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事件頻傳,政府不該封溪封海:應教導民眾正確自保觀念!
這張照片是好友在端午連假時傳給我的,他們一家人去內灣油羅溪戲水,而也正是在這個連假,在油羅溪發生溺水意外,帶走了兩位年輕人的生命。
昨天,新月沙灣也驚傳戲水意外,經搶救已恢復生命跡象,但仍在加護病房未脫離險境。
這兩處都是新竹縣政府 #公告的危險水域,同時也是 #熱門的戲水景點。
⚠️ #告示牌警示有用嗎?
這些熱門戲水景點都是所謂的開放水域,即游泳池以外的其他溪、河、湖、海等水域,它的水況多變,不是每個人都有判斷危不危險的能力;其次,告示牌上相關的環境資訊或許多少有些警示效果,但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會閱讀。
相信去過內灣的人都不陌生,內灣大橋旁前往水域道路入口有一整排警示牌,但假日到溪邊玩水的遊客仍絡繹不絕。
我認為,像這兩處熱門戲水景點,在評估後可以參考新北市於大豹溪劃定區域、設置救生員的作法,來降低憾事發生的機率。
🌊政府應讓民眾擁有「#水域安全概念」和培養「#水中自保能力」
我大學參加台大登山社,出過溯溪隊伍,曾經開出一隊被笑稱看班底組成,會以為是要去溯哪一條溪的溯源,班底都是溯溪高手跟救生員的溯溪訓練隊。
因為我知道自己不諳水性,只會在游泳池游泳,所以為了隊伍的安全我做了很多的準備、備妥相關器材裝備,並透過室內課與戶外課程來教導學員正確的溯溪概念跟學習自保技能。
⛰️中央公布 #開放山林 政策後,我注意到一則新聞:北市四溪擬禁止活動 衝擊學校親子教育(https://reurl.cc/xZVQn4)
新聞中,多位校長、甚至臺北市教育局都主張不該增列禁止活動,表示水域本來就有潛在危險,政府與教學單位應教導民眾、學生水域活動的正確觀念,而不是一味禁止。
開放山林後,不時傳出沒做好準備就貿然上山的事件,前陣子「#嘉明湖單攻亂象」更是激起登山界的熱議。
(推薦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以及其文中提到的張元植的文章 https://reurl.cc/3DqoKX)
不管是開放山林還是開放水域,我們都要學習對環境的敬畏和對自保的訓練。
🏊♀️「上完游泳課,真的會游泳了嗎?」
每次看到新聞報導溺水事件,很多受訪者都表示受難者會游泳;台灣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大多都上過游泳課。
王婉諭委員之前曾撰文談荷蘭的游泳教育(https://reurl.cc/rxODAx)。一樣是開放水域多的國家,荷蘭的游泳教育和我們的,有著非常大的差異。荷蘭除了要求水中睜眼、著一般衣物游泳,還有針對溺水會發生的各種情況,做應變訓練。
反觀台灣,目前我們認知的游泳技能是以競技運動為主,並不能保護好我們在開放水域的安全。
這幾年,確實有越來越多學校開始推行山野教育,台灣也終於自2019年11月起實施山林解禁政策,擺脫最後一個實施山林管制的民主國家之名。我認為,警示牌終究無法阻擋民眾親近自然水域,教導民眾正確的觀念與自保能力才是正途。
————
我的「開放山林」相關貼文🔗
高山不用升旗台
https://reurl.cc/MvK8Ak
一位登山客之死
https://reurl.cc/20RLrO
山野教育 報導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常樂見有主流媒體開始以客觀角度探討登山議題,甚至引進國外的案例作為參考,而不是以煽情標題與斷章取義的內容追逐最高觸及率。
另外一面,這種面向知識分子的媒體報導,為何沉寂至今才浮出水面,而不是在之前數起萬眾矚目的山難後刊出?
媒體的嗅覺是靈敏的。他們創造風向,也觀察風向。
時至今日,我越來越肯定「比基尼登山客」吳小姐之死,是台灣近代戶外史上影響最大的事件之一,就連不怎麼爬山的政府官員和社會大眾,也感受到了這一場不尋常的震動,才發覺原來「登山」是個許多人關切的公眾議題,有進一步運作的價值。
如果這一切沒有發生,我們的媒體或許只會千篇一律地淺層報導山難、水難和人禍而已,畢竟如果閱聽者自己不長進,他們也懶得認真對待我們 ... 而這目前正諷刺地反映在我國新聞台的浮濫內容之上。
最終,還是我們決定了未來吧。
哪怕只是按了個讚、留了簡短的感言,或是分享出去讓別人知道。這一切行動都代表我們在乎,彼此累積疊加之後,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
關於這篇文章,我建議大家注重在「阿那力斯山難」發生後,政府的應對方式和態度。有些人總是說國情不同不可比較,但我相信以客觀來說,任何人都能區分出積極與消極的差異。
(當然人家國民比我們繳了更多稅(((70%!!))),但這只是態度的比較而已)
1. 「山區安全委員會」(Fjällsäkerhetsrådet):統籌山區安全工作,透過教育宣導減少山難的發生、支持相關研究;山難救助則由警察系統負責進行、統籌,甚至招募、訓練志願救難隊;山屋的管理則由瑞典觀光協會負責,並延長山屋的冬季開放時間,讓冬季進入山區的山友有更多支援。
2. 「戶外教育」:政府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山野教育,讓民眾更了解如何安全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也透過立法,確立合乎安全標準的山區嚮導資格標準,還有其他與山區安全相關的各項規定。
3. 「Nej! 我們不封山」:同樣是一個擁有好山好水的國家,瑞典政府看重的是戶外活動和「國民健康」之間的聯繫,所以不遺餘力地從政策和教育面下手予以推廣。
4. 「解決問題的基本態度」:山難發生 → 相關單位仔細了解急難情況或通報的發生原因,進而擬定應變對策,對症下藥。
.
.
.
好吧,這一局是你們贏了,希望咱台灣囝仔接下來能再加油一些。
繼續關注下去,加油吧大家!!
--------
*註:文中的「公眾近用權」(Allemansrätten),英文通常譯為「freedom to roam」,也就是漫遊自由的意思,是個深植於歐洲北境諸國文化之中的觀念,內涵是無論公私有地,人民都有為娛樂和運動目的使用的權利。
山野教育 報導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戶外教育讓學生盡情放電!】
教育部今天邀請各縣市推動戶外教育有成的學校,齊聚國家教育研究院分享成果,有國中校長表示,學校在推動山野教育後,竟發現學生的偏差行為自然減少,已經很久沒遇到學生打架。(記者鄭翔云、陳國維採訪報導)😅😅😅😅😅
#戶外教育
#國家教育研究院
#山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