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緩,急診病人又多了起來,整個下午都處在如菜市場般鬧轟轟地狀態。各種車禍、跌倒、機器夾碎手指....持續有病患湧入;中間還不時穿插著需要急救的大外傷病患。
「那個跌倒撞傷腿的小弟弟給你處理!」
「去幫那個摔車的小姐做個超音波檢查!」
「有兩個需要縫傷口的病人,讓他們去縫合室排隊,交給你了!」
「你跟我來,我們去處理大外傷的病人,他需要插管和聯絡一些檢查。」
我幾乎沒有時間坐下來,分配著現場我能調度的人力,安排每個人做最適合的工作,然後我自己跟一位年輕醫師在急救室處理最麻煩的病人。
大約一個多小時,該縫傷口的縫好準備回家、照完X光沒事的病人也辦好離院手續、住院醫師幫病人做了超音波沒看到內出血,請我確認無誤後,拿藥門診追蹤、大外傷的病人插好呼吸管胸管,做完電腦斷層,完成專科會診....
每個病人都有安排好的動向,暫時手邊沒事,大夥可以喘口氣。
沒一會兒有個媽媽帶著小朋友來掛號,主訴撞到手很痛。住院醫師評估之後判斷活動正常,沒有骨折或脫臼跡象,但為了「讓家長安心」,還是開了一張X光單。
「我們在其他醫院照過X光了,我怕他有韌帶的受傷,所以來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住院醫師一時有點愣住。
「對,你們急診不是有這個設備嗎?我們就是專程來做檢查的。」
住院醫師回頭看了我一眼,我站起來走到小朋友身邊,確認關節活動沒問題之後:「急診不排核磁共振,除非是緊急狀況。」
「什麼是緊急狀況?我就是擔心才過來掛急診啊!」
「除非脊椎斷掉要馬上治療,否則沒有『緊急核磁共振』這件事,你可以去看骨科門診,專科醫師如果認為需要,會從門診幫你排。」
「門診?那不是要等很久嗎?我現在就想做。」
「沒有辦法,不好意思,幫不上忙。」我很斬釘截鐵地拒絕,家長似乎知道我不會妥協,也就接受了改掛門診的建議。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常覺得,在急診工作,很像在玩某種「守城」的策略遊戲。
主治醫師就像城主,必須運用手上的兵力(就是住院醫師、醫學生等工作伙伴),讓他們扮演火槍兵、弓箭手、工兵...等等,面對兵臨城下的大批敵軍,要妥善分配資源將敵兵擊退;偶爾遇到魔王級的對手,主將就必須親自出場接受單挑,這次可能將之擊退,過一會兒又有新的敵軍來襲。
不過也不是每次都能守得住,有時候所有的部隊都被調度去處理某個大外傷的病患,在大家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急診不知不覺被「不怎麼急但是很煩人」的大量輕傷病患給淹沒....
「我們的村莊被攻擊了!!!」走出急救室,看到電腦上一大串未看診的新病人名單,城主發出哀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新版)贊育醫院Tsan Yuk Hospital是香港第一所華人產科醫院,位於香港島西營盤著名的產科醫院,於1922年由倫敦會傳教士創立,為了提供產科服務及培育華人助產士。贊育醫院原址在西邊街,即是現在稱為西區社區中心的建築物址。自1923年開始,贊育醫院招收第一批華人助產士學護,直至1937年...
