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偏頗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偏頗本身
先說在前:這裡所談的偏頗,是談台灣媒體在處理政治新聞上的偏頗,例如最近很多人討論的「韓流新聞台」,然而這樣去限制談的範圍,肯定是有所不足的。由於偏頗無所不在,例如性別、年齡、地區、階級.....不是只有政治,接下來我把議題限縮在政治上來談,請多包涵。
或許應該這麼說:被認為偏頗的媒體,其實並不認為偏頗是什麼問題,因為偏頗只是他們達到目的的手法之一,而這個目的其實通常也不是什麼深謀遠慮的計中計,#利益而已,包括 #商業利益 以及 #政治利益,又可分為 #長期利益以及 #短期利益。
媒體被賦予資訊中介的角色,因此偏頗的手法不外乎三種:
1) #選取的偏頗--選擇性的呈現部份事實,或是選擇性忽略部份事實。
2) #呈現的偏頗--在版面、時段、位置、順序等技巧上刻意凸顯、強調或掩蓋、弱化某些新聞。
3) #詮釋的偏頗--對相同的事實做出不同的解釋。
通常三種偏頗的手法會同時出現,交雜共用,不過看新聞看久了,或是對於特定議題有高度瞭解的讀者,大多有辦法一眼看出問題在哪。
但,那也是因為這三種偏頗基本上還是基於事實的,才能讓我們簡單看破。其實更常見的手法則是由媒體自行創造、構建,或與外部團體共謀,製造出一個虛構的事實,然後再從這個虛構的事實上來偏頗地選取、呈現、跟詮釋。這個虛構的事實從無中生有,到加油添醋都有可能,也就是虛構占的比例可以從一到百分之百。
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假新聞。
傳播理論中,#說服研究 的歷史最為悠久,諸如 #兩面並陳、#先正後反、#先反後正、#刻意呈現單面 等手法都早已被媒體玩得滾瓜爛熟。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的閱聽經驗與訓練,不得不說,很多人認為媒體只要呈現出看似客觀、中立、理性、不帶太多個人情緒的資訊,那應該就會是真實,就值得去相信。
舉例來說,其實完全可以用 NHK 那種平淡冷靜的方式,做出同樣偏頗的報導。這種形式乘載的偏頗資訊,如果我沒時間查證,我認為我就會上當了。
而我知道,很多長輩,依舊認為用電視新聞這種格式播出來的訊息,就是值得相信的。就像很多年輕朋友可能也會認為,某些自己喜歡的 Youtuber 的影片,就是值得相信的一樣。要對每一則政治訊息進行思辨,實在太累了、太耗費腦力了,根本不可能辦到,所以我們無法不依賴路徑,相信通路。
也因此,許多媒體已經放棄了直指核心的說服手法,改而操弄更為低階、更為簡單的情緒來突襲大腦的周邊路徑。
這本來應該是廣告研究與廣告手法中的範疇,如今則被廣泛用在新聞報導中,所以我們會一而再、再而三看見政治立場不同的人的械鬥畫面,或是任何政治場合中都會有的美女,或是動物、或是小孩、或是打呵欠的老先生老太太,或是情緒激昂的支持者。這些訊息都不是核心的政治訊息,但是如今都成為主角。
我們會看見很多報導,討論政治人物的私德、家世、男女關係,以及針對失言、言行不一、與過往不一致等等脫離時間跟環境脈絡的偏頗詮釋,反而是與政治議題真正相關的核心報導,被當作花絮、甚至消失,例如政策可行性、執政檢討、人才任用、組織透明化等。
說到現在,只是交待了一下媒體如何偏頗,順便再次強調媒體為何偏頗:其實他們只是在謹慎評估競爭對手以及市場情況之後,選取一個利基點切入,然後透過持續不間斷的品牌形象營造,讓讀者自動去選取與自己立場相近的媒體來消費。
當閱聽人面對散落立場光譜上的媒體報導時,會傾向選擇與自己立場最接近的一個,並且漸漸將該媒體的立場當成是自己的立場。
銷售產品就是這樣,只是我們該把讓媒體把政治事務與公共議題當成產品一樣銷售嗎?
我們已經習慣看媒體 #爽就好,就像是在飛壘跟司迪麥口香糖中間做選擇,我們會在乎口香糖有多營養、多健康嗎?我們會在乎生產口香糖的員工是否過勞、是否能組成工會,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嗎?
不過就是一條口香糖,幹嘛呢?
