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少女時代,孤獨寂寞,害怕被拋棄,又渴望被親近 ...
「家族遺傳精神病」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Foodtone.com 飲食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Re: [心情] 家族的人都有躁鬱症.憂鬱症,我好累-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精神病遺傳ptt 的評價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中視新聞】精神分裂症陽明大學研究:會遺傳20150812 的評價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賴仲秋醫師的忘憂谷-焦慮憂鬱失眠失智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討論] 伴侶家人有精神疾病會接受嗎? - WomenTalk 的評價
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舒曼夫婦與他們的孩子
舒曼夫婦共有過八個孩子:大女兒瑪麗,往下依次是愛麗絲,朱莉,路德維希,埃米爾,費迪南德,尤金妮,以及最小的兒子菲利克斯。其中埃米爾Emil (1846–1847)十八個月夭折,剩下七個活到了成年的,每個人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精神病症狀嚴重之後,克拉拉(Clara Schumann)成為全家的經濟支柱。為了養活七個孩子,支付他們的教育費用以及舒曼的療養院費用,(晚年還承擔了費迪南德的六個孩子的撫養任務),她承擔了極其繁重的演出和教學工作,每年有十個月在外旅行演出,幾乎不著家,極少見到孩子,有一次甚至持續巡演兩年未回家。而她的家,也是四分五裂的:羅伯特在精神病人的修養院裡,最小的兩個孩子在家跟著保姆和大女兒瑪麗,剩下的孩子被分別送往分散在德國各地的寄宿學校和親戚家,其中路德維希和費迪南德離家時才分別八歲和七歲。
大女兒瑪麗Marie (1841–1929)是唯一一個與母親克拉拉親近的孩子。作為長女,她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受到的關愛也最多。克拉拉對她最為信任和依賴,她是唯一能跟著克拉拉外出演出與度假的孩子。瑪麗終身未婚,一直陪伴母親,成為她的全職秘書,幫她打理各種日常與職業事務,當她的鋼琴助教,幫她回信,代表母親去看望自己的弟妹。她一生心甘情願為母親做出犧牲,這算幸運還是不幸外人難於置喙。不過與母親和弟妹相比,瑪麗的一生波瀾不驚,沒有太多撕心裂肺的痛苦。
二女兒愛麗絲Elise (1843–1928)性格比較獨立反叛,從小就受到母親的諸多批評貶抑,從外貌性格到音樂才華。這使得她與母親關係緊張,二十歲就離家自謀生路,與一個美國商人結婚後,一度移居美國,生兒育女,而後又重返德國定居,以教鋼琴為職業。然而在克拉拉的晚年,愛麗絲搬到了同一城市,母女間重塑了關係。
三女兒朱莉Julie (1845–1872)是個病弱的美人,只活到二十七歲,勃拉姆斯曾一度愛上她,並將《舒曼主題變奏》題獻給她,她與一位義大利貴族的訂婚(得到了克拉拉的首肯)甚至影響了勃拉姆斯和克拉拉的關係。克拉拉雖然在信中表達對女兒的愛,卻極少出現在她身邊,哪怕在她病重渴望母親的時刻,克拉拉仍然在外演出。朱莉從小被送往柏林與外婆同住,節假日也無法與家人團聚,各種成人儀式均由姐姐代替母親參加,甚至死時也是姐姐守在身邊,而克拉拉接到死亡電報後,誰也沒有告訴,當晚照常演出。
小女兒尤金妮Eugenie (1851–1938)在人生發展上相對最為順利。由於年齡小,她對父親幾乎沒有印象,常年在外演出的母親也只是個遙遠抽象的存在,她幾乎是被保姆和姐姐們帶大的,這使得她對母親的情感依賴相對較少。而她是唯一被克拉拉認為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因此也受到了最好的音樂教育以及博雅教育。雖然給每個孩子準備一些音樂學習的條件,但克拉拉幾乎從不鼓勵自己的孩子從事演奏事業,且對孩子的才能總持貶抑態度,害怕他們出頭露面配不上舒曼家的名聲。在尤金妮這裡算是個例外。尤金妮後來成為一個成功的鋼琴教師,克拉拉年老後,她也搬回同住。有趣的是,儘管幼年時與母親接觸甚少,她仍狂熱地崇拜母親,在母親去世後,她與姐姐瑪麗一起整理編輯母親的作品,撰寫回憶錄以及父親的傳記,並與各種詆毀母親的輿論公開筆戰。
如果說克拉拉與女兒們的關係尚可,在面對兒子時她就完全束手無策了。
