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術老師】
我唸建國中學高一的時候是民國五十六年,那時建中的學風很自由,老師很少管學生的功課,甚至同學上課時趴著睡覺,老師也不管。當時很多老師是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來台的,能夠在建中執教,通常是深懷才具或是經歷特殊,可說是臥虎藏龍,很多老師至今還令我印象深刻。
我的美術老師郭老師就是一例。記得有一堂課,老師提到有一張耶穌升天的畫,畫中是一個棺材,耶穌躺在其中,觀賞者從左邊會看到棺材對著你,走到右邊,棺材也對著你,令人毛骨悚然。看起來好像很玄,有些人甚至感到有點邪門,但其實這是「完全對稱」技法呈現的效果;他用棺材的例子,一下子就勾起我們的興趣,其實是為了說明線條的視覺原理。
以前上美術課每人都要準備一本圖畫紙,要畫畫時就撕一張下來用;郭老師會提醒我們,要從第二張開始畫。因為第一張圖畫紙可能沾灰塵,如果拿第一張,那第二張就變成下次的第一張,永遠都會拿到沾灰塵的圖畫紙。連這樣小的地方他都會提醒我們。
當時的學期功課,是學期末交一張圖畫,畫甚麼題材不拘。學期一開始,我就興致勃勃地跑到學校對面的植物園,畫荷花池的荷花。夏末秋初荷花盛開,我打好草稿就丟一邊,想說學期還早;等到學期末要交作業時再去荷花池,一池荷花早都枯了,只剩枯枝殘葉,只好自己憑空想像……這也讓我提醒自己,就像荷葉荷花會不見一樣,不要認為一個東西會永遠存在。
另外,印象很深的是,郭老師對景泰藍研究很深,經常興致盎然的講述景泰藍的歷史、沿革、工法、如何鑑賞等等,當時他就曾提到想從事景泰藍的研製。後來我開始工作後,有一次要買禮物送給外國客人,剛好買到我的美術老師郭明橋的作品,沒想到他真的實現了他的夢想。
想起高中上美術課的往事,在郭明橋老師的引領下,啟發了我對「對稱」、「線條」、「光線」等美學的力量,有了初步認識。觸發我一路走來,小至對衣著或公司Logo,大到建築與空間設計,都習慣性的去觀察體會這些設計的美感,運用在工作及生活上,受益良多。
註:郭明橋先生是曾經師承張大千先生的知名畫家,後來更辭去教職,創辦中國景泰藍公司,成功研發製作景泰藍的技術,使景泰藍技藝得以持續發揚光大。
#連結閱讀:
1. 小事,有學問
https://bit.ly/3jqZqrX
2. 好到不像真的!(Too good to be true)
https://bit.ly/2IuPb9f
3. 傾注全力 得到受用一生的收穫
https://bit.ly/3d2YwA9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19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5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45年所作之巨幅〈大墨荷通屏〉,及1962年所之墨荷手卷〈水殿暗香〉。這其間相隔近廿年,剛好顯示出大師在兩個畫風發展階段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 張大千是一個十項全能的畫家,精通各種繪畫風格與題材內容。然而張大千在畫花卉畫方面有著非常獨到精采的成就,只因為他的人物畫及潑彩畫風的盛名太大,以致畫花...
