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館再見 老車站準備回家了】
文:洪立
完整圖文請見:立足城市 City Story
舊高雄車站的「#願景館」開放到週日,8/31起將永久關閉,準備再次搬回老家,變成新站的入口。
因高雄車站歷經多次搬家與變化,這裡姑且用個 #不同版本 的車站來稱呼,第一代車站有從打狗停車場開始算,也有從哈瑪星的高雄驛,大概分一下,從這個車站開始寫。
-第一代 高雄驛 (站體曾往南遷址過)
-第二代 高雄車站
-第三代 臨時站
-第四代 新高雄車站
小時對這個舊站的記憶模模糊糊,有搭過幾次,還有前站跟後站,自己真正獨自搭火車已經是高一,那時已是臨時站,而且想不到這一臨時就臨時了16年。
▍第二代(1941-2003)|大港埔的新車站
當時因高雄舊市區人口飽和,因而往東邊的大港埔一帶發展,並建置新的車站,叫做「高雄新驛」。
第二代車站也是許多人小時的回憶。在2003年因鐵路地下化需求,暫時 #搬到旁邊,後來輾轉成了展示台灣鐵路發展、未來高雄車站模樣的願景館,第一次來高雄的朋友,也能夠快速了解車站演變的地方。
當時的搬家工程,可說是非常多高雄人的回憶,覺得真不可思議,怎樣也想不到原來建築也可以搬家,不是拆掉組裝那種。而為了完成搬移工程部分空間已被拆除,目前僅剩下中間的入口大廳。
問了一下願景館的工作人員,目前建築結構沒太大問題,頂多植物生命力強、很會長,有些牆壁有些小漏水,裡面的東西包括展品也都要清空,因此在2020年的8月31日會正式關閉,搬家的話應該最快也是隔年。
▍為何高雄車站的風格跟其他縣市的大站不同?
一直以來是我內心的疑惑。在台灣西部各大車站中,高雄車站是最後完成的大站,能看出當時的大環境變化,與其他縣市的 #車站風格不同,像是與新竹、台中、台南長得不一樣。
在日治時期的後期,因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為了打早一體的文化與民族意識,因此設計成和洋混合的「#興帝冠樣式」風格,像是穿著和服但頭卻帶著亞洲風格的王冠的樣子,更充滿濃厚的軍國主義。
可說是完全是為了當時的環境背景所生的外形,每當望眼一次,就愈能感受出當時的戰爭氛圍。
同期還有很像的建築,像是當時的「高雄市役所」,也就是現在的 #歷史博物館,以及「臺灣銀行高雄支店」,就是現在的 #台銀高雄分行,都是一樣時期的風格,這樣的風格,在高雄其他地方好像就不那麼容易看到。
🚂🚂
▍願景館(2003-2020)
目前的願景館是交通部鐵道局管理,是過去由鐵工局與高鐵局在2018年合併,負責軌道建設、軌道產業、營運管理、場站開發,算是除了鐵路營運是由台鐵負責以外,周圍的建設與管理,都交由鐵道局來處理。中山博愛的高架橋也是鐵道局蓋的,到時的拆橋會由鐵道局與高雄市工務局來溝通。
這裡展示著高雄鐵路地下化的一些介紹,也許地下化對許多人來說,#通車是瞬間 的事情,但高雄也走了十多年。光是陸橋的陸續拆除,看到都市面貌的局部改變,每一次都更加令人興奮。
來這裡看願景館最後一面,未來它將與更新一代的「新」高雄車站合體,即使到時應只是個旅客穿越的入口大廳,但仍是陪伴過好幾代人的車站,而且還能 #新舊共存,讓搭車的旅客在走過的同時,也彷彿穿越時空認識過往的高雄。
如果用年齡來比喻,到時的新車站大概像是祖父與孫子吧!
▍高雄車站未來會是 #三鐵共構 嗎?
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高鐵沒有停高雄車站?未來的新高雄車站倒底會不會是三鐵共構,目前機率很低,高鐵南移有好幾個方案在做選擇,要讓高鐵牽到高雄費用實在太高,可能維持一樣的停左營。
高雄會是個高鐵不停在原城市名字的城市,就像台鐵停雲林但沒有雲林站一樣。
🚂🚂
其實高中畢業後就離開高雄在台灣各處生活過,先是去了基隆、台北,短暫路過中壢,又在雲林待了好多個片刻,直到前幾年回來高雄。對高雄的記憶可以說是熟悉夾雜著陌生居多。
目前在高雄火車站走出來,可發現這一帶確實不如以往熱鬧,想起以前在這裡補習,吃著巷子內的要加番茄醬的炒飯,還有各種 #學生粗跑餐點,滿是回憶。
現在長大了些,高雄車站也會長大,也許只是長得比較慢,請大家多給這座城市一些時間。
也許大家普遍都會期待自己的家鄉城市要熱鬧又繁榮,我也經常聽到有人會說「#高雄不要讓我失望」、「#高雄要變好等我回來」之類的。然而,其實我們都是一介小市民,高雄是大家的,如果怕失望、想變好,就一起努力吧!
好像有一句話這樣說的:「以前錯過的我來不及參與,但你的未來我不會缺席。」
高雄我們一起長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