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完美】
自主防疫第N週,不知不覺今年已過了三分之一。
螢幕前的妳,好嗎?
一週前,我的失眠乘著月事報到,夜不得寢;孩子們在家太久,行為雙雙退化成一歲的大嬰兒,吃醋爭寵,疲於奔命;台灣的父親突然心肺功能失常,一夕之間,醫院急診室成了他的廚房,在遠端的我只能靠電話詢問,並請他老人家保重;和老丹因雞毛蒜皮冷戰度過了復活節,還好後來又談開了。婚姻於我而言就像攀岩,總是不斷在墜落前找另一塊新的支撐點。
某天,我發現自己的耐性已經抵達閾值,孩子平時的吵鬧倏地讓我失控,咆哮震怒。
前天早上,三歲的小丹被我罵後幽幽地說:「我想要媽媽消失。」下午要他收玩具,又是一句「我不喜歡媽媽,因為媽媽會生氣,我要別的媽媽。」稚嫩的口吻卻是最尖銳的利刃在我心上千刀萬剮。
終於明白,當我老是把自己擺在全家最後一位,換來的結果只是造就一隻無法壓抑更多情緒而暴怒的夜叉,以及避我唯恐不及的一家老小。
於是我隔天開始一早有請電視保母,放過孩子(在此之前我仍奉行如非必要不碰電視的堅持,努力當一位孝母),自己則蒙頭大睡。我大抵連續睡了兩天,每每從早睡到下午老丹回家。有了這一番爽快、拋開束縛的體驗後,竟覺得失去的自己漸漸回來了。
雖然面對家庭以及病毒的紛擾,不知漫漫長夜何時過去,但我每晚睡前仍保有美好未來在不遠處的想望;每天起床,期盼自己又是好漢一條(不行也沒關係,明天再重來。)
──
在這場戰役中,我突然好想和妳分享一位特別的女性:紐西蘭總理Jacinda Ardern。
她的溫柔、堅毅、永保正向的特質,讓我非常驕傲自己身為一名女性(尤其是在低潮的時候)。
我平常不愛看政治,但最近關注起紐西蘭總理Jacinda,大概是她那同為幼兒母親的身分,以及她慈悲憫人的情懷深深吸引了我。彷彿,她把紐西蘭國民們也當作自己的孩子那樣呵護與關懷。
美國學者Jacqueline and Milton Mayfield在一份研究裡提及「有效的領導者溝通」的三大要關鍵為:給予方向(direction-giving)、製造意義(meaning-making)、同情(empathy),然而許多領導者卻常容易忽略了後兩者。
不過Jacinda在這個讓全球恐慌的戰役裡三者都做到了(報導中舉例她鎖國的決定,告訴人民這樣做的意義為何,並時常在自己的臉書激勵人民在這個戰役中保持堅強,並毋忘仁慈)。昨天,她更宣布自己未來六個月將減薪20%,和全國人民同舟共濟,這麼接地氣的舉動無疑讓大家對她的好感又更深一層。
回頭想想,這不也是許多母親每天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嗎?(例如現在為什麼不能出門玩?許多媽媽不僅苦思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介紹新冠病毒,更解釋為什麼要洗手千遍也不厭倦?同時也為孩子被暫停的童年深感不捨)。如此想著,覺得自己也在做著有如治國般的大事。
──
看著紐西蘭總理螢幕上消瘦的面容,想著她在憂國憂民的同時,自己還有一個兩歲的女兒要照顧,不免心疼,卻也鼓舞了我──女性看似柔弱,卻是超乎想像地強韌。
倏地我明白,不管在這條抗疫之路上我將崩潰幾回,那股女性柔而堅韌的力量,將一次次助我挺起腰桿,帶領我的小小部落迎向金光燦爛的朝日。
我也許不完美,但已經夠好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嬰兒 不喜歡媽媽 在 焦糖綠玫瑰 caramelgre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尋人:有人認識10/20生的Carrie Wang嗎?
#不准交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靠家教傳信看世界 才知親子溝通要像放風箏】
#好文歡迎分享❤
當上媽媽5年了,在女兒DAHLIA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雖然都是幼童、小小孩,但2到4歲、4到5歲、5到6歲,隨著孩子的語言、社交與認知能力大增,他們展現出來的氣質、反應、肢體動作都大有不同,才還在欣慰孩子乖巧聽話:「終於長大了!」下一個階段,馬上退化成小嬰兒,驕縱、任性、耍脾氣,把父母氣個要死,即使你從來沒有順過他,卻還是得面對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叛逆行為…是不是很有既視感?
