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喧囂過後,廚餘怎麼處理?】
中研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說,以前常聽到人家說「燒苗」,其實所謂的「燒」指的不是溫度太高,而是將未發酵過的廢棄物丟到土壤中,會造成植物受害,其中一個原因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及分解物質,搶去很多養分,例如氮、磷、鉀,導致土壤裡的營養比例失調,分解出的有機酸或酚酸,也會破壞植物的根系,作物便長得不好。
楊秋忠教授研發出了以酵素取代微生物的堆肥技術,將處理有機廢棄物變成堆肥的時間,從一到三個月縮短為三個小時內。不僅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還解決了頭疼的臭味問題!
除了改善堆肥場惡臭、空間等問題外,其實 TTT® 技術也能夠對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糧食不足及氣候變遷等有所幫助。
如上述提及,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第一指標,若增加土壤裡的有機質,便可以使作物好好生長,產量增加,解決目前人口增加、糧食不足的危機。楊秋忠說明,現在作物的產量不好、容易生病,其實是因為土壤條件不好,有機質是控制土壤地力的指標,例如全台灣有兩千多萬噸的有機廢棄物,真正送到堆肥場的總量不到十分之一,傳統堆肥生產又耗時,這樣的情況下,若使用我們的技術,能快速將有機廢棄物生產成肥料,
全世界的垃圾裡大約含有 30%~40% 的有機廢棄物,因此楊秋忠想,若讓這些都回到田裡去,對糧食的生產會有很大的幫助,若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容易生病,這也是為什麼大量使用化肥會使土地退化,除了營養不平衡、酸化等,化肥也會讓土壤中的有機質被大量分解,地力變差,作物生長便不好。
除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外,這套新技術還能減少溫室氣體回到大氣中,例如我們不吃的那些稻稈要如何處理,若到焚化爐燒掉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若是埋到土裡也會釋放出甲烷 CH4 。「目前我們已經在發展的技術,是把有機廢棄物放回土壤裡,變成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腐植物質,便是『碳儲存』(carbon storage) 的概念。」此技術也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完整文章,詳( 科技部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bbb9cfe-405d-4125-b5b2-715c1972ce95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廚 餘 甲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最根本的土壤,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
除了改善堆肥場惡臭、空間等問題外,其實 TTT® 技術也能夠對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 糧食不足及氣候變遷等有所幫助。
如上述提及,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第一指標,若增加土壤裡的有機質,便可以使作物好好生長,產量增加,解決目前人口增加、糧食不足的危機。楊秋忠說明,現在作物的產量不好、容易生病,其實是因為土壤條件不好,有機質是控制土壤地力的指標,例如全台灣有兩千多萬噸的有機廢棄物,真正送到堆肥場的總量不到十分之一,傳統堆肥生產又耗時,這樣的情況下,若使用我們的技術,能快速將有機廢棄物生產成肥料。
全世界的垃圾裡大約含有 30%~40% 的有機廢棄物,因此楊秋忠想,若讓這些都回到田裡去,對糧食的生產會有很大的幫助,若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容易生病,這也是為什麼大量使用化肥會使土地退化,除了營養不平衡、酸化等,化肥也會讓土壤中的有機質被大量分解,地力變差,作物生長便不好。
不只能解決糧食不足 還能儲存碳
除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外,這套新技術還能減少溫室氣體回到大氣中,例如我們不吃的那些稻稈要如何處理,若到焚化爐燒掉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若是埋到土裡也會釋放出甲烷 CH4 。「目前我們已經在發展的技術,是把有機廢棄物放回土壤裡,變成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腐植物質,便是『碳儲存』(carbon storage) 的概念。」此技術也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楊教授解釋,他有計算過,全世界有幾億公頃的土地,若每公頃的土壤都增加 1% 的有機質,大約可以儲存 60 Gt (兆噸) 的碳,全世界植物光合作用固碳的量大約是 120 Gt (兆噸) ,影響將近一半。最近也在計算,台灣大約七、八十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若以我們的技術,一樣每公頃增加 1% 有機質,幾乎等於森林固碳的能力。因此他認為,以此作法來固定二氧化碳,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方之一,雖然多少還是會回到大氣,但目前的技術已經有點眉目,未來希望能發展出更穩定、精進的方式,將有機廢棄物變成腐植物質。
楊教授笑稱自己是思想家,光是要怎麼把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抓下來,就想過很多方法,例如造一個風洞捕捉。後來想到,應該要從土壤根本解決,把碳留在土壤裡。』
時至今日,是該輪到農業革命了
廚 餘 甲烷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廚餘變成新燃料 助航空業減排1.65倍!(10/17/2021 台灣醒報、聯合報)
除了電業部門的減碳、減排之外,為了達成全球深度減碳、減排以因應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嚴重威脅,交通運輸部門的減碳減排也是極其重要與迫切需要落實解決的課題。
(台灣醒報 / 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廚餘變燃料,有望幫助防空業減少碳排。美國科學家日前研發出新的替代能源,可將廢棄食物轉換成飛機適用的燃油,同時還能減少甲烷的產生,預計可讓航空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1.65倍。科學家也預計在2023年,將開始在西南航空測試這種新燃料。
廚餘可變燃油
據《BBC》報導,目前美國航空公司每年使用近210億加侖航空燃油,2050年需求量還會倍增,加上目前開發電池驅動飛機仍遙不可及,因此,當前仍著重在開發更永續的替代方案來取代現有航空燃油。
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科學家所研發的替代燃料,可將廢棄食物、糞肥與廢水轉換成烴,透過干擾其過程,來產生揮發性脂肪酸而非甲烷,接著再利用觸媒轉化提升揮發性脂肪酸成為2種不同形式的煤油(paraffin),當2種形式材料結合時,其中7成可與一般航空燃料調配,該種燃油還能符合相關單位對於飛機燃油的嚴格品質標準。
這種新燃料具備潛力,可大幅影響污染排放,因為不僅可減少飛機使用的石化燃料製造的二氧化碳,而且還可避免廢棄食物在掩埋場產生甲烷。除此之外,新燃料還可減少34%的煤灰產生。
政府投資開發新能源
《獨立報》報導,科學家指出,這種利用廢棄食物的新做法預計可取代2成美國現有飛機燃油消耗。英國政府稍早也成立零飛機燃料理事會(Jet Zero Council)並祭出1,500萬英鎊獎金投資企業開發新燃料,將家用垃圾、廢棄木柴與多餘電力轉換成永續的航空燃料。
而在去年9月,英國克蘭菲爾德大學也研發出氫動力飛機,易捷航空則預計2030年會啟用全電動的飛機。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完整內容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