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演算法營造的LGBTQ+同溫層,讓性少數得到了比現實生活中更多的肯定】#關鍵專欄
對青少年LGBTQ+而言,TikTok是屬於他們的「家」。最近在TikTok上出現一個虛擬家庭的現象,青少年會尋找同志伴侶擔任他們的虛擬家長,來獲得現實家庭裡未能獲得的關愛與支持。
此外,TikTok的幾項獨特之處,也讓LGBTQ+開展了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許多出櫃創作者擁有百萬追蹤者接納他們性傾向及認同,這是性少數在傳統媒體上較難達到的成就:
#TikTok #LGBTQ+ #虛擬家庭 #青年 #社群媒體
同時也有9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750的網紅馬它mata x,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轉眼間居然已經回到桃園,沒有每週五晚上收拾著行李,週末到處奔走,平日在正常上班的日常 這兩個月真的挺不容易,卻也覺得收穫比想像中大的太多,收集故事的路程,才讓我明白這世界上有更多風景,也有更多事物、精神可以去學習,最後還是很感謝當初有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未來可以好好回味這段大冒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
尋找 認同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尋找 認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你是不是經常有個口頭禪,就是「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他天生就是如此」?言下之意就是改不了的,別折騰了。但是一直以來,我就不認同這個想法,因為假使一生下來如此,一輩子就是如此,到死了那一天還是如此,不就是說這一生白活了,毫無長進嗎?所以我一直堅信,個性是可以改變的。
今天早晨我打電話給獨居的父親,他問我今年幾歲,聽到答案之後,沈吟了一會兒,可能是很意外吧,沒想到他的女兒也到了這麼大的年歲……但是他們那一代的人講話比較婉轉,反過來用關心的話提醒我:「這個年紀要注意退化的問題。」我想這是他近90歲人的心理投射,我提高聲調回答他:
「喔,不會,我從來不想『退化』的問題,我想的都是怎麼『進化』。」
父親被逗笑了,不過這可是我的心聲。因為人生活這麼長,如果是來退化,那麼何必來投胎?人生就是來進化,才需要各種學習、各種挑戰、各種突破,即使身體也是,得想辦法讓它進化才能維持健康,這就是我們要天天運動的原因。也就是這樣的理念,當我在教上班族做斜槓時,第一件事就是教他們—
cosplay下班後的第二種身分!
也就是創造上班族以外的「第二個我」。
企業人資在衡量一個人能不能適用,有三個關鍵的考量,所以求職者要找到合適的工作,也要考慮這三個面向:
💚1.興趣
💚2.技能
💚3.性格
我也是這麼用來教導學生找到自己的斜槓項目,這三個重疊的地方便是人資界說的「職涯的甜蜜點」,不論是求職或斜槓都一樣的道理。可是講到性格時,我都會再三強調:
「每個人都能夠有『多個我』,不會只有『一個我』。」
因為上班族的天生我,多半不具有創業者的人格特質,比較性格保守,不願意冒險或勇於任事,偏向於聽令行事、消極被動,這就不利於做斜槓。斜槓是一個人的微創業,必須具備小小老闆的思維與心態,如果卡在天生的我,就沒法邁開一步。唯有打破這個固有的我,創造全新的我,才能把斜槓做出名堂。
就拿我來說,當了30年上班族,骨子裡是個「偏安」的人,喜歡待在舒適區裡不動,所以每份工作平均做10年。可是等到我離開組織,一個人打天下,不要說市場的瞬息萬變再也無法讓我像個植物人般一動也不動,時代的巨輪也會自動把我推向前,我現在改成3年一動,也就是10年裡會有3個我被創造出來,比如說:
💚第一個3年,我是個斜槓教練。
💚第二個3年,我在教斜槓之餘,也扮演職涯導師,教導上班族邁向高薪職涯。而且同時,我自己架網站,賣自己的課程,成了名符其實的創業者。
💚至於第三個3年,會是哪個「我」冒出來?我不知道,到時再說。
