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雷龍之國不丹 世界周報呂怡青、彭智宏採訪不丹這個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面積和台灣相當 七成國土為原始林保護區 2015年達到全球第一個碳中和標準的國家】
「不丹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我們也有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也必須趕上世界的腳步。有時候我並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每每看到這片大自然,人們為此而來,我就會感到驕傲。我們擁有國王,英明的領袖,讓不丹既能維持原始純淨的樣貌,同時不忘兼顧發展的道路,我為生在不丹、以及身為不丹人而感到幸運且驕傲。」Chasing Ravens導遊Tshering Dorji這樣說。
不丹。隱身在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王國。夾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數百年來對外隔絕、與世無爭,幾乎被時間遺忘。直到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將精神感受置於經濟滿足之前的施政主張,才引起外界注意。這個名詞最早由旺楚克王朝第四任國王於1972年提出。出發點是建構能為佛教精神價值觀為主的特殊文化,而服務的經濟體系,以避免步上開發中國家因追求迅速繁榮而犧牲環境的後塵。
2008年,不丹從王權統治轉型為君主立憲,GNH正式入憲。四大支柱中,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理念,被列為邁向快樂的第一要素。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說,「不丹憲法規定,全國必須有百分之六十的區域被森林覆蓋。這是法定面積。目前全國森林面積已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是很高的覆蓋率,如果再計入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範圍,比率甚至更高,接近百分之八十。」
Pema Gyamtsho是民主政體成立後,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這群專業技術官僚努力不懈貫徹國王理念,讓五個國家公園、四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自然保留區,總面積超過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目標,在過去十年間獲得實現。若加上待頒布的三千平方公里生態走廊,全國超過一半以上國土列入保護區,其中蘊含豐富的稀有物種,居世界之冠。卓越的育林成果,讓不丹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上,宣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事實上不只是在巴黎COP21,我們早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COP15期間,就首次宣布即將達到碳中和。那時我是農林部長,主管環境保護。以不丹目前的碳排放和碳封存程度來看,碳吸收能力是碳排放的三倍。目前我們的碳封存能力,也就是吸收廢氣的容量是六千giga tons(十億噸),不丹目前的碳排放量僅一千giga tons(十億噸),這中間還有很大距離,也就是說,未來就算空氣污染成長兩倍、甚至三倍,我們都還可以維持碳中和。」
相較於過度蹂躪自然的尼泊爾和西藏,不丹擁有濃密的綠地、沁脾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無毒的土壤。政府還宣示境內有機農業須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在不丹,生活中的食物供應鏈上,看不見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這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速食產物。全國七十六萬人口,世代都以虔誠謙卑的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不丹農民說,「我大概每隔一兩天左右做一次起司。但母牛這陣子生病了,所以做得比較少了。除了自己吃,也拿到市集去賣。牛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既從事耕作,也是食物來源。動物如果老了,或者如果病死,也不會被宰殺,我們會待牠們死亡後好好埋了,一般來講公牛的功能比較少,如果我們負擔不起,養不來,就賣給別人,但賣之前會先確保買主絕對不會宰殺。」
最新鮮的手做牛奶和起司,讓人嚐了以後通體舒暢,幾乎忘卻旅途勞累。不丹境內的肉製品全進口自印度。民眾一般不殺生,也儘可能茹素。居住在帕羅山區的Namgay,每天清晨五點農忙前的第一件事是大禮拜,每回至少一百下。
由於沒有太多灰塵和污染,農舍室內整潔舒適,即便在山區,水電供應也不虞匱乏。
「快樂這種東西就是,如果你一直要更多享受,那慾望就會永無止盡吧。」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說,「佛教思想資產中最重要的是慈悲心。慈悲心不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很重要。佛教講的是萬物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彼此如何和平共處,不只與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那些超越現代科學知識系統所能理解的部分,也就是那些所謂看不見的、非人類的眾生。」
