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再教育營嚴懲使用維吾爾語的學童,你說這是侵犯人權、違反公約;香港部分學校嚴禁學生講粵語並罰寫「我以後唔講廣東話」,你說這是消滅本土文化、獨裁暴政;而中華民國從1956年在台灣各級學校「禁用方言」,直到2001年本土語言才重回校園,前後45年,台語使用人口從超過80%降到不足20%,你說:
「台語這種沒有未來性的語言,注定被淘汰。」
如果你能體會維吾爾人的心情,如果你能感受到香港人被拔根的痛,那能不能,也想想過去台灣人的感受?
過去,台語可以用來談論哲學,可以探討科學新知,可以翻譯醫學典籍,台語一直是跟著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語言;但現在,卻被當成「沒有未來的語言」,即使這可能是不可逆的過程,你至少也要理解,我們的語言不是沒有未來,我們的語言,是被這個政府扼殺了未來,你不能反過來用這個理由,說這個語言不值得。
否則,世界上一切的暴力、一切的剝奪都將合理化,中國人可以理直氣壯的對維吾爾人、對香港人說:「你們的語言沒有未來,因為我們會掐死它。」
然後,被壓迫的人們,還要笑嘻嘻地回答:
「沒關係,要是我的小孩只能精通二種語言的話,我絕對不會選擇其中一個是粵語。」
「沒關係,斷掉也好,把心力放在學英文或日韓文更好。」
「沒關係,以香港人的資質,精通二種語言不是難事,以前人太多比例放在精通中文跟廣東話了,還不如把第二語言心思放在英文。」
「沒關係,這種沒有未來性的語言,注定被淘汰。」
------------------
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評論者,我在方格子開了專欄,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追蹤我的評論,也可以贊助支持。
本篇文章網址:https://vocus.cc/mazeined/5d8df324fd89780001c00a7c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廣東話 使用人口 在 台灣溫太在大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溫小姐和媽媽的童書共讀。
apa khabar (阿巴卡巴) 你好啊!
親子共讀學馬來語🧕🏻👳🏻♂️
步步出版社邀請試讀馬中對照童書:
馬來語字母書 吃風集/馬來民間故事 馬惹尼。
馬來西亞是多元種族的國家,主要由接近七成的馬來人,二成多的華人和一成左右的印度人組成。當地人語言能力驚人的強,比方(看起來呆頭呆腦的)少爺就通曉下列幾種語言加方言。
1. 中文
2. 英文
3. 馬來文
4. 福建話
5. 廣東話
6. 客家話
在不同場合流利交錯使用,看起來怎麼有點帥,是閃閃發亮的語言天才啊!
(少爺:終於揚眉吐氣洗白了一點)
(好了你走開)
馬來語和印尼語很接近,腔調用辭略有不同,像美式英文和英式英文的分別。根據維基百科統計,馬來語/印尼語主要和次要使用人口接近二億人。學會一些基本馬來語,在東南亞許多國家(包括新馬一帶,汶萊,印尼,泰國南部,菲律賓南部等)旅遊時都能輕鬆走跳。
今天介紹這二本童書,非常罕見是由馬來語和中文互相對照而成。不僅可以請爸爸唸給女兒聽,台灣媽媽也從中學到不少馬來語基礎辭彙,覺得開心。
⭐️馬來語字母書 吃風集。
馬來語是用英文字母拼音書寫,本書由26個英文字母排序,以壓韻讀法介紹一些基本用辭,非常有趣,比方:
[A]
anjing makan angin 讀音類似
"安靜 馬坎 安勁"
狗 吃 風(在新馬一帶的華語中吃風即是兜風)
[B]
Beruang menikmakti bulan 讀言類似
"布朗 蒙膩馬替 布濫"
熊 賞 月。
沒邏輯但很有趣的無厘頭句型共26句,每句都能學到三個馬來字,搭配幽默可愛的獨特畫風。小孩能朗朗上口當作語言入門書,大人看也很合適。
⭐️ 馬來民間故事 馬惹尼。
故事結構很像賣牛奶的女孩,背景具有東南亞風情。摘椰子的青年馬惹尼邊摘椰子邊當白日夢冒險王,幻想著發財致富抱得公主歸,最後摔下樹醒過來,有警世意涵。
這本童書內容對二歲多的女兒有點超齡難懂,個人覺得更適合上小學後的孩子閲讀。一樣是馬中對照,能學到更完整的馬來文句型。
以上二本書作者皆為 馬尼尼為,由專門出版童書的 步步出版社 邀請試閱共讀。步步出版社提供了溫太讀者優惠價格,團購購買可點下方網址:
📖 https://goo.gl/mokGky
台灣讀者可以直接點入購買。
(純粹試讀分享,無分潤)
馬來西亞讀者,因為運費成本不划算,建議直接到有進口的大眾書局訂購。
馬來西亞大眾書局分店:
https://goo.gl/s7hQaB
圖片是想請小溫小姐拍張熱情推薦的照片,然後她就做出了這表情⋯⋯真心是個小戲精!
