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時見到有人說要看看米蘭昆德拉,我不其然感到欣慰。不是因為認同昆德拉的論述很切合現時香港的處景,而是欣慰「啊——人們因此而看回小說」。彷彿我對小說和昆德拉等小說家的推廣並沒有白費心機。
看小說的衝動源自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匱乏,沒有飢餓感的人不會有意慾看書,所以他們見到字就反胃了。社會普遍的精神萎靡並沒有加大我們對精神食糧的需求,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餓了,需要看些甚麼。
昆德拉對小說這門藝術的將來是悲觀的,因為小說在十六世紀以降對塑造歐洲文明和價值所擔當的重要角色,正隨着時代逐漸消亡。世界仍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寫,但不再透過小說去寫,社會需要更多評論,而不是更多小說。然而,為甚麼我們到頭來會感到若有所失,因而產生投靠小說的慾望?
因為我們想離開教授的講席,來到畫家的地下室:
「一個小說家談論小說的藝術,並非一個教授在他的講席上高談闊論。更應當把他想像成一個邀請您進入他畫室的畫家。畫室內,畫作掛在四面牆上,都在注視著你。他會向您講述他自己,但更多的會講別人,講他喜歡的別人的小說,這些小說在他自己的作品中都是隱秘存在著的。根據他自身的價值標準,他會當著您的面將小說歷史的整個過去重鑄一遍,並藉此來讓您猜想他的小說詩學。這一詩學只屬於他自己,因此,很自然地,與別的作家的詩學相對立。所以,您會覺得,自己帶著驚訝,下到了大寫的歷史的底艙,在那裡,小說的未來正在被決定,正在形成,正在創造,在爭論,在衝突,在對立。」
因為我們想了解這個世界為甚麼會失真:
「人們越集中精力、越執著地觀察一個現實,就越會發現它並不符合大家關於它的想法;在卡夫卡目光的長久注視之下,現實會顯得越來越脫離理性,也就是非理性的,也就是不逼真的。正是這一投注到真實世界上的長長的、熱切的目光,將卡夫卡以及在他之後其他偉大的小說家引向了逼真的邊界之外。」
因為我們想脫離歷史學的框架、脫離哲學的體系:
「尼采對體系化思想的拒絕有另一個效果:一個巨大的主題開闊。阻礙人看到真實世界全部廣闊性的各種哲學學科之間的隔板倒掉了,從此所有人類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思想的對象。這也使哲學與小說相接近:哲學第一次不是對認識論、對美學、對倫理學、對精神現象學、對理性批判等等進行思索,而且對於有關人類的一切。歷史學家或教授在闡述尼采哲學的時候,不僅將它縮減(這是自然的),而且改變了它面目,將它轉換成它的反面,即一種體系。」
因為我們想掌握和思考個人遭遇世界的具體處境,探索「靈魂的知識」:
「大街上,俄國士兵們走來走去,我一想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將阻礙我們成為我們所是的那個樣子,就感到害怕。同時,我又驚愕地看到,我並不知道我們是怎樣,又是為了甚麼,而成了我們所是的那個樣子;我甚至不能確定,在一個世紀之前,我是否會選擇做一個捷克人。我所缺乏的,並非有關歷史事件的知識。我所需要的是另一種知識,也就是一種如福樓拜所說,能夠深入一種歷史處境的『靈魂』的知識,一種能抓住這一歷史處境的人性內容的知識。也許一部小說,一部偉大的小說,會讓我明白,當時的捷克人是如何經歷他們的決定的。然而,這樣一部小說並沒有被創作出來。在有些情況下,一部偉大小說的缺乏是無可補救的。」
還有很多「唯有小說能寫東西」,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而我們渴望在小說裡找得到。我們拖着遍體鱗傷的靈魂,希望有個地方有聖餐可領,希望有一個引路人,帶我進到存在舞台的後方。
作者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
尼采 倫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研究哲學 2 年的感悟:做一個理性的人,他更靠近超人】
#陳果,她是上海復旦大學知名哲學教授,總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哲學,將學問結合現代人最容易感到迷惘的愛情、生死、孤獨等議題,步步引導學生進行反思。
課堂上,陳果經常率性地單手插口袋,一手拿粉筆,滔滔不絕地從蘇格拉底聊到孔子,從聖經貫穿佛經,彙整出一套屬於她的思想體系。
縱使她有些道理你不見得認同,但你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會被陳果極具邏輯的敘事所吸引。
/
每當陳果開課,現場座無虛席,被復旦大學學生們尊稱:「復旦女神教授,專門一語驚醒夢中人」。
陳果是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畢業,曾代表中國前往加拿大溫哥華的 UBC 大學 Regent College 做訪問學者。
她出版過多本講述哲學的書籍如《懂你—論道德教育的語言藝術》《黑格爾辯證法的起點與秘密—青年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好的愛情》《好的孤獨》等等。