張大千荷花圖 在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大千與毓繡在我腦中相撞
#好展推薦,最後倒數
#六感體驗抗老練習系列
文/馬度芸
最近迷上了在工作的夾縫中安排一些娛樂,
像這次答應接受某雜誌訪問,
為了安慰自己在假期中還要工作的心情,
特意商量在故宮的富春居受訪,
這樣我就可以順便把握半個下午的時間看展。
起筆無回是大千,
他的瀟灑,不管是細緻筆觸的或者墨色濃稠的,
絕對不是一筆一筆慢慢堆砌而成的,
總是揮灑、揮灑、揮灑,不容半點後悔。
站在他山水畫濃濃的又藍又綠的那一幕中,
好像是生在那山中看畫的人;
又好像可以鑽進那個藍藍綠綠的濃稠當中,
被蒼茫翠綠洗滌,被震攝人心的美麗所洗滌。
走著走著,鑽出來,
在那個小橋流水細微樹枝隨風搖意當中,
看到那秀麗卻又瀟灑的筆觸。
有風有水有生氣,但不一定有人聲吵雜。
用很軟的毛筆能畫很硬的岩石山脈,
用稍硬的筆也能畫出仕女的嫵媚溫柔,
無論如何他總有辦法將心中所繪實現成畫,
工具,
在他手中似乎不是限制,旁人的眼光也不是。
山水、動物的靈動,
在他的腦子裡先成了型,
然後畫出來。
齊白石曾評他的畫為「一筆一畫,無不意在筆先,神與古會。」。
他有創意、毅力且有執行力,
這個人生境界太難達到。
這次展覽定名為「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
我覺得「巨匠」兩字聽著總覺有些刺耳,
大千先生不知道會不會喜歡這樣的稱呼?
所謂工匠精神,
是指凝結在工匠身上,
製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
這說對了大千先生的一半,對藝術境界追求的一半;
但他開創的「潑墨」及「潑彩」畫法很難模仿再製,
連精益求精的標準恐怕都會被他一時靈動的揮灑蓋過。
若是大千的山水畫,
畫中女人肯定是跳著現代舞,揮灑的線條很吸引;
要不然就是古代的俠女,身手矯健眼光流轉;
要不然就是仙女一般的脫俗離塵,
總之是有靈氣有生氣甚至有香氣,並且會活、會動的;
不會是太過在意別人眼光的小小心心、固守禮俗的。
雖說張大千對我這一代來說是如雷貫耳,
但對於台灣一般四十歲以下非藝術領域的人來說,
恐怕愈來愈少人聽過張大千的名號。
策展單位很用心的在這次展出融入多媒體互動,
鼓勵不同年齡層用各種各樣形式的角度來看,
就好像以不同角度的攝影機一起來側拍張大先的故事,
包括從故宮正門台階設計的荷花圖案,可以讓你踩在地上;
包括你可以自己來策展,可以在一面牆上隨意變換畫框中的畫;
也包括你可以揮毫體驗一下毛筆畫畫的觸感,
反正只是水,也不必在意美醜或是否寫實;
還有,還有,畫中的猴子也會躍然而出,
單手倒掛在戶外庭園中的大樹枝上,
這種種都鼓勵了更多人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跟體驗。
相對於這樣平易近人卻熱鬧多元的的形式,
另一個美術館走的是不同風格,
反倒讓人更專注於細細品味、深深讚嘆藝術品本身的精彩,
#推薦一個中部觀展好地方﹕毓繡美術館。
從室外設計到精心邀展,
都以專業讓人對藝術產生的一種佩服折腰的神聖感,
絕對不會讓你匆匆走一回,
每一幅或每一件作品都會喚醒你的美感細胞使你流連。
當然,為了掌握人數與觀展品質,
看展一定要事先預約,
且會有服務人員不斷提醒你,說話要更小聲一點,
儘管我們已經是低聲交談。
這一展期已經是最後倒數,
當期的兩個展覽都十分值得推薦,
一個是楊北辰個展,
楊北辰為華人當代寫實雕刻領域的代表性藝術家,
讓你木頭、皮革傻傻分不清楚,
透過模仿重製再造歷史,
就像雕刻界的大廚施展分子料理,
每一個作品都值得品味再三。
另一個是捷克藝術家茲德涅克・
揚達個展,
他的作品是他心中一幕幕的「即興喜劇」,
運用自身的幻想,
描繪出創新且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
