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聖嚴法師一生求法與弘法的電影──本來面目,感動了許多人,不管有沒有信教,或是信什麼宗教。
想起十多年前曾經有二次在電視節目中跟法師對談,一次談生態環保,一次談兒童教育。之後法鼓山從許多集節目中,挑選了幾個訪談,整理出文字稿出版專書,書裡還附上對談的影片光碟。
後面就附上與聖嚴法師有關自然生態的對談紀錄,製作單位把這集節目取名為「大自然的溫柔革命」。
2007年收錄在『不一的環保實踐』
聖嚴法師v.s.李偉文
主持人(以下稱『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除了長期推動自然保護之外,也是一位牙醫師及作家。他的《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這本書不但很暢銷,還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另外,《我的野人朋友──十六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及《與荒野同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也都是影響社會的好書。李理事長,『荒』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荒廢、荒涼,為什麼會用『荒野』做為協會的名稱?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以下稱『李』):『荒野』也有充滿生命力的意涵,它比『大自然』及『原野』兩個名詞還要具有生命力。我們覺得荒野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是生命的源頭;加上協會成立的宗旨是強調棲息地的整體保護,使棲息地內所有生物能生存,而不是只保護某些特定物種而已,因此『荒野』這個名字比較恰當,也涵蓋整體。
主:國內的環保團體這麼多,『荒野』和其他環保團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李:『荒野』是唯一標舉直接介入棲息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環保單位,強調以溫和的方式來推動環保工作,從教育著手,而不採用抗爭或激烈的對抗手段。
主:聖嚴法師推動的『四環』與『荒野』強調的『人間保育』,有許多相呼應之處,都是希望透過改變人心來改變人對自然的態度。請問法師,您提倡『心靈環保』最初的用意是什麼?荒野保護協會所推動的環保工作,和您推廣『心靈環保』的目的與宗旨是否有相呼應的地方?
以教育方式推動環保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剛才李先生說荒野保護協會是以教育的方式來推動環保,這種做法非常正確。以教育的方式,雖然速度會比較慢,但是可以從根本的觀念來調整,讓一般大眾瞭解為何要保護自然及公共環境。
中國人有一句非常自私的話,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還有一句『推死人過界』,後面一句的意思是不要在我個人的界線裡有個死人,如果有人死在自家門口,就把他推到其他人的範圍裡,與自己無關,這非常自私。
所以,『心靈環保』就是要袪除這種私心、私念與私欲。其實目前很多的環境問題,例如每逢颱風或豪雨,台灣就有土石流與淹水的問題,這都是過度開發及濫墾濫伐所造成的,而這些行為就是因為人們只為了一己的私利及貪心而產生的。
主:李理事長,荒野保護協會既然強調教育,教育的方式是什麼?
李:有好幾種,但是我先說明觀念的部分。其實,環保目前已是一種普世價值,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環境該受到保護,但是為何大自然還是一直被破壞呢?這就是認知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所以我們不再強調認知,而希望藉由每個人自身的實際行動來改變自我。所謂的改變世界,不是改變別人,而是改變自己。
這十年來,『荒野』一直在推動『溫柔革命』。所謂的『革命』,通常是指外在環境不好,而來革別人的命;但是『溫柔革命』指的是革自己的命,因為我們認為只要自己改變,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因此『荒野』的教育方式是提供機會讓許多人來當義工,從他們自己周邊的環境開始觀察、保護起,這樣才能使人們願意為環保而付出。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做環保,但是如果為了環保而要犠牲個人利益時,大部分的人會選擇維護自身利益而放棄環保,一旦能親身實際行動,個人會慢慢願意犠牲生活上的小小利益而為環保付出。因此我們雖然也製作宣導教材,但最重視的還是義工的訓練工作。
主:所以,義工們身要以身作則嗎?
李:我們從來不規範會員們不能做什麼,而是秉持開放的態度,只要會員覺得有意義的事都可以容納到協會的事務裡。我們強調,在這個團體是快快樂樂的,這裡沒有人會用指責的態度來對待其他人。所以一個新人進入後,透過團體文化的薰陶,久而久之也會跟著改變。
我們唯一希望會員不要做的一件事,是不要用負面的態度來說話或要求別人,除此之外,協會裡沒有任何限制。新的義工大約只要經過兩、三年,就會慢慢受到團體力量的影響而改變,我看到非常多這樣的實例。
主:你剛才提到:「荒野保護協會雖然不是一個宗教團體,但是『荒野人』擁有非常濃厚的宗教情懷,因為他們用樂於付出與分享的心來親近群眾,這和許多宗教團體的義工們的特質很類似。」你是如何讓數千位義工以這種特質再去影響身邊的親友,而讓環保真正落實於生活中呢?
李:十多年前成立荒野保護協會之前,我許下一個小小心願,就是既然要成立新團體,希望將來只要任何人有心為環境付出,不管他年紀多大,有沒有錢、與趣或人力,只要他有心,我都能提供機會讓他實踐。依著這個心願,荒野保護協會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義工屬性,讓每個人都能實踐自己的理想並發揮所長。
有些人喜歡做親子活動、有些人喜歡做自然調查、也有些人喜歡做社區推廣……,每個人的興趣與資源都不盡相同,協會就提供很多機會讓他們各自做不同的事,串連起他們各自做的事,其實都是對整體環境有幫助的。
所以,荒野保護協會底下有幾十個義工次團體,在不同領域中為環保工作付出,而且又可再細分成約數百多個義工小團隊,分別在各地努力,只透過e-mail或網路群組等現代科技,加上定期開會與訓練,讓各個不同的團隊保持密切聯繫。有時在某些特殊議題上需要全部團隊共同協力時,大家再統合起來,而平常則各做各自擅長的事。有人將重心放在社區經營、有人做體制內、有人做體制外,有人則在山地部落努力等等。
主:請問法師,像荒野保護協會這樣,知道環保的理念大家都已認同,但重要的是要將認知落實於實際行動中。其實您所推廣的『心靈環保』也是如此,這個觀念大家也都認同,但還是要透過每個人自身的改變而慢慢匯集成一股力量。以法鼓山而言,『心靈環保』從過去推廣到現在,您看到什麼樣的力量不斷在變化與聚集嗎?