認真做學問的「論文型」書籍,抑或用哲學延伸當代文明病的「雞湯型」書籍,陳果顯然頗有一套。
陳果的爆紅,默默意味著學問不該成為象牙塔頂端的專利,而是要帶進人群;知識本來就該普及化,而非高人一等的徽章。
因此,誰能夠把最難懂的學問說得越白話、越有感染力,注定會在現世成為一個指標性人物。
/
這 2 年研究哲學有感,關於「哲學」(Philosophy),這門學問真心不好讀,在於它結合歷史、宗教、心理學和文學,且各個哲學家的文本內容主要就是「探索一切能夠探索的事」。
從入世的愛情、友誼、倫理學到出世的形上學,都是哲學家們討論分析的目標,讀起來就是得花時間。
況且,哲學家們都不是光坐在那邊空想,而是透過有邏輯的敘事,配合自身經驗、觀察旁人和社會現狀、過往歷史、自己讀過的書籍做彙整,繼而佐證他們的論點是「合理的」。
當研究的哲學文本越多,你就越會發現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不過是根據他們的經驗說出各自脈絡。
然而,如果你本身是個沒想法、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的人,你很容易就會變成某種「虛無主義」,覺得世界上沒有誰對誰錯,什麼都樣樣好。
會說出世界上沒有「絕對對錯」的人,其實是不切實際,因為你必然會根據你己身經驗和觀察,選擇你願意信奉的價值觀與道德判準去站隊,這是潛意識會做的事情。
如果一個人真心誠意認為世界上沒有對錯,那麼他就會願意接受他人的冒犯,反正對方「又沒有錯」嘛。
換言之,如果自己被殺了或是被強姦輪暴,都是不能怪罪對方的,因為對方有他的歷史脈絡,對方沒有錯。
如果你覺得自己或心愛的人被強暴、被凌虐、被殺死都沒關係,你再來跟我講世界上沒有對錯,我願意認同你的立場,我甚至還會欽佩你,你身體力行地實踐了你的立場。
/
我覺得讀哲學的用意,旨在認識和你擁有不同觀點的人,是站隊自身觀點的同時,同時可以理解對方觀點。
但我認為,理解對方觀點跟贊同對方觀點,真的是兩碼子事情。
另外閱讀哲學時,你會更有感當人類極致開發腦力潛能、學習理智判斷和有邏輯跟證據的分析,那簡直是充滿生命力與神性。
我是屬於人文主義那派,我相信人類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擁有「理性」。
如果一個人凡事都用「生物性」來解釋,將很多情緒化的傷人行為都歸結是動物本能,那我只能說,你就是低估了自己的身而為人的潛力。
想一想,衝動做事誰不會呀?如果現在沒有法律管束,大家其實大可以做一個茹毛飲血的野人。
但我們現在應該不是野人吧?
起碼我經營專頁至今,我發現讀者是非常喜歡研究一些心理學跟形而上學的,既然大家都這麼喜歡做一個「有智慧」的人,那麼請試想: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真的會放任自己毫無節制的發展自己的動物性嗎?
拿佛學或神學來講好了,我們都說佛無欲無求,神一切平等,能夠做到這種境界,追根結底,不都是要從「理性」開始嗎?
塔羅牌有一張牌叫做「節制」,我現在非常喜歡這張牌,因為它就是在強調當一個人類願意拿出理性「平衡」自己的感性,就會產生無窮的潛力。
看看世界上每一個發明家,他們每個人都有靈感,但最終還是得靠「理性」將靈感按部就班實現,繼而美夢成真。
懂得節制之人,是我心中理想的「超人」,因為他跨越尼采所言的人類從駱駝到獅子的階段,將理性與感性做出完美的結合。
回到陳果的演講,哪怕她老是被其他學術派取笑是「心靈雞湯」。
但,哲學的存在本來就是心靈雞湯啊!
差別僅在於我們研究的是古人寫的雞湯、以及這些雞湯本身都具有縝密思考、強烈共情力與觀察力,最後則是廣博學識做基底,而不是光講些冠冕堂皇、沒有邏輯跟佐證的空話。
原文刊載:
https://www.adaymag.com/2021/01/24/chen-guo-quotes.html
尼采 倫理學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尼采是誰?那些掛在他身上的標籤】#精選書摘
尼采曾是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古典語言文獻學教授,但他從第一本著作開始就不受同事與學界的青睞;他曾對形上學與倫理學進行深刻反省,但他從不是學院派的哲學家。
他出生於牧師家庭,從小熟讀聖經,反而成為最著名的無神論者;他不是文學家,但是他立志「以十句話說出其他人用一本書來說的東西,說出其他人用一本書都說不出來的東西」。
他廣泛評論音樂與藝術,但不曾成為音樂家或藝術家;他曾對德國的歷史主義進行批評,但他也不是歷史學家;雖然後世有人以「新尼采主義者」自詡為其後繼者,但他從來就不要信徒或追隨者。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定位尼采?
#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 #尼采 #哲學
尼采 倫理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脫口秀是殘忍的嗎?可以拿鄭南榕開玩笑嗎?可以拿客家人開玩笑嗎?可以拿黑人來開玩笑嗎?界線在哪裡?
