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系列活動─【ADA新銳建築師 #線上對談:新銳建築的35/45】
在台灣要成為一位建築師、開立個人的建築事務所,不乏要面對許多經費、法規的問題,但是什麼樣的熱忱讓這些新銳建築師願意繼續從事建築設計?又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當初選擇踏上建築之路?建築師們透過雙手來呈現腦中的設計想法,#繪圖 在這當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推薦給有志成為建築師的你!
🎬講者介紹:
🎙周榮敬 (禾重建築設計)
禾重設計總監。英國布萊頓大學建築與都市研究碩士畢業。曾任職於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榮獲2020 ADA新銳建築獎入圍、2020 台灣建築獎入圍、2020金點設計年度最佳設計獎以及2021 iF design award。以梳理環境資訊,建立場所精神為空間設計準則,期望拓展空間體驗者的感知連結。
🎙黃卓仁(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現任丁尺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職於台南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2006 - 2013),其後參與西班牙EDDEA建築團隊,執行高雄海洋流行音樂中心KMCPMC專案設計工作(2013 - 2014)。曾參展2020實構築展覽(大和頓物所),並榮獲2020ADA新銳建築佳作獎。專注於建築設計之創作,期許提出具實驗性的理論與實踐改變世界。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21.05.08 SAT – 12.05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08.15前 #平日免費 預約參觀】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Jerry Ts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巡迴超過50個城市、累積超過600萬人次參觀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2020年將首度登陸台灣,將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經典作品搬出美術館,《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經典以及素描、書信等共3000幅作品與珍貴影像,透過當代科技轉入動態影像,由畫框躍入超過五公尺的巨幕投影,透過光影流動與環...
「實構築展覽」的推薦目錄: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旅行好有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構築.敘事/ 2022 實構築展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實構築展覽 在 建築構成的進行式,2012 實構築ing - MOT TIMES 明日誌 的評價
實構築展覽 在 旅行好有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路過發現有台中攝影學會舉辦的人像外拍活動,趕快來插花拍幾張,三位麻豆都很漂亮,感謝辛苦的麻豆和主辦單位。另外文化資產園區裡面有幾座實構築的作品,造型相當特別,3/21-5/3實構築展覽😍😍😍
實構築展覽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帶你導覽新竹公園 2018實構築New Weaving 新織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新竹公園內出現一座座用各種媒材打造的作品,是由台灣新銳與日本建築師共同創作的26件展品,下午我和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老師,帶著大家走訪 實構築展覽。
#實構築
#新竹公園
實構築展覽 在 Jerry Ts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巡迴超過50個城市、累積超過600萬人次參觀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2020年將首度登陸台灣,將荷蘭後印象派巨匠梵谷的經典作品搬出美術館,《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經典以及素描、書信等共3000幅作品與珍貴影像,透過當代科技轉入動態影像,由畫框躍入超過五公尺的巨幕投影,透過光影流動與環繞,帶領觀眾徜徉梵谷的畫作之間,顛覆您對「展覽」的想像,以嶄新方式體驗梵谷筆觸下的絕美神采。