以『柔性革命』推動環保觀念
師:參與法鼓山的人有將近一百萬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改變,有時只是一句話或一個觀念,對某人很受用,他就會將這個觀念再傳播出去。例如有一位美國醫師聽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觀念後,就用這句話勸慰他的病患,或逢人就和對方分享。他覺得這句話很受用,知道許多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因為能解決的問題,就想辦法去處理;如果真的無法解決,煩惱也沒用,所以放下它,煩惱也就沒有了。他雖然在形式上沒有正式成為志工,但是他主動推廣好的觀念給許多人,實際上和志工所做的事沒有兩樣,這類的人很多,難以計算。
其實人只要在一念之間改變自我,世界就會跟著改變,外在世界或許還是那樣,但是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有許多人就自制力不夠,例如在觀念上明明知道要做環保,但誘惑出現時,還是會破壞環境或浪費資源,所以『心靈環保』強調的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環境污染或困擾,這樣就很少有機會去破壞環境了,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否則,我們也沒有公權力來制止那些濫砍伐森林或破壞山坡地的人;如果我去制止他們,可能不是被趕走,就是被毒打一頓吧!既然如此,我可以從觀念上來努力宣導,假如有人認同,我他們也會再向其他人宣傳,進而慢慢影響更多的人。
主:所以『心靈環保』是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擾、刺激或誘惑,這很重要。因為人們找不到生命意義或感到痛苦時,環境就會跟著受苦,自然環境大部分都是被人類破壞的,因此保護自然,應該從改變人心做起。
李:這是荒野保護協會一直在努力的目標,我們認為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涼的心開始,所以十年來我們一直從教育著手。目前整個世界潮流都認為,保護地球環境最重要的是解決人的問題,例如貧窮,因為人們在貧窮的時候,往往自顧不暇,不可能再去保護自然,這也是為什麼世界各國在開相關的環保會議時,都首先著重在解決貧窮及人的問題。
舉例來說,八、九年前,東部要開發一條公路,我們提出反對,認為開闢這條路不僅沒有意義,還會破壞大自然。當時有幾個熟絡的當地朋友卻贊成,我們沒有指責他們,只是持續和他們保持聯繫,並繼續提供他們許多環保資料。後來那附近要蓋火力發電廠,他們反而站出來反對;還有最近颱風過後,當地被破壞得很嚴重,政府預計要蓋堤防,他們也站出來說不要。這就是我們兩、三年來持續提供他們很多環保資訊,使他們的觀念也慢慢改變了,這種例子很多。
因此我們寧願用溫和漸進的方式,也不願採取對抗的手段來要求任何人。因為對抗的手段或許能立即見效,但他們的內心並沒有真正接受,觀念也沒有改變,所以應該從根本著手,這或許無法立即見到效果,但能使環保觀念深植於人心。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荒野』所追求的和宗教團體很類似,都是比較重視人心,而非外在的口號。
主:相較於其他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人數眾多,風格卻比較低調,一直以來總是默默耕耘,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樣有些消極,面對這樣的質疑,你們如何回應?
李:其實其他環保團體所做的努力我們很佩服,也很願意支持,但是『荒野』有我們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方法,而且一直以來也很用心,所以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差異,畢竟都是在為環保而努力。
主:如果用一句話或一件事,來說明『荒野』十年來的默默耕耘如何改變台灣,你會怎麼說?
李:我一直認為我們居住的環境是所有居民的『共業』所造就的,所以要解決環保問題,就要從大家共同發願開始,每個人發願從不同角度來為環境保護付出心力。
主:這一點和法師希望『心靈環保』能集合眾人的願力與力量相契合,所以請法師針對這一點做個小結。
師:世界上有許多大事業的成功,有些是採取激進的手段,有些則是如李先生所言,以『柔性革命』的方式,像釋迦牟尼佛及耶穌就是後者,衪們不使用武力手段也一樣能成功。所以,我個人也是追隨著『柔性革命』的路線,這樣的改革速度雖然慢一些,但過程會比較平順,不會暴起暴落。因此『柔性革命』是最深入人心的一種方式,而且會產生一股巨大的聚集力量。
讓孩子擁有綠色童年
主:在都市裡長大的孩子,可能很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多半時間都在家上網、打電腦、看電視或看電影等,因此荒野保護協會最近推出『綠色童年培植計畫』活動,希望增加兒童和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法師,能否分享您的童年生活呢?您小時候住在江蘇,後來出家,應該有很多機會接近大自然與山林,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後,您覺得對您未來的生命旅程造成了哪些影響?
師:記憶中,我的童年是沒有大人管的,因為父母都忙著種田,常將我放在田埂上,我就自己和青蛙及蚱蜢玩;如果在家裡,就和雞鴨或貓狗玩。當時我最好的玩具是用蘆葦葉子編成的小船,我喜歡把它放在水裡漂呀漂呀的,而且很喜歡吃生長在河邊的蘆葦的根,這比甘蔗甜;還有茅草心,也就是茅草的嫩花,非常好吃。所以雖然住在鄉下,民生物資很缺乏,卻過得很快樂,幾乎吃的、玩的都是取材於大自然,換句話說,大自然於我不僅是一個大教室,也是提供我各種生活資源的來源。
主:童年對每個人日後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從小有機會接觸大自然的人,對自然的感情會不一樣,李理事長是在哪裡長大的呢?
