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書活動][#好書推薦]**請見內文**
這是臺灣本土文學與地理的對話😍
23.97,一條隱形的北緯線,
卻讓花蓮港的紅燈塔、南投臺灣地理中心碑,
與彰化芳苑燈塔有了奇妙連結。
登高離岸,一個對山嶺後頭的好奇,
竟讓臺灣東海岸的鯨豚使者,
突圍海島限制,再次啟航,重新看見海洋。
兩座燈塔、兩個地點、一道緯度,勾起海洋作家廖鴻基的好奇,萌發探索臺灣西部海岸的想法。二〇〇三年,廖鴻基組成工作團隊,租用一艘二十噸賞鯨船為工作船,以一個月的時間航繞臺灣一周,執行「繞島計畫」。
期望藉由這次行動,突圍海島限制,讓臺灣社會對疆界的思維,從傳統的陸地海岸延伸到沿海,藉以宣示「海洋」應該是島國社會重要的生活領域。
臺灣並不大, 也許可以透過「多認識一座城市」、「多認識一段海岸」、「多認識一片海」……為行動意念,走出去、航行出去,就同廖鴻基所說的「海洋無可預約,但值得期待」。
一起循著作家書寫的路徑,換個角度閱讀島嶼臺灣。
---
#幼獅文化 與 #巫師地理 合作
#抽獎須知
1、請按本貼文一個讚👍
2、留言一句話關於你對臺灣海岸或海洋正面或負面的肯定或關心。或者留言一張照片是你與臺灣海岸的合照 😍
3、請公開分享本貼文
** 以上三步驟完成即符合抽獎條件 **
將會抽出兩位 巫師地理 粉絲 😍
得到一本新書《23.97的海洋哲思課》
** 截止時間與開獎時間是 11月15日 **
---
◎作者/廖鴻基
1957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臺灣賞鯨活動,創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駐校作家。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並將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寫成海洋文學作品。
著作及編著海洋文學作品有二十餘部,多篇作品入選為教科書文章,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獲獎:時報文學獎第1 6、1 8 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1996、1997年最佳書獎,1996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12屆賴和文學獎,第12屆巫永福文學獎,2006九歌年度散文獎,2011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2016花蓮縣文化薪傳獎,2018年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2019吳三連文學獎。
(節錄,臺灣護聖宮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林肇睢)
即將出版《23.97的海洋哲思課》新書,藉由對花蓮港紅燈塔、埔里地理中心碑、芳苑王功燈塔三個塔碑地標串連而成的橫軸線,正是北緯23.97度,且正中央是由三千公尺以上海拔的山脈切割為差異化的東西海岸,整體景觀上,東側適合大海捕撈、船舶隨時進出順暢,海浪洶湧、晨曦柔美;西側適宜養殖,溼地底棲生物、貝蟹補捉、漁船進出須待滿潮,且看不到海浪,每天可見到艷麗的夕陽折射海灘,讓人讚歎落日餘暉之美。全書對臺灣島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光在23.97的北緯橫軸上的東西兩側有了非常詳盡的論述與描寫,雖未能身歷其境,但文筆的流暢,用字遣詞的深入淺出已讓我們如身在岸邊,親觀白浪翻騰,腳踩沁涼的溼地泥灘一般的真實感受。很多人居住臺灣,並開口閉口愛臺灣,這本最精緻的海洋哲思課鉅作,真的不可錯過擁有並精讀的機會。
《23.97的海洋哲思課》用同緯度的兩座燈塔串接花蓮、彰化兩個地方,並從生活探索和實際經驗,來對比高山兩側兩個縣市的海岸到海域,關於環境的、生態的、人文的繽紛差異。
有位哲學家說:「大思考需要大景觀,新思想需要新位置。」這部作品提醒我們,走出去、航出去,換個位置、換個視角的必要。視角改變視野將跟著改變,思想及情感也將跟著不同。
(節錄,作者的自序)
《23.97的海洋哲思課》兩座燈塔,兩個地點,一道緯度,牽連出臺灣更立體的面貌。藉這部作品的出版,鼓勵臺灣社會進行更多的自我探索,如書中所述:「除了家鄉,以實際行動多認識臺灣的另一座城市、另一段海岸或另一片海域,經由探索,透過環境自覺,來閱讀臺灣更立體、更深沉的身世。」
購書連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182
#臺灣地理 #海岸地形 #海洋教育
幼獅教科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周年感言〉
大家好,我是少年阿Ben(洪崇德),也是糾集一群人,推動這個粉絲專頁成立的主謀與元凶。歡樂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回首過去一年在這個粉絲專頁做的一些小小的事情,腦中卻有著許多喜愛的詩句如一盞盞被點亮的街燈,點亮了生活和思緒,讓我好像看清了些什麼……。
有些事情總是先做了之後才看見意義的。最開始萌生這個粉絲專頁的架構想法,來自於我對現代詩的熱愛,還有覺察到傳統大眾在接觸現代詩上面的不足。國內有很多前輩延續著詩雜誌的出版,近幾年的大學詩社、詩歌節和現代詩相關的活動亦是繁花勝景。但我最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仍然是:怎麼閱讀一首詩?為什麼這些詩我都讀不懂?
