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很好吃耶!」
最近動保議題熱議,想起那次埋在心底的恐怖親身經歷。鬼故事般毛骨悚然,適逢鬼月,和大家分享。沒有很長,3千字。
今年上半年的某日,和幾位朋友到苗栗一位友人的私人莊園作客。管家阿姨(或許應該稱大媽?),煮了簡單的午飯,和大家一起用餐。席間大家閒話家常,身為苗栗銅鑼鄉當地人的阿姨,從午餐的臘肉,聊到她們那邊的居民都會打野味的日常生活。
田裡的、山區的、路邊的田鼠或小型哺乳類,都會打來吃。有時候也會抓到蛇,把蛇剝皮,吃內臟、蛇肉、喝蛇血、泡酒。小朋友下課了,就揪同學一起來吃。下午或晚上大家也會串門子烤肉,感覺整個村子,整個社區鄉里就是這樣愜意的日常。阿姨講的起勁。
我就順勢問一下關於社會禁忌的話題:「那你們會吃貓咪和「香肉」(狗肉)嗎?」
「吃啊,為什麼不吃?」阿姨秒回。然後描述一些吃貓狗的料理細節。這邊我已經有點出神了,因為腦中正在醞釀下一個問題。其實我真正好奇的不是貓狗,只是怕問地太直接,不知道對苗栗人來說會不會冒犯、覺得有成見、偏見、污辱當地人?不過,經過了阿姨熱心介紹貓狗料理的過度性話題潤飾,也差不多可以很順的接上正題…
「那…你們會吃石虎嗎?」
「石虎很好吃耶!」阿姨又是秒回。
這時候,席間友人們包含我,看似平靜的聽阿姨敘述。但內心就像漫畫分鏡那樣,低頭吃飯裝沒事,但眼睛睜的大大的滿臉汗珠。好像美國驚悚殺人魔情節,意外發現兇手是誰,又像是惡靈古堡的里昂來到奇怪的村莊,突然發現村民怪怪的…
「石虎很好吃耶!」這句話實在太震驚了!不只是描述的事件本身,而是阿姨在說這件事的時候,是那麼的輕鬆自然,好像一個圍著圍裙的大媽,端出一盤烤雞,說著「烤雞好吃唷~」那樣的稀鬆平常。
阿姨一邊述說料理石虎要用什麼漿料、吃起來像什麼肉,但我記不得了,太可怕了。
更驚悚的是阿姨他們吃石虎的心態:獵到石虎的時候,是很爽的,是值得慶祝的,會把村子認識的都找來,阿姨說:「因為石虎是稀有、珍貴的」。所以他們根本就知道石虎是稀有的保育類,而不是因為好不好吃。
這並非個案,對某些人來說已經是普通的飲食文化了。(後面會附上網路新聞資料)銅鑼鄉,也不是很偏僻深山的地區,查了一下地圖,大概也算是有個規模的鄉鎮吧。參與這樣飲食文化的居民,究竟有多少人呢?據阿姨說,他們打野味使用的工具是獵槍和捕獸夾。但捕獸夾不是已經被動保法禁止使用了嗎?不過,都吃石虎了,違法使用捕獸夾也不意外了吧?
村民們打到石虎,就開揪,開酒,老幼婦孺都來吃,石虎是一種食材,一種分享、榮耀。更可說是一種「炫耀」。阿姨確實用了這個詞彙。
想起之前去帛琉,當地一個中國人餐廳,也是有賣野味「水果蝙蝠湯」之類的,就有華人客人向老闆詢問,是否有賣帛琉國寶魚「蘇眉魚」。庫存還真的有!不一會就端上桌了。點餐的客人,心態就跟那些吃石虎的一樣,就是炫耀。拿起相機拍照,一臉滿足的樣子。你幾乎可以看到,那些人回國之後,跟親友炫耀他吃了珍奇異獸時的得意嘴臉。
不想給人貼上特定族群或地名的標籤。但是就阿姨的自白看來,銅鑼鄉有人吃石虎,可說是公開的祕密,甚至某些當地人心中連祕密都不算,是可以分享給外人聽的故事。更可怕的是,有石虎可以吃的時候,苗栗銅鑼當地的民代鄉代,還常常負責主揪!
