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在興趣投資最多的,是樂器。因為工作忙,沒空出去玩,只好在家玩樂器。算一算,有11把口琴(不同調)、7把吉他、7把烏克麗麗、一台電鋼琴。
真是任性又匪類(當然不需要那麼多,玩賞兼收藏)。所幸,我都有持續練習,和每一把琴的相遇,也都有故事。
有些同年的朋友,已經退休,我也開始會想,退休後的生活。即便退休,我還是希望學個不停。樂器是好選擇,而且聽說學樂器,比較不容易癡呆。
不管哪項樂器,我目前都自學。
之後,應該會找老師,認真學藝。
來說說,中年學樂器,我的一些體會。
1. 一開始,你會撞牆,但持續練下去,你會看到進步的自己。
一樣是愛的羅曼史,以前只是能把音彈對,現在慢慢能加入表情。
不管什麼年紀,進步,都能讓你喜悅。
2. 我不玩電玩,玩樂器,就是我的破關打怪。
吉他譜上,會告訴你指法怎麼彈,但你可能覺得不順,你就要找出自己的解法。
最明顯的例子,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No.1。
譜上標注,要把第六弦從E調成D,我沒調。
雖然低音D彈不出來,而且要重改指法。
但我摸索出的新指法,變得相對容易,容易到能把曲子彈完。
這不是解題,什麼是解題?
這是為什麼學樂器,不容易癡呆的原因吧。
3. 每一首曲子,都有瓶頸樂句,多跟少而已。
像現在練的【巴哈前奏曲第一號C大調】,最難的是最後兩小節。
所以,練習的時候,不要每次從頭彈到尾,就針對瓶頸樂句,練他個一百遍、兩百遍。
電鋼琴的好處,這時候就出現了。
你可以戴上耳機,不用擔心吵到人。
否則,同樣樂句來個上百次,會像大賣場的無限回放【新鮮出爐麵包,要買要快】.......
鄰居可能會瘋掉,我可能會被投訴。
這算不算重兵佈局,算不算思考對策?
4. 不管哪種樂器,我的學法都是非正規的。
我不是從基本練習開始,是從一首樂曲開始。
很像小孩子學語言,他們不懂文法,只是跟著台語阿嬤,看見一隻蟑螂,跟著唸【嘎抓】.......然後就會了。
曲子會給你動力,但那些重要但乏味的練習,一開始不會。
反正我不參加檢定,也不比賽,更沒打算開演奏會,就把我喜歡的曲子當練習曲。
5. 最後,當美好音樂,從你指尖流出,你會驚訝。
你享受了音樂,又明白,就算你開始得晚,你還是有潛力的。
說到這邊,怎麼像是勸敗文?
那麼,你要找個樂器來玩玩嗎?
#這兩年陸續來的6把吉他
#11年老爺車繼續開
#換車的預算拿來買吉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90的網紅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分享我們對巴哈的愛戀! 巴哈 前奏曲與複格Book1 No.12 前奏曲 下文為演奏者心得: "彈琴這麼多年,好久沒有和自己好好說說話,和內心的自己交談。 在許多個夜晚,孤寂感襲擊而來,內心卻只能沉默以對。時間彷彿凝結進入了無聲境界,那一刻,音符雖然嘆息又嘆息,心情卻無處抒發。" 這是我對這...
巴哈前奏曲譜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和吉他的淵源》之六
本來作曲者就會喜歡在自己家裡用錄音機,彈彈唱唱,把自己的曲子錄下來。到了台北見習實習以後,有一台 TEAC 的四軌錄音座,幫我完成了由我自己最早唱的「風兒輕輕吹」、「九月風起時」、「情奔」、「歌」、「童年」、「鄉愁四韻」.......等,最初期的一些錄音;這些錄音的檔案,在失蹤多年以後,終於在 2017年,出「家III」 那張專輯時,找到了當年熟識的中廣的 DJ 好友賀立時,從他的建檔裡找了回來。
可以幸運的把歌曲錄製下來,並且在日後的許多年以後(在這裏,是三十八年以後)聽到,並且驚訝於自己當時「幼嫩」的聲音表達、粗淺的錄音方式、還有業餘的吉他彈奏等,是一種何其幸福的回顧~~
這樣的可能的幸福,是專屬於大約是二戰以後,大約1950年以後開始運用科技的音樂人才能擁有的歷史緣分,可能是現代音樂人根本就不會去想到的事情.........
