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祖墳墓地出現這種現象🈲️千萬要注意了
風水學所說,在很多人看來可能都覺得比較玄乎,但是我相信任何東西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風水學歷經千年而不失其神也是一樣,從最初被人當做封建迷信的殘餘,到現在逐漸從中抽離再到發揚光大。現在人們都比較重視風水運勢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而墳墓風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這個是有可能會影響到後代萬世的人生運勢。祖墳對後人的運勢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如何從墳墓看出後人的運勢呢?
❶墳墓上被壓棺木板、磚塊
公共墓地墳墓毗鄰而居,如果旁邊的舊墓要啟攢(撿骨)、重建、翻修,若工人不注意,將廢棄的棺木板、磚塊、石塊壓於鄰近的墳上,墳墓下的亡靈將會受到壓迫。感應子孫中風,或者成植物人長期臥床不起,子孫的金錢運勢也不會好,會越過越窮。
❷墳墓淹水
陰宅風水中講究山水環抱,喜有水環繞,但是忌諱水穿過明堂侵入墳墓,一是會沖散氣,二是會使亡靈受寒,若是祖先墳墓被水淹,主後世子孫身體虛弱,怕冷畏寒,易患風濕、一類的疾病。
❸墳墓上長青蒿等喬木植物
當墳墓上長出青蒿等植物,說明墳墓風水頗佳,運勢頗足,祖先對後代蔭庇有方,後世子孫人丁興旺,且多出人頭地,有所成就。
❹墳墓經常被踐踏
公共墳場的墓,尤其是位於路邊的,上墳憑弔的人經常從這裡經過,容易被人踐踏,亡靈不得安寧,屈尊卑下。在世子孫則在社會上難以出人頭地,身份卑微,常受人驅使,難有大作為。
❺墓前陷落
墳墓有土崩陷落,墳墓出現大角度傾斜,或者墳墓建於山巔,強風勁吹,人站不住腳,子孫感應墜樓或失足。
❻白蟻入墳、蛇鼠穿墓
風吹水劫之地、枯木形成洞穴之墓,迎來白蟻進入墳墓築穴,吸食屍骨。或者蛇鼠入墳,破壞骸骨,亡靈驚恐不安。感應子孫淪為流氓地痞,殺傷打鬥,亡命江湖,終生難有所成就。
❼樹根穿棺、藤蔓纏碑
若是墳墓附近有楓樹、榕樹、杉樹等根係發達伸展旺盛的屬木,樹根為了吸取養分坑農穿入棺內夾屍。或者藤類植物在墓碑上攀爬纏繞,亡靈困厄難伸。
🟡如果你(妳)也常常耳鳴.耳朵癢頭暈.頭痛不好睡.有時心悸胸悶卻始終找不出原因恐怕是跟祖先有關係
【祖先諮詢🗽】
加入line@生活圈│https://lin.ee/3TBd8dueX
官方購物網站 │ http://www.pola168.com.tw/
開啟小鈴鐺🔔訂閲Youtube │ https://reurl.cc/8GRLjo
▫️ ▪️ ▪️ ▫️ ▪️ ▪️ ▫️ ▪️ ▪️ ▫️ ▪️ ▪️ ▫️ ▫️ ▪️
服務項目:陽宅風水,陰宅風水,改名,命名,取藝名,公司命名,祖先處理,改運符咒,易經卜卦算命,命理風水教學,開運商品販售...
☎️開運專線:02- 2523-8282、02-2523-227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大陸爆發豬瘟疫。這類疫情,在中國大陸,會蔓延得很快。因為大陸人連地溝油都賣,怎會浪費死豬? 最初出現在東北,幾日間,已經傳到廣東了。 豬肉,是華人主糧食,從南到北,東到西,除了回教教眾,都慣以豬肉配不同食材。所以,這一輪恐慌可以預期。 貿易戰的影響,在民生開始浮現了。...