研究佛教教義和藏區文化的Dr. Phuntsho,是不丹第一個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他認為,宗教信仰對不丹最大的加持,是啟發人們發自內心認同眾生平等、進而愛屋及烏、珍惜環境。
不丹有嚴格的環保環評法令,包括禁止攀登六千公尺以上山岳,禁止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禁止進口化學肥料,甚至禁用塑膠袋。此外,政府還在2004年頒佈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煙令。
「即便在佛教傳入之前,不丹都有非常濃厚的文化,主張和大自然彼此結合,不只是對大自然深刻且堅定的崇敬,甚至還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這是不丹的世界觀。尤其在談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時刻,這種價值觀更是重要。」
安居在高山峻嶺、蜿蜒河谷中,不丹人民不貪著也不打擾。大自然給予「白金級」回饋,是讓他們善用可再生潔淨能源,而且百分之百自主。產能的百分之七十,可利益求電若渴的印度。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Chhewang Rinzin說,「在不丹,水力發電是我們擁有的主要能源資源。這也是一個戰略資源,每年貢獻25%到30%的政府總體營收,是目前國家GDP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Druk Green Power Corporation)有一千七百名員工,是不丹最大的國營企業,也是金雞母。不丹高度依賴印度購電的經濟挹注。然而只要南亞地區持續發展,也意味著不丹得讓出更多林地來興建電廠和水壩,滿足市場胃口。
「印度是個龐大的市場,他們需要更多電力供應。但問題來了,不丹投資那麼多經費不斷興建電廠,結果回過頭來引發了國內對社會和環境衝擊的擔憂。我們會因分攤印度自己原本該面臨的問題而獲得補償嗎?我們在自己的後院,為印度分擔了原本歸他們國內該處理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問題,然後接下來還得擔心,印度日後是否會像歐洲和美國一樣,開放能源市場。」
走遍無數國家的Chhewang Rinzin認為,小國思考存續時最忌短視,只想十年不夠,時間線至少要延展到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後。不丹嗅到了印度市場的不可測,也看到不丹國內石化燃料需求攀升,將嚴重衝擊環境。
「談到能源,就不得不談到滿街跑的汽車,目前我們所有的柴油和石油都進口自印度。我們目前出口到印度的電,和自印度進口的化石燃料產品還足以打平,但如果未來進口更多車輛,化石能源的成本將會大幅上升。這很令人擔心。」
不丹在幾年前一度暫停汽車進口,並自2014年起推廣電動車,全國已設立十個充電站。政府正加緊思考分散風險的因應對策,畢竟若不及早防範,不只碳中和的成果無法維持,還會成為全球氣候變遷惡化下,最立即的受害者。
「在國內我們還得擔心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發生,會讓流入河流的冰河雪水量變得十分不穩定,有時缺雪,有時暴雨,這幾個都是長遠的未來裡,讓人擔憂的問題。」
採訪團隊停留期間,感受到全球化為不丹帶來的挑戰,如何考驗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
「不丹國內的意見衝突也日益升高,有了民主制度後,人們開始想要開闢更多道路,興建更多學校,蓋更多公共建設,這對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品質妥協的問題,形成了壓力。」
輿論目前正就是否讓某條道路開發案的環評過關而爭論不休。這條道路所經之處不只是極大片林地,更是老虎棲息地。政府最後承諾,在完成環評前絕不發出許可,絕不為滿足少數人通行方便,而犧牲了廣大眾生的幸福。聽來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前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曾說,在激進的年代,對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要用激進的手段。不丹,成了實踐威爾森主張的最佳範例。
「我們的願景是作為一個獨立,自我依賴,小而美,團結的國家。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也是往後所有政府的重要課題。」
維護自然環境,只是不丹達成快樂的第一個步驟。這個稱自己為「Druk(Thunder Dragon)」的雷龍之國,還有更多驚喜。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4的網紅Sandra Tavali李婉菁,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
實踐推廣部水電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Love Life News
【不丹!世界周報呂怡青、彭智宏採訪不丹,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面積和台灣相當 七成國土為原始林保護區 全球2015年第一個達到碳中和標準的國家】
如果川普連任美國總統,那麼美國將會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現在人類政治中最重要的議題是,我們要不要為下一代著想,打造一個可以讓人類繼續居住的地球。這是這一代所有政治人物應該深思的,最高的人權價值。我們的撰述委員呂怡青和攝影記者彭智宏,這次遠到不丹採訪,看看他們如何做到全世界第一個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國家。
