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北臉厚厚又來請大家幫忙了
離上次拜託大家幫忙已經有一年半了
組織會費透支已經近6萬 加上途貓有幾隻
重症貓急需送醫治療 但是經費已透支很多
壓力好大好大 不能再拖了
看到網上許多急需救援醫療的貓咪 也因為醫療經費壓力 讓老北北裹足不前 明明知道出手救援能幫他們找的幸福 卻猶豫不敢出手
中途的70隻貓 9成都是需親訓之後才能找到幸褔的家 但照護上費用跟時間 投入成本也很高 老北北頭髮愈來愈白 心臟愈來愈抖
我沒有協會信用卡捐款 也沒有學校家長會捐款帳戶 也沒有網紅加持募款 更沒有 感人肺腑 驚險救援的文章 我只能一隻一隻幫他們找幸福
中途貓數量 做的事 真的沒有比他們少 但我就靠這近兩年一次的徵會員會費 幫助他們 要靠大家支持
還是得臉皮厚厚 請大家支持 幫幫這些貓
詳見以下
$$$$$$$$$$$$$$$$$$$$$$$$$$$$$$$$
2021年度 召募愛心貓友加入 #街貓救援互助神秘組織
救援街貓對象:猴硐 偏鄉 會員貓友委託 愛媽愛爸 貓志工 70隻左右 經常性親訓送養中途貓
這幾年大家的支持 已經幫助近千的無家可歸的毛孩
得到一輩子的幸福 寒冬中就等大家的幫助
大家所繳會費 所有支出收入專人管理
與執行業務者分離管理監督
需依實際支出單據請款支付
並定期在私密社團公告之
支出部分沒有管銷 房租 水電 餐食 油資 交通費用 並用最有效率 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的成本幫助這些貓
2021度聘僱一名小幫手
協助中途貓照料 每日3小時 週一至週五 週休2日
週薪資 110.6調整至 4000元 薪資將由會費支付
組織為互助模式 會加入私密社團
會員享有通報優先救援 醫療 中途 送養 親訓
通報時請說明為組織會員 並告知會員編號
有錢出錢 有力出力 幫幫街貓們
會費為一年期 110.09-110.09
會費繳納方式
月繳600 半年繳3600 年繳7200
也可以量力而為 隨心自由繳
新會員繳費成功會私訊會員一組編號 並加入私密社團
願意參加朋友 轉帳後填寫G單
轉帳資料:請點選G單連結 內有說明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YxZcoJaCtJrIMTvTT6ynxW6TyQDnXhP6D5BUlWA9mrI/edit?usp=sharing
附圖為2020年度街貓救援互助神秘組織 報告
時間:109.1-110.9 共計21個月
支出費用: 約112萬
(不含貓糧/交通費/油錢/水電/人工等管銷費用)
救援貓咪隻數 : 約180隻
結紮貓咪隻數 : 約 60隻
送養貓咪隻數 : 約 85隻
貓咪醫療次數 : 約400次
救援貓咪死亡 : 6隻
謝謝所有出錢出力的貓友大家 感恩!
家長會組織圖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轉」
《美國身心科醫師教你如何陪孩子度過疫情期間》
這是位在美國的身心科醫師,封城十五個月後加州終於準備下個月解封。拋磚引玉和各位分享一下這一年多的心得,希望能夠盡綿薄之力!
去年三月,加州灣區在陽性率15%的狀況下封城(shelter in place),此後一到兩個月陽性率快速上升,但在嚴格的封城措施下終於壓回5%以下。封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對身心靈都有很大的影響,一開始我們忽略了這不只是一場身體,更是心靈的馬拉松,但很快就發現大人,小孩和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壓力源。我們都需要每日儀式感以及紓壓方式,來撐過這場艱苦的病毒戰爭。
因為職業屬性的關係,我們能很彈性地轉為全線上看診。第一個月看診量大量下跌了將近六成(The Commonwealth Fund的數據),但過了兩三個月就急起直追,甚至超越過去的看診量最高峰。線上看診也反而提高某些病患的照護品質。例如有些病人是自閉症或發展障礙,或是住得離都會地區很遠,都因為線上看診才比較能固定回診。有些兒童心理疾病在COVID期間很容易惡化,例如焦慮症,憂鬱症,自殺風險高的病人,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等等。自閉症,強迫症和其他焦慮症狀有時反而因為一直待在家裡而暫時變得比較不明顯。
另外,美國身心科醫師們快速集結投入同儕支持團體(支持,而非直接醫病關係),例如Physician Support Line (PSL)跟NYC COVID Care Network, 免費提供第一線的COVID醫護人員心理支持,否則醫護人員的burnout跟次級創傷也會很快對防疫能量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不知道台灣是否也可能組織類似的熱線服務呢?
《家長和孩子如何調適-》
#1._每天固定的schedule-
可以寫在小黑板小白板或是可愛的壁報紙上,可以做為家長孩子間的art project。Schedule要有一些彈性,與孩子每天要有溝通的時間,孩子要能清楚知道你在這期間對他們的要求。重點:
1)枯燥課程要跟輕鬆的活動交錯
2)要有一些彈性,安插孩子可以自由選擇活動的時間
3)每天都要有運動放電的時間
4)看電視或玩平板的時間會比以前多,應事先約好這段期間的每日上限,但盡可能不要多太多...