從DAHLIA小的時候,我便刻意培養她獨立思考的能力,4歲的時候,她處於一個穩定期,性格溫暖、友善,我以為我出運了,含淚歡呼「孩子終於長大!」還開始調整心態,好面對她上小一後,慢慢疏離媽媽、靠向同儕的社會化過程。
豈料,5歲後,天又塌了,女兒像是退回嬰兒階段般討關注,但有時候又不喜歡媽媽知道太多,於是出現一些對媽媽激烈頂撞的行為,最近這2個月,算是我們親子關係的黑暗期,我搞不懂她為什麼變這樣,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何那麼容易生氣,於是我找了老師與保母商量,才豁然開朗孩子又進入另一個階段。
這讓我想起自己中學時候的往事,我有一位讀輔大的美麗英文家教叫Carrie,她是我中學時的私房偶像,也受我請託當收信窗口,像是小虎隊筆友的信啊、Swatch的會員信啊,我都寄到她家,等上課的時間再帶過來,後來,我們的談話內容被父親聽到,當場斥喝她...
全文在此🔽
http://www.caramelgreen.com/blog/post/469014503
💞玫瑰的教養專欄,需要您的可可支援💞
⏩https://goo.gl/Q28YHb
#幼稚園# #教育# #教養# #焦糖綠玫瑰# #不婚媽媽# #親子# #母嬰# #婦幼# #隱私# #交友# #家教# #控制# #虎爸# #虎媽#
嬰兒 不喜歡媽媽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久病床前難盡孝]
文:陳曉蕾
「爸爸是我的偶像。」獵頭公司創辦人兼親子專欄作家張慧敏,說話像是機關槍,一口氣大讚小時候的爸爸:「他是醫生又靚仔又聰明對生活有品味會帶我去高級餐廳會教我聽管弦樂給我最大的自由……我不喜歡媽媽,她對我很多要求,嫌爸爸太寵我。」
爸爸工作忙,媽媽雖然也有自己的職業,但所有家務和教育子女都一力扛下。爸爸年年生日都會請客,可是媽媽甚麼時候生日?張慧敏長大才知道。
十幾年前爸爸中風,張慧敏曾經放棄內地的投資機會,每天煮飯送飯去醫院復康中心;之後爸爸心臟有事、第二次中風,這時張慧敏工作家庭兩頭忙,就由媽媽在外傭協助下照顧。
「我心痛爸爸身體越來越弱,媽媽行得走得作風硬朗,我沒想到兩人年紀一樣大,其實都有照顧的需要。媽媽呻,我覺得她煩,爸爸都這樣了,你就不能對他好一點嗎?」張慧敏坦言當時很不耐煩:「可能媽媽只想我體諒,講一句:阿媽你辛苦了。但我完全沒為意。」
直到媽媽外遊猝死,張慧敏全然接下照顧爸爸的擔子,才頓時明白媽媽的辛苦。
。
一家之主的爸爸,變成被照顧者,依然是「波士」,媽媽習慣,女兒不能。自小對自己從沒要求的爸爸,突然要求多多,張慧敏受不了。
「爸爸五點吃早餐,對他來說要吃了早餐才能吃藥,很重要。可是外傭有時來不及五點送上,他就馬上打電話給我。我有工作,有家庭,五點這樣被吵醒說麥皮未煮好,這是小事,可是天天如此,我會問:你可否放過我?」
讚賞爸爸的話,機關槍一般都變成難受的事:明明不是大事家裡也有藥卻要求入醫院三更半夜要陪著幫他控制血糖節制飲食卻對外人抱怨說不讓他吃飽叫他不要自己上樓梯結果真的摔下來跌斷骨……
「我五十多歲,這樣照顧爸爸也疲於奔命,好在還能上班透透氣,媽媽七、八十歲這樣二十四小時在家照顧。而我,一句多謝都沒有。」張慧敏深深地內疚,她看到被照顧者的不舒服,但沒有認真了解照顧者的艱難。
也許,自己有點自私,詐看不見媽媽的辛苦,沒有出力分擔。
。
爸爸第一次中風,張慧敏跟爸爸說要努力復康,不然難以留在家裡照顧。爸爸後來能走路,第二次中風後,依然能用枴杖出入,但到了這次跌斷骨,再沒動力。
「我成世人最憎走後門,也被迫四周托朋友,替他找到很好的護養院單人房,可以去日間醫院一周五日做物理治療。當時希望密集地復康三個月,再看回家怎照顧。可是他不肯。」她氣壞了,爸爸一周五次物理治療,不去;改為一周三日,不去;再改為一周一日,也不去。
眼睜睜看著肌肉流失,昔日運動健將的兩條腿,變成骷骷似的兩條骨,連上廁所也不行。
「他寧願躺在床上用尿片。」她從此好憎聽到別人說:父母小時替你把屎把尿,為甚麼老了子女不能這樣做?
