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武打場面寫的這麼仔細,就會因掛一漏百而構成另一個影響 : 內容趨空洞。
整部小說的前一半,即是第一回到第十一回(全部二十回)的二十幾萬篇幅,基本上可以說是"搶救文泰來大兵",大致劇情也就是文泰來被清兵抓去,紅花會舵主陳家洛跟十幾個武功卓絕、文韜武略在江湖無雙的兄弟們幾次想方設法的救.............然後救不出來。
後半部救出文泰來了,劇情就落在 乾隆身世之謎,陳家洛希望以此讓乾隆迷途知返,然後自己去新疆遇到美女--香香公主,相知相愛然後替他們跟清兵打仗,最後香香公主被乾隆奪去,接著公主自殺雙方一場大戰............就沒了。
#51萬字就講了這些。
顯而易見的就是,因為很多武功場面講得非常仔細,壓縮了劇情;或者可以反向來看,其實劇情(相對後來非常有名的幾部)很簡單,但填充了大量過於仔細的武打場面,所以把可能20幾萬字能交代完的故事,撐充到51萬字。
讀起來自然會讓人很難著迷深入,無法樂在其中了。
(而且金庸小說,有好幾部都把 吸引眾人你爭我奪的根本設定為一個"天大寶藏",大家為了寶藏爭奪很正常,但飛狐系列、連城訣裡面都認為 得到一大筆錢就能驅逐滿清韃子,然後建立漢人帝國的這個想法,我認為還是草率了。
雖然建國需要基金(不信的去問陳水扁),但只有錢就能推翻一個立國快一百年的大國,然後成就另一個國家的大業嗎?
差遠了,那是要人、要糧、要組織、要支持度,還要運氣的事情,而且那筆錢能有多少? 能用多久? 只能說,單純的事情講起來比較簡單,所以閱讀時還是不要想得太複雜會比較入戲。)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就能體會我弟說的"很難看"的原因所在;這可能也是我到現在,遇過很多同樣也喜歡金庸的人,卻從沒聽說過誰自稱喜歡《書劍恩仇錄》這部書的原因了。
#真的很難讓人喜歡。
-----------------
但我們做人要公平一點,也該了解一下當時的背景。
首先,這是金庸先生第一部長篇連載小說,很多地方也不會這麼圓滑、角色也不會這麼豐滿、劇情也不會那麼複雜;拿後面作品來批評前面,自然不甚公允;要是我第一部就是《書劍恩仇錄》,然後一路看下來,我想一定會有倒吃甘蔗的感覺。
另外,寫得很仔細(到妨礙流暢性)也是一個原罪。
畢竟,金庸寫小說的背景發生在1954年,吳氏太極拳第二代嫡系傳人-吳公儀與白鶴派-陳克夫在澳門擺擂台比武之後。
這場比賽雖然雙方打了一場王八拳,鬧的不勝不負不和的結果,但卻引發大家對武俠武功的幻想,所以之後金庸與梁羽生便拉開了武俠小說世界大戰的報紙連載序幕(金庸是《書劍恩仇錄》,梁羽生是《龍虎鬥京華》)
在那樣資訊貧乏的環境裡,在這麼幻想滿點的情況下,而且當年香港普遍習武或是看醒獅表演風氣盛,自然寫得越是像樣、越有武俠風采,寫者跟讀者越能感到滿足。
《書劍恩仇錄》作為這樣的時代產物與金庸的第一本連載小說,這樣的結果真的無可厚其非。
-------------------
而寫的仔細,也並非是亂寫。
金庸雖然自稱自己全然不懂武術,但對武術倒也不是真的全無所知。
例如,他自己說他自己是受到民國時期武俠小說跟說書的影響才有這麼多元素創作,但卻也聽說過金庸本身習練過太極拳,而且正是剛剛提到的"吳氏太極拳"。
1980年,吳氏太極拳第三代嫡系傳人-吳公藻整理了先人傳授跟自己的經驗,編成了《吳家太極拳》一書,並且得金庸為其書作跋;金庸在跋文中用了不到700字,講述了他對太極拳的精要與理解。
從那篇文章看來,我認為金庸對太極拳不是只有幻想,而是有一定認識與實踐的;另外從其小說中好幾次提到的太極拳使用情節(《書劍恩仇錄》的趙半山、《倚天屠龍記》的張三豐&張無忌、《飛狐外傳》的何思豪),其實就其描述場景來看,使用方式與時機也是大致正確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金庸甚至可能練過,並以其養生;才有辦法在小說中寫出正確的用法,才能在現實生活中為太極拳譜作跋。
但我憑甚麼這樣猜?