「不丹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我們也有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也必須趕上世界的腳步。有時候我並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每每看到這片大自然,人們為此而來,我就會感到驕傲。我們擁有國王,英明的領袖,讓不丹既能維持原始純淨的樣貌,同時不忘兼顧發展的道路,我為生在不丹、以及身為不丹人而感到幸運且驕傲。」Chasing Ravens導遊Tshering Dorji這樣說。
不丹。隱身在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王國。夾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數百年來對外隔絕、與世無爭,幾乎被時間遺忘。直到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將精神感受置於經濟滿足之前的施政主張,才引起外界注意。這個名詞最早由旺楚克王朝第四任國王於1972年提出。出發點是建構能為佛教精神價值觀為主的特殊文化,而服務的經濟體系,以避免步上開發中國家因追求迅速繁榮而犧牲環境的後塵。
2008年,不丹從王權統治轉型為君主立憲,GNH正式入憲。四大支柱中,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理念,被列為邁向快樂的第一要素。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說,「不丹憲法規定,全國必須有百分之六十的區域被森林覆蓋。這是法定面積。目前全國森林面積已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是很高的覆蓋率,如果再計入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範圍,比率甚至更高,接近百分之八十。」
Pema Gyamtsho是民主政體成立後,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這群專業技術官僚努力不懈貫徹國王理念,讓五個國家公園、四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自然保留區,總面積超過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目標,在過去十年間獲得實現。若加上待頒布的三千平方公里生態走廊,全國超過一半以上國土列入保護區,其中蘊含豐富的稀有物種,居世界之冠。卓越的育林成果,讓不丹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上,宣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事實上不只是在巴黎COP21,我們早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COP15期間,就首次宣布即將達到碳中和。那時我是農林部長,主管環境保護。以不丹目前的碳排放和碳封存程度來看,碳吸收能力是碳排放的三倍。目前我們的碳封存能力,也就是吸收廢氣的容量是六千giga tons(十億噸),不丹目前的碳排放量僅一千giga tons(十億噸),這中間還有很大距離,也就是說,未來就算空氣污染成長兩倍、甚至三倍,我們都還可以維持碳中和。」
相較於過度蹂躪自然的尼泊爾和西藏,不丹擁有濃密的綠地、沁脾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無毒的土壤。政府還宣示境內有機農業須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在不丹,生活中的食物供應鏈上,看不見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這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速食產物。全國七十六萬人口,世代都以虔誠謙卑的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不丹農民說,「我大概每隔一兩天左右做一次起司。但母牛這陣子生病了,所以做得比較少了。除了自己吃,也拿到市集去賣。牛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既從事耕作,也是食物來源。動物如果老了,或者如果病死,也不會被宰殺,我們會待牠們死亡後好好埋了,一般來講公牛的功能比較少,如果我們負擔不起,養不來,就賣給別人,但賣之前會先確保買主絕對不會宰殺。」
最新鮮的手做牛奶和起司,讓人嚐了以後通體舒暢,幾乎忘卻旅途勞累。不丹境內的肉製品全進口自印度。民眾一般不殺生,也儘可能茹素。居住在帕羅山區的Namgay,每天清晨五點農忙前的第一件事是大禮拜,每回至少一百下。
由於沒有太多灰塵和污染,農舍室內整潔舒適,即便在山區,水電供應也不虞匱乏。
「快樂這種東西就是,如果你一直要更多享受,那慾望就會永無止盡吧。」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說,「佛教思想資產中最重要的是菩提心(或譯慈悲心或同理心)。菩提心不論在過去,現在或未來都很重要。佛教講的是萬物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彼此如何和平共處,不只與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那些超越現代科學知識系統所能理解的部分,也就是那些所謂看不見的、非人類的眾生。」
研究佛教教義和藏區文化的Dr. Phuntsho,是不丹第一個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者。他認為,宗教信仰對不丹最大的加持,是啟發人們發自內心認同眾生平等、進而愛屋及烏、珍惜環境。