路德維希Ludwig (1848–1899)性格極其溫柔,卻遺傳了父親的精神疾病,十幾歲即顯出跡象,二十二歲確診後被送往瘋人院,從此與家人甚至正常世界徹底隔絕。他在信中多次苦苦懇求母親接他出去,但都遭到克拉拉的拒絕,因為她認為他「情況很糟」,完全無法在家生活。克拉拉很少去看望他,除了因為忙,也由於每次看望都帶給她極大刺激和難以平復的痛苦。最後一次看望在路德維希二十八歲那年,之後母子再也沒有見面,而此後克拉拉還活了二十年,路德維希則在瘋人院中孤獨地度過了二十一年,於母親去世後一年離開世界。
英俊瀟灑的費迪南德Ferdinand (1849–1891)的生活也同樣不幸。由於在普法戰爭服役時期染上嚴重的風濕病,用過量嗎啡止痛後上了癮,費迪南德的餘生便在癮症發作傾家蕩產和戒癮治療的震盪中度過。克拉拉雖然見孩子面不多,但總是試圖通過信件來控制他們的生活,他們的職業、婚姻選擇,並毫不諱忌對他們才能的低估。這些都在費迪南德身上實施得最甚,她不鼓勵他學習音樂,催他選擇一份普通工作,甚至寫信給自己的音樂家朋友,(其中有些主動教授費迪南德),請他們不必「白費功夫」。她試圖阻撓他的婚姻,未果後勉強首肯。(總的說來克拉拉還是個開明的人。)費迪南德戒毒無效,窮困潦倒,最後一些年完全依賴母親的接濟,並死於母親之前七年,克拉拉則迅速接管了他的六個孩子。
幼子菲利克斯Felix (1854–1879)敏感多愁,富於藝術氣質,像父親一樣熱愛音樂和詩歌,極度渴望母愛,但也與哥哥姐姐一樣情感受挫,才能遭到母親懷疑和貶低。勃拉姆斯曾為菲利克斯的詩譜曲,作為對他詩歌才能的肯定。但當菲利克斯要出版自己的詩集時,克拉拉要求他用筆名以免辱沒舒曼家族的名聲。和朱莉一樣,菲利克斯身體嬌弱,只活了二十五歲,死在大姐瑪麗的懷裡,當時克拉拉正在演出。
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花花本身並非醫療相關人員,僅以同為患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我的經驗。
昨晚花花收到了一封網友的來信,內文主要詢問我現在是否還有在服藥,並且想了解思覺失調是否有遺傳的可能,因為網友與他的家人都有同樣的疾病。
=======
就我目前所吸收到的資訊來看,精神疾病有沒有直接遺傳的可能還不能夠肯定,可以知道的是家族中若有人出現精神疾病,其他家人罹患精神疾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且越近親罹患的機率就越高。
但,並非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就一定會生下有精神疾病的子女,有研究指出,有精神疾病的父母生下的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有發病另一名則沒有,因此精神疾病不能夠完全用基因來解釋。
我在十八、九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思覺失調與憂鬱症(後來演變成躁鬱症),直到我二十八歲的這十年間,陸陸續續都有為了治療疾病而尋求醫療的協助,從精神科到腦神經內科皆有我的就診記錄。
不論是哪一位醫師給我的說明與解方都大同小異,大概都是血清素濃度太低、多巴胺無法正常分泌因此我會容易感覺情緒低落,前額葉的功能異常因此會出現幻聽、幻覺等思覺失調的症狀。
:「醫師,這個藥我得吃多久病才會好?」
:「這些藥是用來控制妳的症狀的,什麼時候能停藥得看妳的反應;但也有很多患者停藥之後症狀又惡化,所以通常都還是建議一直吃下去避免復發。」
跟許多人一樣,我也曾經以為精神疾病就如同感冒,只要投藥把病毒殺光後就會痊癒並且產生抗體;結果精神疾病就跟唇皰疹一樣難纏,平常看似沒事了,但某天醒來時就發現嘴角又出現潰瘍。
"殺不死妳,但也不會放過妳。"
=======
看過自傳的讀者們都知道,使我對生存感到絕望的並非我的精神疾病,而是我一整個荒謬的人生;我多次嘗試自殺並不是想結束疾病帶給我的困擾,而是想停止我這場名為人生的鬧劇。
在多次嘗試自殺最終卻都失敗之下,我才正式接觸了改變我生命風格的 #個體心理學 (又稱 #阿德勒心理學) ,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
當然,並不是看完書後我的病就好了這麼戲劇化,看書是一回事,吸收內容並且實踐又是另一回事了。實踐個體心理學的過程並不輕鬆,也很難堅持下去,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改天有機會再講。
針對來信網友的問題“思覺失調會不會遺傳”以及"停藥後會不會復發",我以停藥並且實踐三年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回答。
一、精神疾病是後天造成的。
二、停藥後確實還是會復發。
=======
由於我本身是生父母不詳出生後被領養的小孩,因此我無法得知我的親生父母是否有精神疾病,不過我本身有生育兩名孩子,在他們身上也確實都有精神疾病的影子,他們兩個同時也都被確診ADHD。