孫尤安 學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很開心在今天媽媽的生日能跟媽媽又渡過了一年。 過去這一年她因為生病過得非常辛苦。真的非常非常辛苦。
這集podcast《腦闆的媽媽想什麼》是我媽媽送給大家的生日禮物,希望能把她的人生智慧傳承給更多女性們。用講的給大家聽
能錄這一集我很開心,因為這是我們母子第一次用這樣錄音的方式留下對話的記錄,彷彿是用來證明她人生真的有來過這一回。也有點感傷,因為也知道她能陪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她的聲音慢慢的,有點虛弱,但她既強靭又樂觀,聽她娓娓道來她人生如何克服困境的故事,還是對她的精彩生命覺得欽佩不已。
過去一年來,我的粉專多了三萬多個新粉,所以有些人對我媽跟我的過去不太了解,所以我給新粉了解一下我們的過去。 她年幼喪母,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裡,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看穿了人情冷暖,所以當她生下我時,心中就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把她的兒子保護得好好的。
王秀麗九歲就開始被迫做童工編織竹籃為家裡賺錢,她因為小學只讀到五年級,所以她了解被歧視學歷的痛苦,堅持我一定要把書讀好,一定要養成看書的習慣。 而她自己也以身作則,是我認識長輩中最愛看書的人,每個週未一定會帶我們去青年書局看書
她是一個勇於改變的偉大女姓,當我爸的事業漸漸起飛時,卻認為小孩的教育發展永遠比賺錢更重要,她堅持一定要移民去澳洲,強迫我爸在39歲事業巔峰就必須急流勇退(否則就離婚),全家人的身心狀況才能得到更好的可能。
「媽媽,當初你是什麼樣的心態去養育我們的啊?」我曾經這樣問她
「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離開那樣的環境,讓我們家更好。」我媽語重心長的說。
對我來說,我媽是逆轉宿命的最佳代言人。 跟這樣的人對話,總是特別過癮。
尤其在教育上是如此的用盡心思去誘導我自發向上,去規範我不要做奸犯科,但同時又給我足夠的自由去探索世界,養成我勇於打破框架的個性。
我發現我媽才是那個最有智慧的長者,古代人對於失敗的恐懼比我們現代人少很多。這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她用她精采的生命故事來讓大家知道,只要你有信念,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到。媽媽一直讓我知道,人生永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她的靈魂一直是如此的自由
她選擇了離開壓榨她的原生家庭,她選擇跟窮小子結婚白手起家,
我們家在移民澳洲時,搬了好幾千本的中文書來澳洲,是布里斯本擁有最多書的華人家庭。每個月都還會固定請台灣朋友寄書過來,讓我跟妹妹的中文不會退步。 但同時她卻又選擇住在全部都是澳洲人的地區,認為這樣才能融入澳洲文化。
她一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在四十歲時拋家棄子,跟她的好朋友二人相約去爬喜馬拉雅山,雖然其他人在當時無法理解,但這卻成為了她這一輩子最驕傲的事跡。
她一直知道自由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禮物,所以她在我十歲時,就訓練我自己坐二小時的公車去燕巢朋友家抓螳螂,然後再自己坐公車回高雄。
在我十五歲時,安排我去住德國寄宿家庭當連續三年暑假的交換學生。
在我十八歲時考上大學時,鼓勵我先去歐洲自助旅行二個月再回來上大學。
在我拿到博士學位後,叫我先不要急著工作賺錢,鼓勵我先去環遊世界。
我現在所擁有的心靈自由,以及勇於改變現況的勇氣,都是我媽用心教育的成果。
而對女兒的教育,則是完全不一樣卻又核心理念相同。
她只希望我妹快樂就好,我妹跟她的澳洲男朋友生了三個小孩,一起在墨爾本養育小孩快十年卻從沒有結婚。而我媽也認為沒有結婚的必要。
因為這樣才會達到自由。
她跟她的孫女說:「以後妳也要像姑姑一樣,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結婚,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那為什麼當時妳堅持要我結婚?」我好笑的問我媽
「哦~兒子不一樣,兒子一定要結婚,才能學會承擔責任,才能成長。
更何況結婚後會有新的女人來承接我的苦難,我才能解脱,我才能自由」
這是多麼充滿智慧的想法,我想在三八婦女節跟全天下的女性朋友們分享。
希望全天下的女人可以得到自由,好好的放鬆自由的做自己,
我想要在接下來每年的這個節日,來做為全年唯一可以自由選擇你最想要的搭配優惠活動,來向媽媽致敬
如果沒有她那自由的靈魂影響了我,今天就不會有提提研團隊做出如此自由的史詩美人節(購買連結在底下留言)
這是我的媽媽想要送給大家的禮物,希望大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要的。
明天就是三八婦女節,今天也剛好是我媽的生日,我想要用我媽的名字「王秀麗」來當提提研史詩美人節的折扣碼,來表達我的孝心。
輸入「王秀麗」可以折150元啦!!!