不丹有嚴格的環保環評法令,包括禁止攀登六千公尺以上山岳,禁止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禁止進口化學肥料,甚至禁用塑膠袋。此外,政府還在2004年頒佈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煙令。
「即便在佛教傳入之前,不丹都有非常濃厚的文化,主張和大自然彼此結合,不只是對大自然深刻且堅定的崇敬,甚至還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這是不丹的世界觀。尤其在談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時刻,這種價值觀更是重要。」
安居在高山峻嶺、蜿蜒河谷中,不丹人民不貪著也不打擾。大自然給予「白金級」回饋,是讓他們善用可再生潔淨能源,而且百分之百自主。產能的百分之七十,可利益求電若渴的印度。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Chhewang Rinzin說,「在不丹,水力發電是我們擁有的主要能源資源。這也是一個戰略資源,每年貢獻25%到30%的政府總體營收,是目前國家GDP中很重要的收入來源。」
不丹國家電力公司(Druk Green Power Corporation)有一千七百名員工,是不丹最大的國營企業,也是金雞母。不丹高度依賴印度購電的經濟挹注。然而只要南亞地區持續發展,也意味著不丹得讓出更多林地來興建電廠和水壩,滿足市場胃口。
「印度是個龐大的市場,他們需要更多電力供應。但問題來了,不丹投資那麼多經費不斷興建電廠,結果回過頭來引發了國內對社會和環境衝擊的擔憂。我們會因分攤印度自己原本該面臨的問題而獲得補償嗎?我們在自己的後院,為印度分擔了原本歸他們國內該處理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問題,然後接下來還得擔心,印度日後是否會像歐洲和美國一樣,開放能源市場。」
走遍無數國家的Chhewang Rinzin認為,小國思考存續時最忌短視,只想十年不夠,時間線至少要延展到四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後。不丹嗅到了印度市場的不可測,也看到不丹國內石化燃料需求攀升,將嚴重衝擊環境。
「談到能源,就不得不談到滿街跑的汽車,目前我們所有的柴油和石油都進口自印度。我們目前出口到印度的電,和自印度進口的化石燃料產品還足以打平,但如果未來進口更多車輛,化石能源的成本將會大幅上升。這很令人擔心。」
不丹在幾年前一度暫停汽車進口,並自2014年起推廣電動車,全國已設立十個充電站。政府正加緊思考分散風險的因應對策,畢竟若不及早防範,不只碳中和的成果無法維持,還會成為全球氣候變遷惡化下,最立即的受害者。
「在國內我們還得擔心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發生,會讓流入河流的冰河雪水量變得十分不穩定,有時缺雪,有時暴雨,這幾個都是長遠的未來裡,讓人擔憂的問題。」
採訪團隊停留期間,感受到全球化為不丹帶來的挑戰,如何考驗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
「不丹國內的意見衝突也日益升高,有了民主制度後,人們開始想要開闢更多道路,興建更多學校,蓋更多公共建設,這對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品質妥協的問題,形成了壓力。」
輿論目前正就是否讓某條道路開發案的環評過關而爭論不休。這條道路所經之處不只是極大片林地,更是老虎棲息地。政府最後承諾,在完成環評前絕不發出許可,絕不為滿足少數人通行方便,而犧牲了廣大眾生的幸福。聽來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前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曾說,在激進的年代,對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要用激進的手段。不丹,成了實踐威爾森主張的最佳範例。
「我們的願景是作為一個獨立,自我依賴,小而美,團結的國家。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也是往後所有政府的重要課題。」
維護自然環境,只是不丹達成快樂的第一個步驟。這個稱自己為「Druk(Thunder Dragon)」的雷龍之國,還有更多驚喜。
實踐推廣部水電 在 馬英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傾聽青年心聲 實現世代正義】
青年本是社會資產,學運反映世代焦慮
在我就職六周年的今天,來到進步快速、校譽日隆的中國醫藥大學,和青年朋友分享我的看法,深感榮幸。
這幾個月來,我不斷與青年朋友對話。不少年輕人告訴我,有些同學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剛進入職場的青年,也煩惱薪資成長跟不上物價、有年輕人因為買不起房子而不敢結婚、也有年輕夫妻擔心養不起孩子而不敢生育。
我必須誠實的說,臺灣不少的年輕人是焦慮的。我一直在想,這樣的焦慮反映的是什麼樣的問題?青年焦慮所凸顯的是結構性問題,以及世代交替的陣痛,執政團隊並沒有忽視,但我們顯然做得不夠好,我們有責任,我們要改進。面對青年的焦慮,我要提出五項回應: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第一、我們要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近20年來,在「廣設大學」的政策下,每年大專校院以上的畢業生人數從民國81年的17萬暴增到101年的33萬,翻了快一倍,以致供過於求,但企業需要的技職人才卻嚴重短缺,造成年輕人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薪資也無法成長。
面對這樣的現象,政府做了什麼?我們除了加速產業結構轉型,也要加強產學合作、提升學生對產業和市場的了解,增進學生專業知識與實作技能,才能使學生畢業後為企業所重用。