我想可以援引另一部小說《飛狐外傳》來作證明。在第四章〈 鐵廳烈火〉裡金庸描述了太極門高手--趙半山(就是《書劍恩仇錄》裡面的那位太極拳+暗器高手)趁著與太極門孽徒陳禹對打的當下,出言點撥在旁觀看的小胡斐,其嘴裡講的「亂環訣」、「陰陽訣」與各種示範,確實是太極拳練習與使用的心得跟要義。
再加上兩人後來的交戰敘述(已經沒有《書劍恩仇錄》裡的那麼繁瑣)兩人使用的招式與背景,確實是正確的理解與對拆,可以知道這不是金庸老先生的幻想空想;而提到用招發勁均需"冷、急、快、脆",更顯示他對太極拳的理解已經很深,才能讓拳理這麼深入淺出(有些理論歸結,甚至聽得我醍醐灌頂,身上寒毛直豎)
由於這些敘述,不是抄來的,必定只能是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講述;而且這些招式的應對拆解,必須真的知道怎麼練、怎麼施展,才能組合的出來。
所以要說他不懂武術,全憑幻想,我想是絕對不可能的;是不是高手不好說,但他肯定深深浸淫過。
-----------------
總之,《書劍恩仇錄》這部小說,雖然不能跟金庸其他作品相提並論,但也海放了很多其他人的武俠小說;況且,這還是金庸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作品。
至於我推不推?
只能說,要看這部小說必須有很大的覺悟。裡面還是有很多胡攪蠻纏的人,跟個性頑固到不通人情、莫名其妙到智商可能有問題的人物設定(讓我一度以為我在看古龍的《絕代雙驕》),讓劇情很多都是基於簡單低級的誤會下開展的。(不信去看看 鐵膽莊的那場亂鬥,跨幅還很大.........也是視聽時的一個圓寂點)
沒有愛,或是命不夠長,真的還看不完
------------------
那看電視劇呢?
youtube上能找到2002年中視拍攝的版本,主角是趙文卓,實在是英姿颯爽,但是人物對白劇情低能到我看了兩三集就很難支持下去了,但選角跟卡司還是一時之選的。
另外也能找到2008年中國拍攝的版本,裡面的主角喬振宇我不熟悉,但鄭少秋扮乾隆卻早就是個專業戶了,那深入人心的定裝與英氣,就算他躺在那裏扮死去的乾隆,我還是覺得沒人可以取代。
但我還沒看完,無法告訴你們好壞;但能肯定的是,《書劍恩仇錄》這部小說在原著上劇情不豐滿,所以電視劇如果要把集數拍個四五十集,劇本上勢必要大大改動跟撐充,所以大家就會面對偏離原著很多的幻想情節,除非他們忠於原著的重現武學(肯定沒人看懂),或是忠於原著的讓它繼續空洞下去..............
但換個角度想想,反正小說劇情不豐滿,電視劇如果能改成大家能接受的版本,看得高興其實也未嘗不是好事。
想想甄子丹的《葉問》吧,拍了四集亂七八糟的,打日本人、英國人、美國人,到處征服異邦人,差點沒打出地球征服外星人,最後只有主角的名字跟葉問有關(葉問除了葉準之外,其實還有葉正、葉少華兩子,也不只一個老婆),大家還不是看得很爽?
總之,希望大家能享受其中囉
(PS : 這篇寫到現在也"不過"四千字左右,其中講了多少東西? 你再想想陸菲青跟人家打架打了5548字,叫人看了聽了有多難熬了)
.
.
.
#寫完了耶
#有沒有看過連續劇跟小說的人可以分享一下差異?