用隱喻的方式在畫面中進行組裝,
他的作品乍看奇幻,實則寓意深遠,
特別是描繪人際關係的複雜以及瞬間平衡的剎那,
非常值得在這一年之中段,犒賞自己這一頓奇幻寫實大餐。
#毓繡美術館(免費但需預約,周一休館)
沉靜蒼茫:從記憶走向歷史─楊北辰個展~5/19
即興喜劇: 茲德涅克・揚達的日常劇~5/19
https://yu-hsiu.org/web/exhibitions/?s=%E7%95%B6%E6%9C%9F
#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正館全年無休,現場售票)
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06/25
https://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0060
張大千荷花圖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立故宮博物院長期致力於人文與科技跨界應用,藉由館校合作、跨領域學門的多重視野,落實博物館與時俱進的社會責任,同時開創典藏國寶嶄新的時代意義。故宮繼與國立政治大學展開館校合作後,今年進一步與高科技產業研發與創新見長的國立交通大學合作,自 6 月 12 日至 7 月 31 日於交大浩然圖書館聯合推出「 科技松 Techathon-故宮x交大新媒體藝術展 」,展出故宮 VR 虛擬實境、AR 擴增實境、 新媒體互動裝置、AI 技術、智慧導覽、複製文物與館校合作成果,具體實踐故宮「在地化」與「年輕化」目標願景。
適逢交大復校六十週年校慶,故宮與交大於開幕記者會現場正式宣告締結館校合作備忘錄以表賀忱。本次展覽名稱結合科技(Tech)與馬拉松(Marathon)兩字取名為「科技松」(Techathon),即是傳達雙方期待長期合作的積極意義。
展覽視覺以交大代表元素「竹」、「狐」(狐為交大代表吉祥物)與自然生態「四季」作為發想,除了展示故宮廣受喜愛的「自敘.心境」、「神遊幻境」VR 虛擬實境、與經典「四季」新媒體互動裝置,另展出故宮與交大資訊管理研究所、資訊工程學系所、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團隊研發的創意,包含:〈最古老的風景〉仿寫生作品、「漁樂」釣魚體感 VR、「漠北秋獵」騎射體驗 VR,以及「故宮講座」、「故宮也 AI」與「使用者經驗設計」等活用故宮OPEN DATA 數位資源的課程成果。不僅展現年輕學子豐沛的研究與創作能量,也淬鍊故宮美學與現代群眾接軌,讓故宮典藏文物透過創意科技與外界建立新的鏈結關係。
故宮的新媒體藝術展件,主要於浩然圖書館B1藝文空間展出,概略分四類:【虛擬實境VR區】、【飛影閣・高畫質影片區】、【科技藝術・互動裝置區】以及【複製畫區】。【科技藝術・互動裝置區】展出四季主題,以〈春芳鳴曲〉〈夏荷映月〉〈秋林探微〉〈冬雪尋幽〉為題,譜出美麗的四季詩篇:「春回大地滿天碧,花放枝頭歌聲飛」、「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銀」。【虛擬實境VR區】展出兩件「自敘.心境」書法VR與「神遊幻境」繪畫VR 虛擬實境,前者以舞蹈詮釋書法的速度及勁力,體驗者可拿起眼前的虛擬毛筆,親手題寫書法,深度體驗懷素狂草藝術之精髓。後者悠遊趙孟頫描繪的濟南秋景旅程中,輕搖小舟,悠然擺渡於古黃河舊道間,近觀沙渚樹石、屋舍羊群等,倘佯於文人青綠山水之悠然意境。【飛影閣】將故宮精選典藏文物以創意呈現方式,將細緻表徵透過4K高畫質影片呈現,開啟文物與當代之對話,創造多元詮釋新風貌。
在交大館校合作成果區,藝文空間1F展出交大應藝所謝啟民師生團隊創作的仿寫生作品〈最古老的風景〉,運用電腦圖學理論、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方法,結合中國山水畫論與物理程序運算,遙望古代江湖,展現一個在島嶼成長的人,如何用程式寫生敘說對海的細微體察與情感寄寓。
