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梵蒂岡的電影清單】
.
看膩了一堆導演、演員、影評人選出來的個人片單嗎?不如來看看教廷的選擇。1995年,即距今25年前,為紀念電影發明百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公開演說中提道:「電影已經成為一個普遍通行的媒介,對世人處世的態度與選擇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並且握有影響公眾輿論與文化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
.
爾後,梵蒂岡的宗座教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史無前例地宣布了他們的45部影史十佳,現在普遍稱之為「梵蒂岡的電影清單(Vatican's list of films)」。清單當中以宗教、價值與藝術三個類別選出45部電影。選片固然有一定保守性,例如你不可能會看見《基督的最後誘惑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1988),但仍有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選擇。
.
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以聖方濟(St. Francis)佈道生涯為背景的《聖方濟各之花》不出意料入選,好歹當時他還請了兩位神父來擔任編劇顧問。不過《2001:太空漫遊》就有如「神來之選」了,因為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在片中對宗教的詮釋一直都廣受教徒爭議。
.
為了這個片單,宗座教會文化資產委員會主席約翰.傅利(John Foley)委託了12名國際電影學者組成特別委員會,但他指出選出這些電影並不是要為了這些電影「封聖」,並強調難免還有很多遺珠之憾。
.
梵蒂岡並未公布每一部作品獲選的詳細原因,但這些作品多半著重思考人與神的關係、信仰,並且具有一定的道德性,這些作品也因此成了天主教徒影痴務必朝聖觀賞的經典電影。會不會這個片單還有什麼隱而不宣的訊息藏在其中?難說日後會不會有人效法丹.布朗(Dan Brown)寫出一本《梵蒂岡電影密碼》。
.
敢說1995年至2020年之間仍有許多作品值得入選,要是我,肯定會提名李滄東的《密陽 Secret Sunshine》(2007)和歐容(François Ozon)的《感謝上帝 By the Grace of God》(2018)。期待教廷擴充片單那一天的到來。
.
簡略統計,有六位導演以兩部作品入選,分別是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羅塞里尼、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柏格曼(Ingmar Bergman)、穆瑙(F. W. Murnau)、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選片明顯以歐洲為中心,亞洲電影僅有市川崑的《緬甸的豎琴》入選(黑澤明的《德蘇烏札拉》為蘇聯電影)。年份最晚的電影則是《辛德勒的名單》。
◆
梵蒂岡的電影清單如下(依出品年份排序):
◆
宗教
《La Passion de Notre Seigneur Jesus-Christ》(1905)
《聖女貞德受難記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1928)
《文森特先生 Monsieur Vincent》(1947)
《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1950)
《諾言 Ordet》(1955)
《Nazarin》(1958)
《賓漢 Ben-Hur》(1959)
《馬太福音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1964)
《安德烈盧布列夫 Andrei Rublev》(1966)
《良相佐國 A Man for All Seasons》(1966)
《犧牲 The Sacrifice》(1986)
《聖女小德蘭 Thérèse》(1986)
《教會 The Mission》(1986)
《芭比的盛宴 Babette's Feast》(1987)
《Francesco》(1989)
◆
價值
《偏見的故事 Intolerance》(1916)
《不設防城市 Rome, Open City》(1945)
《風雲人物/莫負少年頭 It's a Wonderful Life》(1946)
《單車失竊記 Bicycle Thieves》(1949)
《岸上風雲 On the Waterfront》(1954)
《緬甸的豎琴 The Burmese Harp》(1956)
《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1957)
《野草莓 Wild Strawberries》(1957)
《德蘇烏札拉 Dersu Uzala》(1975)
《木鞋樹 The Tree of Wooden Clogs》(1978)
《火戰車 Chariots of Fire》(1981)
《甘地 Gandhi》(1982)
《童年再見 Au revoir les enfants》(1987)
《十誡 Dekalog》(1989)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1993)
◆
藝術
《吸血鬼 Nosferatu》(1922)
《大都會 Metropolis》(1927)
《拿破崙 Napoleon》(1927)
《小婦人 Little Women》(1933)
《摩登時代 Modern Times》(1936)
《大幻影 Grand Illusion》(1937)
《驛馬車 Stagecoach》(1939)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1939)
《幻想曲 Fantasia》(1940)
《大國民 Citizen Kane》(1941)
《橫財過眼 The Lavender Hill Mob》(1951)
《大路 La Strada》(1954)
《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
《浩氣蓋山河 The Leopard》(1963)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1969)
.