孫尤安 學歷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02/22 星期一 絕對音樂】
「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質。
你走得再遠,站得再高,得到的再多,都脫離不了苦與累的糾纏。
人生就是一種承受,一種壓力,讓我們在負重中前行,在逼迫中奮進。
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要學會支撐自己,
失敗時給自己多一些激勵,孤獨時給自己多一些溫暖,
努力讓自己的心靈輕快些,讓自己的精神輕盈些。」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你和長者無話可說嗎?試著做顆「好球」給他打,他渴望被你們需要》
也許我們都聽過,或是也遇到過類似的經驗:有時候跟外人溝通,反而比跟家人溝通容易。
原因其實很簡單,我們跟外人可能是萍水相逢,彼此沒有太多期望,也沒有什麼責任或道義的約束,無論溝通的品質好壞,都不至於產生太嚴重的後果。
但是跟家人,尤其是跟長輩溝通,就未必是那麼簡單的事了。長輩跟晚輩之間牽涉到養育之恩、彼此的期待、倫理、良知等等。如果你身邊的長輩,因為年老患病造成語言或有智力方面的損傷,溝通的難度就更高了。
在歷經各種磨合之後,其實我們會發現,溝通的內容似乎都變得不太重要了,幾乎只剩下一個目的還存在:就是讓對方覺得他們還被愛,還有人照顧,活著,還有一點點價值。
我跟我母親的溝通在最近的兩年當種產生很多變化,我們彼此都在學習適應對方。
大約在十年前,母親已被診斷出患了巴金森症,她很配合治療,病情控制得還不錯,但在大約一年多前,我開始注意到她溝通方式和內容的改變。
巴金森氏症的母親 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我跟她住在不同城市,每週會打一次電話,以前在電話中我們都是有問有答,但最近一年多,她在講電話時似乎忘記我的存在,滔滔不絕的獨白一個多小時,內容是千篇一律的複誦電視上的天災人禍,或是抱怨身邊的人讓她不開心等等。
久而久之,聽她打電話對我來說變成一種負擔,不是我吝惜花電話費或時間,而是我對「怎樣可以讓她快樂一點」感到十分挫敗。
2018年初放寒假,我回到父母的家,我被發派的任務是:每天早上6:30起床為母親準備早餐,因為她7:00必須吃好幾種藥。」
通常她一醒來意識都有些朦朧,觀察數日後,我發現如果我不主動找話題跟她說話,她就會表情呆滯、默不作聲,或是開始抱怨訴苦;例如睡不好啦、皮膚過敏啦、哪個人又做錯什麼事啦……那些抱怨我已經聽過無數次,覺得既不健康,也不是適合開啟一天的好話題。
如果我不主動開啟話題,她也會默默地,機械化似的吃完早餐,但那會讓我很難過。我在臺北就算餵我的狗,我都會摸摸牠,跟牠說說話,難道我的母親得到的關心還不如一隻狗嗎?那真是讓人傷心的事。
我決定想想辦法,幫她展開一個比較開心一點的話題,找她擅長的事來讓她講,那就是做菜。
▍ 她的人生不是荒涼與蒼白 她的成就等著你去發掘
母親年輕時是個教師,但她的廚藝相當高明,她會做一種牛肉乾,非常好吃,我們這一代的子女,在這道菜上還沒人能超越她,提到這事,她立刻思路清晰、精神百倍。我很高興我發了一記好球,而她接住了。
我在跟她聊天時順便錄了一段,我無法想像這是連白天黑夜都搞不清楚的老人家說出來的話。
除了驚訝於她清晰的條理和表達力之外,更讓我感動的是其他人的反應,當我把這段短片放到臉書之後,引起了許多原先沒料到的迴響。
