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該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一段旅程
他是我訪問過年紀最大的長輩(104歲)
事先張揚的死亡事件教會我太多太多
這是一份很深遠的禮物
轉送給你們
希望你們也能收到❤️
【老天爺送給我們的禮物】
本文摘自 #曾寶儀《#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那些讓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國境旅程》
大衛.古道爾在澳洲加入了死亡醫生菲利普的諮詢團體,因此由團體裡的護士陪伴大衛去瑞士。他們先到法國見大衛家人最後一面,再飛往瑞士巴塞爾。
菲利普知道這是宣揚他理念的好機會,因此他歡迎全球各大媒體前來拍攝。
我們先打聽好大衛所下榻的飯店,打算入住同一間。由於延宕離開機場的時間,在計程車開進飯店花園時,正巧看到護士推著大衛進花園,向我們迎面而來。
在沒做任何準備下,我向大衛搭訕,閒話家常。雖然只是聊天,但對我而言,這段談話比第二天我坐下來與他正式訪談還來得更真實與珍貴。
當時溫暖陽光灑落花園中,我面對大衛,像孫女一般蹲在面前聽他說話,近距離看著他的臉、握著他的手時,我腦子閃過一個念頭:他真的好老啊。
大衛的皮膚不停掉下小屑屑,手的皮膚非常皺。當他喝著茶時,茶水會不自覺從他唇邊流下……
大衛是我訪問過最老的人瑞,看著他帶給我強烈的衝擊感。
在身旁陪他用午餐,對於我的問題,他輕鬆回應我,或是不時開玩笑說:「歐洲人真不懂得做茶,我不該點茶喝的。」
我問他:「對您來說,安樂死是個困難的決定嗎?」
大衛說:「對我來說是個很簡單的決定,因為我這幾年的生活已經變成悲劇了。我一直盡力在忍受生活,雖然希望有能力享受它,但現在已經不可能了。真希望澳洲政府能讓安樂死變得容易,但政府一直說不不不,所以我只能向瑞士尋求幫助。這不是最好的選擇,我真的不想選擇在瑞士結束生命,要是能直接在澳洲安樂死就好了。」
我注意到大衛的衣服上印著一句話:丟臉地衰老。
於是問他:「如您衣服上這句話所說,您真的認為衰老是一件丟臉的事嗎?」
他說:「我不太清楚今天選了哪件衣服穿,但如果我穿著這件衣服去演講,我想那會有很好的諷刺效果。」
儘管已高齡104歲,大衛仍不忘幽默。
他繼續說:「#我不認為衰老是丟臉的,人們想活得久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寧願在沒這麼老的時候死去。我也曾經認為長壽很好,直到95歲之後大部分的生活我無法自理,被吊銷了駕照,對我而言這是結束生命的開始。」
我接著問他:「離開這世界後,你最想念的會是什麼?」
他回答:「我會很想念在斐濟做研究的那段時光。」
高齡104歲的大衛沒有任何慢性病,兒孫成群,年過百歲的他仍然在大學教書做研究,從一般人眼中看來,他沒有安樂死的理由。
我猜想,也許最主要原因是我看過的一則報導:1、2個月前,獨居的他在家中跌倒,3天後才被來幫忙打掃的人員發現。整整3天無法求救,只能躺在地上,這3天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他會想些什麼?
