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388踢館推介:
The Pure Voice of the Cello
1973年在德國出生的大提琴家米勒索特(Daniel Müller-Schott)是我近期比較喜歡的大提琴家,他是這類感性中亦會帶點理性的大提琴演奏家,對於每個樂曲處理是有他的看法,但又不會太過偏執,取其平衡之道。
今次又看到他有一張全新CD推出,而這張專輯是米勒索特獻給他已過世的父親,所以對他別有意義,當聽到第一首Kodály 的大提琴奏鳴曲,雖然只是一把大提琴在獨奏,不過在米勒索特嫻熟的技巧下,在撥弦與拉弦的相互配合下,把他的心中情感表露無遺,帶有一種悲哀的情緒,使人聽得有種感傷的情懷,不過隨著第三樂章的到來,米勒索特帶我們重新上路,有種把哀傷放開,釋懷後繼續上路的推動力,相當之精彩。
整張專輯除了Kodály的作品外,還有Prokofiev、Hindermith、Hans Werner Henze、George Crumb、Pablo Casals和他本人的作品,全部皆是大提琴獨奏曲目,而且不算是熱門的曲目,還有不是著重旋律性的音樂,所以大家聽這張大碟是要有點耐性,不過當閣下能投入到音樂當中,就能聽到相當豐富的音樂色調,色調意思是不單指感受到不同顏色般的變化,還會襯托出不同光暗層次。
錄音方面也相當出色,一把大提琴就如在面前一樣,雖然只是一把大提琴,但亦相當考驗器材調校及喇叭單元間的銜接,如果以上做得不好,會聽到大提琴在拉奏不同音高時,大提琴好像在飄移,如果播放得理想,大提琴應該是在正中,高音部是在高一點位置,是比較集中,而低音部是微微偏前和低一點,而且是沒有這樣集中,隨著大提琴琴腔振動引發出的低頻是擴散出來,另外,撥弦時要聽到聲尾停留在空間的感覺,從而感受到演奏地方的空間感。如果聽到這張CD覺得相當沉悶,就證明以上要求全部不合格,最後這張CD只會打入冷宮,到時不要怪我介紹錯!
以下資料是來至香港小交響樂團:
大提琴家米勒索特憑著他高超的技巧、權威的演繹、非凡的睿智和才氣活躍於世界各地音樂舞台。他經常與世界頂級的樂團演出,在歐洲有柏林愛樂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萊比錫布業大廳樂團、柏林、慕尼黑、法蘭克福、斯圖加特和漢堡的電台樂團、倫敦愛樂樂團、英國愛樂管弦樂團及伯明翰市交響樂團等;在美國有紐約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以及克里夫蘭、芝加哥和費城的交響樂團;在澳洲有悉尼交響樂團;在亞洲,他亦曾和NHK交響樂團、台灣愛樂及首爾愛樂樂團等合作演出。米勒索特曾和不少著名指揮合作,包括杜托爾、艾森巴赫、費沙爾、基爾拔、胡薩、約菲、馬捷爾、馬卡爾、馬素、尼爾遜斯、諾斯達、奧拉姆、佩特連科和普列文等。他亦曾首演普列文和魯茨卡為他譜寫的大提琴協奏曲。
米勒索特在2016/2017樂季的演出頻繁,除了與倫敦交響樂團首演,他將再度與英國伯明翰市交響樂團和伯恩茅斯交響樂團合作。他亦會和大提琴家卡普森及阿雷納茲一同演出,與西班牙國家樂團演奏彭德雷茨基的三支大提琴大協奏曲,並由作曲家本人親自指揮。本樂季合作的其他樂團包括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慕尼黑室樂團、法蘭克福歌劇院與博物館交響樂團及斯圖加特愛樂樂團。此外,他將赴澳洲和新西蘭巡迴演出,與墨爾本、塔斯曼尼亞和新西蘭交響樂團合作;與哥倫比亞青年愛樂樂團於德國巡演;亦會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大提琴雙年節亮相,聯同鋼琴家及作曲家穆斯托能作二重奏表演。
米勒索特2016年與費莎爾推出《DUO SESSIONS》專輯,收錄高大宜、舒洛夫、拉威爾及哈爾沃森的作品,廣獲好評。 另外,米勒索特的室樂拍檔還包括安格利殊、施克理德、梅斯特、皮蒙泰西及狄里柏斯基等。
米勒索特師隨諾塔斯、席夫和伊瑟里斯,1992年奪得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年音樂家大賽冠軍,2013年獲穆特基金會頒發史杜基獎。他亦曾在穆特基金會的支持下跟隨已故的羅斯卓波維契學習。米勒索特目前使用的大提琴是1727年的威尼斯葛弗瑞勒名琴,「夏皮洛」。
#踢館推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