政府各個部會,又各自做了什麼?教育部所做的,是積極推動大專校院學生校外實習課程,以增進實務學習經驗。102學年度已有約5萬名學生參與校外實習,預計至108學年度將有約9萬名學生畢業前具有校外實習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所推動的「雙軌訓練旗艦計畫」,給予15至29歲以下的國中、高中(職)、二專及五專畢業生2年到4年的訓練,培訓符合企業需求的優質專業技術人力,每年有5千到7千個學生接受培訓。
去年底推動的「明師高徒計畫」,是勞動部新的構想,讓經驗豐富的師傅帶領青年學習技能、為求職做準備。
各位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政府推出的一些計畫而已,真的有用嗎?我舉個我親眼所見的例子跟大家分享。有一位24歲原住民青年馬浩然,因為肢障的關係,高職畢業後,就業一直不順利。後來參加了「明師高徒計畫」,跟著屏東縣來義鄉有名的雕刻師塗南峰學習木雕技術有成,為創業鋪路。從去年10月到現在,政府已經幫助了250多位「馬浩然們」學水電、學木工、學鈑金等,增加就業競爭力。
勞動部還有一項「青年就業讚」計畫,針對初次求職或半年內連續失業的青年,政府提供兩年12萬元的職業訓練補助。目前完成資格認定可以參加訓練的有28,802人,已就業19,210人,其中參訓後就業的有5,105人。西方人說「天助自助者」,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我們要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臺灣擁有大量優秀的科技創新人才與新創團隊。臺灣青年很爭氣,政府也必須努力,力挺我們的年輕人。經濟部這些年輔導了許多新穎的動漫和Apps。很多七年級生,憑著創意與創新精神,加上政府從旁協助,開創了一片天。
各位也許要問,這樣的做法成效在哪?各位年輕朋友都常用LINE通訊,一定聽過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前年有三位清大畢業生,創辦了「走著瞧(Gogolook)」公司,發展出一款叫做「WhosCall 」的軟體,最近被LINE的韓國母公司NAVER收購,收購金額達到新臺幣5.29億元,是公司一年半前成立時資本額(500萬元)的100倍以上。這是政府輔導與投資有創意年輕人的最佳實例,也讓我們對這項政策更有信心。青年朋友的夢想遠大,政府要以有效的政策,建立一個青年可以發揮創意與理想的環境,讓青年放手去闖蕩。
今年三月,行政院端出三年期、總共170億元經費的「青年圓夢計畫」。這個計畫,希望藉由不同的工具,幫助想要就業和想要創業兩種目標不同的青年,在職涯的道路上,都能開創自己的前程,預計三年內將催生2千400多家青創公司,協助15萬青年就業。這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政府在協助青年創業及就業上,力道最大的一項政策。
幾天前,我在總統府和幾位青年「社會企業家」分享他們創業的經驗,這些年輕人讓我打從心底感到既佩服、又驕傲。
我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四方報」這家媒體,各位有聽過嗎?許多新移民朋友一定看過。35歲的林周熙先生,民國95年開始協助創辦「四方報」,現在擔任主編。今天他也來到現場,我們請他和大家揮揮手好嗎?四方報以越南文、泰國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等五種語文發行,不僅為來臺的新移民提供母國消息與生活資訊、紓解鄉愁,更長期作為弱勢發聲的平臺,促進不同語言文化的族群相互了解、融合,可說是功不可沒。
另外一個以商業模式貢獻於社會公益的例子,是「2021社會企業」的蔡松諭先生,他的個人故事,很讓人感動,也讓人心疼。五年前八八水災時,出身小林村的蔡松諭失去了所有的至親好友、面臨人生最殘酷的打擊。他回到故鄉,毅然地決定要為家鄉做點事。在他的奔走下,從暫時居住在組合屋、到「日光小林」永久社區的完工,從號召村民製作手工鳳梨酥、香皂,到創立老梅膏、老梅餅等特色品牌,他的努力不僅讓鄉親走出悲痛,更讓他們在經濟上能夠自立。他更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精神創業,希望讓其他懷抱理想的年輕人,也能獲得外界的協助。
這些年輕人改變了世界嗎?我認為他們不只改變了自己的世界,也改變了我們。這些青年朋友從「善念」出發,展現創新思維,在實踐理想的同時也能填飽肚子,這個理念完全符合當前年輕世代重視自我實現的特質。因此,政府要做各位的資源,政府要做各位的後盾,行政院即將提出「社會企業行動計畫」,從法規鬆綁,加大輔導資源及人才培育,建立經驗分享平臺等方面著手,支持大家放手去做!
第三、我們要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過去兩年,政府特別重視居住正義。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制度實施以來,到現在已受理申報並公開85萬6千筆交易資料,有3,329萬人次上網查閱。這使消費者在購屋前,獲得正確的參考資訊,以抑制投機客炒房,這是邁向居住正義重要的一大步。
在居住正義的議題上,哪些人是政府必須優先照顧的?三種人:第一、青年學生;第二、初入社會者;第三、弱勢民眾。我們的租金補貼政策,讓這三種對象每月每戶獲得最高4千元房租補助,目前已有3萬3千多個家庭受惠。
無法獲得租金補貼的弱勢民眾怎麼辦?政府也在大臺北地區推動社會住宅,採用「只租不賣」的方式,用合理租金幫助青年租屋,目前已經完成7千多戶、兩年內會興建完工的社會住宅還有2千戶,2017年臺北世界大學運動會閉幕後,選手村將提供1,800戶作為社會住宅出租。這些加起來,總共將超過1萬戶。
那麼就業一段時間後卻仍然買不起房子的小資族,又怎麼辦?政府正在興建將近1萬戶合宜住宅,包括機場捷運A7站、板橋浮洲的合宜住宅,都以市價7折出售。未來世大運選手村也將提供1,192戶以低於市價的水準,幫助青年買房子。
此外,我的政見「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推動的4年(98年~101年)期間,有6萬6千多個青年家庭實質獲得買房的零利率貸款,政府也持續請公股銀行辦理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目前已有近14萬戶受惠,真正減輕青年房貸負擔。
