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孫海橋的重建,5/14文吉已帶相關部會前往會勘,距離去(109)年7月23日文吉曾帶相關部會到地利村召開「孫海橋復建協調會」已近一年,至今卻仍無任何進度,文吉曾當場批評林務局。
故此次5/14重新現勘,文吉做成決議:由於林務局解釋因行政院921之後不得復建之政策決定,且其關係布農族祖先祭祀、文化傳承及七彩湖後山整體規劃及生態永續發展之限制事宜,故林務局雖於去年11月已呈報行政院是否准予復建,但仍未獲行政院核定同意。
故文吉要求林務局積極和行政院溝通協調,並於兩個月之內獲得行政院核定同意,文吉也將積極向行政院反應。一旦行政院核定同意復建,未來復建經費林務局答應將由其全部負責。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
布農族祭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台東・鸞山森林文化博物館
.
――――――――――――
如果是你,是否願意
傾盡身家去守護一片森林?
――――――――――――
.
從療癒人心的台東之旅歸來了,
首先,想跟你們分享一片充滿故事的森林。
.
鸞山部落(Sazasa),布農族語中意為「一個甘蔗會長得高、動物會活躍、人會活得很好的一塊地。」
.
14 年前,財團看上鸞山的遼闊視野和良好風水,四處搜刮土地,意圖興建靈骨塔和度假村。為守護祖先的土地,部落族人阿力曼傾盡己力,靠著抵押土地、到處借款,才終於搶救下這片森林。
.
為了讓部落文化和山林知識重新於土地發芽,阿力曼效仿歐美 open air museum,於鸞山部落周邊森林成立 #森林文化博物館,希望讓參訪者重新用身體感受土地,以五感體驗自然。
/
如今,這片鬱鬱蒼蒼的森林已是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楠榕混生林帶,被譽為「阿凡達的原鄉」,不僅 #成龍 曾來此拍攝《十二生肖》,日本動畫大師 #宮崎駿 也曾特地來此考察探訪。
.
雖然攀爬巨木、深入森林的路程並不容易,分分鐘會把自己弄的全身髒汙(好吧,也有可能是我太弱,畢竟同團的姊姊說很輕鬆!?),但這真的是我參與過,最喜歡的一個部落體驗了。
.
從享用傳統迎賓禮、祭祀祖靈開始,到穿梭原始森林廊道,品嚐以柴火烹煮的部落餐桌;再到為未來種下樹苗,以及最後的八部合音。
.
在鸞山部落,你彷彿真能感覺,
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布農生活是什麼模樣。
.
真的好喜歡這裡呀 ❤
――――――――――――
#鸞山森林博物館旅遊資訊
📲 官網:http://www.forestculturemuseum.com.tw/index.html
.
💰 費用:
半日行程 9:00~12:00
NT$400 / 幼稚園 NT$200
全日行程 9:00~14:00
NT$600 / 幼稚園 NT$400(含午餐)
鸞山森林博物館採 #全預約制,
請先上官網預約
――――――――――――
📝 全日行程參考
部落文化解說 → 「會走路的樹」→ 享用迎賓禮(烤豬肉、原住民舒跑——養生茶、小米酒)→ 檳榔、小米酒祭祖靈 → 原始森林廊道 → 部落午餐 → 搗麻糬 → 為未來種下一棵樹 → 八部合音
⚠ 注意事項:詳見官網
——
台東旅伴 ⇩
常旅遊 LAVITRIP Duncan 瞿光復
@蔡小妞依玲
布農族祭祀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用自己的語言,喚回6種小米名字
《台東桃源部落:pasikau種是為了你》為了這本新書出版,族人特地報戰功宣告✨
新書集合桃源部落老中青少55位作者,以感性與知性兼具的敘事風格,找回小米種原,並以身體力行,種小米、傳遞布農族文化榮光。
#pasikau #小米 #布農族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布農族祭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布農族祭祀 在 台東製造ZZTait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布農族生活以農為主、狩獵為輔,傳統祭儀就是跟著小米農事而行的「歲時曆」。最近,在春季播種、除草之後的農閒期間,便是部落舉辦 #射耳祭 的日子。
孩子們從小透過家人的指導逐漸學習生活技能,射耳祭是每個家族歷年的重要祭典之一,也是唯一有關狩獵的祭儀。祭典前,婦女們會為全家族的人準備釀酒、食物、祭祀所需的祭品,而成年男子須先上山狩獵,除準備儀式上重要的山鹿外,還有其他儀式裡一定要有的獵物。
祭祀時,參加狩獵之男人圍靠著在獸骨架,汲取酒渣並將酒糟撒潑在獸肉、顱骨上,祈天祝福能捕獵到豐富獵物,並揭開這天的序曲。
射耳祭儀、開墾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嬰兒祭、報戰功,場中藉由活動展演述說著族人的生活時序。榮茂哥告訴我們,其實每個家族的射耳祭流程都不一定相同,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孩子從生活中去學習傳統族人的生活方式,讓剛學會走的男孩練習拿弓箭射肉,再大一點的便拿弓箭練習射鹿耳,再來則是獵槍;族人必須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學習使用不同的工具,而伴隨著耆老的祝福,都代表著成長。
現在我們所見的射耳祭活動與傳統不同,正賢哥說最早部落射耳祭是以家族為單位,隨著時代演變改為村、鄉,甚至是全國性的射耳祭,過程中也多了摔角、射箭、搗米、背木、鋸木等運動競技,除讓現代族人感受社區團結與彼此交流的意義外;更希望透過老人家、中生代、新生代、孩童共同參與的傳統祭儀展演,對外、對內傳遞布農文化的意義。
當然,對於認識深厚的部落文化,兩天活動真的不夠,有機會記得來台東多走入布農原鄉,感受生活,朝向”min-bunun”更近一些。
註:min-bunun是布農語成為人之意。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