一位女作家的女兒,現在旅居英國,寫到:
「家母83歲,體弱,現在連電話也講不久,唯有孫兒電話上跟她談中國哲學歷史時,才會興致勃勃。這其中有個故事:我兒子離台時才一歲半,中文能力較差,直到2006年我帶子女移居紐約與我媽同住, 兒子跟姥姥只能說中文,才把中文對話能力給帶出來。從那時起, 我媽媽就以「跟孫兒講中文,幫他加強中文能力」為己任。我的淺見: 讓長者有「仍被需要」的感覺,這對他們來極為重要。
像是您這樣請伯母解說獨家美味牛肉乾的烹製,像是我媽媽跟外孫的中文對話,都讓他們覺得自己仍被需要。你這段「牛肉乾好好吃」,我反覆看了好幾回,愈看愈覺得有種年長者的可愛與逗趣,那種極為自然的認真與戲感絲絲入扣!」
一位經常巡遊世界各地的傳教士,她母親已過世,她寫到:
「當年我媽失智,記憶力退化時,我堅持讓媽媽參加洗衣服的工作,我倆拿著臉盆和小板凳,面對面的搓洗衣服,洗衣的時候媽媽會回憶我小時候的事,然後她會指揮我該怎樣晾衣服,我故意裝笨,讓她笑我。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她在教我洗衣服時,她失去的能力又回來一些……」
一個位國中老師寫到:
「我反覆看了大家的留言,覺得『做球給老人家打,讓老人家能夠發揮,覺得自己有被需要』,這真是我需要學習的功課。」
另一位媒體工作者問:「牛肉裹粉是用麵粉嗎?我想學這道菜!」
引導對話 讓長者感受「被需要」
在這些往返的文字當中,人們被喚起了回憶、產生共鳴,在分享中彼此陪伴,也增進了原來就有的友誼。更令我驚訝的是,那篇簡單的發文和短片,產生了具體的後續效應。
耕莘文教院的甘國棟神父,他是我的老友,對靈修和社會關懷都著力很深,在2月17日寫了這樣的回應:「今天這段王媽媽談如何做牛肉乾的影片是『談溝通』很好的示範,請問可以讓我使用在我的培育課程中嗎?」我說:『當然歡迎分享』。」
人們可以看到您所用的『引導式的對話』能夠帶出怎様的面貌,這可以造福許多家庭。你現在能知道令堂在天主整個計劃的意義嗎?」甘國棟神父的話讓我很感動,我從未想到過在神的計畫中,我母親能扮演什麼角色。
2月22日,神父寫給我另一個簡訊,內容是:
「我邀請幾位對於生命教育有經驗的朋友,參加3/26日在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的個案研討,希望你可以把一些寶貴的經驗收集後,成為幫助他人的案例。」
當然,我會接受神父的邀請去參加個案研討,說我母親的故事。
至此,我對上天的奇妙安排感到不可思議,我那身體孱弱智力退的母親,竟然會因為講了一段「怎樣炒牛肉乾」…...開始了她的影響力!而且我也很難估計,她的故事將會觸動多少人。
回顧這整個過程,我可以將現階段的結論分享給你:
「溝通的起點,是為對方開啟個好話題。所謂的『好』是他們能發揮且導向正向思考的,當話題開啟後,用少少的話去幫襯和維繫談話,讓對方感受到喜樂和成就感。」
如果你在能用某些方式,把這些好的經驗分享出去,即使一個人身體逐漸失能,他們發自心靈的力量還是能造福很多人。
(文章來源:https://www.ilong-termcare.com/m/Article/Detail/2081)
***************************
孫尤安 學歷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Wong Wai Man
大陸爆發豬瘟疫。這類疫情,在中國大陸,會蔓延得很快。因為大陸人連地溝油都賣,怎會浪費死豬?