李:在萬華大理街,這地方現在很都市化了,但是幾十年前還很空曠,有小溪和許多廢棄空地,我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主:這段童年經驗,對你現在所推動的『綠色童年』計畫,有什麼影響嗎?
李:據一九七三年諾貝爾獎得主、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勞倫實驗發現,有一種加拿大的野雁,牠會認定出生剎那所見到的第一個生物是媽媽,無論這生物是貓狗或人類,這種現象叫做『銘印現象』,他因為這項研究而得到諾貝爾獎。
後來我們發現許多生物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銘印現象』,尤其最近十年的腦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兒童情緒發展最重要的養成時期是在小學三至五年級左右,包含他如何與人、大自然或其他生命應對。這種對生命的感受力都將在這個時期內完成,所以如果小時候和自然有互動,也會『銘印』下來,成為一輩子的記憶。
主: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大都在野地裡玩,比較有機會接近大自然,但是現代小孩子大多生活在水泥叢林裡,每天接觸的是電腦或電動玩具,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不多,而且水泥建築物會隨時間而更替。所以,現代小孩彷彿是沒有根的浮萍,心裡沒有安定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對人世間產生疏離感。問題是,都市孩子不得不生活在水泥叢林裡,要如何為他們開闢出綠色的境界呢?
李: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談,我們一方面希望每位小朋友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機會,體驗在大自然裡度過兩、三天的經驗,這是我個人的理想,希望脦在未來的五至十年內實現。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在都市裡創造出自然野地,讓大自然與日常生活結合,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可以欣賞到樹木、花草或周遭環境一年四季的變化,體會與大自然互動的奧妙,這是我們同時在推動的兩個面向。
主:所以,或許在住家附近就可以種點蘆葦或茅草,和法師小時候一樣,體驗吃茅草心及蘆葦根的滋味。
李:其實,台灣教育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喜歡將許多事物當成課題在研究,例如小朋友的自然課,要他們觀察蕨類或蚱蜢等動植物,以一種知識性的方式在教導小朋友。但是我們希望讓小朋友有機會和大自然做朋友,能欣賞自然界的動植物,然後進一步融入大自然,而不是以人類高高在上的態度來研究、觀察及記錄大自然,或熟背這些知識好通過考試。
這三、四年來我們花很多心力在推廣,也希望宗教團體或其他社會單位共同來協助。我們發現,部分弱勢族群,例如家庭暴力、單親家庭中的小孩,與環境的互動機會更少,我們希望能協助他們體驗大自然。這幾年有許多企業贊助『荒野』,讓我們訓練出幾百位義工來帶領小朋友去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至少有一次與大自然的深刻體驗之旅。
這不僅能讓他們對自然界的生命力產生感動,也能讓他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尤其是由義工人員來帶領他們,他更會感受到社會的善意,因為如果由學校教師來帶領,他們會認為那只是工作所需,並不是善意或愛心的表現。我想單單是善意的感覺,就能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在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還願意相信社會有好人存在,覺得未來還是有希望而支撐他們度過難關。
主:法師,你在國內、外帶領禪修時,與大自然也有很多互動,您除了讓學員在禪堂裡打坐以外,也帶著他們去爬山、接觸樹木花草、呼吸森林中的新鮮空氣等,為什麼學習禪修也要和大自然有這麼多接觸呢?
境教勝於言教、身教
師:從佛教的立場來看,森林或大自然是眾生的家,人類看到的是森林,但是從佛的眼光來看,是看到了一座有許多眾生居住的大城市,因此佛喜歡在山林裡修行。
記得我在美國認識一個家庭,父母親都學佛,生了兩個女兒,在她們還很小時,父母為了培養她們的愛心,就在家裡養兔子或貓咪等,結果這兩個小女孩會打小動物,甚至用腳踩動物的尾巴或拉牠們的耳朵,所以小動物養了不久就死掉了。這對父母對我說:「這兩個小孩子是小魔鬼,一點也不愛護動物。」
我回答:「阿彌陀佛!她們生長在都市裡,從小玩的都是機器玩具,玩具可以拆解或打來丟去的,小孩子將動物當成是玩具,才會這樣對待小動物。」他們又說:「這兩個小孩長大後一會做壤事。」我說:「不一定,因為她們從小住在都市,沒有機會多接觸大自然,你們以後要多帶她們到鄉下和大自然接觸,當她們慢慢瞭解到動物和機器玩具不同後,行為自然會改變。」
結果現在這兩位小女孩長大了,也沒有再出現欺負小動物的行為。這就是如李先生所說的『銘印現象』,小孩子在虐待動物時是因為不懂,不要認定他是個性殘暴,或許是他從小看的卡通、電視或電影內容都有這類情節,才會產生模仿行為。
此外,法鼓山一直很重視保護原生樹木及植物,如果有需要動工建造房子,就會將這些植物暫時移植到別處,等到房子建造完成時再移植回來。所以,法鼓山上的樹木花草都花了很多成本,如果直接再買新的植物。因此現在在法鼓山上,晚上還可以看得到螢火蟲,聽得到青蛙的叫聲,可以說是維護了自然環境。
其實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童年營隊』,也可以移師到法鼓山上舉辦啊!山上有野兔及蛇等,而且最特別的是,我們山上的蛇不會咬人,會跟著聽聞佛法,這是因為人類沒有傷害牠們,牠們也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這類子還有很多,像蝴蝶,如果你沒有起傷害牠的心,牠會在你身旁飛來飛去;但是當你動了想抓牠的念頭時,牠像能洞悉你的心思似地,馬上飛走,真的很神奇。
主:李理事長,怎麼讓孩子有個綠色的童年?你自己有兩個十歲大的雙胞胎女兒,她們的童年是綠色的嗎?