在長子還很年幼的時候,我就能夠感覺到他是個多愁善感的孩子,我曾經很自責自己將精神疾病遺傳給他,直到我開始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明白,長子是被我一手帶大的(直到離婚之前),因此在他身上會看見我的影子非常正常。
"錯誤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這種家庭中變成模範和榜樣的作用,孩子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而然就把這些卑劣的行徑,比如竊盜,當成一種謀生手段。"(談犯罪性格是否與生俱來)《走出孤獨——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非常重視兒童的教育,阿德勒認為個體大約在四五歲大的時候,他的性格就已經成型,而往後的人生也會遵循他的性格走出對應的人生型態。
在缺乏適當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一但性格往“不安”、“多疑”等方向發展,長大後將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展出精神疾病。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正是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關鍵,若照顧者本身很情緒化,孩子也很難發展出正面樂觀的性格。
=======
與其說我把精神疾病的基因遺傳給我的孩子們,更合理的說法是,我把精神病患的生活型態,教給了我的孩子們,使他們習得這樣的生存模式,並且發展出會被社會認定為 #精神病患 的性格。
因此,即便罹患精神疾病,只要能夠提供給孩子穩定、安心且正向的成長環境,患者的孩子也可能終生都不會出現精神疾病。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才會被診斷為精神病患,既然如此又怎麼能夠在教養孩子上,做到完全不情緒化呢?
當然不可能完全不情緒化,正是因為有不同的情緒變化才能稱為人,不然跟機器又有什麼不同呢?
不論父母有無精神疾病,許多家庭的教養只會停留在情緒失控打罵孩子就結束;孩子犯錯是一回事,但父母打罵孩子也同樣不該發生。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只會習得避免在父母面前犯錯,同時也會變得無法認同自己。
在還沒有獨力生存的能力之前,孩子必須仰賴照顧者才能夠得以活下去,因此照顧者對自己的評價會變成一種影響一生的自我認同。
經常被父母嘲笑、批評、否定或忽略的孩子,長大就容易變成缺乏自信、沒有主見以及疑心病重的大人,嚴重者就會演變成精神疾病,不論家族是否有出現過病史都一樣。
在教養孩子上難免會有沮喪無力、憤怒痛心的情況,與孩子間的爭執也在所難免,但只要在每一次的失控後,誠心地為自己的情緒失控向孩子道歉,並且跟對方說明自己為什麼會為此抓狂,孩子會明白是人都會有犯錯與失控的時候。
重點在於是否能夠從中獲得讓彼此變得更好的經驗。
=======
接下來,說說關於停藥後又復發的問題吧。
精神疾病是後天所造成的,在個體心理學中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精神疾病是個體自己所選擇的生存模式」,也就是說我會患病是我自己所選的,既冷血又荒謬是吧?改天再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接受這個理論的。
雖然是自己選擇患病,但患病之後對生理上造成的傷害也是真實且不可逆的;醫療研究證實缺乏適當生長環境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發展會遠低於同齡的孩子,甚至會出現萎縮的情形。
大多數的生物都是在發育得差不多了才會出生,黑猩猩出生後不久就有活動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抓住母猩猩,以及尋找奶頭自主進食;人類大概是所有生物當中最脆弱的一種,出生後不僅沒有任何生存能力,連大腦都只有成人的三成不到。
五歲大的孩子性格已經成型,這個理論並非阿德勒瞎掰出來的;剛出生的寶寶大腦雖然小,但是發展卻非常的快速,也因此出生後頭幾年的環境對大腦發展的影響才會如此大。
缺乏適當環境成長的孩子,他們的大腦無法得以健康的發展,甚至會停止發展造成一些永久性的傷害,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病患停藥後又會容易再復發的原因。
如果可以選擇,相信大家都會想要有個健康的腦袋,不過我相信在現今的世界上,不論哪個國家的人,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健康」的。
這些年來研究個體心理學後,我已經不會再執著於自己到底有沒有康復的一天這樣的念頭;正常或健康與否,都是人自己訂出來的標準,但這個標準的依據又是從何而來?