最初出現在東北,幾日間,已經傳到廣東了。
豬肉,是華人主糧食,從南到北,東到西,除了回教教眾,都慣以豬肉配不同食材。所以,這一輪恐慌可以預期。
貿易戰的影響,在民生開始浮現了。
十四億人口,大陸的糧食生產供應,不足以應付需求。
主要都要靠入口。
對付美國對中國貨品的懲罰性關稅,習近平聲稱以牙還牙,但中共手上的「牙」不多,另類報復,靠大陸的官僚刁難絕藝出動了。
對於美國貨,中共的海關都盡力極仔細的檢驗。不是抽樣檢查,是每箱每箱的開箱檢查。
尤其是食物。
任由新鮮變壞,反正排隊,讓美帝見識中國大陸官員的認真嚴謹。
官僚手段在華人世界熟能生巧,但市場仍是有需求。大陸人,面對市場又以靈活走位見稱。
美國豬肉不好買,也引來官僚系統的刁難,那便入口俄羅斯豬肉,以應需求。
俄羅斯豬肉,因年前有瘟疫而禁止進口大陸,今次因應中美貿易戰,不買美國豬肉,便破禁向俄入口豬肉。
對於貿易戰,大陸人的態度一向這樣,不買美國大豆,可以向巴西買,向阿根廷買;不買美國豬肉,難道俄羅斯沒有豬肉?有錢,怎會買不到東西?
今次的「非洲豬瘟」,隨著俄羅斯豬肉進入東北,很快便南下廣東了。
中美的戰爭,由貿易開始,但不是只局限於關稅層面,你罰我的貨品,我罰回你的貨品,奉陪到底這麼簡單。
上周末(24日),美國國會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發表名為「中國的海外統戰工作」報告,確認董建華為共諜,在美國搞統戰工作。
對香港人來說,這其實不是新聞。老董搞這麼多的基金會、智庫,難道只是聯誼感情麼?不過,經由美國國會出報告,點名老董那些什麼「中美交流基金會」的活動,實屬罕見的。
那些為老董奔走的一大堆香港名流,開始想想自己的處境了。何志平仍在紐約拘留,尚算安全;像黃桂芬這樣下場的,幫共產黨做事的人,應聽過不少吧!
老董身邊,那一大群有頭有面的人,本身衣食豐足,兒孫齊整的,為什麼仍走這樣的渾水?
這種聯繫海外華人勢力,配合強國崛起,影響世界的,還有惡名昭著的「孔子學院」。
老董的基金會、智庫,向一般人派錢。所以你見到那些反共幾十年,未到九七,急急移民的名人,近年都一百八十度晚年親共,大讚習主席和黨中央。因為親共有著數,華人晚年一般又貪錢。
孔子學院派錢的對象,是大陸留學生和學者。
孔子學院和孔子無關,就像「日本財務」和日本無關,「巴黎毛冷」和巴黎無關一樣。但孔子的名稱好用,因為劉曉波,北京自己搞了個孔子和平獎,對沖諾貝爾和平獎。
「孔子學院」最初騙了外國人,批准他們在大學校內設立,有各式各樣的獎學金,由大陸留學生申請。
漸漸大學方面發現,這些「孔子學院」不是研究四書五經,也不會研習什麼論語、繫傳。他們派錢給大陸學者,收了錢便用他們的方法盜竊大學同事的研究成果。
特朗普早前說,基本上每一個在美的大陸留學生,都是間諜,原來是基於這份報告作依據。
這些大陸學者學生,有幸去到外國名牌大學,文明社會,面對知識的薰陶,民主自由的吸引,卻寧願收中共錢,為虎作倀!
老董八十多歲,賣了家族公司,拿了三百多億,有子有孫,不安享晚年,卻日夜奔波,為禍香港,為禍人間!
為什麼?