#一個很粗糙的範例如下,
* 8-9點 早餐
* 9-10點-運動- 室外無人空間或是室內跟著Youtube影片, apps或Switch健身環/Just Dance運動
* 10-11點- 學校課程
* 11-12點- 音樂/藝術課程
* 12-2點- 午餐+午休
* 2-3點- 學校課程
* 3-4點- 自由時間
* 4-5點- 學校/校外課程
* 5-6點- 晚餐
* 6-7點- 電視或電動或iPad
* 7-8點- 其他活動
* 8-9點- 就寢時間
#2_誠實面對彼此感受-
如果孩子覺得很難受,很痛苦,請讓他們知道你“看見”了他們的感受。有時候家長會因為防疫或經濟壓力覺得煩躁沮喪,面對孩子吵鬧跟抱怨會覺得”我比你更辛苦!”而陷入“來比誰比較慘啊”的競爭,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同樣真實。在power struggle中家長有可能暫時佔上風,但長期下來孩子也會大崩潰給家長看。
#3_盡可能與孩子分享你知道的疫情狀況-
孩子很敏感,即使不完全清楚今天狀況,也看得出家長的壓力變化。他們不見得會問會說,但是可能自己偷偷躲起來擔心。家長知道的部分可以以孩子年齡能夠理解的方式解釋,而不知道的部分則誠實地跟孩子說不知道,但是”xxx(科學家,學校,機關首長, etc)正在努力~”。
#4_大人的self_care-
現在是辛苦的時期,要對自己好一點,固定每天或每週花一些時間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有"持之以恆的小確幸"。我喜歡運動跟meditation/mindfulness,特別是walking meditation跟body scan,每個人可以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對於第一次接觸的人,很推薦Netflix上Headspace製作的meditation影片:
正念冥想指南https://www.netflix.com/title/81280926~
附上一張去年COVID剛開始時自己工作上需要而做出來的圖。翻譯成中文,或許不見得符合台灣的需求,但也可以參考看看~
發現打了好久還沒有打到成人的部分,希望之後有機會能再分享。在台灣的大家加油!
家長會組織圖 在 我們一起長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育兒知識分享。
【那些3歲前孩子的課程 真的是需求嗎】
訪間的團體課程或共學越開越多,而私立幼兒園的課程也越趨向豐富多元,但是孩子真的需要這些嗎?可以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作探討
(這裡不討論訪間課程或是共學好不好,而是從孩子發展需求為出發)
🔎幼兒的遊戲發展可依年齡分成四個時期:
◆(一)單獨遊戲期0至2歲
遊戲活動均以自我為基礎,無意而且不想接納其他幼兒
◆(二)平行遊戲期2至4歲
已進入群體時期,但其遊戲多為各玩各的,且無目的,彼此間少有溝通,不喜歡與人合作
◆(三)聯合遊戲期4至6歲
幼兒的遊戲,會出現簡單的互動行為,像是相互指揮、模仿、命令或交換玩具等。無組織,只做相同的遊戲
◆(四)合作遊戲期6歲以後
開始有高認知能力的遊戲發展,有目的,有一定的主題、具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角色安排等,學期合作與競爭
🔎Selman曾將兒童友誼發展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3至7歲 此時期,兒童尚未有友誼概念
◆第二階段4至9歲 單向
◆第三階段6至12歲 雙向,有明顯的功利性,尚未有共患難合作
◆第四階段9至15歲 親密的共享階段
◆第五階段12歲開始 友誼發展最高階段
#3歲前則為依戀發展時期,尋求且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聯繫的一種傾向,這個人主要是母親,也可以是其他主要照顧者,一種社會情感需求發展的關係,也是滿足和維持幼兒活下去的一個需要,#依附也是建立與他人互動的基礎,#是培養人際互動的起源。
從兒童發展裡可以明顯地知道,一般正常發展之下,3歲前是沒有友誼的需求,也沒有向外連結的需求,所以坊間的那些團體課程或是共學,當然不會是這時期的發展需求,但也或許會有想要互動或是看見其他孩子會開心的狀況,就如同是孩子想吃糖果餅乾,可是生理是沒有這樣的需求
也可以經常聽到 #3歲前 的家長會說,孩子去上課時,不願意與大家玩或是融入大家、怕生、哭鬧甚至滿場跑等等狀況,其實不是孩子不喜歡也不是怕生,而是此階段的他尚未發展人際關係(友誼)需求,也還沒有向外連結的需求
🔎此時期的需求還落在自我認知與探索、親子連結的階段,非向外社交
再者,坊間開課者,通常會告訴家長,孩子需要上課,或是需要些刺激,但如果孩子沒有特殊狀況,其實這些費用都可以省下來,若是有疑慮,可以選擇有專業人員(職能治療)的課程,從中還能有引導與評估孩子狀況喔
最後,若是孩子喜歡去上課或是共學,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家長單方面的想要或是自己需求,這樣可能就會引起不必要的親子衝突,諸如:去上課會有時間壓力,開始催促孩子又或是孩子在現場出現一些不合家長意的狀態等等。
反之,若是孩子想去的,卻遇到拖延、不願加入等狀況,那就課題分離吧
💡最後可以一同思考:(學習課題分離)
出現以上衝突時,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家長問題呢?
是誰需要做調整或改善呢?
關於參與非必要性課程,是家長需求還是孩子需求呢?
🌾除了課程,更好的是把握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註:關於兒童發展的細節或理論,可以參考國內外校園用的教科書籍
家長會組織圖 在 107學年度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會長授證典禮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