在3年一變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跟3年前的我判若兩人。比如過去我不擅表達,經常會隱忍不說,受到委屈;現在我會說出來,但是學會使用更有技巧的方式表達,像是挑對的時間、說對的話,或是幽默一點,通常也能夠得到想要的結果,心裡便會感到平衡,覺得自己是有能力主導方向的人。
在自己和很多人身上發現,人不會只有一個我,而是多個我同時存在;隨著時間遞移,這些我會不斷演化迭代演化,推出升級版。可是看到的心理學都說,個性是穩定的、一致的,比較不會變動,而且最終有可能影響到一生的走向與命運。這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的觀察有些搖擺起來。
直到最近讀了這本新書「個性」,才知道我是對的。這是德國作家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在「靱性」與「滿足」二書之後的新作,她是記者出身,做專題報導,曾得過調查獎,也獲選為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在這本書裡,她從最早的心理學理論一直談到最新的各種科學研究,指出三個事實:
💚1.自我並非固定
💚2.個性會隨著成長而改變
💚3.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塑造自己,而且行動起大,改變越大
哇,這三個發現簡直可以用新知卓見來形容,完全顛覆我們對「自我」與「個性」既有的認知,而且發現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封面上的這三句話,它們直接寫出我們該做的三件事:
「與其發現自我,不如創造自我。」
「不只成為自己,更要超越自己。」
「人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願意改變,才能成就『最好的我』。」
像佛洛伊德其中一個重要理論,指出童年對一個人具有決定性的終身影響,書裡也列出後來一些研究都發現並非如此,有影響但是沒那麼大,而且也不是不能改變。
這真的是一個好消息!這幾年很多暢銷書都在談童年的傷,突然之間,好像天下盡是「不是的父母」,把自己後來過得不好全推給成長過程。但是人格心理學家茱莉·史派特西說:
「對於一個50歲的人來說,過去2年發生的事,比起幾十年前小時候的事,對於性格更具影響。」
看來童年悲慘,不必然一生都慘,反而是現在過得好,未來比較能過得好。尤其是負面的事會發揮「時近效應」,時間越近越深刻;至於快樂的記憶,則常出現在年輕階段。
所以不管你出生的那一刻是個什麼樣的我,這輩子你都能夠不斷演出不同的我,而選擇退化版的我,或是進化版的我,主導權全握在自己的手裡!與其不斷探索,去尋找一個不復存在的自我,還不如創造一個滿意的自我。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尋找 認同 在 馬它mata x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轉眼間居然已經回到桃園,沒有每週五晚上收拾著行李,週末到處奔走,平日在正常上班的日常
這兩個月真的挺不容易,卻也覺得收穫比想像中大的太多,收集故事的路程,才讓我明白這世界上有更多風景,也有更多事物、精神可以去學習,最後還是很感謝當初有想用影像的方式記錄,未來可以好好回味這段大冒險!也希望大家喜歡這支影片跟我們的Podcast節目🌝
★收聽Podcast第三季節目!各大平台搜尋 👉馬它 in the HOUSE
【節目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user/matainthehouse/platforms
🇹🇼S3EP#5.5|在台東被怪人騷擾:掀開簾子、說慌抓包、住青旅請注意!feat.武陵短褲好夥伴張丁
🇹🇼S3EP#6|獨立書店≠台獨+書店:獨立書店的經營模式、試試海權思考、土地認同到底是什麼? feat. 見書店老闆阿樺
🇹🇼S3EP#7|24小時捍衛海洋!援救擱淺鯨豚、鱟與賣放生、海保員日常、違法捕獵最常見? feat.海保巡察員林文琪小姐🇹🇼S3EP#1|畢業季,一起尋找大台北沒有的臺灣風景
生活了22年,才發現從未好好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但在這個快速的時代,又該如何認識這片土地?
