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居家復能 與 醫院 的 差別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幫助民眾在急性重症後可以持續高強度復健的PAC,與一般住院復健差別是什麼?】
急性後期之醫療整合照護模式(Post-acute Care,以下稱PAC)主要的用意是為了幫助民眾在急性重症後可以持續高強度的復健,期望恢復到既有能力。
PAC照護模式及內容是什麼?與一般住院復健又差在哪?以下重點整理帶你一次看:
❙深入多元觀點,你值得更好的無廣告體驗:https://bit.ly/3fKivGr
#PAC #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復健 #醫院 #醫護 家天使:在家真好
居家復能 與 醫院 的 差別 在 縣議員李浩誠服務團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8月16日防疫記者會
連續第10天+0 防疫仍不鬆懈
集氣!讓疫苗早點到來
因應疫情嚴峻,彰化縣政府於今(16)日下午3時召開彰化縣防疫說明記者會,由縣長王惠美、衛生局長葉彥伯共同說明,新聞處長李俊德引言,採線上直播方式,於縣長臉書及有線電視CH03公益頻道同步直播。
王縣長表示,今天是連續第10天+0,防疫仍不鬆懈,累積確診人數270人,近5日核酸檢驗陽性率為0%,核酸檢驗陽性率為0.24%,完成篩檢人數11萬1,115人,居家隔離人數7人,累計居家隔離人數為3,147人,平均每位確診者的居家隔離人數是12人。感謝彰化縣12家提供核酸檢驗的醫療院所幫忙,目前指定檢驗機構最大核酸篩檢量能一日可達5392件。
王縣長表示,前幾天拜託大家集氣,一集氣疫苗就到貨了,8/12有AZ疫苗52萬4,000劑、8/15莫德納疫苗24萬9,600劑都已順利抵達台灣,施打原則按年齡層由上往下開放施打,相關細節等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告。
王縣長指出,即將開學,彰化縣也為開學做相關準備,以確認小朋友的安全,幼兒園的隔板已經有了,國中小的隔板目前也在研議採購中,另外,還有約3-4千位的老師没有疫苗可以打,盼中央早日撥發疫苗下來。
王縣長表示,目前彰化縣50歲以上民眾接種率為62.01%;50-64歲接種率為50.96%;65歲以上接種率為75.72%,目前此年齡層已達群體免疫。
王縣長指出,中央撥發第五輪莫德納疫苗疫苗量共28,800劑(內含專責醫院醫事人員第二劑所需劑量),簡訊通知符合資格人數有3萬1,427人,成功預約共2萬7,303人。8/13有1萬3,930人施打;8/14有1萬2,826人施打,總計施打 2萬6,756人,施打率 98%,餘劑量很少。
王縣長說,第六輪接種疫苗為高端疫苗,施打對象包括:1. 65歲以上長者;2.64歲至20歲(含)第九類對象;3.64歲至36歲(含)民眾。根據8/13預約平台彰化縣部分統計,目前單選高端疫苗者有9,117人,複選疫苗含高端者 4萬5,111人,合計 5萬4,228人,中央簡訊通知共有2萬9,402人。第六輪施打場次從8/25至8/28,平常日夜診開放125診次,假日診開放182診次施打。共有208 個接種站,859個場次,請民眾就近施打,區分時段,避免群聚。
王縣長說,快要開學了,生活要逐漸回歸正常,相對有一些要求要請民眾配合。二級警戒期間有13類族群須定期抗原快篩,包含:1.課照中心、補習班;2.高中以下暑期活動;3.幼兒園、托嬰中心等保育員及工作人員;4.演出人員及劇組人員;5.高中以下運動教練及防護員;6.競技及休閒運動場館;7.宗教神職人員(活動七日內於主持儀式暫脫口罩時);8.社區大學工作人員;9親子館(托育資源中心)工作人員;10.巷弄長照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長者健康促進站、長青學苑、精神復健機構(日間型) ;11.游泳池教練、救生員及防護員;12.美容美體業;13.關懷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身障日間型服務及早療機構。