.
(圖為《教宗的承繼》劇照。)
安德烈盧布列夫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下推薦】
『五月份有什麼超值得期待的電影?』✨
邁入五月,氣溫逐漸攀升,是進電影院吹冷氣的好時光(大誤)。而這個月1號照慣例寫出本月『地下電影』的十大片單。雖然目前《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的熱度持續,破了一堆票房紀錄,但除了英雄外還是有其他可以關注的電影,推薦給大家參考。
‼️『Urban Nomad 城市遊牧,#2019城市遊牧影展』將在5月11日至5月27日於西門町真善美戲院做主要放映地點,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http://bit.ly/2UQ6YYE
‼️另外,台中的影迷,這個月『中山73影視藝文空間』的焦點影人單元是「塔可夫斯基」,預計放映七部影片:《潛行者》、《安德烈盧布列夫》、《伊凡的少年時代》、《飛向太空》、《塔可夫斯基之鄉愁》、《鏡子》、《犧牲》。
有興趣的可以點此看放映場次:http://bit.ly/2vsyf9v
--------------
👉5/3《#帶我回家》Way Back Home
改編自南韓真實事件,由坎城影后全度妍主演,2013年的電影,如今在台灣大銀幕上首次獻映。本該幸福的家庭,從丈夫替一群狐群狗黨背書開始欠下巨額債款,使得妻子鋌而走險,遠走法國走私原玉,殊不知原玉是假毒品是真,爾後妻子入獄,法國與南韓,橫跨千里的相思之苦竟轉變為一場檢視國家政府的醒世良言。
全度妍演活了飽受委屈、歷經風霜的婦人,收放自如的演技撐起了全劇靈魂,最後法庭戲的特寫堪稱演技範本,那句用法文說出的我想回家,不只道出了苦嘆與無奈,更道出了身為媽媽對家人的思念,全度妍的身影在此刻靜謐而溫柔,意念巨大且堅定,撼動人心。
除了演技之外,《帶我回家》從小人物的微觀之處望向國家巨輪的鬆動,一場「烏龍冤獄」剖視了南韓大使館的漠視、法國監獄的不人道、公職人員的傲慢與偏見,導演從影片中段開始變卯足全力煽動觀眾情緒,阻礙著夫妻重逢、家庭美滿的那些困難,是本該保障人民權利的相關單位,帶出的觀點就不僅止是家庭之事,而是深入國家陰暗面,直面忽視「人權」之惡。最後全國人民的憤怒成為拯救冤獄、制裁國家的重要因子,將權還於民,觀眾的情緒得到出口宣洩,皆是本作能牽引人心的可點之處,而最令人動容的悔悟與轉折則是落在了丈夫自省的這筆,是這一筆自省點燃了燎原之火,才讓自己和妻子有了救贖的可能。
綜觀全片,《帶我回家》議題深入淺出、劇本通俗易懂、演員詮釋到位,各環節緊扣情感自然直通人心,狗血如何灑的漂亮,如何灑的到位,《帶我回家》實為最佳範本。
‼️感謝『華聯國際』試片邀請。
#此片還能看到沒有煙硝的愛情女主角的精彩演出喔
👉5/3《#逆著風的旅行》Yomeddine
此作入圍去年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同時成為首部入選的埃及電影,埃及新銳導演阿布巴卡蕭基執導,由《顛父人生》、《衝突的一天》製作團隊操刀打造,美國『綜藝報』形容「故事真摯動人」,英國『銀幕雜誌』則說「充滿悲憫關懷」,本片受到的讚譽不勝枚舉,各家媒體形容不打悲情牌,反而更能呈現人性堅毅、善良及樂觀面。
故事描述患過痲瘋的基督徒巴薛,他從未離開位於埃及沙漠的隔離院區。妻子過世後,他決定去尋找並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他收留的穆斯林學徒也加入了這趟旅程,兩個人、一隻驢,沿著尼羅河、展開一場橫越埃及的公路之旅。
👉5/3 《#柏林我愛你》Berlin, I Love You
《柏林我愛你》集結重量級導演聯手打造,以10個故事道出生活於柏林的不同樣貌,分別以德國人、外國人、移居難民等族群眼光,刻劃出柏林的日常,並透過這些族群正經歷的感傷以及失落,帶出與他人相遇後他們重燃希望的過程。電影除了觸及生命裡的愛恨外,更多了政治、移民難民等多元議題,更特別點出了德國收留難民的社會狀況。