孔子死後,幾位高弟,繼承了孔子的志願,開班授徒,承傳孔門學問和精神。
但每人性格不同,背景各異,雖說都是發揮孔子智慧,但往往演繹不同。
子夏說:
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對學生說,大原則不能超出界限,要堅持,不能隨便更改;至於一般的小毛病,人人都有,不要過份苛求了。
子游聽到子夏上課這樣說,便譏諷說:
子夏之門人小子,當洒掃應對進退則可以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游說,子夏咁教學生,做些基本生活需要就OK. 但這些只是末節而已,根本的大道理未教啊,怎麼辦?
他是譏笑子夏沒有教學生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抱負。
我們留意子游說,基本教育那六個字:洒掃、應對、進退。
表面看,這六個字沒有什麼了不起,但它就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生活教育,人格教育。
如何做一個人,先從這六個字做起。
未識字前,先從這種生活規範學起。進一步十歲八歲才學認字,到十八歲,才學大人之學。
將來無論是王侯將相,名商巨賈,販夫走卒,都要生活。
所以,先學做人的知識,培養做一個人,然後再學高深的修養,這便是大學之道。
今日我們只重視功能性的知識,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鋼琴、小提琴、色士風、各式樂器,三五個學位、碩士MBA,去過天涯海角旅行,住過不同的酒店,吃過各地美食……
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洒掃、應對、進退,小時沒有學,大時學不了。
沒有這些做人的基本,政府出事了,企業出事了,社會出事了,家庭出事了,整個時代都出事了。
共產摧毀了中華文化,中共又摧毀了人的基本價值和人格,所以,大陸無論什麼階層,什麼學歷,有錢沒錢,一概不懂得這幾個生活的基本要求:洒掃、應對、進退。
北京要香港盡快融入大陸,大灣區要模糊香港的存在,曾鈺成要求基本法賦與中聯辦的地位和角色。
你要保留香港的價值?
像陳浩天這樣,說說港獨是沒有用的。
從一個人的基本做起,訓練自己從「洒掃、應對、進退」做起吧!
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貿易戰 #豬瘟 #孔子學院
孫尤安 學歷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彩墨創作展 葉柏昱專訪
▲將現實感受轉為幽默的想像,體現人生中的不平凡。
從孩提可站立時,拿著筆塗鴉是葉柏昱最喜歡的事。那時,家裡開雨衣工廠,粉筆到處都是,這也是他塗鴉的道具,牆壁就是他的畫板。開明的媽媽從不責怪他畫牆壁,反而讓他在未粉刷的水泥牆上盡情揮灑。或許,因為媽媽曾經是藝術愛好者,更能了解沉浸在藝術中的樂趣吧。
▲擁有觀察細膩的雙眼
模仿與觀察事物是葉柏昱從小就擅長的事,在塗鴉中,已透露出藝術天賦,媽媽決定栽培,讓他走藝術這條路。當決定國小考美術班時,起初毫無頭緒,根本不知道如何準備,於是就買了些藝術相關書籍,在家裡自己練習透視。當天測驗考兩項,一是使用水彩畫出一位正在刷牙的人,二是用黏土塑出牽著狗的人,與他事前的練習完全不同,可想而知,一定是名落孫山。雖然落榜,對葉柏昱來說,這是一種新的體驗,也明白原來考試的方式是這樣啊!!