=======
與其稱之為「精神疾病」,我偏向於認為這是「個人特質」。認為是疾病就會想要去治療、去消滅;但若是個人特質,那就是怎麼去接受與面對的問題了。
停藥後的我,經常還是會出現情緒低落,或是躁症期間過度亢奮,去年剛接回兒子們後,暴漲的壓力也讓我的幻聽又多次重新出現;我明白服藥並不是為了治療這個病,而是像麻醉藥一樣,讓這個症狀暫時變得不活躍,但那不表示症狀已經不存在了。
學習個體心理學後也讓我明白,情緒的變化是我難以靠自己控制的,因為我的大腦負責控制情緒的部分,早在成長期間就已經受到不可逆的傷害;但大腦控制行為的部分顯然還算健康,因為我不會出現身體不聽大腦使喚的情形。
我指的並不是什麼情緒失控而打人這種不聽使喚,而是像妥瑞氏症那樣,因為大腦不正常放電而出現無法控制的肢體行為;情緒失控而出現的行為,實際上仍舊還是自己能控制的。
因此我能夠做到情緒歸情緒;行為歸行為。
當下的情緒低落是真的,也確實讓我很難受,但那並不會影響我去做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因為情緒低落而無法做任何事,在個體心理學的說法會是:
「為了不做某某事而不斷放大自己情緒低落的問題。」
在情緒低落的情況下,或許處理事情的效率與品質都會比較差,但我們也只是生存在一大群同物種間,在不傷害他人同時也不傷害自己為前提,讓自己過得好好的這樣就夠了,何必一定要達到完美才肯做?
所以,我的精神疾病從來就沒有真的康復過,我只是找到了和平共處的方式罷了。
⚠️補充說明:開始鑽研個體心理學時我還在服藥期間,當時我是在醫師的許可下漸進式停藥,身心狀況嚴重者切勿擅自停藥。
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精神病遺傳ptt 的推薦與評價
我有家族遺傳精神病2.我曾經是個臺男3.我家背負千萬債務4.我曾經賣過,預防精神疾病復發呢?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 男生幾乎都有躁鬱癥,具有遺傳的精神病是有遺傳性 ... ... <看更多>
家族遺傳精神病 在 Re: [心情] 家族的人都有躁鬱症.憂鬱症,我好累- 看板WomenTalk 的推薦與評價
我真心的想給原po一個建議
絕對不要生小孩!
不要有後代!!
讓這個悲劇終結在你身上!
精神病尤其是躁鬱症遺傳的
機率高的可怕,你應該都有查資料吧
目前的羊膜穿刺基因檢測產檢是檢查不出來的
精神病好發年齡都在青少年
即使小時候都正常....
你的爺爺姑姑爸爸媽媽姐姐弟弟都發病
你應該或多或少也有帶有基因
或許還沒病發或許帶基因在體內....
你同學說的對這是輪迴
也就是精神病複製貧窮複製家暴複製
悲劇複製
我知道傳宗接代是人類本能生存的意義
你也想要一家子熱熱鬧鬧,我們都懂
但是你有接受過教育,更新醫學知識
父執輩那代不懂遺傳疾病的可怕
才造成你們家的悲劇
所以在醫學還沒到完全可以基因篩選
掉這個疾病的遺傳因子
千萬不要生小孩!!!
這麼說很殘忍
但這是必要的,為了你的後代著想...
不要讓他們複製下去才是最好的結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22.11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75564293.A.01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