整部電影陣容堅強,包含《曼哈頓戀習曲》綺拉奈特莉、《美味不設限》海倫米蘭、《真愛挑日子》吉姆史特格斯、《力挽狂瀾》米基洛克等重量級卡司,這些實力派演員所擦撞出的自然火花,令故事更有代入感,引人共鳴。
‼️感謝『采昌國際多媒體』試片邀請。
👉5/10《#感謝上帝》By the Grace of God
法國名導馮斯瓦歐容又一爭議性作品,這次談神職人員性侵多名兒童受到上司庇護的議題,此作於今年初柏林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歐容在獲獎時毫不諱言地說,要和性侵受害者共同分享這座獎盃,正是他們勇敢的舉動啟發了他,這部影片就是要試著打破威權至上的教會機構與神職人員對兒童性侵案件上的沉默。
歐容在過去一年秘密拍攝,但對片中的神職人員採用了真實姓名,因此遭到抵制與訴訟,被告神父貝爾納培耶納(Bernard Preynat)的律師要求戲院於判決前不得上映,但最終歐容贏了官司,順利於法國上映。
‼️目前在此粉專有這部片的贈獎活動,有興趣的人可以參加:http://bit.ly/2UQrRTF
👉5/10《#八個女人一台戲》Women on the Verge
集結鄭秀文、梁詠琪、白百何、趙雅芝等實力派演員,金馬最佳導演關錦鵬睽違13年再執導筒,雖然目前此片的評價兩極,但從卡司與編導陣容來看,已然是不可錯過的一齣戲,或許這些女人的勾心與鬥角,會是港版《血觀音》也說不定?
故事聚焦於兩位知名女演員多年來的恩怨情仇,這兩人意外地將將飾演同一齣舞台劇的兩姐妹,隨著演出日期逐步逼近,在彩排過程中的劍拔弩張令緊張的氣氛不斷攀升。
👉5/15《#捍衛任務3:全面開戰》John Wick: Chapter 3 - Parabellum
被封為「動保團體最佳代言人」的基努李維再度回歸大銀幕,這次全球影迷引頸期盼的第三集仍由原班團隊打造。
除了導演查德史塔赫斯基曾表示,這將會是最殘忍、最暴力的一集之外,這次奧斯卡影后荷莉貝瑞也將演出全新殺手角色,期待基哥與荷莉兩人攜手殺破重圍,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5/17 《#赤手登峰》Free Solo
「2019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獎」、「英國影藝學院最佳紀錄片獎」、「爛番茄影評網99%高評盛讚」、「Metacritic影評網推薦年度必看」,應該可以從這些頭銜來「表面上」窺探此作的厲害與必看之處。
今年院線有幾部紀錄片印象深刻,像是《RBG:不恐龍大法官》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而《赤手登峰》也有機會在大銀幕上感受,的確實屬難得。此作描述美國攀岩運動家艾力克斯霍諾德挑戰徒手攀爬3200英呎高的「酋長岩」的創舉。
👉5/17 《#你的臉》Your Face
蔡明亮繼挑戰全新VR技術,推出《家在蘭若寺》入選威尼斯影展後,再度以新作《你的臉》入選威尼斯影展「非競賽單元」,而電影中鮮少有配樂的蔡明亮,此次和日本音樂巨匠阪本龍一合作,讓電影有了「配樂」的生命。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記得去年在金馬影展看完此作,在個人臉書寫下:「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5/24《#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翻拍以色列電影《吾愛吾詩》,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執導的《吾愛吾詩》曾在2015年台北電影節拿下「國際新導演競賽」最佳影片大獎。而這次由導演莎拉寇拉潔洛自編自導,導演表示她將以女性視角述說故事,並結合美國時事議題,轉化為當今美國社會所需的電影,卡司方面,則找來金球獎影后瑪姬葛倫霍演出。