但是你如果考慮到,在之前的人類的所有的作曲家,幾乎都不可能在錄音技術發明以前把自己的音樂錄下來,並且用音響來聆聽那些作品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我的意思。
我們出生在一個 連巴哈、韓德爾、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史特勞斯等這些偉大的音樂家,他們一輩子所有的偉大作品都僅只能靠記譜與現場演奏來表達~~曇花一現~~不能回播 的這麼殘酷的現實的時代之後,的之後,的 1950年之後。
我們現代音樂人,當然是極其幸福的。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這一點。
坐在南海路的巷子裡那一座建築物的三樓,麗風錄音室的錄音間裡,的那一張高腳椅上,是我最早期彈吉他的錄音的訓練。
小徐,錄音室主人與錄音師本人,徐崇憲,應該就是我的錄音啟蒙者。
坐在那一張高腳椅上,我雙手裡抱的,是那一把 D-45,對音樂事業充滿了幻想,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了期待。
我的音樂前途,必須靠這一把 D-45,小徐的錄音專業技術、和他的經驗,當然,還有我已經寫就的歌曲來闖蕩與完成。
小徐在 D-45的音孔前方20公分處,放置了一個 德國製的 NEUMANN 87 麥克風,他並且在音孔正前方往下轉了大約三十度的角度,這樣,吉他的中低音會被收錄的最飽滿(你聽到的「鄉愁四韻」的 低音 E,G, A,以及沈重的低音和弦,就是這個麥克風錄下來的)。
然後他在吉他琴橋後方的45度角,也就是我的右手手背的後下緣,放置了一個 SENNHEISER MKE 60 的 Shotgun 麥克風:因為我們不斷的測試的結果,發現吉他的高音,最高頻與最清亮的音色是從琴橋下部的正面板散發出來的(你聽到的「誕生+青春舞曲」那些重力撞擊刷弦的響亮金屬弦音:「聰明的你~~~~~告訴我~~~~什麼是真理~~~~~」,這些。)
「亞細亞的孤兒」的吉他,也是在相同的狀況下,同一張高腳椅上錄製下來的。每一次我錄木吉他,我都會跟小徐花至少兩個鐘頭在麥克風的擺置上。你想想,「亞細亞的孤兒」的前奏其實只有兩小節的 三拍 E和弦,但是那是多麼重要的前導!你現在再回去聽聽那隻 D-45 錄出來的吉他的聲音,它是真的比1980年前後同時期(包括那時校園民歌所有的吉他錄音)所有的吉他聲都紮實的。
在這首歌裡,木吉他是最主要的節奏骨幹;我總共彈了三次吉他:左右聲道各一軌木吉他(你現在還是可以聽到我早期彈吉他時節奏還沒有很穩定,左右兩聲道的時率(timing)還並沒有完全準確;第三軌的木吉他是加在 從第二個主歌開始的每一小節的重音上:這樣會使得歌曲的進行程序有個很清楚的層次感。
「亞」這首歌,是我一輩子寫的歌裡,給我最多麻煩的一首歌。
有一段時間,2002至2003年,我住在北京嘗試生活,和一些當時的北大學生聊起來,為「亞」曲為何在中國大陸會被列為禁歌(而且是特級被禁的歌!),說到我深感不解。一旁的歐陽一把就搶過話題:「什麼!那還什麼問題呢?怎麼能不禁呀?當時我在北大!六四那一天一開槍,第二天開始全校學生都在唱這首歌了!爾後有什麼學生聚會,在那一年的抗爭中,北大學生聚會很多都是唱這首歌的呀!那你說當局怎麼能不禁呀!」
哦!原來它變成了一首地下流行民歌了..............但是,這不能怪我呀~~
錄音前後的時間裡,中美(美台)已經斷交,美麗島事件已審理過,林宅血案毫無線索,鄧小平訪問了美國。而我一個毛頭小子剛剛畢業才兩年。
40年前的那個時代,卡特下台而雷根上台的我的醫學院畢業的那一個 1980 年的二月底,以後。