所以,媒體偏頗帶給閱聽人的真正問題是--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讓媒體盡可能壟斷溝通管道,藉此維護媒體作為假性政治陣營的代言人地位」。
白話一點就是--
「讓傾向 A 立場的民眾對傾向 B 立場的民眾心中的偏見越來越重,讓雙方越來越不願意進行人際溝通,而要讓媒體來代勞,這樣媒體就可以繼續塑造偏見,繼續賺錢了」。
製造沒有討論厚度,僅剩空洞內容的新聞報導是達成此一目標的必然手段。
因為立場不同從來就不是阻礙溝通的障礙,反而是助力。就像冷空氣跟熱空氣相遇,開始對流。
欠缺溝通的材料、削減討論的厚度,才是阻礙溝通的最大障礙。
沒深度又空洞的偏頗新聞媒體,#故意 展演出站在某一方,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某一方的代言人,同時扮演對立方心目中的敵人角色,為的就是藉由外部的反作用力來借力使力,幫助自己築牆、圈養其實立場本來很多元,但被迫靠一邊站的閱聽人。
這時候,#第三人效果 的影響就會非常大。
( 維基百科條目:第三人效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4%BA%BA%E6%95%88%E6%9E%9C )
舉例來說,偏 A 立場的媒體放出的新聞不見得會說服所有偏 A 立場的閱聽人,事實上,單靠單一媒體,傳播效果非常有限。
但反而是偏 B 立場的閱聽人,在看到偏 A 立場的媒體內容後,容易認為偏 A 立場的閱聽人都會因此被媒體控制、被操弄,因此提高戒心,急於站出來嗆聲、斥罵。
這時候,有少部分急切的人,可能選擇採用了與主流媒體相同的訊息操作方式,發表了一樣深度不足、充滿情緒的單面向批評,例如「看中天的人都是腦殘嗎?」之類的。
這些品質較低的批評,被偏 A 立場的閱聽人看見以後,自然會覺得偏 B 立場的閱聽人既偏頗、又低估我們偏 A 立場閱聽人的智慧,然後就開始輪迴,落入 #互相殘殺的螺旋 (請見井上雄彥的《浪人劍客》第 13 冊)。
而當 A、B 兩方的媒體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這個加速的過程。老實說也不用想像,我們就活在這個過程裡頭。不用外國勢力介入,光是為了鞏固利益,就足以讓媒體用這樣子偏頗的方式來運作了。
我們自己早就自動自發地把刀磨得又尖又利,抵著彼此的咽喉,外國勢力要做的就只是稍微推一下罷了。
一層一層的敵意在彼此之間築起越來越高的牆,然而這牆終究只是維護了既有媒體的利益,包括覺得這樣有效,打算也來撈的新進入者。
身為公民的我們,能不能避開媒體偏頗設下的陷阱呢?
我相信可以,但是我們必須更有自覺,要知道這些媒體偏頗的目的跟程度在哪,然後毫不猶豫地超越,頭都不要回。
這樣才能避免在偏頗媒體開設的競技場上,跟他們派出的虛擬打手玩生死格鬥,打贏打輸,錢都被他們賺走。
我建議,不同立場的閱聽人也不要再學偏頗媒體圈養閱聽人那樣,互相取暖搞偏頗了。因為網路的各種特性,讓網路比主流媒體更容易走向意見獨斷,更可能不民主,前面也說過了,這樣只是讓媒體借力使力,幫助他們把牆築起來,協助他們圈養閱聽人罷了。
對,我要說的是,除了韓流電視台以外,那些我們在臉書上按讚追蹤的粉絲頁。
最近常常從朋友的分享看見陌生的粉絲頁,名稱都很特別,通常是時事評論或嘲諷型的,圖文並茂,生猛有力,經過同溫層朋友的過濾,我多半也覺得這些粉絲頁的觀點蠻有趣,或蠻有料的。
他們的內容特色是,很明確地反對跟嘲諷某個黨、某些個政治人物、或某個政治傾向。他們會做很多的對比圖,讓立場相近的人看了覺得就是這樣,很想分享,但也會讓立場沒那麼近的人覺得偏頗,讓立場更遠的人覺得憤怒(如果看得到的話)。
我並不是說不能嘲諷,我也有我的立場跟偏見,我自己偶爾也會發些嘲諷政治的言論,我也需要有人幫我把話講出來,不過在與這些粉絲頁互動(按讚、分享、回應...)之前,我的習慣是先點一下「關於」看看。讓我很驚訝的是,幾乎 10 個裡頭有 9 個,在「關於」裏頭什麼資料都沒有,都是空空的,我無法追溯到任何一個我可以簡單驗證跟指認的個人或單位。
我並不是要說,這些粉絲頁都居心不良,或全都是公關公司控制的。但當這些粉絲頁的不透明度如此之高,又卯起來大量生產利於我們拿來黨同伐異的內容,我認為跟我不認同的偏頗媒體,並無二致。
匿名性是網路很棒的一個特點,儘管我目前不需要,我相信是應該保留的選擇。然而,對於政治時論型的粉絲頁來說,我認為明確表明身份是非常重要的,起碼要給在乎這件事的人一個驗證的機會,為發表的訊息負責。
所以,在我能確認他們的來源之前,我會選擇不要引用,跟減少與這樣的粉絲頁互動。我不想只因為這些圖文幫我酸罵了我不認同的另一方,讓我覺得舒爽,就順手分享給同溫層,幫助偏頗的媒體把恨意之牆築得更高,鞏固他們的賺錢模式(包括賣粉絲頁)。
比賽築牆,稱不上是公民對抗偏頗媒體。真正要對抗偏頗的媒體,應該要幫助被圈養的閱聽人得到自由,而不是汲汲營營找另一堆偏頗的粉絲頁媒體來圈養自己,把自己也關進另一道牆後頭。
不管是親中電視台、還是愛台新聞台,不管偏頗的媒體自稱是藍綠紅白無哪種色,我們不須拱手讓出詮釋權,讓具有厚度的自己被刻意淺薄的媒體代言。
要搶回詮釋權,不能靠刻意偏頗的電視台、報紙、也不能靠刻意偏頗還隱藏身份的粉絲頁。只要我們繼續把媒體當做口香糖一樣消費、只要我們繼續不在乎媒體的結構、資訊與金錢來源的透明性,只因為他們幫忙產出的偏頗訊息,幫自己說了話而感到爽快,就永遠逃不出互相殘殺的螺旋。
老實說,我覺得我們永遠也回不到那個認為「客觀中立應該是新聞基本價值」的神話時代了。然而我們不可能用偏頗對抗偏頗,提高透明性,才是身為閱聽人比較好的策略。
為了利益,媒體會繼續偏頗,繼續偏頗的選曲、呈現、跟詮釋資訊。我們這些閱聽人也是一樣,腦力有限,有確認偏誤、會被訊息定錨,但我希望,起碼有一小撮人,可以開始改變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媒體(包括電視台、報紙、雜誌、粉絲頁...)提高透明性,讓他們為自己的政治言論負責。
對了,你知道現在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嗎?
