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戲 #返校、#還願 成為哈佛大學館藏】
「返校 - Detention」及「還願 - Devotion」的公司於面書宣布,兩款遊戲將被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收藏,供在校師生出於教學目的使用。
返校為何會被拍成電影? 解嚴後談及白色恐怖的影視作品還有哪些?當導演也是玩家,他如何提升電影的格局? http://bit.ly/2loCulc
#同場加映:一張「小熊維尼符」帶來的情緒風暴,除了讓《還願》一度變成「還錢」,還對台灣、甚至各國有意進軍中國市場的遊戲業有甚麼影響?http://bit.ly/2VB71Zn
============================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
加入會員 ➤ http://bit.ly/2wVfM6g
邀請好友 ➤http://bit.ly/2Py4P6W
#端傳媒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必追台劇大完結!快來看3大劇情線如何收尾! 🔥校長密謀已久?學姊告密成性?張老師用心良苦? 🔥30年前後事件重演,一切都圍繞在3個主題上!體制、真相、與自由的真正意義,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返校》的影集版在這週迎來了第八集的完結篇,也在觀眾的一片好評中畫下了句點。有玩過遊戲的觀眾應該都對原作中那種...
「小熊維尼恐怖電影」的推薦目錄:
小熊維尼恐怖電影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小熊維尼恐怖電影 在 DJ NINJ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其實說到中國遊戲的議題,彥編比起玩家感覺的恐怖和逼切性更加大,正因為自己本職是遊戲開發者,喜歡「遊戲」的存在本身作為玩家還是開發者的角度去看,才會更加理解當中的嚴重性甚至延伸問題。
而不管遊戲轉為日語,到日本開公司,聘請畫師它們的插畫再好,就算它們的遊戲再好骨子裡還是中共用資金去投資與贊助的遊戲是個不爭的事實。
有人覺得ACG就是ACG,區區一個遊戲哪來這麼多的陰謀論,正因為出於有這類人的想法,電腦病毒與防毒軟件這一「系列」才會出現。
(至於為甚麼我要說是「系列」,作為開發者不打算直接說理由,而是希望各位要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年紀的讀者自行思考)
但你永遠不會知道APP有沒有的後門,官方的程式還是會有病毒的先例是多不勝數。
到頭來中國共產黨是在利用別人的次文化進行文化侵略而已,如果大家單純在意妹子萌不萌,世界早已和平甚至互相理解,但有人利用自己這種心態的時候還為利用自己的人護航才是最讓人心寒。
而「不應把ACG與政治掛勾」這是我聽過最大的笑話,甚至有台灣網民名言因為「日本政治冷感」「不會鬧事」「你們當初不要改圖就沒那麼多事」美化自己的無知甚至行為,簡直是堆「Code Geass系列」,「高達(鋼彈)系列」,「EVA」,「PSYCHO-PASS」這堆作品狠狠的給了好幾個耳光。南方四賤客快樂氰化物應該就直接哭暈在廁所。這是對日本的ACG市場,韓國電子經濟發展,歐美的遊戲開發給一個全面否定。(就算是我們開發的ADV【人生二周目】故事後期也會談到地區設定政府官商勾結或者治安問題)
而還願正正因為符的印上篆文「習近平小熊維尼」《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而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利用公司名義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嚴重違法行為的」,決定吊銷上海橘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你是說遊戲真的沒有與政治掛勾?
換對象美國日本把政客當作嘲諷對象真的有「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嚴重違法行為」?美國白宮在電影業於不同作品內被炸的次數鐵定多過我們工房整體年齡的總和,「Code Geass系列」的日本更是被稱為11區成為殖民地...他們的程度不是都比一張符還要過分嗎?為甚麼他們依然健在,反而還願就直接從整個業界消失了?
讓人毛骨悚然是「反正傷的不是我」的發言,更反指別人「反正你們都在笑地獄梗裝甚麼清高偽善」「所以你被輪姦了沒」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到底是腦袋少了幾根螺絲還是進了水才會說得出這些說話?...不好意思,這種行為是在看不出跟喪禮開香檳本質上有甚麼差別,已經是超越KY和沒常識的水平,就連我這邊的台灣宅友也會覺得這種行為非常輕度正常的人也不會做在丟台灣人臉的表現。
更惹笑是居然繼續用「情緒勒索」和「言論自由」再試圖合理化自己的言行,反之問題將責任問題推到在別人身上。
情緒勒索是出於「維繫與重要的人的關係,為了不想要自己被貶低、為了降低焦慮,會重複被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嚴格來說這哪裡也沒有情緒勒索,關於這個的文章我會放在下面延伸閱讀。
而「言論自由」被推舉的理由是因為「言論責任」,而責任的本身並不一定與法律掛勾,而是可以是因果論,在學校裡面說了些不文明不禮貌的發言是你的因(發言自由),但因為這樣而導致背同輩排擠是你的果(說話的責任)。
玩家以為事情繼續發酵會導致少前艦B甚至以為整個行業會被搞死,或許這樣做遊戲的確會有被封殺的可能性,而台灣人雖然的確隔在海外目前未有必要逼切性對香港的事著緊的,但老實說遊戲行業是會不會死,遊戲還是會有人玩,也依然會繼續有人在不同作品投資相關行業發展,對於商人遊戲「死」了,就會直接發行一個新遊戲取代,就算是不是中共還是一般的遊戲商人也是這個套路而已。
正當今天德國戰地記者Enno Lenze表示香港警察比起ISIS都還要恐怖的時候,而他就在你的對面海甚至隨時成為下一個目標的時候...居然還有人覺得妹子好舔比起一切都要重要?