專科會診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搶救醫院量能之一:遠距醫療怎麼做?】
近日確診案例初期呈現指數成長,潛在感染者會陸續發病,醫療院所負擔勢必大增。特別是目前疫情有明顯的地域集中性,接近疫區醫療院所恐怕負擔幾近飽和,此時若任何院內出現感染狀況,開始匡列隔離,都可能造成第一線醫護人力的潰堤。
目前衛福部已宣布「#門診降載」,陳時中部長也表示門診可善用遠距醫療,那我們來看一下遠距醫療目前進行的現況與碰到的問題。
一、#看診模式與健保給付限制仍多
根據今年實施的「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劃」,僅初步開放全台50個左右偏遠鄉鎮的醫療院所提出申請,今年度給付每鄉鎮1院所。民眾仍須赴在地院所就醫,再連線遠端的合作醫院,且遠距會診專科科別只限3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給付今年編列僅1億元,恐不敷使用。 而居家、長照醫療雖有規劃,但如何執行與申報還不清楚實際狀況。
目前衛福部推動的是「區域聯防+後線專科會診」制度,主要較偏向並針對偏鄉設計,但對於眼前急迫的「降低門診量負擔,減少人流」的疫情模式,尚無具體的答案。
二、#缺乏軟硬體標準模式
以遠距醫療來說,各科看診所需的支援、需要建置哪些不同的軟硬體?以及各科如何看診?老實說臨床醫師恐怕自己也不太能實際掌握。
若以實務來說,目前台北榮總針對居檢或隔離病人開發了看診App,並以簡訊發送一次性看診連結,以兼顧便利與隱私性,而類似的做法能否用於未被隔離,只是定期回診的穩定門診個案身上,並透過遠距看診後至藥局領藥,這個App或許可以是一個研發的參考方向。
然而,各院所作法與通訊基礎建設並不一定完備,醫院資訊系統亦不一定支援。
目前國內大廠針對5G商機均積極發展遠距醫療設備,可雖有技術,法令並未跟上,到底怎樣的設備能使用?醫療院所應該要準備什麼?對於病患個資的保護與設計又該怎麼規劃?都還在起步的混屯階段。
三、#疫情期間緊急服務
除了上述已開放的專科外,目前已累積相當多遠距看診與心理治療實證的精神科,也是一個可立即適用的科別,特別是管制區域,或是大量匡列隔離個案的心理支持等問題所需要之遠端服務,就可能有相當多的需求與門診量。
而在其他科別方面, 對於受隔離醫護、或出現確診案例院所而作業能量下降造成的醫療資源短缺問題,或許透過遠距醫療門診,降低院所實際到診人數,同時也便於實施醫師分艙分流之保護措施。
可是問題在於,沒有經驗的院所對於實際進行概念模糊,極需要作業指引。這部分衛福部與地方政府需各施其職,加緊溝通協調並推動。此外,在疫情尚不嚴重的縣市,也須超前部署,節約使用寶貴的醫療資源,方為珍惜台灣醫療量能的急切措施。
當然,實務上可能會面臨醫療糾紛時爭議等疑慮,因此若要緊急暫時擴大實施,除明示看診資格規範(例如病情穩定之慢性個案),也應考慮結合一部分的免責賠償機制,但對比醫療系統崩潰之風險,還是應該考量其推動的可能性。
實踐遠距醫療,雖然是現下疫情產生的問題,但台灣邁向高齡化,能精簡交通、人力負擔的遠距醫療,是長遠來看遲早要進行的措施,而若能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系統,也將嘉惠台灣資訊產業與醫療量能,我建議現在即刻開始著手!
另外,這幾天各大醫院壓力較大,請大家盡可能降低一般門診的負擔,讓醫院可以空出人力,把資源集中在急診與重症病患!
⚠️請大家幫忙呼籲身邊的親朋好友⚠️
近期內如果非必要,盡量減少使用醫療資源, 讓第一線醫護人員能夠集中力量渡過危機!
防疫視同作戰,這個時刻特別需要社會的團結。#人心絕不能亂,展現台灣的團結與秩序。醫療前線少一份負擔,防疫就多一份力量!
#同島一命 #團結抗疫
專科會診 在 躍動金門-楊鎮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安心變老 金門醫院老人聯合門診六月起每週三診次】
家裡的長輩,如果跌倒、睡不好、覺得痛、忘東忘西、走路不穩、情緒低落,到底要看哪一科?晚輩要怎麼確保老人家的生活品質?
子女的擔心與苦惱,鎮浯都知道,也列入政見中積極推動改善!