在浩然圖書館二樓大廳右小廳,展出的是交大「使用者經驗設計」課程成果,由交大應藝所許峻誠老師與資工所詹力韋老師帶領學生團隊聯合製作「漁樂」與「漠北秋獵」兩組虛擬實境裝置(VR)。創作概念來自故宮典藏古畫作的啟發,團隊特別為本專案研發使用者體感(Haptic)的互動裝置結合VR遊戲,憑著直覺就能操作,讓畫作不僅止於靜態觀賞,還能夠實際互動參與。希望在遊戲體驗的同時,也能激起觀眾對故宮典藏產生更多想像。
交大館校合作成果區,於「Open Data 學生展」與「AI學生展」兩區展陳「故宮講座」與「故宮也AI」兩課程成果。浩然圖書館二樓大廳及往B1的樓梯兩側展出「Open Data學生展」海報牆,創作素材多來自故宮Open Data網站,作品類型有「概念型」:學生將自己的概念融入古文物,創造新的作品,如「谿山知有虎,行旅偏要闖」把張大千兄弟畫的虎和〈谿山行旅圖〉合在一起,表達交大「同行方致遠,有膽才會贏」的理念;「解說型」:如「大唐智囊團,十八學士圖」,以圖表解說唐太宗的十八位學士,說明人才是國家興盛的主因;「媒合型」:如〈清明上河圖〉以AI軟件將中國古畫內容媒合在現代畫風內。每張海報上皆附Palace QR(交大開發設計的visible QR code),觀眾可藉此吸收更多文物的資訊,即使離開展場,也可將這些文物的故事帶回生活中。
浩然圖書館1F殷之浩空間的「AI 學生展」區,鼓勵學生創意發想,主打活潑、互動式的觀賞體驗。〈互動式展示牆〉將數百件故宮Open Data以動態形式一次展現;〈聰明策展〉引導觀眾參觀作品,讓瀏覽時更為便利;〈谿山夢旅〉透過AR技術將觀眾帶入書畫中的世界,身歷其境領略谿山四時之美;〈換臉自如系統〉增加觀賞肖像畫時的趣味。
展覽即日起至 7 月 31 日於交大浩然圖書館 B1 藝文空間、1F 殷之浩空間及 2F 展示大廳展出,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10:30 至 18:30,週六、週日 10:30 至 16:30。(6 月 18 日端午節閉館、7 月 1 日以後週日閉館)。每日上午 10:40、下午 14:40 另有兩場定時導覽,歡迎團體預約,請電洽 03-513-1233 交通大學藝文空間預約導覽。
張大千荷花圖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45年所作之巨幅〈大墨荷通屏〉,及1962年所之墨荷手卷〈水殿暗香〉。這其間相隔近廿年,剛好顯示出大師在兩個畫風發展階段中,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
張大千是一個十項全能的畫家,精通各種繪畫風格與題材內容。然而張大千在畫花卉畫方面有著非常獨到精采的成就,只因為他的人物畫及潑彩畫風的盛名太大,以致畫花卉的本領不太為世人特別注意。張大千的花卉畫能有特殊的成就與境地,主要因為他累積了深厚的創作資源。他畫過無數的工筆畫,走遍千山萬水,也畫出了氣勢磅礡大山大水。在這樣的條件背景下,張大千畫規模較小的花卉畫,則有遊刃有餘的筆勢與內涵。同時他對花卉有深刻的喜愛、觀察,以及細膩的情感,當他畫花卉時往往傾全力以凝聚其畫學修養,因此即使小小一幅花卉,所呈現的藝術品質也達到了常人難以比擬的高度。
這其中由於他特別鍾愛荷花,因此荷花也成為他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特色;尤其是他有能耐構築畫幅巨大的作品,畫大畫是對藝術家最艱難的挑戰,倘非胸有丘壑,有足夠的體能魄力以及畫學修養是不可能做到的。張大千畢生畫過的荷花巨作頗多,但畫幅皆超過三公尺高,寬達六公尺餘的超大尺幅則不多,據目前所知則只有兩件,台北史博館所收藏的這幅〈大墨荷通屏〉即為其中的一件。?
