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 1984 vs 2020
上圖由日本攝影師土井九郎攝於1984年,鏡頭往北望,前方為中華商場信段(第5棟),畫面中的天橋位於台北市中華路與成都路口,連結中華商場信段與義段(第6棟)。
下圖攝於2020年2月1日,謝謝黃子佼授權分享,他站在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所搭設的中華商場復刻場景留影,彷彿搭上了時光機回到30年前的西門町。
上圖畫面右側外牆有電影看板的大樓為新聲戲院(1968年1月29日開幕,1988年5月7日發生火災而成為廢墟,現為錢櫃KTV台北中華新館所在地。),內有新聲戲院與黎聲戲院,當時上映的電影,由右至左為《黛絲姑娘》(Tess)、《象人》(The Elephant Man)、《絕地封神榜》與《美國職業殺手》;其中《黛絲姑娘》與《象人》分別是1981年台北市電影票房的第11名與第32名,《絕地封神榜》與《美國職業殺手》則分別是1984年台北市電影票房的第47名與第66名。由此可知,此時《黛絲姑娘》與《象人》已是第二度在台上映。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封神榜1981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華商場 1984 vs 2020
上圖由日本攝影師土井九郎攝於1984年,鏡頭往北望,前方為中華商場信段(第5棟),畫面中的天橋位於台北市中華路與成都路口,連結中華商場信段與義段(第6棟)。
下圖攝於2020年2月1日,謝謝黃子佼授權分享,他站在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所搭設的中華商場復刻場景留影,彷彿搭上了時光機回到30年前的西門町。
上圖畫面右側外牆有電影看板的大樓為新聲戲院(1968年1月29日開幕,1988年5月7日發生火災而成為廢墟,現為錢櫃KTV台北中華新館所在地。),內有新聲戲院與黎聲戲院,當時上映的電影,由右至左為《黛絲姑娘》(Tess)、《象人》(The Elephant Man)、《絕地封神榜》與《美國職業殺手》;其中《黛絲姑娘》與《象人》分別是1981年台北市電影票房的第11名與第32名,《絕地封神榜》與《美國職業殺手》則分別是1984年台北市電影票房的第47名與第66名。由此可知,此時《黛絲姑娘》與《象人》已是第二度在台上映。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
封神榜1981 在 潘孟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甘蔗影展 action!來自世界各地20組電影創作團隊,將與在地的林邊人一起重新發現林仔邊的在地文化況味。
屏東縣政府長期協助電影導演及偶像劇劇組勘景、拍攝、搭景與各種影視支援,讓屏東之美或屏東故事,透過影像畫面,進到台灣乃至全球的觀眾面前。
屏東相較北部縣市降雨日數少,大幅降低因為天氣不穩定,致使劇組日耗斗金而無法開拍的困擾。南北狹長因而場景多元,握有山城、海港、飛瀑、險山、沙灘與岩岸等自然風光;或者閩南、客家、原住民與新住民文化,有豐富的衣飾、美食、建築與空間氛圍,傳遞生活哲學與族群智慧。
如果,我們讚嘆英國作家羅琳筆下的《哈利波特》,深受奇幻莫測的冒險故事所吸引;如果,我們著迷加拿大導演卡麥隆編導的《阿凡達》,深被啟發。
那我必須強調,屏東的宗教詩篇精彩非凡,從東港迎王文化、萬金聖誕節、車城土地公與里港媽祖婆等信仰,就是對應魔戒的東方封神榜。
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全球熱賣6億美元,屏東入鏡的有墾丁白沙灣與滿州白榕園,動人心弦的驚險故事與天生麗質的自然風光,在國外觀眾的心中,深烙的是「這個故事,來自福爾摩沙;這幅美景,屏東才看得到」。
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以恆春半島為片場,臺灣票房熱賣5.3億元,帶動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前進恆春,帶動驚人的觀光、食宿、遊憩與體驗經濟。
長榮航空慶祝加入星空聯盟,以中、日、英三種語言版本,在全球近50個國家投放廣告,捧紅金城武騎腳踏車經過的池上巨樹。金甘蔗到林邊,將透過各個團隊與在地鄉親譜出什麼火花,令人期待。
我深信:「屏東,是影視產業的友善夥伴,更是東方的奇幻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