席間,我依稀想起以前也看過苗栗有政府官員反石虎,甚至吃石虎的新聞。且好像不是個案。於是拿出手機搜尋「苗栗 吃石虎」,果然就搜尋到一堆新聞標題:
環評大會鄉代:品嚐石虎來找我!全場譁然
「石虎多到可拿來打牙祭」 銅鑼鄉鄉代為失言道歉
「石虎可以吃」遭批!苗栗鄉代改口:玩笑話
挺三義外環道鄉代:石虎多得很,當地人拿來打牙祭!
這些新聞日期落在2014年4月16-17日,地點就是這位阿姨的家鄉銅鑼鄉。
「交通部與苗栗縣(劉政鴻)政府主導開發台13線三義外環道闢建,因穿越台灣特有貓科動物石虎的棲息地引爆強烈抗議,環評會上銅鑼鄉代會副主席林九台在會議上語出驚人,他說苗栗的石虎和野狗一樣多,當地人拿來打牙祭用的,如果要品嚐石虎滋味可以找他,引發全場譁然」
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8條,吃石虎,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罰金。那些中國黨籍的鄉代,除了口頭表示失言,說是玩笑話,當然一如往常的不用負任何政治和法律責任,就安全下庄。
2014年那時候看到這樣的新聞,就像聽到台灣有邪教吃小朋友一樣不可思議。當年反對環評的銅鑼鄉代會副主席林九台,說吃石虎可以找他,真的是玩笑話嗎?代理石虎大餐的民代,只有他一人嗎?回到2021年的當天,我在餐桌爬文,對照銅鑼阿姨口述現今的日常。彷彿什麼都沒改變。
近十年來,台灣瀕臨絕種動物石虎,路殺數量122隻
資料來源: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石虎路殺數量統計)
苗栗縣 83
臺中市 14
彰化縣 2
南投縣 23
其他縣市為「零」
全都是中國黨長年執政的縣市,並幾乎集中在苗栗。
石虎不但是保育類,又超可愛,社會輿論的容忍度(或者該說漠視度)怎麼會這麼高?依照近幾年的民眾對監督執政黨(限中央,不含地方)的責任標準,只要發生一兩起石虎路殺,輿論就該要炎上了。路殺5隻,就該有主管單位高層要下台了不是嗎?
苗栗那些中國黨鄉代民代,選擇了開發,把石虎視為擋路石,覺得吃光最好的心態。可是比村民為了炫耀和虛榮心,更加可惡。環境與經濟勢必需要找到平衡點,那苗栗這些年來除了負債快七百億,有什麼說的出來建設?有誰這些事負上政治責任?民眾對這些事有什麼記憶?
前鎮子在吵保護藻礁反天然氣電廠的時候,一堆中國黨陣營的政客和網路聲援者衡空出世。我就一直想起「石虎很好吃」的事。如果連藻礁,都一夕之間,有那麼多人要來聲援。那更有靈性更可愛動人的石虎,怎麼會任由苗栗的官僚陋習帶頭踐踏殘殺,輿論是船過水無痕?
大家都知道,主流中間選民對議題的情緒性關注和淺碟,非常容易受媒體操弄。那麼,一直以來主流媒體是掌握在什麼陣營的手上呢?
