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楊前署長,被你說對了,台灣的檢測技術,真的有外銷。
泰博新冠快篩檢測試劑獲外銷許可 股價勁揚
2020-11-05 10:22 經濟日報 / 記者嚴雅芳/台北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54/4990401
全球防疫幕後功臣 圓點核酸試劑外銷62國
2021/01/13 05:30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25205
尖端醫新冠試劑報喜! 取得歐盟CE標誌與完成註冊
2020-11-09 11:15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1850269
只要5分鐘就知結果的武肺炎快篩!撼衛生醫布局外銷
2020/11/06 15:27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344069
"有媒體在18日的疫情記者會詢問「為何採檢費用降不下來?」陳時中回應「我們比較準啊」。對此,楊志良暗酸,指揮中心沒有解釋台灣的篩檢到底是進口還是國產,如果是國產的,也像陳時中說的台灣的最精準,「那不是另外一個護國神山,搞不好比台積電還賺錢。」"
https://www.storm.mg/article/3406225
楊前署長,別丟臉了,台灣的生技產業之進步,遠遠超過你的想像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224448150286855&id=1099538423
香功堂主:「請問有聽說我們的核酸檢測比中國貴19倍,為什麼價格一直降不下來?」記者。
「我們比較準啊。」部長。
.
這幾天一直有新的本土病例出現,防疫記者會幾乎都由陳時中部長親自上陣。有些記者的提問聽起來讓人不太舒服,例如:為什麼部長生病可以先做採檢(部長已經生病多日,這些日子都是戴口罩開會)?採檢費用是誰出的?部長是不是有「特權」?我不知道記者為何要問這麼冷血的問題(每次開會每次重問一次)...
.
想要「特權」嗎?那你去前線打戰,不要躲在後面!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354609188018348&id=163151977164091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這樣還不生氣,修養太好了。
打馬悍將粉絲團:阿中今天記者會超帥,一一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阿中回答台灣採檢費用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83916
阿中回答醫院螺絲鬆
https://www.ftvnews.com.tw/news/detail/2021118W0070
阿中回答特權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83899
阿中回答是否該道歉
https://www.nownews.com/news/5167175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741021306005983&id=449884271786386
【回顧】
一「自費篩檢要7000元? 莊人祥:若有人覺得不值,我無話可說 | ETtoday新聞雲」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708917799248292&id=584986081641475
尖端醫 做 什麼 在 劉建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5/11)已經是台灣連續 29 天沒有武漢肺炎的本土確診案例,先感謝第一線防疫團隊與醫護們的辛苦守護!現在台灣已經進入相對安全的時候,我提了好幾項建議,希望衛福部可以謹慎考慮:
🔸防疫戰中的作為 都應該要慎思再公告
針對外籍商務人士,衛福部「擬」取消14天居家檢疫,改為監測觀察機制,是不是有這樣的規劃?衛福部說還沒有定論。這樣的消息出去,會讓世界各國有期待,像是之前說過N95部份出口,但是到了現在都還沒看到,會讓外界有期待又落空,希望衛福部以後可以更謹慎一點考慮之後再發布消息。
外籍商務人士的居家檢疫規劃可能要取消,希望是連配套都可以完成規劃後再來宣布,讓社會大眾可以放心。
🔸南韓展開「快篩試劑外交」,台灣能不能?