「引用維基百科格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天下雜誌出版2里山富足悅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請益] 請問一下...如果是學術論文想要引用維基- 看板Wikipedia 的評價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如何引用中文維基百科條目。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引用維基百科apa格式的費用及心得,YOUTUBE、PTT和網友 ... 的評價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引用維基百科apa格式的費用及心得,YOUTUBE、PTT和網友 ... 的評價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参考文献引用维基百科的网页链接的latex的样式#122 - GitHub 的評價
- 關於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學術文章可以引用維基百科嗎? - 閒聊板 - Dcard 的評價
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天下雜誌出版2里山富足悅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知識小站】
今天的主題是~俳句
我們常常可以在日劇或是書籍中,看到所謂的「俳句」出現。
但究竟,什麼是「俳句」?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說明
「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詩,由17字音組成。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
原稱俳諧(也寫為誹諧)。俳諧一語來源於中國。
在日本,最早出現於《古今和歌集》中。
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1.俳句由五、七、五 三行十七個日文字母組成
2.俳句中必須要放入「季語」。
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
在季語中除「夏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像「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麵」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
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除了我們常在書上可以看到的俳句名人-松尾芭蕉(一般稱之為俳聖)外,
若是有接觸過卡通「櫻桃小丸子」的朋友,
一定知道小丸子的爺爺友藏,也是箇中的狂熱者
黑貓宅急便的創辦人--小倉昌男先生,也相當地喜歡俳句。
他認為俳句是種相當知性的遊戲,十分有趣。
甚至還加入了社團,拜了老師。
遠道而來的 不帶色彩的清風 鄂霍次克海
杜鵑鳥消逝 僅存一片寂靜哪 旅途抵終點
(以上兩則俳句引用自《經營是浪漫的逐夢歷程》 http://goo.gl/q5stn)
---------------------------------------------------------------------------
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如何引用中文維基百科條目。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APA论文 格式 | 从零开始学做Reference | APA新手须知| APA Reference 格式 教学 · 2020如何讓客戶自動來找你?(超有效) · APA论文 格式 教学系列 · 【404档案馆】 ... ... <看更多>
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参考文献引用维基百科的网页链接的latex的样式#122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例如下面是引用book的latex的样式,我想知道引用维基百科的网页链接的latex的样式。 @book{webber2018programmatic, title={A programmatic ... ... <看更多>
引用維基百科格式 在 [請益] 請問一下...如果是學術論文想要引用維基- 看板Wikipedia 的推薦與評價
我知道參考文獻要怎麼樣引用
系統可以產生
APA等格式都沒問題
只是如果我要在論文中提及
那該怎麼引用?
比如說這篇碩士論文:
"使用只不過是因應工作需要,與系統可用性、使用態度似乎沒有關聯。
繼續擴充系統的使用也非出於自願,對於使用者績效影響來說,應該算
是工作與技術配適程度高因而促成其績效,並非因使用的增加而提昇績
效(Goodhue & Thompson, 1995)。Barki & Huff(1985)也認為,以
使用量檢測個人影響或績效缺乏時效敏感度(Time-Dependent Noise)
,僅能在資訊系統出現大量負面表現時,可以認定此系統是個極度不成
功的資訊系統....."
許凱生(民91),建立使用者觀點的企業資源規劃系統評估模式,國立中
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那些藍底黃字的我該怎麼寫呢?
是寫成....(Wikipedia, 2006)嗎?
可是光寫這樣我怎麼告訴別人條目是什麼?
哪位先進曾經引用的可以指點一下嗎?
先謝謝你們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3.40.207
※ 編輯: billy1125 來自: 140.123.40.207 (06/05 22:34)
※ 編輯: billy1125 來自: 140.123.40.207 (06/05 22: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