#我也很多話題想跟大家聊
#但是為五斗米折腰後真的只想睡覺然後工作
#希望大家平安健康的度過難關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帝國 篇 31 洛 天 在 Emily Ng 黃佩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可能不知道但卻非常可愛的捷克 #番外篇
捷克人是愛看書的民族啊 😍
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捷克的圖書館密度是世界之冠。人口僅有1000多萬,但每1971個捷克人就建有一間圖書館;是平均歐洲國家的4倍、美國的10倍。
當時,為了在脫離説德語的奧匈帝國統治後,提升全民的識字率、普及化教育,政府立法強制每個社區都必須建有圖書館。除了借書,圖書館也扮演著投票站、民眾會堂、藝術展覽、電腦課程的角色。最高峰期,全捷克擁有6000多間圖書館。
書店、二手書店在這裡隨處可見,捷克人年均買書量也達到11本。
此生必須走一趟的,是布拉格克萊門特學院國家圖書館。裡面保持昏暗的燈光,同時也不允許外人走入內部,我們只能在一個小門往內探看,這是為了保護珍貴的古書,同時也不可拍照。這是公認世界最美圖書館,壯觀華麗的巴洛克風格也真的令我畢生難忘啊。
(請看最後一張,圖片摘自網路,其他都是我在街上隨拍的啦,哈 😁 )
#TravelwithEmily
#我們旅行中
#閱讀天下
帝國 篇 31 洛 天 在 東講西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定期重溫》
今日是2016年最後一天,還有不足一個月,香港便踏進開埠176年,是時候讓我們重溫一下百多年來香港與世界的歷史。
香港175年12月31日
《香港與世界之歷史》東講西讀
2015年1月26日,香港開埠了174年。174年的歷史,說長不太長,但說短亦不短。從1841年開埠至1997年的156年期間,香港以外的世界究竟發生何事?在這百多年風起雲湧的世界歷史當中,地上建立了不少新的國家,其中包括很多我們熟悉的文明國,例如澳洲、紐西蘭和德國等。香港歷史看似「相對」平淡,但其實在這百多年的東亞歷史中,香港的角色相當重要。
幾個例子:
• 太平天國期間,廣東居民為逃避戰亂紛紛湧入香港;而「干王」洪仁玕曾在香港居住多年,跟隨傳教士學習英文、西方文化和制度等知識,並撰寫了《資政新篇》,闡述其治國理念。
•日本明治維新伊始,香港是日本海上航運必經之路,而香港當時是亞洲一個較為現代化之地,故此日本從香港吸收了不少先進經驗,以推行維新。日本維新派當時曾於香港邀請思想家王韜到日本考察,替明治維新提供意見。
•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於香港接受教育,並於香港萌芽革命思想和成立興中會,推翻大清國。
• 菲律賓國父黎剎醫生在1891-92年間居於香港,並在香港行醫,後返回菲律賓從事和平革命。而其妻是來自香港的愛爾蘭裔女子Josephine Brecon,他們於黎剎行刑前在刑場上舉行婚禮。
•1930年越南人胡志明香港組建越南共產黨。
• 安南(越南)国王保大帝於1945年退位,流亡香港。
•韓戰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被國際封鎖,只能靠香港輸入物資。而香港亦成為西方陣形的情報中心。
以下為香港從1841年開埠至1997年的156年期間,世界發生之部份大事。
1841 香港開埠
1846 - 1848 美墨戰爭,美國取得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以及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
1848 法國二月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
1851 太平天國建立
1852 法國拿破崙三世稱帝
1853 - 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
1861 意大利統一,意大利王國建立
1861 - 1865 美國南北戰爭
1868 日本明治維新
1871 德意志地區統一,德意志帝國建立
1894 - 1895 日清戰爭
1895 臺灣成為日本一部份
1901 澳洲各殖民區改制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
1904 - 1905 日俄戰爭
1907 紐西蘭獨立
1910 朝鮮半島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
1911 - 大清國滅亡,中華民國成立
1914 -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1917 俄國十月革命
1918 奧匈帝國解體
1922 蘇聯成立
1922 愛爾蘭獨立(1949年改為共和國)
1922 奧圖曼帝國解體
1924 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
1927 沙地阿拉伯獨立
1931 英聯邦成立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5 聯合國成立
1945-1991年冷戰時期
1945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成立
1946 菲律賓獨立
1948 朝鮮半島分別獨立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及「大韓民國」(南韓)
1948 以色列復國
1949 德國分別獨立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
1949 越南國(南越 - 後易國號為越南共和國 )成立
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印度獨立
1950 - 1953 韓戰
1955 - 1975 越戰
1957 馬來亞聯合邦獨立
1962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
1965 新加坡獨立
1966 - 1976 中國文化大革命
1967 中東六日戰爭
1968 布拉格之春
1975 越南統一,易國號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5 巴布亞新畿內亞獨立
1980 – 1988 兩伊戰爭
1984 汶萊獨立
1989 中國六四天安門屠殺
1990 德國統一
1990 - 1991 波羅的海三國 -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相繼脫離蘇聯獨立
1991 蘇聯解體
1991 南斯拉夫解體
1993 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分為捷克、斯洛伐克兩個獨立國家。
1993 歐洲聯盟正式成立
1995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香港為始創成員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1年加入)
高解像圖:
http://i.imgur.com/buJZFrs.jpg
2015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