李:我和太太因為對自然教育有概念與決心,所以為了小孩的成長,我們願意搬到山上住,讓孩子們從小可以多接觸大自然。但是大部分的家庭不見得有這種決心及條件,我希望父母們除了要常帶孩子到自然野地或公園走走外,還要用『引導』的方式來帶領孩子與大自然接觸,而不要用『教導』的方式。
小孩子一定有好奇心,他如果接觸到什麼動植物時,大人只要順勢引導及鼓舞他,讓他保持好奇心與求知卻即可,不要馬上塞給他一堆知識或否定他。有許多家長因為太心急,不斷要孩子做認知,這樣反而不好,其實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慢慢體驗大自然,就像法師一樣,從小自然和大自然接觸,並不是當成一種知識在學習。
主:大自然與鄉野就是一個大教室,我們常說『境教』勝於『言教』及『身教』,因為環境有一種自然的薰陶力量,能潛移默化改變我們。法師,您期許自然環境的『境教』將來能帶給下一代什麼樣好的影響嗎?
師:問題的根本還是要看一般大眾有沒有這種觀念,如果有這種觀念,雖然人口數及建築物愈來愈多,自然環境漸漸減少,還是有很多機會能讓孩子接觸到自然。舉例來說,中東國家有許多地方常是一整片土地都是荒漠,幾乎寸草不生,但是當地居民還是會想辦法在房子周邊種植一些比較耐旱的綠色植物。雖然很缺水,還是願意犠牲部分水資源來灌溉這些植物,而且幾乎家家戶戶都這樣,很令人佩服。所以,再困難的環境,還是有辦法與大自然接觸。
台灣人現在也開始會在自家門口或陽台種一些盆景或綠色植物了,其實只要有植物,小動物們就會聚集而來,那些蜜蜂或蝴蝶就會出現,如此一來,也一樣能接觸到自然環境了。所以不要抱怨生活在水泥叢林裡,其實只要有心,並願意花心思,一樣能在都市中創造出一片自然天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韓國人為什麼偏要坐地板?!:看短文搞懂50種韓國文化,打造韓語閱讀力」介紹 訪問作者:魯水晶 內容簡介: 邊讀韓國生活文化,邊累積韓語實力! 放著客廳好好的沙發不坐,偏要坐在地板上? 為啥早上出門會看到好多女生頭髮是濕的? 韓國屋頂一定都是綠色的?還不能換成...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的推薦目錄: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明太子小姐生活旅遊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为什么四季的山色总是绿色?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為什麼「特效綠幕」是綠色的嗎?】 ... - 影製所DC Film School 的評價
- 關於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NEW ONE 為什麼夜間拍路燈是綠色的? - Mobile01 的評價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看到的世界,呈現出你是怎樣的人。
這篇把Klein客體關係裡的母嬰分離描述地非常詳細,很值得一讀,與大家分享。以下轉自心理咨詢師王雪岩:
精神分析的過程,是一個深入人的內心世界,去探索人內心深處的細微情感過程的過程,探索的意義在於:當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理解越多時,我們對人性的理解也就會越豐富,當我們對人性的理解越多時,我們去接納、關懷他人的能力越強,同時那些束縛我們的情感桎梏會被解開,我們的內心的潛能會被釋放出來,我們的能力不但可以獲得大大的提升,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會更加自由,我們的生命質量也會因此獲得大幅度提升。
而這一切,都需要借助於治療室裡兩個人的情感交錯來理解,這個過程,就是移情分析。而咨訪雙方的情感交互過程,其實像極了一個孩子在長大過程中,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過程。
所以,在咨詢過程中,來談者會被不斷的問到「你的感受是什麼」。有時候,這個普通的問話會讓來談者非常沮喪:「我什麼都沒有體驗到」,「我覺得與你之間沒有什麼情感」,沒有情感,其實恰就是一種情感狀態。
有時候,一談到情感,就會被誤解為濃情蜜意,似乎只有愛的情感才算是情感,其實,情感這件事情還蠻複雜的,愛是一種基礎性的情感,恨也是。
在人之初,也許愛與恨是嬰兒心中最突出的情感體驗,隨著日子漸長,在愛與恨之間,又發展出了五花八門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成為一種強大的推動力量,推動我們與世界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推動我們對世界產生各式各樣的應對(防禦機制)。簡單點說,某種程度上,我們心中的愛恨情仇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我們可能有什麼樣的生活。
人內心中,最複雜,最困難的情感,可能就是愛與恨了。有時候,愛與恨是一體的,不過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有時候,愛與恨是截然分開的,決定了人生完全不同的走向;有時候,愛與恨是摻雜在一起的,斷不開,理不清,給我們內心帶來的除了困惑就是混亂;有時候,愛與恨是毫無連接的,使我們一時生活在火焰山,一時生活在大冰川;有時候,愛與恨又是極富創造性的,在愛與恨的擺蕩間,可以發現諸多不一樣的風景,可以發展出諸多有用的功能。
愛與恨起源於出生,也許還要更早。對一個初生的嬰兒來講,當他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當他第一次感受到離開了溫暖的子宮,不得不接受冷空氣的刺激,不得不應對各種各樣被傷害,甚至死亡的威脅,讓自己努力活下去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崩潰的,此時,他來到了一個「迫害」他的世界,接下來的幾年,他努力的活著,努力幫助自己也借助於母親(養育者)的幫助來應對世界對他的「迫害」,最早的恨與恐懼就這樣產生了。
