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時🛤,是否見識過 #高山艾草 在 #山嶽間相互凝望👀?
順著通往 #玉山主峰 🏔的碎石坡緩緩前進,當環境僅剩下裸露的岩塊與稀疏的灌木時,玉山艾漸漸的現出了蹤影,如同灑落的陽光凝聚成了實體,化作黃金點綴大地🌼🌼,他們在寒風中靜靜的站立,凝望每個追逐夢想的身影。
#玉山艾 是日治時期 #川上瀧瀰 偕同幾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前往往新高山(日治時期對玉山的稱呼)進行礦物與植物的調查所採集到的物種之一。
#早田文藏 在看到這種艾草時,便知道這個植物非比尋常!玉山艾最特別的地方是他的總花托(receptacle)有毛 ,這些毛其實是由托片 (palea) 退化而成,在艾草這個屬(genus)中是個很重要的特徵,僅有一類群的艾草總花托上有毛,的艾草通常分布在溫帶地區,中國中部地區並沒有相似物種的分布,更加彰顯玉山艾在台灣出現的特殊性。
玉山艾在台灣並不孤單,1925年,川上瀧瀰的得意門生 #島田彌市 在 #台灣第二高峰——#雪山 採到了玉山艾;其後的學者亦描述玉山艾生長於台灣高山的南北兩端。
但當一位日本的菊科植物專家 #北村四郎 看到此份標本時,他發現這個玉山艾似乎有所不同,它的總花托光滑無毛!除了這個差異之外,兩者實在太像了,因此1940年他將此物種命名為 #雪山艾;而後,「總花托是否被毛對艾草而言是個重要特徵」又再次被提出,於1982年由中國植物學者林有潤將雪山艾提升為「種」的層級。至此,兩座高峰上,兩種艾草凝視著對方,永不相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