於是我問大衛:「是因為你在家裡跌倒了,才做這個決定嗎?」
他說:「不是。在我不能自由旅行、不能自在閱讀想讀的書、沒辦法好好教書,那時我就覺得差不多了,我該離開這個世界了。」
我們互動非常自然。我臉上一點妝也沒有,頭髮由於十幾個小時的飛行而亂七八糟,也只能用簡單英文交談。儘管如此,這段時光比任何訪問都來得有價值。
最後與他道別時,他執起我的手,親吻了一下。我也親吻了他的手。在那一刻,我們祝福了彼此。
沒有死亡陰影下的悲傷與恐懼,我們就像來自地球兩端的忘年之交,一起在瑞士飯店有著美好陽光灑落的花園裡,吃了一頓愜意的午餐。
巴塞爾第二天,英國導演安排了一些採訪行程,包含當天上午的正式記者會,以及機動性訪問陪著大衛來巴塞爾的護士、死亡醫生菲利普等相關人士。
當我們抵達記者會現場時,陣仗之大,彷彿全世界的大媒體都來了。美國CNN、英國BBC、澳洲ABC、路透社……但東方面孔只有我們。
大衛由孫子陪他到現場,孫子也是從另一個城市特地飛到瑞士,陪爺爺走完人生。
雖然會場內擠滿媒體,但氣氛卻瀰漫著一股凝重,有種山雨欲來之感。
一名記者打破沉悶的氣氛問大衛:「在您的最後一刻,您會放點什麼音樂嗎?」
大衛說:「我應該會放《歡樂頌》。」
說完,大衛竟大聲唱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他的歌聲,鎮住了現場所有人。
瞬間,會場內彷彿亮了起來。這顯示大衛仍是活力充沛,他並非虛弱到必須結束生命的老人。
而這反差,又更加突顯這整件事的荒謬,與考驗著我們一般人對死亡甚至是安樂死的認知。
接下來,我們打聽到大衛的孫子可能會推著爺爺去附近植物園散心。這段出發前的空檔我們訪問了護士,我問護士:「為什麼大衛的家人沒打算幫他請24小時的看護?或許他就不必面對跌倒3天後才被發現這件事。」
但護士反問我:「換作是妳,妳想要嗎?有人24小時監視著妳,盯著妳的吃喝拉撒睡,妳想過著這樣的日子嗎?」
我被護士問倒了。
對於家中長輩,我們理所當然認為要全天候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似乎就是最好的安排,但我們從來沒有問過長輩:你們想不想要?
會不會長輩為了讓晚輩不那麼愧疚,把自己的尊嚴放到一邊了呢?這麼一來,反而是強加壓力在長輩身上。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又為什麼你會覺得這是最體貼長輩的方法?
我重新思考了過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價值觀。
大衛告別世界的日子到來。那天我同樣起了個大早,並且挑選了一套黑衣。我們陪著大衛以及他的家人去執行安樂死診所的現場。
看著大衛上車之後,再坐上我們的車,英國導演沿路問我:「寶儀,妳在想什麼? 」
當時我回答了這個問題4、5次,但每次都語無倫次。
我在採訪?我在送一位老人家最後一程?我去見證他人的死亡?當時我腦中沒有任何消化這件事的機制。
這到底是什麼?我到底在幹麼?大衛孫子心中的問號,或許和我是相同的。
仍然有許多媒體到場。大衛與他的親人圍坐在房間中央的長桌。有媒體想上前對大衛說話,但此刻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口,也不認為我有資格走上前去說些告別的話。
診所裡的人員忙進忙出處理事情,大衛似乎等得不耐,忍不住出聲問了:「我們到底還在等什麼呢? 」
當他一說出口,所有人都愣住了。
此時,他的孫子反而笑了,說:「我們還有一些表格要填。」
大衛便說:「總是有這麼多表格要填。」
所有人這才跟著笑了。
這些笑聲令我稍稍放鬆。這一刻我看見幽默的珍貴—笑,能讓緊繃的能量找到宣洩的出口。
當下我突然明白,大衛早已準備好了,他人的悲傷對他而言沒有任何意義。那麼身為旁觀者的我,到底在糾葛什麼?到底為了什麼要無所適從。
此時此刻,我知道自己要以何種角色站在這裡了,心中糾葛倏地鬆開。
這時有人進來說話: 「時間到了,大家可以出去了。」所有媒體移動到另一個房間等待。
我在等待室中走來走去,心想不如來看書吧。書架上只有魯米的詩集是英文,其他都是我不懂的語言。
或許我可以問問這本詩集,今天到底要教會我什麼?