就在那一段時期,台灣的知識份子大都不出聲了,大家把情感和情緒全放到了作品裡面。
我就記得我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的 塑膠 Pick,彈吉他的時候力道準確而且紮實,和在大學生時期的彈法,開始有了一點轉變,似乎有了加速往專業道路上面駛去的一種,痛意,與~快感。
——
#You編
淵源來到了第六篇,聊到創作。這次的百年百琴特展不僅勾起了大佑哥許多回憶,因為愛琴的演出內容也如火如荼的準備中,這次的愛琴故事,像是一趟回憶之旅⋯⋯未完,待續⋯⋯
#愛琴故事 #因為愛琴
#百年百琴吉他特展 #免費開放入場@華山中四A館
#因為愛琴演唱會@華山Legacy #購票請洽:
http://bit.ly/guitarmaniac2020
巴哈前奏曲譜 在 梁茜雯 Jenny Chien-Wen 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鳥之歌】
若說卡薩爾斯是20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相信這點無人能反駁。但若要明確指出他的偉大之處在哪,或許沒多少人能一言以蔽之。首先,大家都知道是卡薩爾斯在14歲那年於舊書店發掘了巴哈埋沒已久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並且又花了12年的時間,每天鑽研練習將這部作品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最偉大的大提琴經典而非僅只是訓練指法的練習曲。然而,也因為這部作品,讓卡薩爾斯重新定義並彙整了當代大提琴的演奏技巧,賦予了大提琴全新的藝術生命,讓大提琴不再只是過氣的笨重老樂器。
光是以上兩點,就足以讓卡薩爾斯撐起20世紀大提琴音樂的半邊天,也讓卡薩爾斯名留青史。然而,卡薩爾斯偉大的地方不僅只是音樂藝術上的貢獻,他偉大的人格情操更是後輩的典範。他曾說過自己是個永遠都在「拒絕」的音樂家,他拒絕了一般人無法抗拒的名利、慾望,甚至拒絕了功成名就、飛黃騰達。「拒絕」成了他的招牌,但也成了他之所以偉大的關鍵。究竟他是如何「拒絕」的呢?
這得從他小時候說起,卡薩爾斯是西班牙舉國皆知的天才兒童。四歲進唱詩班、七歲學小提琴、九歲學鋼琴。而十歲時,他已經能全本演奏巴哈十二平均律中的48首前奏曲與賦格了。但小小年紀的他非但沒有選擇當鋼琴家、也不願意當小提琴家,而是投身於當時根本被音樂界視為冷僻樂器的大提琴。這是他人生第一次的拒絕!
15歲那年,西班牙皇室為表彰卡薩爾斯的天才與努力,特地頒發了兩年的獎學金讓他進入聞名全歐的馬德里音樂學院深造,並賦予了他隨時都可進出皇宮與皇太子一同學習音樂的待遇。然而卡薩爾斯竟然拒絕了這樣豐厚的禮遇,選擇帶著這筆獎學金往當時的弦樂重鎮比利時布魯塞爾音樂院學習大提琴。這是他人生第二次的拒絕!
當時布魯塞爾音樂院最知名的大提琴教授是約克伯,約克伯非常看不起這位來自西班牙的懵懂青年,因此有意在大師班的課堂上羞辱卡薩爾斯。只見約克伯輕蔑的隨口問了幾首冷僻艱深至極的曲目,沒想到卡薩爾斯竟能將每一首曲子皆一音不漏的完整背譜演奏。這可讓約克伯瞠目結舌,當場收斂起高傲的態度,打算好好栽培這難得一見的天才。為了留下卡薩爾斯,約克伯甚至願意提供卡薩爾斯食宿、免費幫他上課。但有骨氣的卡薩爾斯斷然拒絕,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他不習慣布魯塞爾的生活。但明眼人都知道,他恨極了約克伯歧視、無禮的態度。因此在不惜與西班牙皇室決裂、將所有皇室獎學金一併繳回的要脅下,卡薩爾斯隻身一人離開布魯賽爾,流浪到巴黎,過著落魄的留學生涯。而這是他人生第三次的拒絕!