5月9日食藥署宣布要組「醫療器材國家隊」,統計至5月10日,有關武漢肺炎病毒的快篩檢測試劑,食藥署受理專案製造申請案9件,核准1件;專案輸入申請案67件,核准12件,本土產業比例偏低,希望政府全力輔導國內產業,加速「快篩試劑國家隊」。
「快篩試劑」這一塊,有媒體評論認為,原因在於沒有配合「緊急授權」條款,開通可讓核准流程由7個半月縮短為1個月的綠色通道,不必使用臨床檢體試驗,改用模擬檢體,不至於浪費時間。
既然國內廠商能力足夠,願意做,我們當然歡迎,食藥署也要簡化流程,把品質顧好,國內廠商與媒體已經有質疑,衛福部就應該要具體解釋清楚。
不只快篩試劑,還有疫苗,政府已經投入預算要加快疫苗研發,希望衛福部要再加把勁,與國際尖端醫療科技搶快,台灣會有什麼樣的優勢、會遇到什麼樣的難題?這些都要好好研究。
🔸疫情帶來焦慮憂鬱 心理健康需重建
另外,現在疫情趨緩,要開始注意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超過12萬人接受居家檢疫、近1萬人居家隔離,不僅自由被剝奪、還要承受可能確診的不安、還有暫時不能工作的經濟壓力、解除隔離後可能要面對的污名化標籤化....這些狀況都可能會帶來焦慮、憂鬱,甚至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衛福部一定要評估,政府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相關配套要趕快規劃。
✅建國骨力請您鼓勵
尖端醫 做 什麼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外科醫師的角色。
我服務的機構是一級外傷中心,所以無論是設備或是治療方式,一定是依照國際期刊或指引,用最新最尖端的方式進行。很多其他醫院無法處理的病人,會轉到我們這邊來;很多複雜與高難度的手術,也只有這樣等級的醫院才能提供。
前幾天的門診,有個老太太一跛一跛進診間,左腳大拇趾痛了好幾天,鞋脫掉一看發現腳趾整個腫起來,趾甲縫都已經化膿了。
「醫生!拜託,我的『凍甲』好痛!」
「要把趾甲邊緣剪掉拔掉喔。」我看了傷口一眼。
「好好好!上次診所的醫生也是拔掉,馬上就好多了。」
「幫我準備外科器械。」我回頭告訴護理師,我需要的東西。簡單消毒麻醉之後,就在診間完成了這個拔趾甲的小手術。
「你的服務範圍真廣!有的醫生會嫌麻煩不處理這種東西,或是叫病人去掛急診。」門診護理師事後跟我說。
「這真的是舉手之勞的小手術而已啦~我很多年前在鄉下服務過,那邊的外科門診真的是『外科』門診,各式各樣你想的到想不到的『外科』問題都有,一個診可能要拔五六個『凍甲』。」聊到這裡,突然想到以前的那些經驗。(我一直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基層醫療院所的「外科」業務,還包括「皮膚」與「泌尿」科~~)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在講人生每個時間點,都有它的任務與里程碑。其實我想談的倒不是我多麼順遂,想強調的是「人生不該走冤枉路」,每一段經歷都應該有些收穫,或許過程是痛苦的,但回頭來看還是值得。
我在醫學中心完成訓練之後,主治醫師階段去過各層級的院所服務,包括社區醫院或地區醫院,我曾在北港值過班(還在那邊開了一堆刀~~)、在虎尾、草屯看過門診....
跟尖端醫學中心比起來,能做的事當然差得多。可是也就因為在這麼基層的機構服務,或許我開不了最新最高級的大手術,反而可以更全面地服務病患,補足自己行醫過程中缺少的那一塊,當一個完全外科醫師。
有個老伯來門診看香港腳,當我表示要幫他轉皮膚科時,還被他抱怨:「啊你做外科,不會看喔?」後來發現,這類病人來掛外科還真不少,多看幾次之後,就知道要開什麼藥了~~
很多住院醫師不相信,我會開痔瘡和割包皮,或許刀法比不上大腸直腸科與泌尿科那麼熟練,但技術上要完成這個手術不是問題。這些都是我在基層醫院學會的,有個比我資深許多的老醫師,手把手帶著我做。當時他還唸我:「年輕人開刀越來越專精是沒錯,可是基本能力要有,小地方沒辦法讓你選病人選刀。」
某天在鄉下醫院值班,臨時有台緊急手術,事出突然也沒辦法幫病人轉院,我只能用很克難的手術器械,和一個護理師硬著頭皮開進去~(這種手術在醫學中心多的是,而且我們都用腹腔鏡來進行,當我回頭用開傳統開腹手術完成時,突然覺得技術有另一層領悟。)
無論處在什麼層級的醫療機構,外科醫師的角色都是服務病患,當我們追求最新最尖端的醫療之時,反而忘掉最基本的能力。
回想過去那幾年,或許沒有大醫院大醫生的意氣風發,但也是另一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