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ner投稿天地】
豬大的精神病人:泛民主派在立法會的最大敵人從來不是功能組別
三月初至,距離立法會選舉只剩下六個月,但廢除功能組別之聲,就和武漢肺炎一樣,在香港不斷擴散。這句喊了二十年、獲基本法第六十八條保障、從未成功的口號,再一次為泛民主派鼓勵選民投下神聖一票而使用。究竟廢除功能組別的原因為何?為什麼功能組別從來不是泛民主派的最大敵人?
根據郭榮鏗議員在三月二日在《立會過半 改革之始 功能組別 成事關鍵》一文,沈旭暉副教授在二月二十五號在民間記者會的言論,以及在三月三日的《「廢除功能組別,立刻真雙普選,南望王師又一年」:鍵盤表態後,手段是如何?》一文,三位分別闡釋了對功能組別的論述,即是只要選民把淺黃人士選進立法會,泛民主派便會在立法會有更多議席;若果能達到全體議席一半,泛民主派便能得到對由政府提出的法案的否決權;配合手足在不同界別的努力,直選、功能組別各過半數,泛民主派便能同過議員提出的議案,繼而廢除功能組別,甚至改變特首選舉規則。同時,選出來的泛民主派議員能在特首選舉第四界別投票,配合法案通過權,選出泛民主派特首。透過立法會選舉,廢除功能組別,再選出真正特首,這就是泛民主派對的論述。若果欠缺上述任何一步,就不能達到最後選出特首的目標。
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泛民主派在2020年廢除功能組別以及及2022年特首選舉中選出代表泛民主派的特首,這兩者的機會可謂是微乎其微。先探討2020年立法會選舉,以泛民主派在區議會得票與以往無異的六四之比,泛民主派在地區直選議席數會與2016年的19席相若;而泛民主派在功能組別取得的議席數量,大約是2016年的十席,再加上二月二十五日民間記者會中指出的三席,約13席,合共32席,距離立法會要求的半數還差三席,功能組別則仍欠5席才能爭取到由議員提出的議案通過權。再到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根據2017「民主三百+」的選委分佈,以及《變天最關鍵的特首選委界別,唔夠四個月就靜靜輸了!》一文,保守估計,第一界別將會有30席(飲食、批發及零售),第二界別將會有250席,第三界別將會有90席(社福、勞工、體藝),第四界別將會有152席(區議會120席+立法會32席),合共522席,比勝出門檻的601席還低,可見泛民主派無法在2020年達成廢除功能組別及在2022年選出代表泛民主派的特首。同時,這亦代表泛民主派要放眼的,不是2020年及2022年兩個選舉,而是2024年及2027年的選舉。
假設泛民主派在四年間準備充足,安排足夠多的功能界別選民,以及不同界別的選舉委員會選民,這代表泛民主派能夠在2027年選出泛民主派特首嗎?當然不是。當泛民主派嘗試在2027年扭轉局面,中央政府會感受到壓力。中央政府要解決泛民主派601個特首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先保持現有的親中選委,同時要減少泛民主派選委數量,使用的辦法就是DQ。只要對取消部份泛民主派在選舉委員會的資格,他們便可以緊握601票,穩住手上的行政權。 至於立法權,中央政府只要取消泛民主派在功能組別的提名人士的提名資格,便可以保留功能組別,穩住立法權。中央政府甚至可以不用在2020年及2022年的選舉中DQ候選人和選委,讓香港人對DQ淡忘,到2024才再次使用。就算泛民主派功能組別議席過半,仍要對付DQ這個大難題。
過往,泛民主派對DQ束手無策。在泛民主派的姚松炎和梁國雄被DQ時,泛民主派議員只可以反對DQ,但無法改變DQ這個事實。
DQ,才是泛民主派在立法會的最大敵人。
在2009年1月7日,公民黨的吳靄儀提出廢除功能組別動議,結果遭到否決;在2016至2020年,在泛民主派議員被DQ的情況之下,沒有任何泛民主派議員提出過任何反對或廢除取消資格的動議;時至今日,在目前的拉票風氣中,泛民主派沒有使用過任何廢除DQ作為自己立法會選舉的口號,亦沒有為被DQ的同伴作出任何申訴。假如泛民主派繼續對DQ懵然不知,不採取任何行動反抗,就像某直播主在九個月來抗拒勇武的言論一樣,在這場抗爭中毫無進步!