對我們而言,若台灣在未來真的會與中共開戰,我希望的是台灣人會挺身而出,為自己為未來為台灣的而戰,而不是為來自中共的遊戲和妹子會不會被封殺跑去嗆為你們而戰的台灣人。
「就是因為有像你這樣惡劣的宅男,宅男才會被大家誤會」
還真的麼沒有想果到2019年我還要貼這張圖出來嗆人...
-彥編
延伸閱讀: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3074
言論自由:
https://zh.wikipedia.org/…/%E8%A8%80%E8%AB%96%E8%87%AA%E7%9…
小熊維尼恐怖電影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必追台劇大完結!快來看3大劇情線如何收尾!
🔥校長密謀已久?學姊告密成性?張老師用心良苦?
🔥30年前後事件重演,一切都圍繞在3個主題上!體制、真相、與自由的真正意義,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返校》的影集版在這週迎來了第八集的完結篇,也在觀眾的一片好評中畫下了句點。有玩過遊戲的觀眾應該都對原作中那種跟著方芮欣的腳步,一步步拼湊出真相的緊湊過程印象非常深刻。而我們非常喜歡在影集裡的最後幾集,劇組讓劉芸香被方芮欣附身時,靈魂被困在方芮欣的回憶裡的設定。在回憶裡,劉芸香就像是遊戲裡的玩家,被迫重溫著方芮欣的過去,然後在關鍵的時刻必須做出決定或是找出線索,否則就得要經歷無限的輪迴。而在最後兩集裡,30年前後的事件巧妙地結合而且前後呼應,追加的劇情線更是提升了影集的高度,替整個《返校》的IP做了完美的收尾。而這次影集版優秀的創新也讓不禁讓我們期待,日後是否還會有更多『返校宇宙』的相關內容呢?
在過去的8集裡,故事依照著劇中的3大劇情線分別發展著,不只揭露了『30年前的真相』以及『30年後的影響』,更藉由許多重複發生的事件對比了『30年間的變與不變』,探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來到了自由的年代,我們真的就自由了嗎?』
而今天的節目我們想要替這3大劇情線做個收尾,帶你看看這部不可多得優質國產影集所傳達的寶貴訊息!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的好作品喔!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返校
#Detention
#公視
小熊維尼恐怖電影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熱播影集接近尾聲,快來看大家最想知道答案的6大疑問!
🔥白國鋒怎麼不會老?他為什麼可以當那麼久的教官?
🔥影集是遊戲的壞結局?還有哪些遊戲彩蛋?翠華中學還有秘密?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返校》影集在Netflix首播後至今,一直穩坐收視排行榜,更是掀起了許多討論!這個源自三年前的同名遊戲IP,在影集版的重新詮釋之下,發展出了30年後的現代劇情線,並藉由對照原作中的各種情節來探討:『來到自由的年代,真的就自由了嗎?』!因為,即使沒有戒嚴時的種種限制,人們還是繼續承受著各種恐懼:不管是來自家庭、社會,未知的世界、過往的悔恨,甚至是自我欺騙,都使得我們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而這也就是影集版有別於原作的新意!
《返校》影集一共有八集,每週六晚上9點於公視主頻道和Netflix同步播出,並在隔天於公視+平台上架。目前已經播出6集。而原先超展開的學妹劇情線,在第六集裡又拉回到了遊戲IP的劇情主軸,讓我們感受到影集在嘗試創新的同時,不忘原作精神,更是誠意十足地埋下了滿滿的彩蛋!
所以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會從之前推出的『無雷前導解析』以及『3大劇情線解析』,整理觀眾留言,列出最多人關心的6大《返校》影集問題,相信這些解答都會讓你更能感受到製作團隊的用心喔!
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不同內容喔!
【影集版:前導解析】→ https://youtu.be/QcLSrWxc8_o
【返校影集版:3大劇情線解析】→ https://youtu.be/PFQO7-0v140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返校
#Detention
#公視
小熊維尼恐怖電影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影集版《返校》跟播到一半了,出現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轉折!
🔥3大劇情線最新進程解析!30年前到底怎麼了,竟然影響到30年後!
🔥沈華老師送的禮物,和當年張明暉的『白鹿玉佩』有何相關?魏仲庭程文亮叔侄情路竟然如出一轍?新影片一次告訴你!
改編自同名遊戲的台劇《返校》最近正如火如荼地播出,你是不是也迫不及待每週新的集數呢?這部影集一共有八集,每週六晚上9點會在公視主頻道與Netflix上播出兩集,並在隔日於公視+平台上架。
如同我們在上一支前導影片中提到的:《返校》影集不是改編自電影版故事、也不是電影版續集。是基於同個遊戲IP故事有不同的詮釋。也因此,影集版跳脫了原本的框架,採用了『雙時間線』的方式敘述了兩段時空的事件,分別是原作中1960年代的『讀書會事件』,以及30年後、也就是1999年發生的全新故事,並且環饒在三條主要劇情線上,分別是:『30年前的真相』、『30年後的影響』,以及『30年間的變與不變』。
目前該劇已經播完了一半,因此今天的節目我們想要整理前四集中這三條劇情線的發展。在繼續看下去之前請先訂閱頻道並且按下小鈴鐺,也歡迎到各大Podcast平台上搜尋『那些電影教我的事』,聽我們聊更多的《返校》影集喔!
【返校影集版:前導解析】→ https://youtu.be/QcLSrWxc8_o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KKBOX:https://bit.ly/3aJntQ8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返校
#Detention
#公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