和這幾天的中國狂犬病疫區走私品種貓事件一樣,藻礁公投也是徹頭徹尾的假議題,容我趁今天再講一次基本重點:2018年,沙包黨的燃氣方案,已經迴避兩個最主要的潮間帶,開發面積為馬政府的十分之一,且那十分之一,是使用馬政府任內已經開發的土地。等於三接燃氣站在民進黨任內,開發的藻礁面積是「零」。但是反對者仍不滿意。2021年五月,沙包黨再退讓的方案是,退到海外五公里,等於幾乎完全退出「潛在、可能」的藻礁生態區了。這樣的外推方案,要再增加150億經費,延遲三年完工。這不論在環保或在經濟民生上,都是為了安撫民眾情緒的作為。根本反專業。但這就是民主政治,不要把這些愚蠢的決策,又再一次怪給順從民意者。什麼叫做巨嬰政治?就是只會拉屎又不負責清。這不叫民主,民主是人民為自己作主,作主就是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針對公眾議題罵一罵,就叫關心社會關心政治。
連藻礁的保護,做到上述那樣,還要被罵是環境殺手,連署立案順利通過,年底要和減碳能源轉型(也就是平日大眾最關心的產經民生議題)的取捨,做對決公投了。這藻礁在大眾心中的份量,不是普通的重要啊!
石虎議題呢?保護石虎的公投在哪?罵苗栗縣長和民代是石虎殺手,滾下台負責的聲音在哪?「水泥石虎公園」聽過嗎?2018年的事而已。
苗栗花了八千萬前瞻計劃的經費,在佔地五公頃的生態溼地,蓋了一片水泥公園(還非常醜!),摧毀石虎和其他原生動物的棲息地來「復育石虎」。
砸8千萬把苗栗石虎家變公園 專家PO千字文+衛星照狠打臉
2018年12月23日
石虎保育》苗栗石虎公園成為生態墳場(連結整理在留言)
很多議題,拿出來比較一下,就知道滿嘴公平正義的輿論,其實多是失衡和不理智。本月21日查獲中國走私品種貓等後續,引起的社會輿論轟炸,因為連總統都親自出來「安撫社會情緒」。再過幾天。誰會記得這些日子,記得急著跳出來做政治鬥爭的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嘴臉?誰還記得那些議題在罵什麼?一日政治迷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要嘛偽善刷聲量,要嘛幫倒忙。
不只是動保,任何議題都是。政治議題非我們多數人本業,大家都在學習的路上,10年、20年前學生時代的你,看一個議題,跟現在的看法,如果還是一樣,那是你沒有成長,還是政治太簡單?
就像以前,我也覺得安樂死很殘忍,幻想如果能推動零安樂死,世界該有多美好。現實是,零安樂死其配套代價是否為公眾可以承擔?結果推行了漂亮的口號,後續衍生骨牌效應,卻是把更多動物推向無間地獄。這就是當初都沒有想到的殘酷現實。
民主政治遠比獨裁複雜,因為人民要自己作主,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人民如果不好好做功課,了解自己在堅持的政策,經歷史不斷證明,往往在做劣幣驅逐良幣的蠢事。永遠是在幫媒體聲量高的一方在推動他們的政治利益而已。
查獲中國狂犬病疫區走私名種貓事件,至今過了4天。也差不多沒有人再討論了。雖然只過了4天,也產生很多很精彩的論述,晚點陸續整理在留言,大家真的有心要解決問題,就多爬文,多做功課,多學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娛樂八卦 #狂舞派3 #拆彈專家2 #劉德華Yes爸 #SmartTravel #好爸爸面相 #初七戲院重開 #即日售票 #初七人日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同貓貓阿Cash,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
小承氣湯禁忌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於紀錄片《明天之前》的拍攝最棒的事之一
就是我能與思想開放的夥伴同行
他們勇於挑戰並肩負著為這個世界紀錄點什麼的使命