同時,他能感受到乳房給他帶來的滿足,這些滿足體驗也在幫助他建立最初的安全感,他對滿足他的乳房(媽媽)充滿了愛意。可是有的時候,這個乳房也不能那麼完美的滿足他,比如有時候會讓他嗆奶,有的時候不能及時哺育他,這就讓他很困惑:那個好媽媽去了哪裡?為什麼眼前這個媽媽現在要傷害我?為了抵御這些受傷的感覺,嬰兒開始發展一些自己的最原始的應對:分裂。
所謂分裂,就是說嬰兒現在把乳房在感覺中做了個區分,那個讓他感覺舒服和滿足的乳房來自好的媽媽,有時候好媽媽不在眼前,壞媽媽就會出來傷害他,讓他喝壞的、「有毒」(無法信任)的奶,或者讓他挨餓。
這個分裂的過程可以幫助嬰兒感覺這個世界上總是會有一個好的媽媽存在的,只是這個好的媽媽在別處而已,所以就不必害怕那個壞的媽媽(來自外部或內部世界的迫害感)會來要了他的命。這個分裂的機制在嬰兒成長的早期會非常有效的幫助他度過最初的困難,但是,如果這個方式一直成為他應對世界的主要方式,一直帶到成年期,就會成為具有破壞性的方式。
這樣方式會讓他無法對世界形成現實性感知,他可能恨所有那些讓他感覺不舒服的人,所有不滿足他的人他都可能會將其感受為壞人,因為他只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裡對世界做了很原始的處理,而這個處理是非黑即白的,缺少整合的感知。
比如領導安排他做事情,如果他感覺有困難,他可能就會將領導感受為壞人,是故意要為難他的,所以,他恨領導,其實,領導的安排裡可能同時存在著對他的信任,這是他無法體驗到的。這時候的恨,與被恨的人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感受到恨意的人將自己內在的破壞性內容投射給了被恨的人,是不那麼健康的了。
恨這種情感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是有用的,恨可以幫助個體遠離被傷害的可能,恨可以給人帶來力量感,從而讓這個人能夠投入戰鬥來保護自己,所以,恨同樣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一種情感。當然,如果恨在一個人的內心所佔的比重太大了,就會成為一種破壞性的力量,也會衍生出其他更多種破壞性的情感。
隨著嬰兒的長大,他慢慢意識到,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是同一個人,只是有的時候她能很好的滿足他,有時候不能。這個發現是讓嬰兒有些受挫的,他不得不讓自己試著去接受自己失去了那個「全好」的媽媽,開始有些抑鬱,他試著放棄一些對媽媽的恨,因為當他恨媽媽時,他也會感覺是自己在傷害那個好的媽媽,而他所恨的那個媽媽身上所具有的好的那部分感覺又是他所渴望的。這時候,這個孩子內心開始感受到一些衝突性的情感,他擔心自己的恨已經傷害了好媽媽,所以他開始對媽媽內疚,有了一些罪惡感,為了緩解這些惱人的感受,他開始走上了修復之路。所以,這些讓人不舒服的體驗,現在變成了一種成長的動力。
父母的良好養育可以成為孩子修復創傷體驗的重要力量來源,當愛的體驗源源不斷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的時候,就會成為中和孩子對世界的恐懼體驗的強大稀釋劑,會幫助孩子緩解恨的情感,實際上,能夠幫助孩子修復創傷體驗的資源,唯有愛與信任。當然,前提是孩子有能力吸收這些愛,否則,外界不管向他注入多少,如果他不能吸收,也等同於無。
如果那些破壞性的情感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修復,被迫害的體驗一直在這個孩子的內心佔有主導地位,他就無法發展出對母親的信任,他需要一直留出一部分精力來防備「來自母親的迫害」,於是他就無法讓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與母親發展愛的關係當中,愛無法被接收,就會進一步阻礙他稀釋傷害感的過程,早年的創傷體驗(不一定是現實中的創傷,有可能只是來自他的內心世界的恐懼)無法得到修復,以至有可能影響成年後的婚戀關係以及與周圍人的信任關係。
修復的過程是困難重重的,因為孩子的「被迫害」體驗幾乎是天然存在的,這是因為初生嬰兒現實中的確存在著生存的困難,他需要在長大的過程中,一點點確定自己生存的能力,來慢慢建立對自己、對周圍人的信任,來逐步緩解對死亡、對迫害感的恐懼。但一個個體在與命運的爭戰中,不可避免的,常常會處於弱勢,所以,一帆風順的修復並不太可能發生。更常見的是,修復的過程中,會走上一條又一條的岔路,會發展出各種更複雜的情感體驗,然後再修正,再修復,幸運的話,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發展路線上來,如果一直無法得到到修復,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適應不良,甚至病理狀態。
一個孩子成長與修復過程中,可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破壞性情感,但不是每一種都一定會經歷到,而是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成長路線,所以,也會經歷不同的情感體驗,當然也會發展出不同的應對模式,這就是每個人的獨特性所在,這個獨特性本身就提示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招鮮」的妙招,讓每個人都可以只要知道了這個招術就能完成修復的過程,修復的過程,是每個人必須經歷過艱難體驗才能完成的過程。