1853年出生的梵谷,27歲才投入繪畫,短短十年間創作出超過2000多幅畫作,生前只售出《紅色葡萄園》一幅作品,彗星般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卻影響了隨後一個半世紀的藝術文化,成為最為眾人所熟悉與愛戴的繪畫大師。《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帶您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探索梵谷跨越時代的繪畫天才與美學成就,將近年為蔚為風潮的沉浸式巨幕藝術光影展,首度引進台灣,透過40多部高畫質投影機搭配影院級環繞聲效,構築出一個跳脫現實的魔幻空間,在李斯特、韋瓦第、舒伯特、巴哈的樂章陪襯之下,讓觀眾縱身投入梵谷色彩濃郁而狂野的世界,猶如一部光影編織的交響詩,不再只是「觀看」,而以全新的角度與方式與畫作油墨交融、感受梵谷,發掘全新的視野與體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hdxYKUxKAs/hqdefault.jpg)
實構築展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陶瓷創作個展
專訪: 林文萱
林文萱以陶土創作 紀錄每個當下的感觸
創作者林文萱生長於新竹的鄉村,在土地上玩耍的童年帶給她相當大的影響,尤其鄉村的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誘惑,於是她自童年就喜歡觀察自然,特別是觀察不同天氣時的土或是天空光線的變化,將這些觀察當作每天的消遣。到台北生活之後,發現城市的生活真的不一樣,很方便卻也有些不真實。
與陶土的相遇
林文萱使用的創作媒材與她的童年經驗有些關聯,「土」讓她可以有很多對時間的想像,加上對於潛意識的興趣,因此創作主軸一直圍繞著記憶的主題打轉著,透過創作觸及更多的潛意識層面。一個物件可以很容易去影響一個空間給人的感受,甚至在描述一個空間的時候,我們通常以各種物件來形容,對林文萱而言,空間就像是可以利用物件所構築的一個抽象名詞。
關注記憶和心靈
在林文萱的創作中,記憶和心理空間是她特別關注的。實際上開始創作的主因是在於自我治療,像是透過送給自己的禮物這個系列,白話一點說就是把過去較負面的記憶感受,轉化成一個禮物送給過去的自己,像是一個對昨日之死的道別儀式。林文萱認為或許是自己在鄉下成長,對於快速的世界並不是很習慣,於是她給自己在創作裡多一點時間和手續,像是對著自己叮嚀著好好照顧自己的一個儀式。實際上這個創作的過程是漫長的,在各種時間的消磨之下,她對於過去的糾結也減少許多。而到了近期的新作,則是漸漸轉移到觀察物件進入心理空間的變化,更多的是考慮觀者的感受和與空間關係的創作。
從求學時期至今,對林文萱心境上的改變實在太大了。一開始她很痛苦,尤其半工半讀時間永遠不夠,時常讓她覺得很不安,但是在她因為創作的需求,而接觸各種領域的知識以後,她發現自己在心態上調適得更好,整個人也都轉變得很多,她想這是好好創作最好的回報,在這之後也比較有心力完成創作以外的事情。其實她本身的個性比較衝突,有點內向卻在想法上又很開放,她喜歡躲在工作室裡創作,也喜歡認識新朋友,只是創作真的很費時,比較少有時間在社交或其他的娛樂上面,希望未來能多花一點時間在旅行上。
對林文萱而言,創作能帶給她很多好的能量,她像是用創作來說話的人,平時不太善於表達自己,甚至也不太照相,但是面對形狀和質感她卻可以比較準確地去說她要說的感受。加上她是那種喜歡躲起來的個性,可能讓作品成為被觀看的對象,會讓她比較自在一些。
圖像思惟推動創作
創作時的靈感來自於生活,林文萱是隨時用圖像思考的人,通常是她得到一些感受時,記憶和潛意識裡儲存的各種觀察資料會自己組合出一個影像,她就把這些影像用立體造型的方式做出來。未來她也期許自己能繼續創作和學習,好好活著,如果有機會,帶著作品到世界各地走走,她喜歡體驗不同生活,從中學習。
調整自己清理心靈空間
這次展覽會同時展出兩種類型的創作,從相當寫實的創作轉變到形象逐漸模糊的形式,她希望能呈現一個轉折點,是透過創作照顧自己之後,心理上產生了一些改變。有很多事情的癥結點其實都不在於事見本身,而是自己的心態,所以如果自己能夠做到照顧自己,好好整理心理空間,那有很多小事也不是那麼重要了,像是體制裡的認同等等。
林文萱的故事平淡,卻很真實,希望能帶給觀者一些重新面對自己的勇氣,她覺得做到好好照顧自己,是所有夢想的第一步,所以她沒辦法等老一點,或是生活變得優渥一些再來做創作,畢竟她的創作時常來自於一種匱乏,如果過了這些時期,就真的過去了,時間一直都是人生最大的成本,畢竟人生無法比較,也無法重來,沒有任何人能夠為你做決定,如果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即使有後悔也將會是自己心甘情願去承擔的。
林文萱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研究所
展覽記錄:
2017 アジア現代陶芸展,愛知縣陶磁美術館,日本。
2017 黑陶接線生計畫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藝術駐村聯展,台中,台灣。
2017 第三屆故宮青年陶藝雙年展 台北,台灣。
2017 台灣陶藝創作獎,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
2017 類似種子類似彈藥,林文萱創作個展,台北,台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R0zKahgM50/hqdefault.jpg)
實構築展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潛行夢境繪畫展 張玉穎專訪
隱身在捷運明德站附近的小巷弄,藝術家張玉穎的工作室就在一棟老舊公寓的頂樓。工作室和住家相距大約5分鐘車程,「靜謐」給了玉穎一個更好進行創作的空間,也因為頂樓的特性,彷如身處空中花園,隨意眺望,或休息、或深呼吸,都是暫時充電的好方法。
靦腆的笑容,與玉穎害羞的個性不謀而合;瘦瘦小小的她,帶領我們走進創作的小房間,窗明几淨且一塵不染,若干瓣乾燥花及小巧可愛的作品點綴了書桌,角落的陶瓶中插著些許芒草,靜謐祥和的氣氛,最適合創作了,我想。