在巴黎這段日子,雖時他人生最困頓潦倒的時刻,卻也是涵養他藝術生命最豐蘊的時刻。他一方面在夜總會拉大提琴娛樂觀眾、一方面又以巴黎為基地展開遊歷全歐旅行演奏的生活。不僅多次回到西班牙故鄉演奏、更受邀前往倫敦為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演奏。後來也遠度大西洋接受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邀請,親赴白宮與卡內基音樂廳演奏。卡薩爾斯聲望的頂點是與小提琴大師提博、鋼琴巨擘柯爾托組成了舉世知名的鋼琴三重奏,遊歷世界各地演奏長達30年之久,累積了聲望與名氣。
到了1920年,卡薩爾斯終於回到巴塞隆納。他成立了一個全由素人組成的業餘管弦樂團,不僅不求報酬的訓練喜愛音樂的平民大眾一起演奏,更讓巴塞隆納的市民有了欣賞美好音樂的機會。接下來他更成立了工人音樂協會,讓每天在工廠裡辛苦工作的藍領階級,只需每年繳一美金的會費,就能欣賞卡薩爾斯每兩星期為他們所舉辦的高水準音樂會。
每年夏天,卡薩爾斯總會回到故鄉小鎮開音樂會。同樣的曲目,卡薩爾斯在倫敦可獲得五千美金的酬勞,然而卡薩爾斯卻僅對故鄉的劇院經理象徵性的僅收五美金的車馬費。鄉親們愛極了卡薩爾斯,每當卡薩爾斯回鄉度假之時,居民們總刻意拿起樂器在戶外演奏,無論是嚴肅的室內樂或是熱情的佛朗明哥舞曲,總會故意留下一把樂器無人拿取,以等待卡薩爾斯不期從路上經過而興奮的拿起樂器一同合奏。就是這樣純樸、熱情卻又善良的人民,感動了卡薩爾斯。但也就因為這樣的感動,使得卡薩爾斯做出了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次拒絕。
那是1936年夏天,西班牙爆發內戰,佛朗哥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痛心疾首的卡薩爾斯離開了他摯愛的故鄉,搬到距離法國與西班牙邊境只有數公里之遙的法國小鎮普拉德。從此卡薩爾斯不再稱呼自己是西班牙人,而是他的故鄉之名-加泰隆尼亞人。這是他第四次的拒絕!
此後,卡薩爾斯開始了他一連串長期抗議、習慣拒絕的歲月。二戰爆發,卡薩爾斯拒絕前往德國為納粹演奏、也拒絕了墨索里尼之邀到義大利演奏。之後他拒絕前往承認佛朗哥政權的英國演奏,二戰過後更拒絕了赴美國演奏,原因同樣是因為他們都承認了佛朗哥政權。卡薩爾斯發誓,只要佛朗哥政權存在的一天,他勢必與邪惡周旋到底,沒有模糊地帶、更沒有商量餘地。恨極卡薩爾斯的佛朗哥政權不只一次發出全球通緝令,將卡薩爾斯列名為遭到通緝的戰犯,明令若活抓卡薩爾斯必定砍斷他的雙手,讓他永世不得拉琴。但卡薩爾斯依舊拒絕如故、抗議如故。就這樣,他拒絕了大半個世界。此時的他寧可在法西交界蒼涼偏僻的庇里牛斯山上舉辦寒酸的音樂節,也不願為這些光鮮亮麗卻面目可憎的政客演奏。
然而卡薩爾斯的普拉德音樂節卻因此成了世界頂尖音樂家的朝聖之地。他們爭相參與每一年音樂節的活動與演出。就在1950年,巴哈逝世兩百週年之際,卡薩爾斯組了一個僅有數十人的小小樂團專門演奏巴哈的管弦樂作品。而這小型樂團的陣容與卡司足以媲美當時世界各大頂尖樂團,樂團首席是大名鼎鼎的曼紐因、而大鍵琴手則是廿世紀最偉大鋼琴家之一的塞爾金。如此陣仗,讓當年的紐約時報大篇幅報導,也讓卡薩爾斯成了音樂界追求自由民主的人權鬥士,更在1958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提名,個人聲望達到頂峰。但這樣的頂峰卻是他用數不盡的拒絕所換來的。
1959年,卡薩爾斯終於赴美國紐約演出,然而邀請他的並非已多次遭受閉門羹待遇的美國,而是聯合國國際大會。在那場音樂會中冠蓋雲集,就連西班牙駐聯合國大使都親自前往聆聽「戰犯」的演出。卡薩爾斯拒絕了西班牙,但卻沒有一個人能拒絕他的音樂!又一次,紐約時報給當晚演出的卡薩爾斯發表了這樣的社論:「值得慶幸的是,佛朗哥政權沒有蠢到在眾目睽睽下拒絕文明。」
一個用拒絕堆砌起來的價值觀,給了我們這樣不凡的啟示與榜樣。他的尊嚴建立在不屈服於任何現實利益,更以人道精神、自由民主為畢生追求的信仰。自1945年起,每一次的音樂會,卡薩爾斯必定以他家鄉加泰隆尼亞的民謠《白鳥之歌》作為終曲。在這首曲子裡,能聽到他的傲然於世的骨氣與勇氣,更能聽到他慷慨無私的包容與熱情。骨氣勇氣代表的是不妥協的價值觀,包容熱情卻是對眾生的擁抱與關懷。這如同卡薩爾斯所說的:
「對人類尊嚴的侮辱就是對我的侮辱,而維護正義是我的良知使然;事實上,人類的良知比音樂重要得多。雖然你可以用音樂來提升人類的良知,但是最偉大的是愛,卻是對所有生命的愛。」
本文第一則留言裡的影片旁白,是卡薩爾斯於1971年最後一次受邀在聯合國大會上演出時的演講錄音。當年他已91歲高齡,其聲調仍然鏗鏘有力、感人肺腑。再過兩年,大師辭世,卡薩爾斯留給世人的絕不只有偉大的音樂藝術,其崇高的情操與人格,更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真理,照亮這世界每個陰暗的角落!
