斷卻往往發現她們根本沒有病。
到底這些媽媽怎麼了?Sacks努力尋找答案,最後人類學家Dana Raphael在 70年代的一篇文獻,為她解開了疑團。
參考資料
Livingston, E. (2016, Spring). Taking Motherhood Seriously - TC Today, 44-45.
Russo, G. (2018, June 15). The Term "Matrescence" Will Make So Much Sense If You're Struggling With The New-Mom Phase - Romper
Sacks, A., MD. (2017, July 22). Matrescence — What is it?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 MD. (2017, July 22). I Love My Baby, But Sometimes I Don’t Like Motherhood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MD. (2017, May). Transcript of "A new way to think about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 Ted Talk
Sacks, A., MD. (2017, May 8). The Birth of a Mother - The New York Times.
Sacks, A., MD. (2017, October 09). I don't recognize myself or my body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 MD. (2017, December 08). Why Does New Motherhood Sometimes Feel Like Losing Yourself?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Series. Becoming a parent.(2016).
Zimmerman, E. (2018, May 25).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Becoming a Mom - The Cu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5_fstXE1M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