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後製對不對、好不好」,我今天在錄製 1766 廣播電台時,我終於有了較清晰的想法,我想了非常久,總算把腦海一直構思的想法,落成底下的文字。
如果你對這議題有興趣,底下的部分不妨看一看
攝影,其實就是決定點、線、面組成的位置,最後就是控制光線進來的強、弱表現明、暗的過程,構好圖後,有人享受的,是一步步細調照片每一處亮暗的過程。
有些人是:喜歡「手工夫多一點」,這個手工夫是...,他們傾向是透過各式工具,像是各式濾鏡、黑卡、縫卡,剪紙,各種真實世界中,用手摸得到觸感,真實看得見、存在的工具,來達成畫面中亮暗分佈表現,他們覺得自己的雙手更貼近照片多一些,照片好比是衣服、像圍巾,自己一針、一線所編織出來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踏實感。
有些人心中手工夫的感覺,不是前面這種人一樣,他們認為...,任何能達成理想畫面中任何光影表現的工具,他們都接受,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雙手觸及得到的「物理工具」,還是透過電腦、軟體這些「數位工具」,對這些人來說,沒什麼差別。
--
不過真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數位工具」 " 被中介化" 的比例高一點,雖然拉拉滑鼠調個數值,很快就能控制光影、色彩的變化進而到位,我們做的是只是動動滑鼠、鍵盤,卻能獲得更精準的表現,我們人在照片中扮演的 "重要性",顯得較少一點。
反之我較推崇前者 - 用許多物理世界的工具,進而控制光影、色彩的變化,雖然無法太精準,但結果不是太重要,較重要的是「人、相機、器材」組合、分工、互動的過程,這樣子比較浪慢。
--
或許有些人「反對任何電腦後製、修圖」,一部分心裡認為...,那不叫攝影,手工夫一針一線織出來的照片,才是真工夫。
另外一些人不認為電腦後製就不是真工夫,懂得細用數位工具也是另一種「手工夫」,也是手腦並用。
不過這二種人,站在「使用底片拍照」的老前輩們,只是二小娃兒在吵誰的功夫比較好,卻忘了你們的數位相機,已經「中介」阻檔你與眼前風景的關係,底片才是更與照片有著更親密、互動的關係。
或許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一張被人稱讚的照片中,扮演的 「角色」 更重要點,如果自己能與照片有更多的「連繫與互動」的比重,那麼就越能告訴別人,這張照片是由我所「創造」的比重更多一點;反之透過電腦後製修圖,雖然照片仍是你拍的、你創作的,但你多了一個協力一角色 - photoshop / lightroom,似乎一張照片催生的功勞,你的光芒就被瓜分了一些。
底片相機數位相機差別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於「後製對不對、好不好」,我今天在錄製 1766 廣播電台時,我終於有了較清晰的想法,我想了非常久,總算把腦海一直構思的想法,落成底下的文字。
如果你對這議題有興趣,底下的部分不妨看一看
攝影,其實就是決定點、線、面組成的位置,最後就是控制光線進來的強、弱表現明、暗的過程,構好圖後,有人享受的,是一步步細調照片每一處亮暗的過程。
有些人是:喜歡「手工夫多一點」,這個手工夫是...,他們傾向是透過各式工具,像是各式濾鏡、黑卡、縫卡,剪紙,各種真實世界中,用手摸得到觸感,真實看得見、存在的工具,來達成畫面中亮暗分佈表現,他們覺得自己的雙手更貼近照片多一些,照片好比是衣服、像圍巾,自己一針、一線所編織出來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踏實感。
有些人心中手工夫的感覺,不是前面這種人一樣,他們認為...,任何能達成理想畫面中任何光影表現的工具,他們都接受,無論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雙手觸及得到的「物理工具」,還是透過電腦、軟體這些「數位工具」,對這些人來說,沒什麼差別。
-\-\
不過真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數位工具」 " 被中介化" 的比例高一點,雖然拉拉滑鼠調個數值,很快就能控制光影、色彩的變化進而到位,我們做的是只是動動滑鼠、鍵盤,卻能獲得更精準的表現,我們人在照片中扮演的 "重要性",顯得較少一點。
反之我較推崇前者 - 用許多物理世界的工具,進而控制光影、色彩的變化,雖然無法太精準,但結果不是太重要,較重要的是「人、相機、器材」組合、分工、互動的過程,這樣子比較浪慢。
-\-\
或許有些人「反對任何電腦後製、修圖」,一部分心裡認為...,那不叫攝影,手工夫一針一線織出來的照片,才是真工夫。
另外一些人不認為電腦後製就不是真工夫,懂得細用數位工具也是另一種「手工夫」,也是手腦並用。
不過這二種人,站在「使用底片拍照」的老前輩們,只是二小娃兒在吵誰的功夫比較好,卻忘了你們的數位相機,已經「中介」阻檔你與眼前風景的關係,底片才是更與照片有著更親密、互動的關係。
或許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在一張被人稱讚的照片中,扮演的 「角色」 更重要點,如果自己能與照片有更多的「連繫與互動」的比重,那麼就越能告訴別人,這張照片是由我所「創造」的比重更多一點;反之透過電腦後製修圖,雖然照片仍是你拍的、你創作的,但你多了一個協力一角色 - photoshop / lightroom,似乎一張照片催生的功勞,你的光芒就被瓜分了一些。
底片相機數位相機差別 在 Whatevergraphy電影底片工作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Film Wall/底片牆》
#Film_Wall
/
底片與數位有一個很有趣的差別,就在於底片他在拍攝的過程中,也會留下不少額外的產物,像是每種底片特有的紙盒、不同類型的包裝,以及每個國家特別的版本。這一點在數位比較少見,畢竟一張記憶卡一台相機可能一生就買那麼一次,為了節省資源,有時候每一家的相機,長的樣子只有型號名稱不一樣。
Lennon Wall(藍儂牆),最早以前是在捷克的一道牆,之所以被叫做Lenon,只是因為上面塗滿了披頭四的歌詞與約翰藍儂的塗鴉,在後來的政治衝突之下,這道牆變成一種革命意識的象徵,也成為一種衝突的張貼處,如果英國有用來發聲的肥皂箱,那藍儂牆就像是一個用視覺來發表意見的地方。
當時捷克政府稱這些人為藍儂主義者,酗酒者、精神病患者、反社會分子和西方資本主義間諜。現在想想,我們這些拍底片的人,似乎某種程度上也是種浪漫主義病患者,對抗數位的潮流,是個反動的底片份子!
你也有自己的底片牆嗎?有哪些底片是你已經錯過,如果時光能夠重來,還想要再拍一卷底片呢?#Whatevergrpa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