在心中默唸問題,隨意翻開一頁,這首詩的中譯是這樣的:
「今日如此美妙,
沒有可讓悲傷容身之處,
今日讓我們從知識之杯裡啜飲那叫做信任的酒,
既然不能只靠麵包與水過活,
就讓我們吃點從神的手中接過來的食糧吧。」
看了第一句我便笑了出來,答案多麼清楚明白。
如果一路走來,我都在學習死亡不一定是悲傷,我為什麼要被悲傷困住,並且緊抓住它不放?
或許我們能從這件事中得到一份禮物,這份所愛的人離開而留下來的禮物,我們有沒有拆開它並好好學習。
讀完這首詩後不久,診所宣布大衛的死亡時間。
這首詩不只是給我答案,它也給了〈告別的權利〉這部紀錄片一個答案。於是我將詩集這頁拍了下來。
這的確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禮物——如果我們能認出它來,並且明白它是如此珍貴。
最後,我把我的愛與祝福送給大衛。
我相信有死後的世界,他在那裡將被眾人的愛與祝福擁抱。
而最後的最後,我終將與那些悲傷與不捨道別。
-
曾寶儀《#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那些讓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國境旅程》
作者:曾寶儀 Bowie
博客來:https://is.gd/yrxgt3
誠品線上:https://is.gd/kgFdHx
金石堂網路:https://is.gd/NCVIk0
晨星網路:https://is.gd/Zgs6QO
#安樂死 #euthanasia
#生命禮物 #giftoflif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希老闆日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工作壓力山大無處宣洩 希老闆只好帶大家去舒緩壓力 但殊不知大家卻..... 懇請大家支持估估妹IG! https://www.instagram.com/google_09_14/ 還不快 #記得按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歡樂影片不漏接哦❤️ ------------------------...
「宣洩壓力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希老闆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新聞] 幫郭台銘站台楊志良突然語出驚人:台灣-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報章英文成語教室- let off steam 【釋義】發洩情緒【翻譯】宣洩 ... 的評價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發洩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發洩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舒發情緒英文 :: 動物用藥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宣洩壓力英文 在 壓力英文| stressed out 壓力很大| 英文怎麼說?#03 - YouTube 的評價
宣洩壓力英文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高中生的悲鳴
蔡英文聽見了嗎?
看到陳同學的文章
心中只有萬分沉痛
全文照貼
請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蔡英文
聽聽這一群青少年
不被你的疫苗政策照顧的青少年
他們無法正常上課
也要擔心沒有疫苗保護而染疫的風險
蔡英文,把妳對疫苗乞丐四個字的暴怒
用來好好幫助慈濟
買目前唯一能給青少年施打的B N T疫苗給我們的下一代
好嗎?
學生的怒吼/慈濟給學生的希望 政府澆熄了…
2021-06-28 02:02 聯合報 / 陳昱安/高中生(台北市)
從疫情初期到現在,每個族群,不同的職業類別,不論士農工商,都希望能夠優先打到疫苗,各行各業也在疫情期間受到不小的衝擊,有些人甚至連溫飽都有困難了。但是我們都知道疫情目前唯一的解方就是疫苗,一些大企業、慈善團體熱心地想要幫助大家買到疫苗,盡早完成群體免疫,讓解封的日子盡早到來。
本月廿三日慈濟也向食藥署遞件申請捐贈五百萬劑BNT疫苗,慈濟發表的聲明中提到:國內國、高中學生迫切需要回到校園接受教育,BNT疫苗為目前所知可供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施打的疫苗,若在學學生全數施打疫苗,約需二百五十萬劑。此聲明一出,身為學生的我不禁對回歸實體上課燃起了一絲希望,但反觀政府的作為,這一絲希望立即被澆熄了!