第四、我們要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美國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四月底發表世界各國的「痛苦指數」,中華民國在全球90個受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三低,反過來說,也就是最不痛苦國家的第三名,比英、美、星、韓、港等國家地區表現都要出色。然而,不少青年朋友擔憂工作不好找、薪水不夠高,青年朋友們的擔心也是事實,政府當然要全力來解決。
我們為了解決就業問題做了什麼?從民國100年到今年7月,我們連續4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比6年前增加1,993元,漲幅超過11%;時薪調漲兩次,從每小時95元調到115元,漲幅更超過兩成;6年來,我們也努力增加了62萬人就業。今年三月份的失業率已降到4.03%,距離我上任時的3.9 %,只差0.13個百分點。
這些數字反映的是人民的基本生活,政府不能只做這些。我們必須診斷出臺灣之所以無法大幅調高薪資的真正關鍵所在。我認為,關鍵在現有產業結構下,能獲利的空間已經有限。面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我們如果不迎頭面對挑戰,就只能等著被吞沒。
我國在迎向自由貿易的過程中,始終優先考慮臺灣人民的就業機會與產業利益,但不能因此故步自封。因為從400年臺灣發展歷史來看,「開放必然興旺,閉鎖一定萎縮」。愈是面對經濟發展的衝擊,愈要解開保護主義的鎖鏈,因為「保護主義不能保護任何人」,唯有讓臺灣成為世界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才能確保臺灣的經濟安全。
然而,在經濟自由開放的過程中,臺灣社會總是針對同一個問題進行爭論:「我們要如何面對中國大陸?」這一次的學運,反映的正是部分年輕人對兩岸關係的疑慮。然而,我們必須了解,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韓國、日本、新加坡及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們不可能視若無睹或置之不理。政府要做的,是追求機會極大化與風險極小化。我們六年來的兩岸政策,一直都在做這種權衡與拿捏的工作。
其中,兩岸服貿協議是就是最近各界最關心的議題。針對這個爭議,其實多數臺灣人認為服貿對臺灣經濟有利。去年6月25日立法院朝野黨團即已達成服貿協議逐條審查、逐條表決的決議;根據民調顯示,多數國人都贊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速完成立法,同時進行服貿協議逐條審查。
在此我要呼籲朝野立委能體察民意,請王院長出面協調朝野黨團,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儘早完成立法,用周延的監督審查,讓未來所有對臺灣人民有利的兩岸協議更透明。在野黨也不應該違反「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精神,動不動就霸占主席臺、癱瘓議事,讓立法院空轉內耗,這樣下去只會拖垮臺灣。我們大家應該通力合作,讓「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儘速通過,才能讓臺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跨出一大步、讓臺灣真正成為自由貿易島,這才是真正愛臺灣。
第五、我們要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往有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對於社會冷漠。真的嗎?這樣的評價正確嗎?最近我們看到青年對服貿、對核四等議題的高度關注,可見年輕人一點都不冷漠。我要肯定青年關心公共事務的熱情,但也要再次提醒,任何訴求或意見的表達,都必須要有法治作基礎,否則就會傷害到民主。多數國人絕不會認同破壞憲政法治的違法行為。
如果政府容許任何人以霸占政府機關為手段,要求國家社會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訴求,那麼一定有人群起效尤,霸占國會、攻占官署,要脅政府,那臺灣的民主政治要如何運作呢?臺灣的前途,不能用這種不民主、不和平、不理性方式來決定!
有些青年朋友確實有想法、有行動力、也有改變社會的巨大能量。我認為,唯有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機制,讓年輕人進入體制內,被看到、被重視,讓政府的政策有年輕人的參與,才能有效拉近政府與青年的距離。
這一段時間,我不斷思考,要如何具體推動這樣的改變?改變要一步一步來,讓我們從第一步開始。我要在此宣布,我已經請行政院江院長研究,在行政院成立「青年顧問團」,邀請對青年議題有專業、有想法,並且具有改革熱忱的人擔任顧問。青年顧問團的成員,將以35歲以下的青年為主,其他則是長期關注青年議題的專家學者或民間團體代表。我希望這樣的組織,不只可以針對青年人最切身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包括教育、居住、求職、創業、結婚生育、國際交流、志工服務等等,而且也能對其他重要公共政策的形成,提供年輕人的觀點。
如果青年顧問團運作順利,下一步是什麼?將來這個制度可以進一步推廣到相關部會,讓更多青年代表得以實地觀察政府的施政,並且在部會政策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諮商建言的功能。
各位青年朋友,一起來改變臺灣吧!一起來創造未來吧!我們期望,青年顧問團的成立,能夠激發更多年輕人與政府的廣泛對話,提出各種政策構想。政府的施政要更有創意、政府的施政要更有活力,政府的施政要更符合公平正義。這些,都需要你的參與!
