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雄人壽 第三屆金險獎頒獎典禮🏆》
遠雄人壽不僅提供青年學子們
實踐影像創作的平台
今年更帶著歷屆金險獎的同學們
深入東部偏鄉學校
帶領孩子們發揮想像力創作
結合風險議題和影像創作
讓更多人對風險觀念有進一步的認識
期待往後的金險獎
持續在校園界產生指標性的影響力!
遠雄人壽Hold生活
-
淘淘在典禮前做足事前準備
在頒獎典禮過程中
讓得獎團隊有滿滿的榮耀感
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發表感言
突破YouTube 58萬訂閱的
Dcard video團隊也親臨現場
與Rio企劃和Daniel剪輯師
現場互動不僅傳遞了有意義的資訊
更是笑料幽默連連
-
最後的回饋座談會
邀請到影視業界 學術界的兩位前輩
一起來探討幾個大學生們好奇的問題
每一次的臨場反應
和每一題結束後迅速抓住重點
並整合結論傳遞給觀眾
是需要平時大量的累積
持續學習和敏銳的覺察力
活動一結束馬上收穫客戶的肯定
連同兩位評審都給予主持人高度肯定
很期待參與典禮的同學們
在未來有更多精彩的作品
在人生道路上不斷突破躍進
-
主持人能為活動帶來的價值是無法計算的
要與你們一起 共享 共好 共成長!
#主持人淘淘 #活動主持 #頒獎典禮 #典禮主持 #遠雄人壽 #遠雄人壽hold生活 #DcardVideo #金險獎 #校園影片徵件活動 #小小金險獎 #偏鄉關懷 #圓滿成功
學生得獎感言 在 賴芳玉(生活與法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剛好玉見你】好友料S2EP15|
恭喜得獎! 這些年我們看的金曲獎feat.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每年金曲獎就像生日,
確認自己又老了一歲,
揉揉眼睛一再確認,
還是不認識台上的得獎者
只認得頒獎者。
其實不只新人獎,
連金曲獎都世代更迭,
金曲獎好看的地方,
正是得獎感言。
這些感言如同時代金句,
新思維正在發酵,你感覺到了嗎?
「學生時代聽的歌,就是你未來的老歌」-許常德老師
▼各平台連結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2ZtFNrT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2Zsh33w
Soundon 🔗:https://bit.ly/32B7Sj3
Spotify 🔗:https://spoti.fi/3enfV7r
KKBOX🔗:https://bit.ly/2U4UvTn
Firstory 🔗:https://justmetu.firstory.io/
Listen Notes 🔗:https://bit.ly/3iAJq6N
打賞捐款🔗:https://pay.firstory.me/user/justmetu
#Applepodcast #spotify #firstory #kkbox #googlepodcasts #soundon #PocketCasts
學生得獎感言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一位得過金曲獎的醫師,Why Not?」
前天晚上,曾參選台北市長的某網紅教授,對於擁有準外科醫師身份的金曲最佳新人獎得主 ?te壞特 ,給予了一些評論。不僅先是表示,「你放心給她開刀嗎?」,接著還提到「斜槓文化鼓吹腳踏數條船,也許增加生存機會,成為卓越之士恐成夢想」、「想要兼任醫生和歌星?我們社會將要損失一位可能卓越的醫生或歌星,卻多了一位一定不快樂的平凡人!」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並不認同,而且可惜的是,如此過時又狹隘的言論,竟然是從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口中說出。
如果能夠經歷醫學系的扎實訓練,同時又能夠推出傑出的音樂作品,獲得金曲獎殊榮。
Why Not?這樣的自我挑戰,不正是我們應該要鼓勵大家勇於嘗試的嗎!
這週六晚上,我也親自參與了金曲獎的頒獎典禮,作為一名稍稍脫離流行的媽媽,在播放最佳新人獎入圍名單的時候,幾乎都是我未曾看過的生面孔,然而在現場看著入圍者期待、興奮的表情,讓在場的我也不禁緊張了起來。
接著頒獎人緩緩唸出「最佳新人獎,得獎的是:?te壞特!」
我轉頭看見一位戴著帽子和墨鏡的年輕人,一臉詫異但興奮的走上頒獎台,緊張地收下獎座後,在台上說了一番我印象深刻得獎感言:
「我是在體制內不斷努力往前跑的那種學生,然後其實我今年才畢業,才脫離那個體制,20 歲當我感到迷惘困住時,我選擇休學停下來聽自己的內心,那是別人不理解的決定,但現在回想起 5 年前那段停滯的時光,是我人生改變的開始,我親身試過了,請你們不要害怕,勇敢看自己內心的需要,你們也可以。」
在這一番發自內心的分享和鼓舞後,她現場獻唱了一段,略帶緊張卻又慵懶脫俗的靈魂歌聲,一瞬間就征服了全場觀眾,也讓我默默記下「?te壞特」這個神秘又吸引人的姓名。
當天晚上抱著好奇心回去,仔細一查才發現,原來她是一位剛畢業的醫學系學生,之前更曾在醫院實習,而帽子、墨鏡等不露臉的配備,則是為了保有私下生活。
事實上,先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壞特就曾提到,她從小就很乖巧,父母師長叫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該念書就念書,按部就班地,依循著「升學體制」長大。
「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未來應該做甚麼,我就像個饅頭,任由大人們捏出他們想要的形狀,就連大學志願,都是家人幫我填的。」
但在上了大學,進入大家的夢想科系後,她卻感到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迷惘。於是她大膽地選擇休學一年,那一年,她什麼都做,學烘焙、學咖啡、學節目後製、學寫劇本,平均三個月就換一個工作,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她逐漸釋放焦慮,最後在音樂中找到了自己,從一個迷惘的女孩,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te壞特。
在她的故事裡面,我看見了好多台灣人的影子。
我們大多從小就被困在一個體制裡面,在那裡面,我們只能循著規劃好的路走,我們只能不斷埋頭苦讀去符合人們設立的標準,在這個體制裡面,往往有一個「完美的模板」讓我們仰望,為了成為那個模樣,過程中總是充滿限制,讓我們都忘了探索自己。
直到長大、甚至達成目標後才發現,我們迷惘地不知道自己是誰。
?te壞特說:「我只知道我必須停下來,不能像個老鼠那樣,一直關在齒輪裡轉啊轉!」
所幸,我相信我們的社會也正在改變,相比於我們那個年代,現在的學生可以選擇的未來遠比我們過去寬廣,在大學校園當中,嘗試雙主修、轉系、休學或 gap year 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更願意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並且在過程中嘗試去認識自己。
我的人生,也轉了好多個彎,我曾經是一位工程師,現在我是一位媽媽,同時,也是立法委員,這樣子的「斜槓經歷」,並沒有讓我變成不快樂的平凡人,反倒是能夠從不同工作中的經驗相互加乘,也讓我能夠用更多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上個月初,我參加 2021 兒童領導力線上教育展座談時,有人問到「怎麼定義未來人才?」,當時的我回答:「成為一個瞭解自己的人,看見自己、實現自我,享受這個過程中,在生命中活出熱情」。
有些人找到其一生志業,為此奉獻,打造匠人精神;有些人喜歡嘗試、接受挑戰,為自己的人生開創更多可能,無論是哪一種,我都覺得很棒,因為他們都在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努力。
事實上,今年的金曲獎,將特別貢獻獎頒給羅大佑先生。素有「流行音樂教父」之稱的他,對華語歌壇有巨大的影響力,而鮮少人知道的是,在成為音樂人之前,他正是一位醫師。
所以,當一位得過金曲獎的醫師,Wh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