啊!說到這裡,我係時候夠鐘食藥啦!
--------------------------------------------------------------------
HappyKongner 招稿喇!!!
我哋嚟緊會喺逢星期一、五加設 【Kongner投稿天地】 ,俾廣大Kongner 弟兄姊妹能夠有發表佢哋意見嘅地方,亦都可以鼓勵大家多啲運用自己嘅闡述能力。
有興趣嘅朋友歡迎直接Facebook Send Message 俾我哋,又或者Email 去 happykongner@gmail.com 同我哋傾都得。
期待收到大家嘅鴻文大作!
納稿標準:合乎邏輯,文句通順,言之成理即可,不過編輯部同事比較嚴謹,大家自己小心。
廢除功能 組 別 原因 在 Mario Hau 孝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係港獨?】
其實由梁振英開始,特首每逢失民心,就會故意挑起矛盾,製造港獨輿論。手法是將一些受爭議的抗爭方式斷章取義,加上極具民粹主義的主觀批判。用意是製造一個道德高地,抹黑有實質訴求的遊行示威。
迷惑北京政府以堅硬手腕處理,同時鞏固自身地位,因為風波一旦被定性為「顏色革命」和「分離主義」,北京絕不會向任何一個訴求妥協。同時着手分散中間溫和派的注意力,使其對示威者抗爭手法反感,而完全忘記社運的初衷。最後達致「群眾鬥群眾」之情況。
政府只需全力開動輿論機器,將中間派光譜拉近藍營,分化和理非和前線示威者,不費一兵一卒,不費一發催淚彈,整場運動,就會因內亂而解體。
相信雨傘運動大家仍然歷歷在目...
小弟認為,過去兩個月,我們佔上風的原因有三:
首先當然是Be Water,無大台,進退有道,應變速度遠高於官僚體系。
第二是目標為本,清晰列出五大可行的,社會廣泛認受的訴求。
例如:「爭取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的實質訴求,會比「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理念訴求,可行性更高,更易得到社會認同。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
不割蓆,不分化,不督灰,大團結大和解。
同時保持理性,多與不同政見的人交流。
政治的藝術從來都是談判和妥協。
小弟愚見,不喜隨便插。
#反官警鄉黑 #反送中 #noextraditiontochina #撤回惡法 #釋放被捕學生 #雙普選 #廢除功能組別 #香港加油
廢除功能 組 別 原因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7.2014 蘋論
佔中自去年3月啟動以來,由於以泛民為骨幹的真普聯現內部分歧,使市民對佔中的熱情逐漸下降。到今年5月6日佔中舉行投票,由支持者選出三個供6.22公投的方案。結果選出方案都含公民提名。建制派的方案被認為不符合國際標準而沒有被列為選項,而沒有公民提名的溫和民主派方案也全部落選。於是,有溫和派泛民認為這是「篩選示範」,民主黨則認為人民力量和社民連沒有力推真普聯方案而另起爐灶,難再合作,聲稱要退出真普聯。不少評論認為,在真普聯再現分歧而包括溫和方案都被篩走的情況下,傾向建制派或溫和民主的市民都不會參加6.22公投,佔中三子更低要求地只希望有10萬人投票。