去年《吾愛吾詩》在日舞影展首映,一舉奪下最佳導演,並入圍評審團大獎,同時瑪姬的演技也大獲影評人讚賞。電影將以描述幼稚園教師和天才兒童的師生關係為主軸,帶出現今美國女性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心態。
👉5/24《#阿拉丁》 Aladdin
雖然藍色小精靈威爾史密斯的呈現方式不太能令人接受,但衝著兒時記憶與「A Whole New World」,仍對此片有所期待。
#大家最期待哪部片
安德烈盧布列夫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情報】
『BBC票選影史百大外語電影片單』
BBC繼前兩年分別票選出21世紀百大電影以及影史百大喜劇後,今年將目光移至外語電影,邀請到43個國家、涵蓋41個語系的209位影評人共襄盛舉,台灣則有焦雄屏、聞天祥兩位影評人參與。
這次百大外語電影的片單,分別出自67個導演之手,來自24個國家以及19種語言,其中法語片共佔27部,再者則是華語片12部、日本片11部,義大利片11部。
而票選出的百大前5名,分別為《七武士》、《單車失竊記》、《東京物語》、《羅生門》以及《遊戲規則》,前五名內就有兩部黑澤明電影。而這次最被推崇的導演為柏格曼以及布紐爾,都分別有5部電影入選。
將片單攤開來看,亞洲電影共佔25部(日本11部、中國5部、台灣5部、香港3部、韓國1部),《花樣年華》為亞洲電影最高排名,共位居第九。
台灣部分,分別為侯孝賢《悲情城市》、楊德昌《一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李安的《臥虎藏龍》和《飲食男女》,《悲情城市》位居十八名,為臺灣名次最高;香港部分,不意外地皆由王家衛一人拿下,分別為《花樣年華》、《重慶森林》以及《春光乍洩》;中國部分,則有陳凱歌《霸王別姬》,張藝謀《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及費穆的《小城之春》。
有趣的是,前年BBC釋出的21世紀百大電影片單,《花樣年華》排名第二,但到了外語電影片單卻下拉到第九,而楊德昌的《一一》原本排在第八名,卻也直落至二十五名。
推測除了評審組成不同外,評分方式也有所影響。因為主要評分方式是由影評人選出前十名,並以10分為滿分依序遞減,再以總分最高的電影,透過投票率來排序,因此許多影評人心中的第一名雖然有在榜單內,排名卻不高,而名氣較低的導演或電影,可能也會影響到排名。
另外,雖然黑澤明的《七武士》位居榜首,但參與票選的6位日本影評人卻都沒有投給他,根據外媒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當初黑澤明以《羅生門》奪下1951年的威尼斯金獅獎,成為首位享譽國際的日本導演,也帶動國際影人對《七武士》的興趣;再者,黑澤明曾提及自己的電影深受美國大師John Ford的影響,因此明顯可看出他的電影皆將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以及時代劇風格融入西方特色,這反而讓他的作品更易被西方觀眾所接受。反倒對日本影評人而言,他們更喜愛小津安二郎以及溝口健二,認為他們對日本文化的呈現更為精準。上述原因同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黑澤明的《七武士》可以擁有20%的票數搶下寶座,因為國外影評對黑澤明的熟悉度都較高。
其中較為可惜的是,雖然有將近一半比例的女性影評人參與票選,但卻僅有4位女性導演進入榜單,分別為香妲艾克曼《珍妮德爾曼》、卡提亞蘭德《無法無天》(共同執導)、克萊兒德尼《軍中禁戀》、安妮華達《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