政府應該了解,學生們是最被孤立的一群,喊線上上課,老師家長學生立即配合;三級警戒一延再延,復課遙遙無期,有些同學們不禁自嘲:直接開始一○四天的暑假!但我們是開心的嗎?我們是願意的嗎?我們真的有被關照到嗎?眼睜睜的看著時間流逝,大考倒數也一天天逼近,末代指考延期,然後呢?能不能辦得起來都還是未知數!
眾所皆知,線上上課並不能完全達到實體上課的功效,兩者的落差甚大,更別提弱勢家庭的軟硬體設備缺乏了!線上上課提高了學生們與家人在家的相處時間,但也減少了大多數同儕之間的互動,這也造成了許多學生開始感受到家庭內部摩擦的壓力,又沒有宣洩的出口,且缺少大量的人際互動,不少同學都好像得了一種疫情之下特有的憂鬱症,不算正式的醫學症狀,就是一種鬱悶煩躁、對未來不抱持任何希望、沒有動力的感覺。
政府在防疫的同時有注意到學生的權利嗎?按照目前各國研究,只有一款疫苗能提供十二到十七歲的青少年施打,那就是BNT疫苗啊!既然慈濟都願意發揮佛家人的大愛精神捐贈BNT疫苗了,聲明裡也提到了「學生」,政府應該要立即通過審查,盡速讓疫苗到貨,並且設立學生保障名額,讓符合資格的學生們盡快接種疫苗,應該讓九月一日開學成為一個實際可行的目標,而不是喊空話,與病毒打賭疫情。
現在台灣剛剛稍微壓下Alpha變種病毒,Delta變種病毒又來勢洶洶,其他國家也正與其他變種病毒在對抗,像Gamma、Beta、Lambda變種等等,目前唯有疫苗能夠作為疫情緩解的解方,既然政府也把群體免疫作為一項抗疫目標,請趕快讓各界的愛心疫苗到貨,並確保學生們能夠有保障名額。我們都知道規則是人訂的,也可以改的,希望政府能夠聽到我們學生們微弱但不過分的請求吧!
宣洩壓力英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為一篇文章,受邀對兩位美國大使簡報
Presentality英文寫作分析:
前總統府英文演講撰稿人Andrew Yang在華府智庫工作時,因為寫了一篇文章,受邀對兩位大使演講。當時,他只是個22歲大學剛畢業的實習生。文章到底哪裡好?其實他那時也不太理解。
多年後的今天,他把文章的最初稿貼出來,分析他覺得為何會得到美國政策圈的專注:
★★★★★★★★★★★★
Dear Mr. Yang,
Your PacNet piece is the best thing I’ve read.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coming to New York to brief us on the topic?
★★★★★★★★★★★★
📌 這是我在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SIS) 任職的時候,收到的一封 email。寄件人我早已經久仰大名,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他跟另一位前大使正要前往中國,希望出發前邀請我到紐約跟他們簡報。
但我收到那封信,非常困惑。因為那時的我,才22歲。我剛大學畢業不久,在智庫也還只是個實習生。兩位德高望重的大使,為何會想要把我飛到紐約去跟他們簡報?
★★★★★★★★★★★★
他們 email 裡說是因為看到我寫的文章:“PacNet piece”。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寫政策分析評論,是某個週末心血來潮寫的。寫完之後發給我老闆 (也是一位知名的中國專家),他居然直接打我手機 (never happened before) 然後問:「這是你寫的?真的是你自己寫的?沒有其他人幫你?是你寫的?」
我跟他保證我沒有抄襲之後,他就把我的文做了一些修改,然後刊登到CSIS旗下太平洋論壇 (Pacific Forum) 的刊物 PacNet。隔週,華府的兩岸政策專家居然開始討論這篇文,然後文章又被其他國際媒體轉載。
然後我就接到這兩位大使的邀約。我一路都很困惑。
★★★★★★★★★★★★
📌 文章… 到底好在哪裡?