巴哈前奏曲譜 在 鋼琴輕鬆談-手指建立&音色表達Aweken your inner pianis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分享我們對巴哈的愛戀!
巴哈 前奏曲與複格Book1 No.12 前奏曲
下文為演奏者心得:
"彈琴這麼多年,好久沒有和自己好好說說話,和內心的自己交談。
在許多個夜晚,孤寂感襲擊而來,內心卻只能沉默以對。時間彷彿凝結進入了無聲境界,那一刻,音符雖然嘆息又嘆息,心情卻無處抒發。"
這是我對這一首曲子的詮釋,也是我第一次 #先思考,#再彈琴。🤔🤔綜合上述心境,我採用更緩版來表達沈靜的孤寂。
過去拿到曲子,不是先忙著練熟音符指法,就是趕快把譜背起來,再不然就是急於思索"老師"要的是什麼,如何才能彈出老師滿意的音樂,卻從沒想過 #自己想表達什麼。🎵🎵🎵
"先練熟,再請老師教音樂表達" 這是一般學琴者的習慣,我想,是時候改變了。
這一次,我決定要先思考音樂內容,練完整說服自己後,再請老師聽。在練琴過程中,不斷和自己對話,不斷調整每一個樂句,花了將近*兩個月完全想清楚後,才大膽請老師幫我聽,希望老師在不變動我的想法為前提下,達到平衡、有說服力、又屬於我自己的表達。
很開心,在老師調整後,每一個音符,每一個線條,都還是我所期待的,甚至,比我想像更好。💕💕
(很高興我有這樣的老師,這是極艱難的工作,老師本身的高度內涵要夠,需透析學生的特質、還要完解樂曲的內涵,還要巧妙整合兩者,精密無縫呈現)
這不但是訓練獨立思考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琴過程中的自我檢視。💪💪

巴哈前奏曲譜 在 Veronica Ye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教堂鐘聲 Bells of the Cathedral (給鋼琴、長笛、小提琴、大提琴)
Veronica Yen 維若妮卡,根據巴哈C大調前奏曲所創作。
Live Performance at 中山堂
長笛:林姿瑩,小提琴:陳妍希,大提琴:呂超倫,鋼琴:Veronica Yen 維若妮卡
某個盛夏,我來到萊比錫,巴哈曾擔任樂長的聖托瑪斯大教堂。那時,管風琴在教堂內熱烈的演奏巴哈觸技曲,教堂外鐘聲迎合,餘響長存心中……。
法國作曲家古諾在西元一八五三年,為巴哈於西元一七二二年所作的〈C大調前奏曲〉,譜成一段唯美的《Ave Maria》(聖母頌)。我也為同一首前奏曲寫旋律,盼望音樂能傳達出神聖國度裡的光明與希望。
Bells ring in descendent scales, I adore the sound of the bells which sound like spreading hope from the cathedral to the city. In 1722, Bach published his masterpiece,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In 1853, French composer Charles Gounod fitted a melody over the top of Bach's C major prelude, and later called it Ave Maria.
I took the same prelude and fitted another melody to it, with the sound of bells in descendent sca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