比如妒忌,這是一種非常具有破壞性的情感過程,之所以說它非常具有破壞性,是因為妒忌是這樣一種狀態:我無法忍受你擁有好的東西而我沒有,為了讓我自己感覺好一些,我要破壞你所擁有的好的東西,哪怕這個破壞的過程是以傷害我自己為代價的。
這就意味著,擁有妒忌的人,是不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好的體驗的,因為對方越給他好的東西,就越證明別人有好的東西而他沒有,這會讓他更加痛苦,也會加劇他的破壞。而如果他一直無法從外界吸收到營養(愛的體驗),他真的可能會讓自己營養不良,甚至「殺死」自己(精神病理性狀態)。
比如嫉妒:我無法忍受你們之間是相愛的,而我只能看著你們相愛卻不能加入你們,你們拿走了原本我可能得到的好的東西,所以我恨你們。所以,在嫉妒的人眼裡,別人搶走了他的好的東西,而不是他自己沒有,這就可以讓他回避體驗喪失的痛苦,進而也失去了修復的動力。
比如退縮:我無法適應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在自己的精神空間裡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世界,我只要躲在這個自己的世界裡就好,儘管這會讓我失去與別人的聯繫。退縮的人與現實失去了聯結,就會讓自己的幻想無法經過現實的檢驗,就會進入一種「我認為天空是綠色的的就應該是綠色,我認為螞蟻比大象大,大象就應該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狀態,這樣的狀態讓他一旦接觸現實,就會無比受挫,就更加不敢走出自己的幻想世界。
比如貪婪:我幻想裡只有擁有更多才能感覺安全,所以我常常要不斷索取,否則就會感受到無比的恐懼。越貪婪,受挫感越強,越受挫,就越憤怒,最終,可能會發展為與世界為敵。
當然,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實際體驗到的破壞性情感,可能比這些要多得多。
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所經歷過的情感波瀾恐怕不會少於過五關斬六將的難度,當他一關一關的度過這些艱難時,最終他會發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感能力:感恩。
當這個孩子發展出了感恩的能力時,意味著他內心的那些迫害性的體驗對他的困擾已經減少到可以忍受、可以控制的範圍,他發展出的愛的能力可以幫助他均衡被傷害的感覺。
在精神分析中,這個過程叫做修通。當他修通了那些破壞性的情感體驗,愛的情感就可以清晰的被感受到,這是因為,他現在可以停止將內心的迫害性焦慮投射出去,這樣,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也就不再那麼危險,他不再對世界抱著敵意時,世界也會對他露出笑臉,於是,他的情感世界就可以進入正向循環。當然,那些危險的體驗在某些時候還會再度回到他的世界中來,但是,當他越有能力感受到愛的體驗時,那些危險對他的影響就會越小了。
但是,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是沒有順利發展到這一步的,因為發展到這個位置,既需要來自外部的、現實的安全體驗,比如良好的養育過程、安全的養育環境,也需要內部的良好心理環境,即生本能與死本能的動態平衡。當一個孩子內心中的死本能(迫害感)所佔的比重太大時,外部環境的良好養育就很難被體驗被吸收,他依然會將這個世界感受為充滿了迫害,因為那些迫害感實際上是來自他自己的內心,所以,他無法去除它們。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雖然經歷過父母良好的養育,但是依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精神病理症狀的原因。
在生命的前三四個月,嬰兒只能動用分裂的機制,把壞的體驗全部投射到外面去,來保留給自己一些安全一些愛的體驗;隨著他的長大,他慢慢會積累一些經驗,那個讓自己感覺痛苦的媽媽也是自己愛著媽媽,於是分裂的過程慢慢減少,整合(將好媽媽、壞媽媽感受為同一個人的能力,即對世界建立現實性理解的能力)的進程增加,之所以能夠發生整合,是因為這個孩子在一次次的痛苦體驗中,慢慢發現這些痛苦並不能真的殺死自己,他開始信任自己有能力應對來自世界的傷害。而且,只要媽媽再度滿足他的需要,好的體驗就會回來,而不是像之前感受的那樣,媽媽離開了自己,好的體驗就永遠消失了,這就意味著,孩子現在有了時間感,當時間感發展出來,孩子就發展出了更現實的感受世界的能力,對世界安全感增加、發展出更多信任的能力。
孩子的各種能力就是這樣一點點成長起來的,每發展出一些新的能力,他應對傷害感的能力也會增加,他感受養育者的能力就會更加接近現實,他整合的能力就會增加,他的內心世界整合度越高,他動用分裂的機制就會越少,投射給外面的迫害感也會減少,投射減少意味著他從外部世界感受到的傷害感也會減少,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所感受到的外部傷害其實來自於自己的投射。這樣他感受到的世界安全度也會增加,慢慢的,他的自我功能越來越強,他越信任世界,他就越有能力探索世界,他對世界探索的越多,理解得越多,他就越有能力修正自己幻想中世界帶給他的傷害性體驗,最終完成心靈的成長。