主要仍因為女性執導的電影數量較稀少,就算依照好萊塢目前的情勢來看,女性電影工作者依然佔少數,根據外媒報導,2016到2017年所舉辦的23個國際影展,女性執導的電影平均僅有6部,男性導演則有18部。雖然好萊塢從去年的#MeToo運動就開始掀起一波多元化浪潮,為好萊塢女性平權大力發聲,順勢讓女導演以及編劇,成為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搶手貨,但男性工作者仍不可避免地佔大多數。
*貼文圖片為入選片單的五部臺灣電影
以下附上百大外語電影片單:
1.《七武士》黑澤明,1954/日本
2.《單車失竊記》狄西嘉,1948/義大利
3.《東京物語》小津安二郎,1953/日本
4.《羅生門》黑澤明,1950/日本
5.《遊戲規則》讓雷諾瓦,1939/法國
6.《假面》英格瑪伯格曼,1966/瑞典
7.《八又二分之一》費里尼,1963/義大利、法國
8.《四百擊 》法蘭索瓦楚浮,1959/法國
9.《花樣年華》王家衛,2000/香港
10.《生活的甜蜜》費里尼,1960/義大利、法國
11.《斷了氣》尚盧高達,1960/法國
12.《霸王別姬》陳凱歌,1993/中國
13.《M》佛瑞茲朗,1931/德國
14.《珍妮德爾曼》香妲·艾克曼,1975/法國
15.《大地之歌》薩耶哲雷,1955/印度
16.《大都會》佛瑞茲朗,1927/德國
17.《天譴》 韋納荷索,1972/西德
18.《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臺灣
19.《阿爾及爾之戰〉傑羅龐泰科法,1965/阿爾及利亞、義大利
20.《鏡子》塔可夫斯基,1974/蘇聯
21.《分居風暴》阿斯哈法哈蒂,2011/伊朗
22.《羊男的迷宮》吉勒摩戴托羅,2006/西班牙
23.《聖女貞德受難記》卡爾希歐多爾德萊葉,1928/丹麥
24.《波坦金戰艦》艾森斯坦,1925/蘇聯
25.《一一》楊德昌,2000/臺灣
26.《新天堂樂園》吉賽佩托納托,1988/義大利
27.《蜂巢的幽靈》维克多艾里斯,1973/西班牙
28.《芬妮與亞歷山大》英格瑪伯格曼,1982/瑞典、西德、法國
29.《原罪犯》朴贊郁,2003/南韓
30.《第七封印》英格瑪伯格曼,1957/瑞典
31.《竊聽風暴》賀克唐納斯馬克,2006/德國
32.《我的母親》佩德羅·阿莫多瓦,1999/西班牙
33.《遊戲時間》賈克大地,1967/法國
34.《慾望之翼》文溫德斯,1987/德國
35.《浩氣蓋山河》盧奇諾維斯康蒂,1963/義大利
36.《大幻影》尚雷諾瓦,1937/法國
37.《神隱少女》宮崎駿,2001/日本
38.《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1991/臺灣
39.《特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90/伊朗
40.《安德烈盧布列夫》塔可夫斯基,1966/蘇聯
41.《活著》張藝謀,1994/中國
42.《無法無天》佛南度梅瑞爾斯、卡提亞蘭德,2002/巴西
43.《軍中禁戀》克萊兒德尼,1999/法國
44.《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安妮華達,1962/法國、義大利
45.《情事》安東尼奧尼,1960/法國、義大利
46.《天堂的小孩》馬塞勒卡內,1945/法國
47.《4月3週又2天 》克里斯汀穆基,2007/羅馬尼亞
48.《薇麗狄雅娜》路易斯布紐爾,1961/西班牙
49.《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蘇聯
50.《亞特蘭大號》尚維果,1934/法國
51. 《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1964 / 法國、西德
52. 《驢子巴特薩》羅伯特·布列松,1966 / 法國、瑞典
53. 《晚春》小津安二郎,1949 / 日本
54. 《飲食男女》李安,1994 / 臺灣