二、張大千尺幅超大的荷花畫作
大千開始畫這樣連屏巨幅的荷花作品,正是他赴敦煌考古,臨摹唐宋古代壁畫近三年所深受的影響與結果。他在見到古人畫幅壯碩宏偉的場面與嚴謹細膩的表現內涵後深為感動,同時也掌握了古人畫大壁畫分初稿、次稿、定稿等諸多層次與敷染布局的描繪技法,遂不能滿足以往文人較疏簡秀逸的畫風,於是激發他激昂澎湃,向古人看齊媲美的雄心,頻思構築大畫一抒畫家內在強盛之創作張力。於是當他返回四川後,乃借寓成都昭覺寺閉關創作,整理心得。遂於一九四五年完成了這四屏丈二墨荷,當時在成都、重慶盛大展出,轟動一時。
這件作品畫幅之大,氣派之闊,是古往今來的畫家未曾有過的紀錄,堪稱是美術史上所知畫荷花最大的尺幅。畫面上的墨色逐次敷染,濃重而不滯;構圖之疏密開合,層層緊扣,沒有一個地方是鬆懈鬱塞的。畫花卉若尺幅過大容易流於纖細瑣碎,極難掌握畫面重心,使氣韻相通。而畫家這幅畫作規模這麼龐大,卻仍是井然有序,在宏偉中兼有秀麗之情趣,這是他結合了早年文人畫風,講求筆墨秀潤的理念呈現。張大千一方面深刻地描繪出荷花生長之自然情態,有涼風拂動,濃蔭逭暑之韻緻,另一方面又賦予了擬人的恢宏氣度,真是古今之少有。
畫面上題了一首詩「一花一葉西來意,大滌當年識得無?我欲移家花裡住,袛愁秋思動江湖。」意境清新動人,頗有禪意,又極富浪漫之感。其時正值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夕,而畫上又分兩次題記說明了畫家當時創作此畫的心境感受:其一先感嘆曰「兩京未復,昆明玄武舟渚之樂,徒托夢魂。炎炎朱夏便有天末涼風之感。乙酉六月,避暑昭覺寺,漫以大滌子寫此並題。大千居士爰。」其二則得到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欣喜地又題詩記一首曰「忽報收京杜老狂,笑嗤強寇漫披猖。眼前不忍池頭水(不忍池在東京,荷花最盛。昔居是邦,數賞花泛舟。),看洗紅妝解珮裳。七月即望,日本納降。收京在即,喜題其上。爰。」明顯地記錄了畫家前後不同的心境,前者感懷,後則轉為欣喜,十分真實動人。
畫上所提到的「大滌子」是指清初的畫家石濤(1642–1707),是影響張大千一生藝術創作最大,也是他最尊崇的畫家。石濤畫荷花有一特色,即以淡墨畫完花瓣後,再用重墨鉤染瓣尖,使荷花看來更為生動且富精神;另外鉤寫花蕊水草的手法,也極清雅俊秀。大千畫荷花上承繼石濤這些表現特色,後來更將之進一步發展在設色鮮麗的荷花上。
品名:張大千 墨荷四聯屏
館藏編號:75-03647
作者:張大千
級別:重要古物(公告日期:中華民國 102年8月16日)
尺寸:縱:358cm 橫:596c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Cd0RNmrarU/hqdefault.jpg)
張大千荷花圖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殿暗香〉,則是畫家於1962年旅居巴西時所作;當時他已開創了其潑墨畫風的時代新風格,是其畢生創作階段的另一個高峰。大千畫荷當代獨步,精作無數;唯手卷形式之表現極少見,因為手卷畫花卉氣勢難連貫,加以構圖狹長亦難施展。故古人所作花卉卷多見分段落之處理,如一段水仙、一段菊花、一段夏荷、一段冬梅等,即所謂「四季花卉」,往往秀逸有餘,而氣勢張力則不足。而大千此卷高45.5,長684公分,畫幅雖較前述之丈二墨荷小得多,然氣勢雄匹,筆墨老辣,其內涵精采之程度,