留言處還有更多內容介紹以及圖片,歡迎收看。
如果內容有誤請大馬鄉親不吝糾正,最後歡迎大家在書封背面推薦上找到溫太的名字❤(羞)(扭)
#Angrylababy
#童書共讀
#步步出版社
🙋🏻♀️溫太溫太,我常常看不到妳的新貼文!
💡從追蹤中改成搶先看就比較容易看到喔!
🙋🏻♀️溫太溫太,妳發新文可以通知我嗎?
💡追蹤中打開"接收通知",再到編輯通知設定中把"貼文"打勾即可收到新文通知!
廣東話 使用人口 在 游蕙禎 Yau Wai Ch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上)】
近日香港01一篇探討中國新移民數量和趨勢的文章,欲以數據證明香港並未受中國殖民[1]。該文作者認為,因為中國移民近年有下降趨勢,而每日150個單程證並未用盡,以此證明內地新移民並非香港最大來港移民來源。文末更以一句疑問「以文化角度來看,究竟是香港人被內地化了,抑或是「新移民」被香港化了」作結。要解答這問題,絲毫不難,只是不能、也不應以文中所援引的數據作分析。
就文化角度而言,援引以出生地作劃分的人口增長數據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單憑出生地並不能反映其傳承何種文化。反之,若我們翻查歷年人口普查報告,按出生地和其慣用語言的數據更具參考價值,皆因此數據反映受訪對象的文化認同傾向。在2011年前每一次的人口普查,均有人口慣用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詳細統計;2011年後此統計愈趨簡化,至去年中期人口普查,已不再以出生地區分,改而以區議會分區劃分數據。根據自1991年起至今之統計,於香港出生並以廣東話作母語的人口百分比徘徊於97%至98%,當中從2001年的98.31%[2]下降至2006年的97.63%[3];而於香港出生並以普通話作母語的人口百分比,從2001年的0.1%升至2006年的0.27%。2001年僅有3888人於香港出生並以普通話作母語,但於2006年,已升至10669人。就方言總使用人數而言,2001年時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口約572萬,即佔當時總人口89.24%,至2016年約626萬[4],佔當年總人口88.87%,使用人口比例不升反降。觀乎以普通話為母語之人口,從2001年55410人,即當時總人口0.86%,增長至2016年131406人,佔總人口1.86%。此外,根據2006年至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能說廣東話的總人口百分比由96.5%下降至94.6%。簡單而言,以普通話為母語的人數持續增長,從使用方言的統計數字,也能看出於文化角度而言,香港本地語言的推廣和使用率停滯不前,甚至呈倒退之勢;而普通話則成為香港愈普及使用的方言。
誠然文中提及近年來自其他國家的移民增長率比中澳台移民更高,但這「其他國家」的數字是包括中澳台以外的所有地區,若再將這些移民以出生地詳細劃分,其人數也遠不如中國移民。再者,除單程證以外,現行之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容許申請人攜同受養人入境,甚至來港定居,單憑單程證數字並不足以反映實際中國移民數目。上文所提及的數據,即便撇除出生地,也可覷其此消彼長之勢,健全的文化政策,應是向移民授以本地語言、向本地人加強母語教育;然而觀乎2001年及後之數據,再加上近年普教中之爭議和政府之一意孤行,本地文化和語言步向消亡,並非虛言。人口普查的數字亦未有將非居民和特殊情況計算在內,而這些因素亦對本地文化有一定影響,例如每年不同國家的訪港旅客人數、以及雙非嬰兒出生人數等。即使上文的數據,也只是冰山一角,面對著生活周遭氛圍和文化的演變,豈是一個數字能足以反映。
所謂「溫水煮蛙」,其一便是訴諸似是理性、實則不甚全面的數字和描述,意圖證明情況不若他人口中嚴重。中共以人口政策將香港改頭換面,單程證配額縱然未有用盡,香港人均生活空間也早已捉襟見肘。今日主權移交近廿年,不宜再以似是而非的百分比自欺欺人,為中共粉飾太平。
[1] 李道著,《人口普查數據分析:內地新移民比例竟拾級而下?》,載於01博評(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90291)
[2] 政府統計處2001年人口普查-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302001XXXXB0300.pdf)
[3] 政府統計處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12006XXXXB0400.pdf)
[4]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要統計表 (http://www.bycensus2016.gov.hk/tc/bc-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