55. 《夏日之戀》法蘭索瓦·楚浮,1962 / 法國
56. 《重慶森林》王家衛,1994 / 香港
57. 《飛向太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2/ 蘇聯
58. 《伯爵夫人的耳環》馬克思·歐弗斯,1985/法國、義大利
59. 《見證》埃列姆.克利莫夫,1985 / 蘇聯
60. 《輕蔑》尚盧高達,1963 / 法國、義大利
61. 《山椒大夫》溝口健二,1954 / 日本
62. 《逃離非洲》吉布里迪厄蒙貝提,1973 / 塞內加爾
63. 《小城之春》費穆,1948 / 中國
64. 《藍色情挑》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1993 / 法國、波蘭、瑞士
65. 《復活》卡爾希歐多爾德萊葉,1955 / 丹麥
66. 《恐懼吞噬心靈》法斯賓達,1974 / 西德
67. 《泯滅天使》路易斯布紐爾,1962 / 墨西哥
68. 《雨月物語》溝口健二,1953 / 日本
69. 《愛慕》麥可漢內克,2012 / 法國、奧地利、德國
70. 《慾海含羞花》安東尼奧尼,1962 / 義大利
71. 《春光乍洩》王家衛,1997 / 香港
72. 《生之慾》黑澤明,1953 / 日本
73. 《持攝影機的人》齊加‧維多夫,1929 / 蘇聯
74. 《狂人皮埃洛》尚盧高達,1965 / 法國、義大利
75. 《青樓怨婦》路易斯布紐爾,1967 / 法國、義大利
76. 《你他媽的也是》艾方索·柯朗,2002 / 墨西哥
77. 《同流者》貝納多貝托魯奇,1970 / 義大利、法國、西德
78. 《臥虎藏龍》李安,2000 / 臺灣
79. 《亂》黑澤明,1985 / 日本、法國
80. 《被遺忘的人》路易斯·布紐爾,1950 / 墨西哥
81.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尚皮耶居內,2001 / 法國
82. 《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記 》賈克‧希維特,1974 / 法國
83. 《大路》費里尼,1954 / 義大利
84. 《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路易斯·布紐爾,1972 / 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85. 《風燭淚》狄西嘉,1952 / 義大利
86. 《堤》克里斯馬凱,1962 / 法國
87. 《卡比莉亞之夜》費里尼,1957 / 義大利、法國
88. 《殘菊物語》溝口健二,1939 / 日本
89. 《野草莓》英格瑪柏格曼,1957 / 瑞典
90. 《廣島之戀》亞倫雷奈,1959 / 法國、日本
91. 《男人的鬥爭》朱爾斯達辛,1955 / 法國
92. 《婚姻場景》英格瑪柏格曼,1973 / 瑞典
93. 《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1991 / 中國
94.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87 / 伊朗
95. 《浮雲》成瀨己喜男,1955 / 日本
96. 《浩劫》克勞德蘭茲曼,1985 / 法國
97. 《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1997 / 伊朗、法國
98. 《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1994 / 中國
99. 《灰燼與鑽石》華依達,1958 / 波蘭
100. 《霧中風景》泰奧·安哲羅普洛斯,1988 / 法國、希臘、義大利
#大家看過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