良好的養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好的養育可以慢慢減弱那些那些生命早期的傷害性體驗對一個孩子的影響,當然,這並不是在短期內可以完成的。來自父母的愛,是孩子發展修復功能的支持力量,但又不能替代孩子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孩子必須經歷那些艱難過程,才能真正發展出健康的心智來,而父母無法直接給予他們。父母的愛,是一個持續供給給養的過程,當孩子遇上各種發展困難時,父母能夠穩定在那裡,能夠堅定的給予支持,並且不會因為孩子遇上發展的困難而過度焦慮,父母就可以收留孩子的迫害性焦慮,父母收留的能力越強,留給孩子的安全發展空間就會越大,發展也會相對順利。孩子可以在這樣的支持性環境中,一次次修復傷害性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積累著安全經驗,直到有一天他感受到是可以信任這個世界的,他就可以發展更多愛的能力,他的心靈世界中積累的愛的能力越多,他的人格就會越健康,因為他不必敵視這個世界了。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父母來講,對兒女最好的祝福,是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只有父母將自己的生活過好,才不會被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焦慮擊中,才能帶給孩子安全的體驗,同時提供保護的空間,如果父母自己內心就是很匱乏的,那很可能就會將關係倒置過來,父母需要兒女為自己承擔很多焦慮,這時候,父母不但不能幫助孩子成長,反而可能會增加孩子成長的困難。
這也是為什麼精神分析師可以幫助他的來訪者成長,那是因為精神分析師有相對健康的人格,有更多的耐受焦慮的能力,有更多與不確定性共處的能力,所以他能夠耐受來訪者的破壞性內容,持續給予來訪者支持性體驗,而這些體驗最終會轉化為來訪者生長出愛的能力的培養基。如果父母具備了這些能力,他們完全可能幫助孩子發展健康的人格,而如果父母的人格狀況太糟糕,往往會培養出不健康的孩子。
所以,人內心的各種情感都是有其功能的,沒有哪種情感一定是好的,也沒有哪種情感是全壞的。愛可以給我們帶來安全,但愛的需要也可能會喚醒我們的貪婪;恨可以讓我們痛苦,但恨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力量感,保護我們遠離傷害;內疚可以控制我們,使我們會違心的做一些事,但內疚也可以推動我們對所愛的客體進行修復。
我們所經歷的所有這些情感,都在推動我們發展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都在塑造著我們自己的生命狀態。所以不管哪種情感,都可能是我們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只有當我們對自己的情感理解越透徹時,我們對它善加利用的可能才越大,如果我們對它們太不瞭解,就可能反過來被它所控了。
#看到這你很有耐心
#獲益不少吧
#原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之路很複雜
#要有對好與壞的容受力是需要修通的
#我認為你找我麻煩
#其實是我把內在的破壞性投射給你
#非黑即白是分裂過程未得修復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明太子小姐生活旅遊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小時候我是個脾氣很暴躁的小孩,差不多是一隻憤怒鳥那樣。
每次脾氣一上來就很想摔門,摔東西。小學時期會氣到一拳把教室的窗戶給打碎,或是把桌椅踹倒,沒事還會和同學打個架。
「這孩子脾氣怎麼那麼壞啊!是吃到炸藥啊?」是身邊的大人們常給我的評價。
後來漸漸長大因為壞脾氣吃了很多虧,索性就不跟人交流了不說話。成天頂著一張撲克臉,切斷與外界的連結。又再長大一點,覺得這樣似乎也不行,我該學著正常的與人來往。但是想起小時候脾氣壞人緣差的經驗,遇到想生氣的時候總會強忍著假裝沒事。
現在想想很好笑,有段時期我就是那種漫畫裡面會出現的「會氣到流鼻血」的那種人。明明已經一條鼻血掛在人中都氣到發暈了,還會笑著說「沒事沒事!剛好體質比較燥熱」。
「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情緒」這件事對我來說是一直個超大的障礙,要不就是表現得太激烈嚇到人,要不就是悶著不說,因為總覺得說出來了就會讓身邊的人感到受傷尷尬,讓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下去,或讓朋友離我遠去。
但是那些負面情緒忍著忍著還是會火山爆發,看到牆壁會很想一頭撞上去。(是牛嗎XD)
-----------------------------------------
開始練習「適當表達情緒」真的是當了媽媽之後才開始的。
當了媽媽之後,看到不管是怎麼樣的孩子,多小的孩子都會感受到各種壓力,而如果不讓小孩有個抒發的管道,他們最後就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卡住當機。
豆豆每次憤怒鳥上身的時候,都會讓我看到我自己。嘗試了很多方法溝通對應,最後發現最適合他的方法是同理心,我必須也讓自己回到三歲狀態。
「媽媽,我今天真的不想去上幼稚園!」
「我懂!媽媽以前也不喜歡去上幼稚園!那你不喜歡幼稚園的什麼?」
「我不喜歡水果投籃遊戲,好無聊!」
「你很酷耶!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媽媽以前都不知道耶!那你喜歡什麼?」
「喜歡大風吹和一二三木頭人,很緊張很刺激!」
「你跟媽媽相反耶,媽媽對大風吹最不行了,永遠都搶不到椅子。」
「我跟你說喔,那個OO君超強的,每次都搶得到耶!」
「那你下次問問他怎麼每次都可以搶到吧!」
「他一定是有偷穿超人披風啦!跑超快的耶!」
講到這邊豆好像就忘記不愉快的點,原來只是想要抱怨一下水果投籃遊戲很無聊而已。接著又抱怨了一下幼稚園給食的葡萄是紫色的他不喜歡,如果是綠色的葡萄多好。
原來只是順利說出來了不滿意的點,就好了,又可以開心的上學去。
前幾天到J君家玩,兩人不知道為了什麼小事吵起來。J君說「我不喜歡你了啦!」豆也轉頭拿起浪跡天涯小包包說「好!那我現在就回家!」
眼見是個練習的好機會,我和J君媽立刻把兩小抓過來溝通。
我問豆:「你知道J君在生什麼氣嗎?」
「我不知道。」豆說。
「不知道的時候可以問問看啊!要是就這樣回家去,不是就永遠不知道答案了,難道你不想知道嗎?」我說。