王縣長進一步表示,如果没有已施打疫苗滿14天者,13類族群首日上班須有3日內抗原快篩陰性證明,並於之後每3至7天進行定期快篩。如果是第13類的場所(含關懷據點、樂齡學習中心、身障日間型服務及早療機構),且未施打疫苗者,首日上班或首次參加時,需有3日內抗原快篩陰性證明。符合上述13類族群有快篩需求者,首日上班可至家用快篩衛教諮詢站免費篩檢一次,僅需自付開立證明之行政費用100元,請民眾務必攜帶健保卡,以及識別證(職員證)、在職證明或其他相關證明文件(三擇一)前往。在彰化八大生活圈內,共有12間醫療院所設有家用快篩衛教諮詢站,歡迎民眾前往快篩,會有人員現場教學,以及開立證明。
王縣長指出,疫情期間,8/8至8/14彰化縣疫情指揮中心應變小組人力(不含公所)共有401人次,EMIC(應變管理資訊雲端系統)案件新增數124件,居家檢疫關懷共2,033人次,居家隔離關懷共55人次。防疫旅宿共有17家(347房),可用空房數49間,入住率77%。預防性消毒場所634處,防疫專車共222案,一戶一社工居家隔離關懷服務86戶105人。
王縣長表示,彰化縣警察同仁們都很辛苦,在8/9至8/15查獲妨害風化(俗)案件2件,動員6,628人次警力現地查察共6,219處,針對早市、傳統市場(黃昏市場)58處,廣播宣導、勸導380次,查察自助洗衣店107家 ,查察轄內疑似聚賭445處,查察娃娃機669家有無違規營業情形4,587次,針對外籍移工易聚集場所83處臨檢548次,感謝警察局以及所有第一線工作同仁。
王縣長指出,夾娃娃機娛樂稅採按月查定課徵,以設備檯數稽徵。因應疫情衝擊,業者如有營業收入減少或自主停業等情形,可向地方稅務局申請減除未使用的娛樂設備或扣除未營業天數,調減娛樂稅額。如有疑問,請洽諮詢窗口0800-476969轉分機160、171。
王縣長表示,媽祖祈福文化節即將在國慶連假舉辦,縣府正在緊鑼密鼓的籌畫中,也期望有更多和媽祖相關的文創商品被設計出來,因此舉辦文創商品設計徵選,總獎金共有31萬元,收件從即日起至8/31止,不分國籍與年齡、個人或團隊皆可報名。比賽將選出金獎、銀獎、銅獎與最佳潛力獎各一名,佳作五名,其中最佳潛力獎會在媽祖祈福文化節中票選出來,歡迎民眾參加。
葉局長指出,今天是連續第10天+0,防疫仍不鬆懈,PCR檢測量已突破11萬,居家隔離人數降至7人,50歲以上接種率有62.01%,其中65歲以上已達75.72%,50歲至64歲也已經過半了,未來再獲撥發疫苗後,將持續加強提高偏遠、數位落差地區長輩的接種率。
葉局長表示,第六輪高端疫苗從今天開始預約,將至8月18日中午截止,預計在8月25日~28日施打,將有平常日夜診125診次、假日診182診次,由於這一期施打時間較長、疫苗量不多且是單劑量,因此沒有設快打站,但依然有27家醫院、154家診所及27家衛生所提供接種服務。
葉局長說,很多長輩在關心如何接種第二劑疫苗,縣府將依中央指示實施雙軌制,65歲以上長輩不用擔心,即使不會預約,因接種資料都在,將會依照造冊資料通知,安排到快打站、醫療院所施打,只要疫苗來就不用擔心,會主動通知、造冊,請村里長通知施打。
葉局長指出,由醫療的統計可看出,接種疫苗後很明確的效果就是可減少重症、死亡,但是研究減少感染、傳染的成效,需主動的追蹤、採檢,研究的成本較高,難度也比較高,且不同疫苗要比較減少感染、傳染的成效,由於研究方法不一樣、研究基準不同,又有第一劑、第二劑的差別,加上病毒株也有差異,因此不容易下結論,但是在減少重症、死亡的方面,目前看起來所有疫苗的效果都很好,所以,還是有疫苗就去打。
葉局長表示,因為減少感染與傳染的效果,不像減少重症、死亡那麼的明顯,所以尚未施打疫苗前的自我保護,就是大家要戴口罩、勤洗手和維持社交距離,有症狀,快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
葉局長指出,施打疫苗後,雖可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風險,卻仍可能會被感染成為無症狀或輕症,且還是會有少量病毒,導致可能傳染給別人,所以即使已打疫苗,仍應遵守防疫守則,接種疫苗後如再加上戴口罩,既能自我保護,也保護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