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研究所的玉穎,在高中時便可看出未來成為藝術家的潛能,課本上的塗鴉彷彿預言著玉穎的未來,在高中課本中,畫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藍圖。
玉穎的父母對於子女教育非常民主開明,且有所規劃。很多人會覺得藝術家這條路艱辛難行,多半阻力是源自於親人的反對,但玉穎的阿姨是位名書畫家、舅舅曾是獨立接案的設計師、姊姊則是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均是在這方面有所成就的社會人士,更增添了玉穎在藝術創作上的無所畏懼。阿姨對於玉穎的創作非常的支持鼓勵,也曾對玉穎的媽媽說:「玉穎的作品和別人不一樣,希望支持她讀上研究所」。玉穎的阿姨對玉穎藝術的啟蒙及影響力可謂非常深遠。
細說創作主軸
玉穎偶爾會覺得,人與人的相處似乎隔著一層摸不清又看不透的膜,模模糊糊的臆測摸索,並且往往游離於虛假與真實之間,面對不確定的恐懼感,是那麼讓人躊躇卻步,但卻又不足以完全地掩蓋過那點不斷溢增的探求欲望,人在渴望著汲取溫暖和安定的同時,也捉緊了矛盾。
靠近是一種距離上的變化,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交集所因應而生的某種溫度變化,隨著距離的拉近,我們開始感受自己以外世界的溫度。而人們彼此間總是存在著距離與隔閡,有時候,這樣的一種界線限制,讓我們很難以直接、純然的方式交流彼此,有時候卻也因為這樣的一種界線,讓我們能夠遠離險惡的種種。透過創作,玉穎欲描繪傳遞的是一種心靈溫度的變幻,一種渴求,一些安逸的寄託,觀察著社會的轉變,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舉止、表情、氛圍…,玉穎希望能夠透過一些意象或抽象時空的擬構,來詮釋一種心靈的寧靜之境。
求學時期的經歷
面對獨自一人的空間,玉穎回想,或許那時離開台北隻身來到台南讀書,最初學會的便是享受獨自一人的寧靜,一種自由平靜不受拘束的狀態,如同沉浸於創作繪畫那種自得其樂的自在,有時藉由色彩的縮減,維持在一個和緩的調子裡打轉,一如學習著調節現實生活中鬆懈與緊繃的節奏。
創作系列中,以鳥為主體展開,羽翼沒有了翱翔天際的意象,刻意忽略足部的描寫,整個畫面營造的是一種靜的氛圍。敘述著追憶過往至今的成長歷程,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生活,在沒有太大的波折且安逸舒適的環境下長大,卻隨時有種會被淹沒在社會人海中,如同一個小透明的存在。為此,在潛意識裡將自由與駐足限制在一個平靜安穩的表面下,小心翼翼的構築,並蜷縮在看似舒適的範圍圈內,舔舐、捉摸、囈想、顧盼。或許刻意遺忘了羽翼翔空時的絢麗,在意識層面下恐懼著凌空與墜落。
展出畫作特色
仔細觀察玉穎的作品,將發現,些許畫作因水而將畫面區隔成「水面上」、「水面下」兩種狀態,玉穎解釋這就像是一件事情的一體兩面,而她也透過顏料將自己對於事情的看法描繪出來。在其它作品裡,也充滿了許多大自然的生物,例如鳥類、花草植物等。大自然對人類來說,是一種餽贈、是一種恩典,從它們的姿態可以發現很多哲理,而鳥類也可視為是玉穎的自我投射,若隱若現的的藏身其中,也十分像極了自己的個性,不想要特別的突出。
有時候在從家裡前往工作室的途中,瞥到路上大雨過後的花花草草,感受到它們生命力的旺盛,因而入畫,也是玉穎對於大自然細膩的觀察所使然。
每個時期的畫作,因心境不同,所呈現出的顏色基調也自然不同。以大學時期的藍色系來說,當時玉穎對於未來思考較多,甚至思考藝術創作應暫時擱下,直接進入職場工作;而研究所時期則是暗色系,對於畢業後的前景也極為憂心,呈現焦慮的狀態;而現在的作品較為繽紛,是為彩色系,玉穎放下過去幾年的煩惱和擔憂,如實的反映在畫作中。
平日的興趣及嗜好
平日裡喜歡做些手工藝品,連轉蛋機、紙花…等對玉穎來說都不是難事,現在也在朋友開設的金工工作室幫忙,興趣也能作為工作選擇之一,對玉穎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詢問到玉穎平日裡的其它嗜好,她笑著回答說:「只要有必需品,應該可以幾個月都不出門」。但真實的狀況是,待一幅作品完成後,她會故意不理那件作品,沉澱一下,與三五好友出門,看看展覽,了解現在的藝術圈脈動。
(文:金車文藝中心)
張玉穎簡歷:
學歷:
2010-2014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碩士畢
2006-2010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系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0FxcW5PeXY/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CnB9zfiqprtE24KO0HK1kKqOpAg)
實構築展覽 在 建築構成的進行式,2012 實構築ing - MOT TIMES 明日誌 的推薦與評價
Dec 11, 2014 - 正於台北中山創意基地URS 21 展出的「2012 實構築ing」,延續自建築師廖偉立及清水工坊廖明彬所策劃的第1 屆實構築展,不同於一般將重點放在展現建築 ... ... <看更多>
實構築展覽 在 構築.敘事/ 2022 實構築展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構築.敘事/ 2022 實構築展. 267 likes · 1 talking about this · 32 were here. 構築.敘事Tectonic Narratives 展覽日期∣ 2022/12/15—2023/05/01 展覽地點∣宜蘭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