「嬰孩有幾重?一手就可以抱起,可是一百磅以上的老人,自己完全不發力時,照顧者是很難換尿片的。那些大便不是一條條,貼在屁股要挖出來清潔;嬰兒吃奶,大人甚麼都吃,那屎臭到全間屋都聞到。還有,小孩會大,老人只會更弱。」
「張小姐,我想你明白,現在不是幫他想這些復康的事,你以為他會好返,他是不會好返的。他只會比現在更差,你現在所做的,都是令他沒那麼快更差。」醫生這樣告訴張慧敏。
終於,她決定讓父親繼續住護養院。爸爸之前是醫生,在家裡不時任意服藥、食東西沒節制、坐輪椅難出入……這些都是住院舍的理由,最難但也終於說出口的是:「很抱歉我不能在家當照顧者。我已經瀕臨『爆煲』邊緣了。」
因為親戚閒言閒語,最後換來的是:「爸爸召開家族會議,我被公開罷免作為他照顧者的資格。」
。
「我一直捨不得把他送到護養院,但為了讓他得到最專業、最及時、最好的照顧,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女兒出國讀書,兒子每日上學,我亦要經常出差,萬一父親出了甚麼狀况,家傭怎可能知道如何是好?」
「沒想到這個決定,一直袖手旁觀的三姑六婆、宗族兄弟塘邊鶴,卻加鹽加醋地替他覺得可憐淒涼、有經濟能力都要住護養院之類,在這些說話推波助瀾之下,竟然導致父親和我超過半世紀的深厚父女情以決裂反目收場。我自問堅強,懂得自我療傷,都用了好一段時間、花了很大的決心,才稍為平復。無法想像要獨力照顧患病父母、有冤無路訴、有苦自己知、求救無門的孝順仔女,那壓抑可以有多痛苦。」
張慧敏在專欄寫下這一篇《久病床前難盡孝》。很多照顧者寫電郵給她,在網上有讀者說沒讀完就哭了:「是照顧者,才明白箇中的辛酸!」
可是甚麼是「最好的照顧」?在院舍安全,但失去在家的自主?張慧敏說起奶奶:奶奶一直堅持獨居,也拒絕請工人,終於有天跌倒,發現時已經過身。「但我們沒有遺憾,因為奶奶去得很安詳,我們尊重她的意願。」
語氣一轉就提到爸爸:「可是爸爸是和我同住的,我有責任照顧卻管不住,像我說不要爬樓梯,他不聽,真的跌下來,受傷了我看著他苦受罪,沒法不覺得內疚。」
「我已經是瀕臨『爆煲』邊緣了,再落去大家『攬炒』。」她再一次提到「爆煲」:「如果我帶他回家可以解決事情,我想也不想,但回去是無止境的,是否大家劃返條線,留返啖氣給大家?」
。
張慧敏相信若香港家居安老服務好一點,在家照顧不會這樣難:可以有復康巴士送去日間護理中心;醫院看病後,不用呆等取藥,可以去家附近的社區藥房。
這些服務院舍是有的:醫生護士上門、院舍有藥物管理、有營養師控制膳食……變相讓照顧者把被照顧的,送入院舍。
「我已經對孩子說,如果我中風,就送我進老人院。」張慧敏很認真:「我不喜歡在家,在院舍我會有朋友,在家裡沒人陪,我也不想你們成日陪我。我在院舍,你們覺得對我不住就會成日來見我,每次開開心心帶我吃一頓好的,回家後又想再見到我。好過你每日回家見到我:『你還未死呀?』」
。
原刊《大人》第19期
網購
bigsilver.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