「J君,請問你為什麼生氣?」豆問著氣呼呼的J。
「因為你都不肯好好一起坐著看我最喜歡的汪汪隊卡通,那是我最喜歡的卡通!」
「我也很喜歡汪汪隊!可是現在比較想要玩別的。」豆。
「那你們兩個現在是想要一起玩,還是要各玩各的?」J媽問。
兩人想了大約三秒後,互看一點說
「當然要一起玩啊!」突然又叫又跳好像沒事了一樣又玩在一起。
回家路上我問豆
「下次朋友突然不理你了或突然生氣了,你會怎麼做?」
「我會問問看他為什麼生氣!」
「對呀!媽媽不管是小時候或是長大了,也都會和朋友吵架喔!但你比媽媽厲害,會好好的去問朋友。如果不問清楚轉頭就走了,有時候就這樣失去了一個好朋友,很可惜啊!但是你剛剛那樣做很好,媽媽也要學起來!」
期待透過大量的練習,我們都可以學會不要暴怒,不要生悶氣,不要遷怒,學習用尊重別人與自己的理性方式來表達想法。
突然覺得生氣好像也不是壞事,其實那是一個練習以及讓自己進步的好機會。
又
回想小時候的自己,情緒控管有問題,很常書包背了就走去漫畫店沒去上學,功課不好外還時常交白卷,上課都在打瞌睡,就是那種真的沒有一處可以誇的孩子。所以現在可以很自然地稱讚豆豆說「你比媽媽厲害喔!」(很難比媽媽小時候散漫吧XD)
所以現在就當作和豆豆再一起當一次小孩,再重新學習一次。
這樣的想法突然間讓我心情輕鬆了起來。
像我這樣的媽媽,也許沒辦法當豆豆的人生教練,當很聰明厲害的老師,沒有辦法走在很前面提一盞燈幫他照出一條人生康莊大道。
不過我很渴望可以和豆豆一起進步,就讓我們一起手牽手,一天一點的練習變成更好的人。
母親今日有感。
📌更多與豆日常 https://www.instagram.com/mentaikotokyo/
📌blog
https://www.mtkomtko.com
📌Podcast
https://apple.co/30LgUZV
pic媽媽小時候也很愛這樣把棉被到處拖來拖去XD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韓國人為什麼偏要坐地板?!:看短文搞懂50種韓國文化,打造韓語閱讀力」介紹
訪問作者:魯水晶
內容簡介:
邊讀韓國生活文化,邊累積韓語實力!
放著客廳好好的沙發不坐,偏要坐在地板上?
為啥早上出門會看到好多女生頭髮是濕的?
韓國屋頂一定都是綠色的?還不能換成其他顏色?!
看了好多韓劇、學了好久的韓語,你還是搞不懂韓國人?
對韓國的印象永遠都是「愛吃泡菜」、「很團結」、「整型」……?
本書由韓國人魯水晶老師,整理來台十年最常被請教的50個關於韓國的問題,並撰寫成韓語文章且附上中譯來答覆。閱讀文章的同時,除了更深入認識韓國外,還能累積閱讀量,一不小心韓語實力就跟著提升了!
本書特色:
特色一:台灣人最常問韓國人的50個問題,由韓國人來講給你聽
對於韓國文化的認知,我們的消息來源多半來自媒體,很少有機會去問真正的韓國人,
而其實不是所有的韓國人每天都吃泡菜、不是所有的韓國女性成年都會去割雙眼皮。
本書精選50個常見的韓國文化疑問,由道地韓國人魯水晶來解答,
不用被動接收媒體觀點、不用親自開口問,也能知道韓國人最真實的聲音。
特色二:50篇中韓文章+300組單字+50項文法+400道例句,讓你輕鬆從初級跳至中高級程度
本書讀者程度設定在初級欲提升至中高級,因此刻意用中高級單字、文法編寫文章內容。
到了中高級,就不能只是死背單字,而是要「背句子」,以免只能支支吾吾幾個單字,韓國人永遠聽不懂你想說的話。書中每組單字、文法都有符合中高級程度的例句,建議一起背誦學習。
特色三:終結死板的閱讀教科書,從「文化」中學韓語
欲加強韓語閱讀能力,除了看韓國新聞報導、TOPIK檢定書範文及教科書課文外,也能從更好玩、實用的文化中學習。此外書中也收錄韓國流行語,如 사바사(사람 by사람,因人而異)、ㅇㄱㄹㅇ(이거 레알,這是真的)。閱讀也能連線韓國!
作者介紹:魯水晶 老師
◆學歷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傳播媒體系學士學位/中文系學士學位
韓國東國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系(戲劇理論及評論)碩士學位
◆現任
台北私立魯水晶韓文短期補習班教學主任
行動補習網(twstudy.com)魯水晶韓學堂韓語教師
釜山加圖立大學韓國語教育中心宣傳大使
◆著作
《韓語40音就該這樣學!》
《跟韓國人聊不停2》
《跟韓國人聊不停》
《這99句韓語,不會怎麽行?!》
《這150個慣用句,不會怎麽行?》
《韓語檢定初級TOPIK寫作》
作者粉絲頁: 魯水晶韓文補習班、 翻譯那件小事into魯水晶
出版社: EZ Korea 韓星帶你學韓語
粉絲頁: 日月文化集團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為什麼「特效綠幕」是綠色的嗎?】 ... - 影製所DC Film School 的推薦與評價
你或許清楚,綠幕是為了特效後製而設,但你知道,為什麼它們都是綠色的嗎? 色鍵(Chroma Key),是將畫面裡的單一色彩轉為透明,用其他圖像素材取而代之的合成技術; ... ... <看更多>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NEW ONE 為什麼夜間拍路燈是綠色的?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特別是白色的路燈和的燈泡下面,顏色都變成綠色的了,感覺升到4.3後更明顯,我強調的是,似乎只有和路燈(應該是白織燈或水銀燈)才會變成綠色… ... <看更多>
山 為什麼 是綠色的 在 为什么四季的山色总是绿色?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为什么 四季的山色总是绿色? 63 views 5 months ago. 기모띠. 기모띠. 1.1K subscribers. Subscribe. 53. I like this. I dislike thi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