身為一個寫作者跟對這個現象有所好奇的學生,我察覺到一般認知為小眾文體的現代詩,其實擁有著極大量的潛在讀者。也許是受益於傳統義務教育中,課本所提供的浪漫詩人形象,也或許是有一些詩,或一些句子,曾經在某些對的時間走進了讀者的心裡……很多人其實並不排斥接觸看看現代詩。但他們總有著自己喜歡與不喜歡的品味,特別是很多有個性的現代詩,受限於品味、閱讀經驗、想像能力還有傳統教育對現代詩的教學方式,與課本裡面可以讀到的作品大相逕庭。
這時候,怎麼辦?
我知道閱讀是一件需要練習的事情,這在我的學習與閱讀經驗中早就被肯定無誤。但我同樣知道不應該要求讀者要具備同樣的耐心,或者聰明的知道讀一首詩/一本書就像認識了一個對象,沒有緣分終究是沒有緣分,不如果斷換下一個。而隨著網路時代的發達,一般讀者對於長篇大論的文章更容易顯得不耐。開始有人問文學是不是死了,我卻很好奇,這會不會是現代詩──這種相對短小的文體──的,一個可能的時代?
大部分的普羅大眾都從報紙、詩刊和國文課本閱讀現代詩。購買詩刊的管道幾乎是文藝青年的必備知識,卻也是一般大眾需要刻意詢問才知道的。報紙普及率高,但版面畢竟有限。國文課本則要求受時代考驗後的經典作品,讀者要的,卻除了那些超越的時代的美以外,可能要是能夠提供更接近這個時代的詩作。
我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網路的時代,喜歡詩的人很多,寫詩的人很多,甚至也有著好多符合這個時代的好詩──但我們沒有一個更好的,傳遞好作品的管道。而傳統的現代詩論著雖多,具備名氣的創作者也不少,卻也鮮少有人會好好手把手帶領你閱讀一首詩,讓你知道一個有經驗的讀者或創作者在一首詩裡面看到/感受到了什麼。
而這就是我們嘗試想做到的事情:邀請一些對現代詩的寫作或閱讀具備興趣的人(大多是以往的大學詩社時期朋友,或者耕莘青年寫作幹事會的成員,但也有其他想要磨練自己閱讀跟論述能力的成員。)湊在一起,每天推薦一首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詩作。因為是喜歡,所以會盡力讓讀者感受到這首作品的好。因為不是嚴肅的學術批評,面對大眾,所以稱之為賞析。然後寫完賞析就嘗試做圖,每天發表,回應讀者的意見……。
這些基礎工作也許我們做得不是最好,有的人是現代詩的初入門者,有的人接觸了這個粉絲專頁之後才開始接觸美編。但我想,至少我們做得也並不差吧。事實上,一首詩本來就沒有絕對好或者正確的閱讀方式,這正是閱讀經驗之所以私我(但又在很多時候能因相同而產生共鳴與溝通)卻迷人之處。而這些美術編輯們願意在自己工作或學業忙碌之餘調撥時間來製作甚至拍攝圖片。面對這些無償的付出,我知道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出自於對現代詩滿滿的愛。
如果我們確實在這個粉絲專頁的經營過程中得到了什麼。那大概是,我們永遠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好詩人和好作品,並且在把他們推薦出去時,看到熱烈的響應而感覺到共鳴吧。也有些時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選到好作品的快樂。或者是因為偶爾的一個訊息:謝謝你們做的這一切;或者是因為聽到寫作這條路上仍持續奮鬥的前輩討論者我們;或者是因為一句:美編做得圖都好符合詩的意境;或者是因為一個留言:這個賞析寫得真好。我看了賞析才真正懂了這首詩……。
生命裡總是有些什麼不太值錢,但拿多少錢也不願意交換的事物。如果要我說,在我們這群人裡面,做為最大公約數存在的那大概是對於現代詩最純真的熱愛吧。
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是滿懷感謝的。從一開始的邀請朋友按讚,到走出朋友圈外,甚至直到今天仍有鋼筆愛好的朋友以我們分享的詩句練字。謝謝所有的讀者和跟我們一起把作品分享出去的人,沒有你們,就沒有這個粉絲專頁今天的樣子。謝謝創造出這些美好詩歌的藝術創作者,沒有他們,這一些粗淺的,某些時候甚至僅僅是拿來練習的賞析,更是全然失去了意義。若我們能提供一個平台,稍稍讓這些在藝術崗位上努力創作不輟的創作者,和他們的好作品,被更多對現代詩有興趣的大眾給認識,那絕對是我們的榮幸。