常常
我會擔心跟不上他們的腳步
下面這篇是導演朱凌卿為《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寫的序(他還有另外一個為人熟知的作品是《十三邀》)
看完會明白
為什麼我總是為了能得到這份工作充滿感恩
光是能與有趣有想法的人一起同行
就值得走這麼一趟
更別提
跟他外景的時候
對「吃好飯喝好酒」這件事和我有多契合🤤
【對抗封閉的唯一辦法】
《明天之前》製片人/中方導演 朱凌卿 推薦《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
「你可能,要當爸爸了。」
剛吃完早飯,我接到了太太從北京打來的電話。
一點激動,更一片茫然中,我看到了寶儀——二O一八年四月七日,阿姆斯特丹,我們即將出發,拍攝《明天之前》系列的第一個人物:死亡醫生菲力浦。
「恭喜你哦!」她有點大聲地叫道。(我顯然是藏不住祕密的人,被覺察到神色異樣就只能和盤托出)
「好大的責任,但又是未知的旅程呢。」
拍攝《明天之前》這個系列,本身也是個未知的旅程;更確切地說,是努力起跑,也不確定能夠到的「挑戰」。作為出品方,我們的初衷,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判斷,即「世界需要共同面對的議題,不能缺少華人的聲音」。而坦白說,向外看,關心整個人類命運之類的宏大選題,並不是我們這個陸地民族,過去一、兩百年,熟悉的思考。
中小型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巨大的投資、不明的商業回報、與外國團隊的磨合、不同國家的拍攝禁忌,連續幾周早上可能吃不到白粥油條……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有某種安心:再陌生的故事,載體也都是人,而我們擁有和陌生人開始一場對話的最佳人選。
作為主持人,寶儀有罕見的共情能力,同理心,又能準確適當地進行表達。在過往多年的合作中,這一點我們非常確認——無數次,監視器前,眾人看著她採訪片段,暗暗發出的「真好啊」「太對了」「不愧是她」或者「幸好是寶儀來採訪」便是證明。
於是,在接下來的半年多時間裡,我們橫跨三個大洲,密集地見到了各類人:有人求速死、有人求永生;有人拿槍驅趕不幸的同類、有人以身犯險,幫助弱勢的鄰人;有許多的科學家,以及,更多的「科學怪人」。而作為整個專案的「矛」與「錨」,寶儀投身其中,與他/她們展開接觸、對話、探討,爭論;莞爾、捧腹、疑惑、焦慮、憤怒,溫柔……出現在鏡頭中的彼此臉上。不一定每次都是贊同,但總有比以往更進一步的理解,被達成。
「真該把這個經歷寫下來啊!」已不太記得,這個提議,最初何時出現在團隊的對話中。也許是愛爾蘭鄉間,寶儀見過協助妻子自殺的湯姆•柯倫,與他相擁而泣之後的,那個微風的夜晚?也許是加州某單身公寓外,寶儀被毫不掩飾的男性沙文主義受訪者,氣到差點奪門而出的,那個令人煩躁的午間?總之,在拍攝的推進中,這個想法被不斷的提及。
應該是在臨近殺青的一次工作晚餐中,這個想法被正式確定,和當晚的鐵板煎波伏龍芝士一樣,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系列結束後,我在北京常去的外國超商,很容易地找到了波伏龍芝士,三不五時,總能重溫那天的豐腴口感。
而寶儀承諾的書,終於,即將出版。
閱讀它——即使作為深度參與過全程的人——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重現:異於畫面,文字本身自有其邏輯和節奏;閱讀它,明確了我在拍攝時就有的,某種感受。除了同理心,共情力,準確適當的表達,寶儀在這趟並不絕對順遂的旅程中,越來越展現出的一種態度和實踐,一種非常重要的態度和實踐,一種已經影響著我的態度和實踐。