馬它 in the HOUSE 第三季 《 細說臺灣 》由馬它和99聯手製作,真正踏入職場前,兩人決定帶著麥克風走訪臺灣各縣市,專訪那些對本土記憶、臺灣文化深感共鳴、有故事的人們,透過聲音,將這些都市無法觸及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
………………………
觀看我的更多不同影片 :
▌Double實習日記全系列 : https://reurl.cc/7oY3M5
▌社群教室全系列 : https://reurl.cc/6lXDLr
▌穿搭大補帖 : https://reurl.cc/XkxlEe
▌每月愛用品分享 : https://reurl.cc/GrgbAG
▌馬它老師的美妝教室 : https://reurl.cc/R1Rbyg
▌大學生vlog日常 : https://reurl.cc/0OkxZx
★2019回顧影片
20歲是「必須」迷惘的年紀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eeSb...
★2020回顧影片
21歲,明白「放棄」有時也是種好選擇 | 馬它mata x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5QV...
………………………
◆ 如果想看更多關於我的食物 / 穿搭 / 旅遊 /日常分享,可以到下方連結
◆ 個人IG : 👉 matamata.chan.92
◆ 食物IG : 👉 Food_map_camel
◆ FB粉絲專頁 :👉 https://reurl.cc/e5v12x
◆ Popdaily創作者計畫👉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28032
………………………
喜歡我這支影片的話,記得按讚和分享給你所有的朋友
也可以去我的IG看看關於我的更多分享
記得訂閱我的頻道呦d(`・∀・)b
#基隆VLOG#台南VLOG#屏東VLOG
尋找 認同 在 台客劇場 TKstor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斷食 #生酮飲食 #糖尿病
本影片內容為與家醫科李思賢醫師討論分享,若想嘗試斷食,請先詢問醫療與營養專業人士。
李醫師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dr.neillee/
------------------------------
本集贊助:【聯邦銀行 綠卡】
*電動汽機車充換電10%回饋
*共享汽機車10%回饋
*蔬食餐廳/生機超市10%回饋
*生活代扣繳0.5%回饋無上限
活動詳情:https://card.ubot.com.tw/ECARD/ACTIVITY/2021GreenCard/
立即申辦:https://card.ubot.com.tw/eCard/dspCardOnLineApply.aspx?GID=64&IDE=A&strID=2008060014&PJN=HLF&UTC=TKstory
謹慎理財信用至上
• 循環信用利率5%~15%;循環利率之基準日為104年9月1日
• 預借現金手續費為預借金額x3.5%+100元
• 詳細活動內容及相關費率請洽聯邦銀行信用卡網站https://card.ubot.com.tw
------------------------------
➡請「加入」台客劇場會員,支持我們創作並記錄更多值得被看見的人事物💪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ghPiQIi_uyjF1YHKj-FhGw/join
台客帶你一起體驗! Carpe the hell out of this Diem!!!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實驗,不管成功失敗,對或錯,總是想帶來美好的改變...
Enlightening points of view about culture, consumerism, social issues and well-being. We are proud to be Taiwanese.