老實說… 我那時真的不知道。在文章刊登前,我就只是會議室角落的那個實習生,默默地聽那些地位崇高的專家演講。刊登後,聽到那些專家討論我寫的東西 (但不知道是角落的這個小孩寫的),我還是不知道到底戳到了什麼點。
後來我就遺忘了它。17年之後的今天 (哎呀,透露自己年紀了) 回去看,我才看出一點點頭緒。 有三個點,值得跟各位分享,希望對你的英文寫作有幫助。最重要的點,我放在最後,所以你也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看。
一點背景: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台灣跟美國政府的溝通。2004年寫的時候,陳水扁面臨選舉壓力,推公投,讓美國很不爽。台灣官方很多團來美國跟 CSIS 等智庫見面 (畢竟不能直接見美國政府),但溝通效果不佳。我這篇文章就是討論溝通為何沒有成果。
★★★★★★★★★★★★
📌 1. 寫的很假掰,有時也有用處
我回去看的第一個感想就是:我的媽呀,怎麼這麼假掰!?用一大堆很長的字跟句子,既班門弄斧,又超級難唸…
你看看這段:
Yet officials and experts from Taiwan have been unwilling to tread into the domestic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ferendum, and instead steadfastly insist that it is necessitated by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這是什麼鬼東西?
“tread into the domestic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ferendum”? “Necessitated by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Steadfastly insist”? 反正就是把一堆音節很多的字,串成很多很長的句子就對了。
所以,寫的不好對不對?其實也不一定。評估文筆的好壞,沒有一定的標準,就看你的讀者喜歡哪種口吻。
Is your writing good or bad? It’s your readers who decide.
那個時候的我,是一位22歲的實習生,面對的是美國政策圈的專家們,其中很多是研究所的教授,用字遣詞都很「知識份子」(不像我公司今天的客戶,都是只說接地氣白話文的創業家)。所以:
•我沒有寫 “low point”,而是寫 “nadir”
•不是寫 “toned down enough”,而是 “sufficiently moderated”
•不寫 “fits with”,而是 “accords with”
我看了都很想打我自己。可是… 就因為我的用字像一位政策分析 (或學術) 的人會寫的,才會讓對方覺得「這個是自己人」。反而是我的老闆會精神錯亂,因為這文筆跟他辦公室外面的那個小毛頭,反差太大。
所以有時候,用很複雜的專業字眼,是一種「建立可信度」的方式。反而在你變成你的領域的佼佼者之後,就可以大剌剌的用白話文,因為沒有人會質疑你的可信度。
★★★★★★★★★★★★
📌 2. 專業之餘,還是要玩點文字遊戲
專業歸專業,偶爾還是要來點文字遊戲,讓讀者「喔」一下,不然一直用 “policy speak” (政策的語言,無聊但是精準),沒人想要看下去。
這裡就是一段「文字遊戲」:
Taiwan believes that yelling is the only recourse when its hands are tied, and that the referendum is a rather loud amplifier.
我還記得當時這樣寫的目的,就是要給讀者畫面:把台灣想成一個人,雙手被綁住,就只能大叫,公投就被我比喻成擴音器。
下一段,我就繼續用「樂器」的比喻:
But the way Taiwan has been voicing its opinions is flawed, and repeatedly beating this broken old drum for weeks to American ears has clearly proved counterproductive.
我還記得一位同事看到這段的時候,抬頭對我說:「我還不知道你滿會寫的耶」。這就是我要看到的效果。*不過為何要從「擴音器」變成「鼓」?我也不知道。
總之,在你的文中撒一些好玩的效果,有助於讓讀者繼續看。
★★★★★★★★★★★★
📌 3. 但遠比文筆還重要的,是寫到人家心坎裡
即使我的文筆再好,它還是不是關鍵。畢竟華府每天有那麼多文章刊出,很多人文筆比我還要好,為何是我的這篇得到關注?