理性溝通才能面對問題,才能勇敢圓夢
青年是臺灣的希望,青年是臺灣的未來,支持年輕人,就是支持臺灣的希望,就是支持臺灣的未來。我一定會持續傾聽青年的心聲與夢想,擴大青年的政治參與,凝聚進步與改革的共識。
我們需要的參與,是腳踏實地的實踐。嚴長壽先生最近就說,臺灣不缺批評,也不缺看到問題的人,真正缺的是願意捲起袖子實做的人。各位青年朋友,今天我就職滿六周年。對於未來的兩年,我沒有私心,只有誠心。希望大家可以和我一起捲起袖子,打造更公平、更正義、更美好的臺灣。我再次強調,政府會竭盡所能做到前面所講的五項工作:
一、全力改善學用落差,讓青年學以致用;
二、積極促進青年創業,讓青年勇敢圓夢;
三、加速實現居住正義,讓青年住得起臺灣;
四、正面迎向自由貿易,讓臺灣邁向全世界;
五、全面鼓勵青年關心國是,讓青年參與決策過程。
以上就是我在就職六周年要跟大家分享的心得。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個更美好的臺灣。
謝謝大家。
實踐推廣部水電 在 Sandra Tavali李婉菁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時間:
2017-11-19(日) 15:00~16:30 (GMT+8)
地點: 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南門市場出口,沿南海路往重慶南路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到達。)
秋日電音~比Perfume更香濃的在地花露水—電子異響聲音創作。
很多人因為Perfume喜歡上電音,在台灣也有一群人,在電音創作上嶄放著另一種優雅的氛圍,值得您來鑑賞。
ㄧ場結合劇場、即興、電腦互動程式、異響、即時混聲的電音音樂會,在秋日的午後,與您一起度過。
11/19(日) 15:00 @臺北牯嶺街小劇場2F,演出:黃柔閩、邵韋傑、張欣、林亭君、黃芮盈、余致賢、楊政、李婉菁
秋日電音
2017 電音工作坊創作發表音樂會
時間:2017/11/19 週日 3:00pm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二F (台北市中正區牯嶺街5巷2號)
購票:本頁
電音工作坊,源自於2013年夏天的一場長達10次的「手作電音工作坊」,由李婉菁與許志遠(DJ Point) 開始發想,在身體氣象館團隊多年的大力協助舉辦下,發展如何在不限制軟體,任何筆電都可以製作、創作電音的工具主軸下,呈現出每一個參加者心中的聲音創意。當時之所以取名為 「手作」,並不是要去手作器材,而是希望學員從像是媽媽煮的菜或縫補衣服的感覺,回到自己本質的溫度,去創作自己的電音作品。 工作坊除了標榜使用只要是可以上網的筆電、耳機,不需要有音樂學習背景,不需要會看五線譜之外,應用大量的視覺藝術家作品,如康丁斯基、羅森伯格等來啟發聲音創作的思考是最大的特色。五年來令人驚喜的是,藝術家們不斷地自我發展,累積成創作與演出的風格,其中幾件獲得國際展演或現場演出的作品所獲得的鼓舞,更是讓藝術家們累積許多持續勇往直前的動力。
電音創作者/演出人員簡介:
黃柔閩
Rou-ming Huang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系畢業。國小教師、劇場演員、電視暨電影演員。1990年代初曾赴美研習達克羅斯音樂教學法,後於西雅圖與舊金山等地研習音樂治療與即興舞蹈表演, 並多次發表即興音樂(人聲與大提琴)與舞蹈表演。曾擔任第一屆台北市國際舞蹈節「音樂與肢體」課程助教。劇場演出作品有《妻夢狗》、《我用我的身體和靈魂在旅行》、《軍史館殺人事件》等。電視作品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公視人生劇展《月光》),以及金鐘獎、新加坡亞洲電視節最佳女主角入圍等。另有《三方通話》等多部電影演出作品。 2016年,演出電視電影「上岸的魚」。公視人生劇展「最後的詩句」。「麻醉風暴2」影集。周美玲導演網路劇「替身」。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第十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為你朗讀「Merry land」讀劇演出。 2017年,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評審。青藝盟戲劇營隊老師。現任景興國中表演藝術課、戲劇社團指導老師。博嘉國小全方位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安德森
Anderson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畢業。曾赴“上海新偶像藝術學校”研習戲劇表演。參與多部電視廣告、MV、短片及魏德聖導演電影《52赫茲我愛你》演出。2012於廈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演出《我們一同走走看》舞台劇。近年編導《遇見小王子》、《親愛的小王子》,創作「一齣由孩子們演給大人們看的兒童劇」。 曾任青藝盟戲劇營隊講師。中華微電影創新產業發展協會「繁星計畫」演員培訓講師。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capatain。受邀「2017慈光萬盞-教育公益交流計畫」,遠赴斯里蘭卡分享戲劇課程。公視青少年創意表演營隊講師。 2016年與黃柔閩老師共同創立37度2戲劇工作室,致力於戲劇教育發展與推廣「身體對話—感官開發訓練工作坊」。現任博嘉國小藝術教育實驗課程指導老師。景興國中表演藝術、戲劇社指導老師。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兼任教師。