較之前述之大墨荷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可稱之為當世之書畫神品,是畫家生平墨荷畫作之絕精者。
手卷,是中國書畫表現之特殊形式,能將連貫之時間、空間,上下左右不同的視點納入同一視覺領域,凸顯中國體察萬物自然與西方不同之宇宙觀,也是一種時間的延續性。畫家這卷作品尤見此一特質之發揮,將荷花枝葉生機蓬勃、姿態各具的景象,由各個角度出落得淋漓盡致。章法布局上,有如風捲雲起,力拔山兮的一氣呵成。用筆出枝都能見到一股彈性的力道,在荷幹枝葉之間相互造成一種緊張的拉力,使畫面平衡卻極富動勢。花葉由右方起勢昇起下墜,再連續延伸上下起落,緊密後隨之疏放,節奏緊湊且富韻律感,筆法結構絕無單調重覆之處。
張大千畫花卉特別著重物理物性之深刻觀察,此承自宋人格物致知之理念。因此是卷雖以大寫意之筆法完成,卻有極強之寫實感,絕對符合荷花生長的科學觀察,加以墨氣清潤,焦濕濃淡,色分五彩,是以光影明暗的感覺很強。畫上題句「菡萏香遠十頃陂,無瀾無浪好漣漪;夜來定有鴛鴦宿,分付西風莫漫吹。」詩意清新工麗,用字典雅,通卷呈現一片暗香月影,氣氛浪漫的盛夏夜景。這幅畫作還有個重要特色就是:畫面中非常具有現代藝術中抽象性、單純性之表現特質。假如我們局部地放大這件作品的各個部分,會發現現代西方抽象繪畫所具有的造型元素,在這幅畫面中全都具有;這顯示出畫家強而有力的造型張力,是超脫時代與地域所限制的。
就這幅荷花手卷與前幅大墨荷的比較而言,〈水殿暗香〉一作功力精深,遊刃有餘之力勢,已非前述之墨荷大通屏可比,不過這是就氣韻而言。因為畫家經過了近20年創作經歷之成長,其功力表現之高下精深當然有很大的進步。前者嚴謹龐大之格局有餘,但奇逸奔放的韻味力道,則比不上〈水殿暗香〉卷這一作。不過由於前者畫幅過大,先天上表現易受限制,需採層層節制之法逐次完成,終不如畫幅較小者容易施展揮灑。
品名:張大千 水殿暗香卷
館藏編號:75-03641
級別:重要古物(公告日期:中華民國 102年8月16日)
尺寸:縱:45cm 橫:676cm
張大千(1899-1983),近代書畫名家。此畫為張大千1962年旅居巴西時所作,其時已開創潑墨畫風。本件作品以橫卷形式由不同角度將荷的百般樣態佈滿畫面,甚至於延伸畫幅之外,畫面生動緊湊,而無單調重複之筆,通幅由右端開始可分三個段落,卷首兩片重墨繪成的荷葉半掩著一朵清麗荷花,中段是傾斜的幾根荷莖引導出畫卷進行的方向,卷末則以層層濃墨交代出荷葉疊覆密生的荷塘之景。全畫以不同深淺的墨色渲染荷葉的不同遠近,傳達出精妙的空間感,荷葉與荷花的構圖展現出巧妙的虛實關係,將荷花枝葉生機蓬勃姿態各具的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Ap9WrZZsvc/hqdefault.jpg)
張大千荷花圖 在 【水墨坊】---张大千的荷花图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Jun 4, 2019 - 【水墨坊】---张大千的荷花图 张大千(1901-1984)名正权,传说其母在其 ... 张大千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