我現在回去分析,認為是我有「寫到美國人讀者的心坎裡」。
要了解這個點,必須回溯一下背景。我那時是實習生嘛 (不過文章刊登時突然被晉升為研究助理),工作就是安排大大小小的會議,其中很多是台灣的官員跟專家帶團來美國,幾乎都會來 CSIS 因為是主要智庫之一。
在一次次的會議中,我看台灣方很用力的解釋,但美方卻越來越不耐煩。然後下一個訪團光臨,也說同樣的話,然後美方就更不耐煩。我恍然大悟,看到問題在哪裡,才會「心血來潮」的寫了這篇文。
因為我每天都跟美方的政策專家混在一起,很自然的就用「他們的話」把事情寫出來,而且還把他們的情緒寫進去:
Most folks in Washington… believe that the referendum is first and foremost an election gambit.
…true allies do not undermine each other’s interests for immediate political gains. That Taipei fails to see this is mind boggling, and simply infuriates the Americans.
No more one-sided complaints about Beijing or its cozy relations with America in front of U.S. officials who still feel betrayed and want apologies.
很多屬於情緒的字眼對不對:mind boggling, infuriating, feel betrayed, want apologies, etc.
這些話,都是他們身處外交場合,擺在心裡但說不出來的話。突然有人如此直白的寫出來,也等於是為他們宣洩了一些情緒。
這提醒了我一件事:溝通時,把對方的情緒表達出來,有時比任何精闢理性的論點都要強大。
★★★★★★★★★★★★
📌 需要Andrew寫的政策分析評論和分析,請留言「I want to read the PacNet piece!」。
★★★★★★★★★★★★
Presentality每天都在追蹤與分析跟英文溝通/寫作有關的文章,如果想要透過我們這些「閱讀筆記」一起學習,可在 FB 追蹤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presentality/
📌 Presentality系列文章:
1. 看貝佐斯致亞馬遜股東的最後一封信,學一些英文寫作小撇步
https://bit.ly/3xCN1cC
2. 英文演講實用的結構與技巧
https://bit.ly/2PHu3Ax
3. 在演講中的四種敘述角度
https://bit.ly/39tNUtv
4. 詩人Amanda Gorman的英文演講技巧
https://bit.ly/39sI3on
5. 從 Most Dangerous Place 文章,看經濟學人寫作邏輯
https://bit.ly/3htqJEs
6. 寫作的終極目標是「提供價值」
https://bit.ly/3yA3gYe
7. 看 Bloomberg學資深記者如何寫文章
https://bit.ly/3i3am1P
8. 用字遣詞的敏感度
https://bit.ly/3pvVA5n
圖片出處: https://careers.csis.org/
宣洩壓力英文 在 希老闆日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工作壓力山大無處宣洩
希老闆只好帶大家去舒緩壓力
但殊不知大家卻.....
懇請大家支持估估妹IG!
https://www.instagram.com/google_09_14/
還不快 #記得按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
歡樂影片不漏接哦❤️
----------------------------------------------------------------------------------------------
支持否希哥自創品牌 PeaceUp
https://www.instagram.com/peaceup.studio
在不瘋狂就等死
Youtube►https://goo.gl/grt1Lt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razyrightnow/
Instagram➡https://goo.gl/2prWHc
----------------------------------------------------------------------------------------------
聯絡 #希老闆日常 💬
信箱:miflower2020@gmail.com
LINE:crystalyen33 業務 葉小姐
宣洩壓力英文 在 報章英文成語教室- let off steam 【釋義】發洩情緒【翻譯】宣洩 ... 的推薦與評價
【釋義】發洩情緒【翻譯】宣洩不滿【用法】如果你覺得心頭有股強烈的情緒需要發洩,你可以說:I have to let off steam. 【例句】For central authorities ... ... <看更多>
宣洩壓力英文 在 發洩英文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宣洩 情緒英文,你想知道的解答。vent通常指生氣時或壓力大時而透過跟別人說話來發洩情緒,例如例句所說的太太在...發洩的 ... ... <看更多>
宣洩壓力英文 在 [新聞] 幫郭台銘站台楊志良突然語出驚人:台灣-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