從幼稚園到大學,他不僅是老師眼中班長的不二人選,也是同學們的好哥兒們,尤其那些與老師相處有摩擦的同學,都被他收得服服貼貼。在訪談中,葉柏昱提到他國中老師曾說:「不要看柏昱這樣子,他其實很恐怖,別人在做什麼,他一目了然,但是不跟你講,不過他不會害你,只會慢慢提醒你,哪些部份要改要做。」因為老師的提點,葉柏昱發現自己善於觀察,這個優點讓他在藝術上更得心應手。
為了能順利進入美術班就讀,他到美術班上課,加強素描、水彩等技巧。在台灣藝術大學書畫學系四年學習中,他甚少偷懶翹課,使基本功更加紮實。在北部也有很多的藝術展覽,葉柏昱會將展覽所吸收之最新藝術形式融入自己作品裡,有時也會涉獵動漫書籍與影片,藉此改變僵化的視覺經驗。
▲眾人眼中的模範生
從小不是當班長就是被選為模範生,葉柏昱是別人眼中的榜樣,而葉柏昱眼中的榜樣又是誰?對於這個問題,他尋覓了很久,終於找到他的模範¬ ── 爸爸、父執長輩。
透過細膩觀察,他發覺他們有值得自己去學習的部分。人一到中年,挫折是無所避免的,但是他們在人前都是不露聲色,當回到家,或擁有個人內心時間時,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像叔叔、伯伯,回到家,想要抽根菸,就會躲到陽台,鑽到浴室,因為兒女與老婆都不喜歡他抽菸,讓一家之主的爸爸不再是家裡的老大。一位在外面很拼命工作的人,回到家也只能在角落默默抽菸,這樣的情形也產生了有趣矛盾。
創作過程中剛好遇到阿基師事件,一個被塑造成完美的形象,卻有著被社會鄙斥的一面。或許人人羨慕「模範生」這個標籤,卻非人人都想被標記,因為這是無形枷鎖,會侷限其他發展可能。另一個缺點則是當優秀的楷模表現不佳、失敗時,勢必在人們心中產生加乘的不信任感,進而被放大、檢視、討論。葉柏昱開始嘗試思考,為何我們所認為的完人就只能盡其本分與天命?假如自欺也能夠欺人,那麼選擇一種裝傻自欺的方式來娛樂大家,這樣是否也可以繼續當個模範好人?
▲顛覆傳統的色彩艷麗風格
葉柏昱喜歡水彩在畫中呈現的感覺,因此試著在水墨畫中攙入更多色彩,嘗試水彩與墨色多次相遇。在新系列中,他利用紙張不易吸水的特性,讓顏色在畫面中沉澱而產生撞色效果;改變傳統水墨繪畫的順序是他的特色,畫中人物也非正常比例,因而產生新的人體型態,使畫面更圖像化。
配色艷麗與人物造型特殊,使他的作品傳達出更多內涵。畫裡,有電熨斗、果汁機、瓦斯爐、洗衣機,這些都是媽媽平常會使用的家電,巧妙的安排在畫面裡,它是隱喻媽媽。畫中有綠意盎然的植物,這是葉柏昱觀察到家族裡的爸爸們會到小陽台抽菸,只有在這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小小空間裡,疲憊的心靈才得到解放。大叔遊樂園系列,這是與時下年輕人產生對比,大叔經歷許多風霜後,仍然不畏困難,繼續前進,相較年輕人盲目追求流行,大叔是勝出的。
▲繪畫是找尋自我、肯定自我的旅程
創作的過程,一部分是葉柏昱自我內心的投射,而成就的標準,應是從由內而外的建造,以人為出發點。內心的成長,往往會影響外在行為,也就是能知天命而不逾矩。「中年危機」,說它是危機,不如說是轉機來的更恰當。「中年」,可以尋找失落的自我,解放久被被壓抑的自我;「中年」,是重新認識自己本性的良時,是審視價值觀的契機。
該如何重新排列生活重心?如何平衡身心靈?如何坦然面對自己缺點?如何不再迷戀讚美與掌聲?葉柏昱在的繪畫創作過程中,答案似乎都一一的浮現了。
▲葉柏昱- 對於人性細膩的觀察與描繪,在傳統中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文:金車文藝中心)
葉柏昱簡歷:
1987 生於台灣彰化
學歷:
201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研究所 水墨創作組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畢業
個展:
2016 滑稽模範生- 葉柏昱水墨創作展,誠空間,臺北,臺灣
2015 俗不可耐-葉柏昱水墨創作展,臺師大德群藝廊,臺北,臺灣
2015半透明變形-雙個展,德群藝廊,台北
獲獎 :
2015 第十六屆磺溪美展,入選,墨彩類,彰化縣文化局,彰化,臺灣
2015 劉國松教授現代水墨畫獎學金,佳作,臺北,臺灣
策展單位: 金車文藝中心
展出日期:01/07-02/26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