張欣
Shery Cheung
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目前居於台北。她的藝術實踐是變化性的,常透過共感的過程與他者對話,以錄像、聲音、表演等方式進行。其抽象繪畫與合唱的背景深刻地影響她的認知過程。作品曾發表於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台北滲透影像藝術節、台北失聲祭、JOLT Arts Festival、韓國Jeju National Art Museum。她的表演《Inland》於2013年獲得Arte Laguna Art Prize提名。
林亭君
Xia Lin
lololol藝術組織共同創辦人,使用多媒體、錄像、文字及行為創作,2013年網路作品參與Homeostasis Lab - The Wrong: 新媒體藝術雙年展、2016年於韓國濟州美術館展出、2017年藝術項目 ”3C形意拳” 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發表。
黃芮盈
Raying Huang
台中人,畢業於台中二中,國防大學應用藝術學系,曾師事陳明宏老師。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音樂研究所,主修作曲,現師事張琇琇老師。在校期間擔任復興崗合唱團鋼琴伴奏、2011年於「台灣原味好聲音─原夢計畫」擔任原住民歌謠音樂改編。2017年9月於中山大學「好樂」聯合作品音樂會發表個人器樂創作。
余致賢
Chih-Hsien Yu
喜歡尋找與創造生活中有趣的小事
楊政
Cevo Yang
現場電音即時演奏者、配樂工作者。使用電腦音樂當作創作媒材,關注聲音與現今社會的現代性關係,透過聲音/物件/文本傳達一種普世狀態。常與其他領域藝術家合作嘗試物件與文本的透過聽覺設計置入演出空間,以及前置取樣/現場取樣的手法與表演主體做互文的手法,曾獲數個國際電腦音樂節徵選,於國外演出相關電聲音樂作品,也於台灣舉辦過數場無門檻電腦音樂、聲音藝術的講座與工作坊分享國際經驗。
李婉菁
Sandra Tavali
西拉雅人, 東吳音樂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琵琶地音樂院電腦音樂研究所畢業,師事Dr. Geoffrey Wright,畢業論文 “A Performer's Musicological Research in Performing Interactive Computer Music” 獲選發表於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國際電腦音樂協會 - ICMC] 2004。經年致力於電腦實驗音樂的演奏與創作,並於台北/台南長期主持「電音工作坊」,培育年輕音樂人。近年來並常與台灣藝術家姚立群、吳俊輝、陳明秀、陳偉、劉守曜、區秀詒等,以及探索頻道合作,擔任配樂製作。 創作風格傾向專著於使用冷冽的電子音色表現最真摯的人性面。音樂型式跨越古典、電子異響、重金屬搖滾等。曾任閃靈樂團鍵盤手。2009 年起,結合電腦音樂、配樂作曲、黑腔形式、聲音採集混音與環境音樂等多重形式,與聲樂手、DJ、劇場導演創作並發展實驗音樂劇《黑暗巴洛克》(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 2009/驅魔記 2009)。 音樂作品〈扮仙〉獲選音樂資訊檢索領域專業級別的年度國際學術會議展演(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ISMIR], 2014, 台灣)、電聲暨音樂大會(Sound and Music Computing Conference [SMC], 2015, 愛爾蘭)、2016 klingt gut! 聲音研討會 ( 2016 klingt gut! Symposium on Sound,德國); 〈Dirge〉獲選 [ICMC]展演 (2015, 美國-德州),〈River〉獲選 [ISMIR] (2015, 西班牙)、紐約電子音樂節既紐約愛樂雙年展展演(New York City Electroacoustic Music Festival and New York Philharmonic Biennial, 2016, 美國-紐約); "The Wind Bloweth Where It Listeth (風隨意 )" 受邀發表於 WOCMAT-ISMIR 2016。 現為台北牯嶺街⼩劇場/ 身體氣象館聲⾳與⾳樂策展人之一。(sandrawcl.wix.com/de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