在這樣的悲觀氣氛下,公投數字居然達到79萬。毅行、《問誰未發聲》等動員當然有些效果,但最重要的動員力量則來自白皮書和香港一批政府官員、親共人士對這個違反常識的霸王論述的奴性盲目支持。公民提名並非激進,現有的區議會和立法會直選也是公民提名,之所以有民主派溫和方案推出,原因是溫和派希望妥協出一個可以被中共接受的方案。但熱面孔貼上冷屁股,中共的頑固惡劣反應把市民推向支持公民提名。提出溫和方案的民主派人士,從曾經說不一定參加6.22公投,轉為呼籲市民公投。過去傾向溫和民主派的民陣,7.1遊行打出「捍衞港人自主、無懼中央威嚇、公民直接提名、廢除功能組別」的主題。過去一年積極推動溫和政改方案的民主派湯家驊,在79萬民意表達後,決定「無限期擱置推動溫和政改方案的工作」。民意已沸騰,力爭公提和佔中似是不歸路。
今後的政改形勢,野蠻政權和奴才政府的意向不必理會,因為肯定會用盡各種歪理和恐嚇手段壓制公民提名,講到底就是要有一個中共可以預見結果的「中國普選」。昨天在遊行未結束前,張曉明已表示遊行規模不會改變中央立場,而特府也趕緊聲明,直言「公民提名」難以落實。
政改形勢的變數在於手握立會六票的民主黨猶豫取向。有26名泛民議員參與的真普聯,今年1月8日公佈三軌選特首方案,召集人鄭宇碩表明,三軌方案「你拎走任何一個部份,都唔係我哋提出嘅方案」,因而所有傳媒都報道是三軌「缺一不可」,次日民主黨闡明立場,說三軌「非缺一不可」。當晚在電台節目中,當主持人問,假如方案只有提名委員會和政黨提名,而沒有公民提名時,民主黨是否投贊成票,單仲偕答「是」。由此自然讓人想到,三軌「非缺一不可」的缺一是可缺公民提名。
5月6日佔中投票,社民連和人民力量另起爐灶,目的很清楚,就是把沒有公民提名的方案剔走。待選出三方案後,人力即表示會動員支持者投票給真普聯方案。民主黨以社民連和人力沒有在5月6日力推真普聯方案為理由,在6.22後宣稱要退出真普聯。這種反應使人覺得奇怪,因為畢竟在公投時,那兩個政團還是支持真普聯方案的,而且真普聯方案也獲得最多票,而成為佔中的首選方案。除非民主黨指難以合作只是藉口,真正原因是不能接受沒有不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
但6.22公投後,不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已很難成為佔中爭取真普選的主旋律。中共在79萬人公投和7.1遊行的強大民意壓力下,可能的讓步是讓提名委員會提名一個不可能當選的「不同政見者」。這也是揹着「民主」之名但可以有機會透過提委會被提名參選的政黨覺得可作妥協之處。
79萬人參與的公投中,逾九成人分別支持三個都有公民提名的政改方案;而有88%人支持立法會否決不符國際標準的政改方案。若根據這個公投結果,民主派在立會否決「中國普選」的方案應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如果有泛民政黨認為,不包含公民提名的方案也未必不符合國際標準,那麼這政黨就有可能投贊成票。
前天,由民主黨李華明、前新聞統籌專員何安達等組成「香港政改民意關注組」,發表民意調查,反映有54%人認為,即使不滿提名程序都應「食住先」,寧願原地踏步的只有35%。民意調查結果很可能反映部份民主人士的願望。因此,立會能不能以「公民提名」為軸心,實行「爭取不到,不如拉倒」的策略,仍是未知數。
但公投和遊行的規模,已反映香港市民的醒覺。香港從暮氣沉沉的民主低潮,而出現目前這種79萬人參與推動真民主的洶湧局面,不能不說這是由於年輕人沒有個人或政黨利益考慮的堅持推動。昨晚學民與學聯更利用這時機提前佔中。筆者昨天穿着學民的T恤遊行,上寫:FOR DEMOCRACY, WE CANT LOSE HOPE。是的,我們不能失去希望。而從這些年輕人身上,我們看到香港還是有希望的。(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