在女兒花花一歲多,開始對樂音展現出興趣的時候,作為她「受過大學教育,有一定鑒賞能力和審美品位」的爸爸,我精心挑選了一系列名曲:由巴赫、德布西、蕭邦的傑作組成,得來的,卻是不怎麼熱烈的回應。在那個時刻,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明天之前》拍攝之中,寶儀在見過某個嘉賓後的感歎:
「這提醒我,不能用自己的經驗和好惡,揣度別人的態度和立場……」
對啊,即使是作為爸爸也不能。
那什麼是我應該做的呢?我不知道怎麼辦,但我知道大體的方向,像曾寶儀小姐在《明天之前》系列拍攝中展現的那樣:
開放的心態,同時,要勇敢。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進入二O二O,進口的波伏龍芝士,即使在北京,也不再好找到。而此時此刻,寶儀的這本書,在我看來,有了某些更重要的意義,它提醒我們:
在這個物理上受到限制的時刻,我們仍然要選擇走出去,選擇真正進入他人的故事,理解他人的經驗,找到和其他人類的真實連接,這是對抗封閉的唯一辦法。
在這個看似無數選擇,宣揚(在我看來很有必要加一個「假」字)個性的時代,我們仍然要選擇充盈自己。正視自己的好奇、熱愛,局限乃至恐懼,對它們進行擴充、探索、質疑、挑戰……這是作為「人」獨特而絕不能放棄的幸福。
二O二一年五月五日
-
本文摘自《#一期一會的生命禮物》
作者: 曾寶儀 Bowie
博客來:https://is.gd/yrxgt3
誠品線上:https://is.gd/kgFdHx
金石堂網路:https://is.gd/NCVIk0
晨星網路:https://is.gd/Zgs6QO
小承氣湯禁忌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陣子為了宣傳新書上了很多節目談月經觀念,其中最常被問到的一題就是該如何和初經來的女兒解釋生理週期。這次新書講座邀請到長期投入月經教育的小紅帽創辦人林薇和凱娜棉條創辦人凡妮莎聊月經大小事,又讓我對這一題有了更深的體悟。
和大部分的女孩一樣,我的月經觀念主要來自家中女性的長輩。姑姑認為月經只要有來即可,不用喝四物或紅豆湯,沒有特殊禁忌也無需保養,唯獨要注意月經來潮後,和男生在一起時就要注意了!可是要「注意」什麼,她卻避而不談。甚至是這幾年和她聊天時,她還坦承在我結婚前她總是會注意我每個月是否有來,擔心我未婚懷孕。
另外她也提前指導我如何使用衛生棉,我還記得她當時講了一句話「現在女生好幸福選擇比較多,還有翅膀,不會滑來滑去」,同時也叮嚀我經期時不可穿白褲子,衛生棉要收在小包包裡,丟棄時要包好不能讓其他人看到血。總之,月經、經血、衛生棉, 通通遮起來就對了!
雖然聽起來有點麻煩,不過我倒是一點都不排斥初經的到來。主要是因為
國小時最好的朋友初經比我早來半年。還記得當時她有點神秘的和我說「好朋友來雖然有一點痛,但表示我是大人了!」因此在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會注意內褲有沒有血跡,期盼自己和好朋友一起長大,是同一國的人!
回想起來很不可思議,這些觀念知識和想法都不是來自老師或校護。如果原生家庭沒有資源教導,那孩子們該怎麼辦呢?
或許這也是為何林薇在校園推廣月經教育時,會遇到一些令人震驚又沮喪的事。好比小男生舉手抗議表示聽月經的事情會影響男子氣概,小女生認為下面會流血是自己沒用了,有子宮的人比較低等。深入對談後才發現這些觀念都來自於家中重男輕女的長輩。相反的,也有女校的男老師很感謝地和她說「感謝有小紅帽,他長這麼大好不容易機會好好懂月經。」
這些經驗都讓林薇更堅信,向下紮根做好月經教育極為重要,影響的面向也很廣。
回過頭來回答,如果我有女兒,我會怎麼和她聊月經呢?
首先我會告訴她月經開始代表妳可以懷孕,但不代表妳要使用這項功能。初經來的時間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的月經也都是獨一無二,長短不同、間隔不同、血的顏色從深到淺都有可能,不表示妳是異常或做錯任何事。我們無法控制它來多來少,因此經血外漏是理所當然毫不羞恥的事。媽媽工作到忘我時,也曾外漏到辦公椅上!