而最後,當然──我得感謝和我一起努力撐起了這個粉絲專頁的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忙碌與生活,卻又為了理想而選擇這個沒有薪水,甚至榮耀大多歸於原作者的額外工作。不管是寫作與練習評論,抑或者努力拍攝新照片、耗費時間製作美編圖片,都是很辛苦的事情。我想要對他們致上我最高的敬意,也希望大家不吝給予這些純粹以熱情在繼續這些無薪工作的朋友掌聲,或批評指教。
以下是小編名單,謝謝你們以往的支持,也希望你們以後能繼續喜歡我們。
-
王嵐萱 銘傳大學應中系
江殷年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不分系
利文祺 蘇黎世大學漢學博士生
宋尚緯 東華大學華文碩士
李冠緯 淡江大學中文系
李修慧 NPOst公益交流站專案企劃
洪崇德 ptt實業坊 sex版版主
紀姵妏 東吳大學光年詩社社長
曹馭博 淡江大學中文系
許宸碩 清華大學台文所
郭申睿 ptt實業坊 poem版版主
陳延禎 自宅警備員
陳奕辰 淡江大學中文所
曾貴麟 東華大學華文所
黃文俊 文化大學心輔所
黃致中 耕莘青年寫作幹事會
黃夏天 耕莘青年寫作幹事會
黃繼賢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楊廷浩 東華大學華文系
楊沛容 淡江大學中文系
葉福炎 中山大學社會系@旅臺小子
董小幽 科技公司員工
鄭琬融 東華大學華文系
簡妤安 台灣大學哲學所
籃閔釋 幼獅文化教科書組編輯
幼獅教科書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社會要多元,教育也是!】
林淑芬委員和台灣女人連線昨天舉行記者會,指出目前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所研擬的十二年國教健康教育課綱和各家出版社所編列的教科書,其中許多地方都充滿錯誤的內容,有違性別平等和多元的精神。
看了新聞,老實說我只覺得相當可笑,例如新文京版教科書提到「婚前性行為容易導致男性陽痿、性冷感」,這種明顯有誤的內容,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並不是事實。不鼓勵婚前性行為是社會上部分人的價值觀,我們當然應該尊重,但這並不代表需要透過教育強行灌輸學生錯誤的性知識,要做的應該是在課本中正反並陳,讓老師和學生可以有更開放的討論。
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多對多元性別不友善的言論,例如幼獅版教科書指出同性戀的定義是「超過18歲,曾和自己同樣性別的伴侶有過多次肉體上的接觸,並達到性高潮的人。」泰宇版教科書中則是有「判斷同性戀的指標包括:部分人有羞恥感與罪惡感、常有孤獨感及強烈抑鬱感。」這樣把同性戀族群汙名的內容。用性行為來定義性向的錯就不提,重點是,性向本來就是自我的身分認同,不是由外在硬性的去定義,去告訴你符合怎樣特質的人就是什麼人,去把人硬塞到框架裡,更不用說是汙名化的標籤了。
另外雖然無關性別,但翰林版的教科書中也提到「真正的愛情是,當好感和吸引力都喪失時,自己還願意和對方在一起。」其實就和上述的內容一樣,我一直不懂的是,為什麼我們的教育老是要填鴨式地去告訴學生什麼就是什麼,而不是讓他們有更多自己去想,尋找自已答案的空間?真正的愛情是什麼,這哪是教科書可以教的呢,有一百個人,或許就有一百種愛情的樣貌,不是嗎?我真心希望,我們的教育要更努力往多元、開放的方向前進,讓我們的社會在將來,可以真正讓每個人成為自己想要的型態。
幼獅教科書 在 幼獅教科書 :: 加油地圖 的推薦與評價
加油地圖,幼獅教科書· 請確認訂購教科書是否符合學校使用· 訂購後恕不退貨及退款· ◎元培科技大學-光恩樓B1 · ◎健行科大-綠方塊書局(03-4586391 · ◎崑山大學-圖資 ... ... <看更多>
幼獅教科書 在 【幼獅文藝】 2017.1-8回顧影片| 【實習編輯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