經指示 金門縣衛生局 積極推動,由 #金門縣醫療照護發展基金 補助,指定金門醫院開設 #老人聯合門診。去(108)年五月起開診,目前由 #老年醫學專科資格 的何丹妮醫師負責,至今共計51位老人家看診,符合收案標準29人。因成效良好,6月起將再加入楊肅奇、楊佳容醫師與長照個管護理師、社工師、物理及職能治療師、藥師、營養師共同協助。
#金門醫院老人門診六月起每週三診次,#常態化守護鄉親健康。
相關新聞報導連結:https://reurl.cc/5l36Nn
#老人聯合門診
#政見實現
#65歲以上一站式照護整合用藥與醫療資源
#多重慢性病、多科就診、多重用藥、不明原因衰弱或認知功能減退
#專科會診(精神科/神經科/復健科/營養師/其他)
專科會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更新版)贊育醫院Tsan Yuk Hospital是香港第一所華人產科醫院,位於香港島西營盤著名的產科醫院,於1922年由倫敦會傳教士創立,為了提供產科服務及培育華人助產士。贊育醫院原址在西邊街,即是現在稱為西區社區中心的建築物址。自1923年開始,贊育醫院招收第一批華人助產士學護,直至1937年瑪麗醫院落成為止。1934年,贊育醫院正式成為政府醫院。1937年,醫院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部門,專門培訓產科及兒科醫生及護士。他們的產科專科訓練更獲得皇家婦產科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認可。1955年6月13日贊育醫院由西邊街遷往醫院道現址揭幕啟用。1996年,贊育醫院成立胡寶星夫人婦女診斷治療中心。1999年,成立乳房普查轉介中心。2001年11月4日,婦幼住院服務遷往瑪麗醫院。贊育醫院於2000年3月引入港島西聯網的綜合專科診所,其後於2005年1月1日遷往西營盤賽馬會診所,並改名為西營盤家庭醫學專科診所。胡寶星夫人婦女診斷治療中心自2004年3月1日開始由香港大學婦產科部管理。目前,贊育醫院提供產科(產前/產後檢查)及婦科專科服務、日間護理中心、產科門診服務、延續性的產前產後醫療及護理服務、舉辦健康教育及產前講座、更年期專科門診、口服糖耐量檢測門診、婦科門診和泌尿婦科門診。
香港佐治五世紀念公園 King George V Memorial Park 位於香港西營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園。現在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1954年3月29日下午正式啟用。公園建於1936年,適逢同年1月英皇佐治五世(佐治五世)駕崩,香港政府便以其名命名香港新建的兩個公園(另一個是九龍佐治五世紀念公園)。公園外牆由古老大麻石建成,園內有無數歷史久遠的細葉榕樹、其他設施還包括一個標準足球場,以及兒童遊樂場等。公園內的南部有一家由註冊慈善機構香港保護兒童會幼兒院開辦的譚雅士幼兒學校,是至今香港唯一開在政府公園內的幼稚園和學校。港鐵西港島綫的西營盤站建築工程位於本公園地底。港鐵公司的文件顯示,選擇此公園作為建築工地之一,是為了避免影響其餘路面的交通。
相信整條太平山醫學史蹟徑中,最為人所熟悉的,一定是有鬼屋之稱,位於高街的「前華人瘋人院」亦即是今天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關於「高街鬼屋」的所有怪異傳聞,相信無人不知,建於1892年的大樓,其前身是國家醫院護士宿舍,為西營盤醫院的外籍護士提供住所,到了1941年,由於域多利精神病院不勝應用,故此大樓改為女子精神病院,日治時期空置,更被傳用作刑場。日軍投降,香港重光之後,大樓重新恢復女子精神病院的運作,隨著青山醫院於1961年落成後,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到了1971年遷出後,就一直空置,更多次傳出鬧鬼事件。2001年,香港政府決定將把大樓拆卸,並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而原建築正面的大麻石外牆及走廊,則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被保留下來。
般咸道官立小學(簡稱般官;英語:Bonham Road Government Primary School,BRGPS)是香港的一間官立男女小學,位於香港學校網11區。前身為李陞小學下午校,於2000年1月25日遷至現址並改行全日制,並成立「般咸道官立小學」。校舍比鄰港鐵西營盤站般咸道出口,校舍前身曾作為曰字樓女館、拔萃男書室、聯合書院及羅富國教育學院第二分校,現為中西區文物徑及孫中山史蹟徑景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fiyJhZB3b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