關於生理用品的選擇,我也不會告訴她只有衛生棉這個選項,月亮褲、棉條、月亮杯我都會一系列的和她分享,讓她根據量的多寡,上手程度彈性選擇。
這也讓我想到,父母一開始的觀念建立極為重要。在座談會上,凡妮莎也分享到過去媽媽曾強調已婚女性才能使用棉條,「下面的東西」很珍貴,要小心呵護留給先生,即便長大後理解到沒有性經驗的女性也可放心使用棉條,她仍花了一番力氣突破心魔,擺脫做錯事的陰影。甚至在她日後推廣棉條時,媽媽竟無奈表示「你這樣豈不是讓台灣的處女越來越少!」因此我更敬佩她所做的一切,不僅是推廣棉條,而是藉由多元的生理用品找回女性對身體的掌控權。
我們也都認同,月經的教育與討論不需侷限於女性長輩,應該和長牙長高一樣被視為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分性別,所有家人都可以自然地跟小孩討論。月經教育就是性教育的開端,一旦你的孩子可以不隱諱地與你聊經血、經痛,月經,未來也比較可能和你公開地討論戀愛、性行為。就讓我們大方地討論月經和各種生理用品,不要再用一句「那個來,要小心要注意要保護好」來含糊帶過啦!
’#無框身體買了嗎
小承氣湯禁忌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娛樂八卦 #狂舞派3 #拆彈專家2 #劉德華Yes爸 #SmartTravel #好爸爸面相 #初七戲院重開 #即日售票 #初七人日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同貓貓阿Cash,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劉德華回顧2020只得一件高興事 自認Yes爸都頂唔順要責罵囡囡
劉德華、劉青雲主演的《拆彈專家2》,經過武漢肺炎疫情洗禮,終於等到戲院重開同觀眾見面。華仔早前於九龍灣接受訪問,他形容去年的工作檔期像消失了一樣,有3部戲及2個演唱會取消,唯一值得高興的是意外多了親子時間,但亦多了責罵女兒。
對於《拆彈2》要挺着疫巿上映,華仔說:「順住個情況大家努力,亦冇得諗,大家都唔知將來會點,只好大家小心啲、樂觀啲。賣票會有管制,上映時可能疫情會有啲唔同情況出現,我諗老闆都係諗蝕住做,冇得控制。」對於本年的工作計劃,華仔說:「亂晒啦!好似2020年嘅檔期全年冇咗,舊年喺上海拍完《人潮洶湧》,之後所有戲都冇開,有3部戲2個演唱會都停咗,今年尾會開番一部戲。為咗樂觀、審慎,我哋照計劃未來一年半的工作,照計劃有演唱會。過去未開嘅新戲就解散咗劇組,暫時呢兩年我冇自己投資電影,為吸引投資者,自己公司都只係投資5%。」
繼2002的《嚦咕嚦咕新年財》後再度與劉青雲合作,華仔表示相隔十多年間,其實中間有邀請過青雲合作,他說:「有一次要求佢客串我部戲,有一日好特定嘅日子想佢嚟,但係佢拍緊戲嚟唔到,一路想同佢合作,今次搵佢覺得有少少壓力,咁多年冇一齊演戲,擔心唔係好配合,但係我覺得青雲真係一個好好嘅演員,之前我哋有對稿,大家講晒與身邊人嘅關係,好似一齊生活一次一樣,拍出來很有默契,感覺特別能打動人。」
閉關變懶再增磅
因疫情而閉關,華仔笑指主要工作變成增肥,他說:「我真係肥咗,食嘢密咗,運動越來越懶。以前5點拍完戲返屋企即刻做運動,夜晚8點食完飯瞓覺,而家成日喺屋企,諗住晏啲先做,反而懶咗。」他承認今年多了親子時間,由農曆新年開始返太太家鄉馬來西亞,因為疫情停工留至4月才返香港,整段時間陪伴女兒劉向蕙網上學習,華仔說:「無端端好似重新再讀書咁,其實以前都多(親子時間),但唔係我哋教佢做功課,多咗做功課時間。」華仔笑指正確來說並不是親子,而是增加責罵女兒的機會,華仔笑言陪讀書會忍不住口指罵女兒:「有冇搞錯,你咁都唔識!」對於華仔是惡爸爸還是「Yes,爹哋」,華仔回應:「我係『Yes,爹哋』,但係都頂唔住,好多父母都明白我嘅心態,係一個考驗,而家脾氣好過以前。」至於向蕙會否高興獲爸爸多了時間陪伴,華仔說:「我返去問吓佢先,應該開心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