➡看更多
📷#這位台客 https://reurl.cc/NXkMWx
📷#台客環保 https://reurl.cc/5o6xjG
📷#台客社會觀察系列 https://reurl.cc/nn93a8
📷#台客生活實驗 https://reurl.cc/MA84MW
Director:Al K Lin 林冠廷導演
Producer: Azuma Chang 東風 製作
-----------------------------------------------------------------------------------
商業合作請洽 taikestory@gmail.com
-----------------------------------------------------------------------------------
台客劇場 IG & FB:
▶ https://www.instagram.com/taikestory/
▶ https://www.facebook.com/taikestory/
台客劇場也正在尋找更多有故事的台客🔎
歡迎加入「這位台客」FB社團跟我們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kestory
尋找 認同 在 Hosea Ho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被追趕的我們期望游至彼岸。
空間的昇華、個體的超載、不斷突破後達到的進化。
或是藏躲至黑空間、蒙著眼、小憩片刻,久而久之會遺忘廣大的草原及遼闊的天空。
害怕被操控、不願服從但力不從心。
或許,他/她也該回歸搖籃,成鋼絲鐵線般的傀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名 Song Title|傀儡搖籃曲 (Puppet Lullaby)
藝人 Artist|Hosea
作詞人 Lyrics|Hosea
作曲人 Composition|Hosea
製作人 Producer|arkn
聯合製作 Co-Producer丨Sam Hwang
編曲人 Arrangement|arkn, Sam Hwang
配唱師 Vocal Production|arkn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arkn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Spotlight X Studio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Sean M. Sinclair 宋星凱
混音工作室 Mixing Studio|這家錄音室 Resident Studios
母帶後製 Mastering Engineer|Derek Snyder
母帶後製工作室 Mastering Studio|Polygon Mastering
製作 Production|沙西米影像有限公司
監製 Executive Producer|一盞 EthanYIJAN
導演 Director|張佑任 Yoren
製片 Producer|王姿元 Wang Tzu Yuan
製片助理 P.A.|王新年Xinnian Wang
製片廠務 P.A.|周昀佑(阿三)Lgthree
攝影 D.O.P.|宋秉諭(孤單山姆)Sam Lonely
跟焦師 Focus Puller|王奕儒 Yi Ru Wang
攝影助理 Assistant Camera|林昭汝(藍藍)Blue
攝影器材 Photographic Equipment|王奕儒
燈光 Gaffer|宋秉諭(河馬) Hippo Sung
燈光助理Gaffer Best Boy|許文耀 Xu, Wen-Yao
燈光助理 Gaffer Best Boy|周陳斌 Chou, Chen-Pin
燈光器材 Light Equipment|貞寶影業、仙人掌影業
美術 Art Director|傅沁玲 Chin Fu
美術廠務 Art Assistant|曾華健 Bubble Tzeng
平面攝影師|尹崇懿 Yin Chong Yi
彩妝Makeup|Alice Liang
髮型 Hair|Po Tsang Ho
造型 Stylist|Roi 若伊
剪接 Editor|張佑任 Yoren
調光 Colorist|張佑任 Yoren
後期導演 Post-Production Co-ordinator|曾浚瑞 Reh
動畫製作 3D |曾浚瑞 Reh
合成製作 VFX|張佑任 Yoren / 曾浚瑞 Reh
字卡設計 Graphic Designer|蘇彥竹 Andrew Su
場地協力 Venue Provided|你我實景攝影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詞:
Verse 1
I think I gotta go
鋼絲鐵線等著我
陡峭的山坡
今晚倒影顯的比昨晚多
And then I realized
再多努力 徇私舞弊
保持清醒 顯得滑稽
增添腐劑 醜陋身軀覆蓋一件霞衣
傀儡的誕生
等著這場沒意義戰爭結束
現實裡的探測
暴風雨的歡樂
趕著 忐忑 記憶萌起如新
有著逃兵 膽戰心驚 如今只能當心
這個社會太多菁英 就像浮雲 且不忘顧我門鈴
豎起耳朵仔細聆聽 戰戰兢兢 各個精兵綴片四面八方
平民不能觸碰神仙的意境
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
you know what I mean
Hook:
Harmony sing along the melody
(I think I gotta go)
Verse 2
這個感覺
所有事物擱置
顛倒日夜
And I’m still feel so lonely
怎麼辦 我的範 擱著腕
我的善 但
他們正在看
How am I supposed to be the better one
我把注定的鐵線扯斷 woo
晨曦渴盼 woo 再更加更加叛逆點 woo
自信加點酒 woo
所謂的孤獨就是無數黑暗充斥
再昇華一個次元也抵擋不住
這個攻勢 yah
成功的方程式 yah
選擇順從避開就能夠被黑暗吞噬 yah
他們告訴我要再檢點些
我只想眾人遠點些
順從 認同 困籠 旋轉了好幾遍
在沼澤尋找刀光劍影
石柱旁看到希望遍地
開頭似乎沒我想像中的絢麗
間隙中的窺探是我唯一救贖
Hook:
Harmony sing along the melody
(I think I gotta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