#冷血 #藝術 #歧視
───
☞〈冷血告白〉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8/07/09/冷血告白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前幾個月,脫口秀演員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題材的笑話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事實上,類似事件並不罕見──生活中有許多笑話原本就源自於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或歧視;近日一波以「客家人生性吝嗇」為題材的笑話創作風潮,其實也是這樣。
這總令我們好奇:藝術是嗜血的嗎?藝術能否歧視他人?
藝術創作是否可能是對他人苦難的消費?藝術創作需要遵循現實世界的倫理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冷血告白:論藝術嗜血〉。
文章開頭,伊格言帶我們進入了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劇情。
這部2005年的電影由已故的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e Hoffman)主演;
改編自美國同志作家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的真人真事──1965年,Truman Capote完成了一部述說真實罪行的「非虛構小說」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
這本書的題材是發生於堪薩斯州小鎮的一家四口滅門血案──兇手潛入農場主人赫伯特‧克拉特(Herbert Clutter)家中意圖偷竊未果,遂殺害了克拉特夫婦和他們的兩名子女。
Capote對血案兇手和案發過程產生好奇,心生《冷血》寫作計畫,並設法前往監獄,採訪落網兇手。
探詢真相之餘,也希望實地經驗能為此書增添血肉。
也正因如此,Capote與兇手成為好友,甚至互生情愫。
然而這樣的權力關係卻將這件事拖進了一個曖昧無比的泥沼中──Truman Capote希望能在兇手幫助下獲得素材,儘快完成曠世鉅作;
而兇手則懷抱著一種模糊的願望: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寬宥、渴望成名、渴望為世人所知。
但冗長的司法程序使二人的關係越趨緊張。
Capote原本的預期是,兇手將被處決;而在處決之後,《冷血》一書也將順利定稿出版,進一步將作者的文學聲望推向高峰。
然而另一方面,站在兇手的立場,當然並不希望判決對自己不利。
結果是,司法程序複雜漫長,行刑一拖再拖,宣判之後上訴再上訴,纏訟曠日廢時,作家也等得心焦不已;
因為結局尚未出現,書自然也無法完成。
在故事尾聲,當Truman Capote終於獲知全案死刑定讞的那一刻,簡直是鬆了一口氣。
實際上,Capote的心境當然非常複雜──權力慾、名氣與地位之誘惑、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在此一荒謬情境中彼此拉扯,從而展現了巨大而深刻的張力。
而這部電影的重點之一,正是藝術冷血、藝術嗜血的問題。
Capote與凶手之間,是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也是平常人與犯罪者的關係;他們確實是朋友,甚至產生了友達以上的曖昧。
所以,回到電影的標題,這其實不僅僅是滅門血案的「冷血」,甚至也可以說是作家Capote自己的「冷血告白」,其自身的「Cold Blood」──
我們以為冷血的只是那個犯下滅門案的兇手,但作為藝術家、採訪者的Capote,是否也在冷血地透過剝削他人、剝削朋友,來獲得藝術上的成果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伊格言提醒我們,事情還沒結束。
事實上,藝術不僅僅習於透過藝術家剝削其描述對象(也就是滅門血案本身,以及血案兇手),它尚且剝削了作者本人......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尼采 倫理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救救超級歪電影院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本集推薦書單: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尼采《論道德的譜系》
Harry G. Frankfurt《放屁!》
岩本茂樹《鍛鍊思考力的社會學讀本》
João Biehl《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Katharina Pistor《財富背後的法律密碼法律如何創造財富與不平等》
尼采 倫理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175314909288842
#你如何證明你不是瘋子?根本不存在精神疾病?
#書來面對EP11 《瘋狂簡史》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就有機會抽中 《瘋狂簡史》 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8.10.17 - 2018.10.24
👏感謝 左岸文化 提供3⃣️本贈書!
-
►超級歪:「瘋拉!燒毀!!!噢no...」
►本集語錄:「這世界不過是一間大型瘋人院,其中那些瘋得比較嚴重的人,把還保有一點清醒的人關了起來。」
►本集重點節錄:
1.人類對正常的定義一直都在改變,判別不正常的標準也會跟著改變
2.憂鬱與瘋狂在歷史上曾有許多正面形象
3.17世紀開始瘋子才變成一種病
4.對精神疾病的處理方式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
5.不存在純粹客觀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診斷永遠都會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
本集關鍵字: #羅森漢恩實驗 #醫學史 #體液理論 #獵巫 #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 #伏爾泰 #狄德羅 #理性化 #神經質 #莎士比亞 #傅柯 #古典時代瘋狂史 #工作倫理 #規訓 #精神醫學 #盧梭 #吳爾芙 #愛倫坡 #尼采 #龍勃羅梭 #Pinel #佛洛伊德 #Sargant #Szasz #腦白質切除術 #Moniz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本集推薦書目:
Michel Foucault《古典時代瘋狂史》
Allen Frances《救救正常人:失控的精神醫學》
Robert Whitaker《精神病大流行:歷史、統計數字,用藥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