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跨國連線8家媒體深度調查——《Oceans Inc.》揭露遠洋漁業的非法捕撈亂象】
2019年,《報導者》與跨亞洲與非洲14家媒體組成的環境報導聯盟(ERC) 合作,推出專題《穿山甲──走私至滅絕之路》(The Pangolin Reports: Trafficked to Extinction),以多國記者的調查連線,拼湊出全球穿山甲走私現狀。今年,《報導者》再度與ERC合作,這次來自至少數十個不同國家、23位記者花費數月協作,在調查報導《Oceans Inc.》,揭露全球漁業中的非法、未報告和不受規範的捕撈活動。
其中,《報導者》記者參與漁業觀察員報導,調查一位吉里巴斯觀察員之死——2020年3月,來自吉里巴斯的遠洋漁業觀察員艾利塔拉,被發現死在了台灣籍漁船「穩發636號」上,頭部疑似遭重擊、T恤上有血漬,驗屍報告指出「疑似他殺」。幾個月後,船公司的律師表示,公司聘雇的法醫認定他為「高血壓自然死亡」,然而這位法醫,從未親眼看過他的屍體。事隔一年半,仍未有案件的調查結果。
艾利塔拉不是第一位死在台灣漁船上的觀察員,近十年至少14起觀察員死亡事件中,就有4件與台灣船隻有關。《報導者》親訪觀察員的家人,加上各國觀察員的口述、和國際組織與政府單位的訪談,呈現觀察員被派遣至遠洋漁船上監督漁業活動的風險與危機。👉https://bit.ly/3tYUFwF
#懇請分享英文版給國際友人,邀他們一起關注全球非法捕撈議題👉https://bit.ly/3u4D1HU
#分享《Oceans Inc.》完整專題👉https://www.oceansinc.earth/
#閱讀中文報導
【4起外籍觀察員之死──台灣遠洋漁船上待還原的真相】https://bit.ly/3tYUFwF
【割鰭、持續洗魚、資訊不透明──台灣新聘觀察員黯然離開的心聲】https://bit.ly/3zwpObJ
【未竟的遠洋治理:從非法魚翅、強迫勞動到觀察員之死】https://bit.ly/2VZwl0U
#用實質捐款對我們表達鼓勵👉http://bit.ly/2Ef3Xfh
#報導者 #環境報導聯盟 #跨國調查報導 #遠洋漁業 #觀察員 #非法捕撈
強迫勞動英文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 Lin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的運動找對方向了嗎?瞭解訓練跟舒緩的不同】
王先生退休後,常出門旅遊。但有一個問題常常困擾他,也就是「足底筋膜炎」。王先生上網查找了許多適合足底筋膜炎患者適合的運動,但是市面上這麼多運動,如果時間不夠的話,該怎麼取捨呢?像神農嚐百草,通通試過一次嗎?
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不過,我們也可以有另外一個思考方向。
👉我們已知的事實,是運動百百種,每種運動的效果都不同。
有些人想要增肌減脂,有些人想要提升心肺耐力,有些人以運動來當作社交活動,有些人喜歡競技,或是進一步成為職業級的運動員。
對於一般人,「運動」這兩個字代表的,就是從事起來會流汗的那種活動,不會流汗的話,好像就沒有「運動」到。而人只要活著就要動,勞動也是動,運動也是動。根據國健署的定義,在討論「運動」之前,我們可以來釐清以下名詞:
1.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指任何透過身體骨骼肌肉消耗能量所產生的動作。也就是人類只要還活著,在任何狀態、任何情境下,都會從事的行為。就算是在睡眠中,只要有在呼吸,那也算是在「動」,呼吸也是一種身體的動作,最主要的一條跟呼吸相關的肌肉是橫隔膜,當橫隔膜收縮的時候,產生吸氣動作,而橫隔膜放鬆時,則是呼氣。題外話,通常我們對於能量消耗的評估,會以大卡(千卡)來計算。
2. 運動(exercise):是上述「身體活動」的一部分。兩者不同之處,是「運動」一詞,偏向有一定的架構的行為,例如是有計劃的、有目的的,而且通常有重複性。
👀我們可以說,運動是一個人以其自由意志,選擇,或決定要去做的行為。
👉因此,運動是一種為了達到目的而產生的手段。
😉根據每個人的目的不同、需求不同,就算是同一種運動,也會有不同的從事方式。
讓我們把主題重新聚焦回王先生,跟他的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一種日積月累形成的毛病,足底筋膜是一種可以伸縮的組織,就像是黏在腳底的吊床。人類的足部由許多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骨頭組成,這些骨頭在人們走動過程中,每個瞬間其排列的方式會略有不同,有時較為鬆散,有時則較為堅固,這是為了因應人類步態的不同需求:當要推進時,骨頭的排列較為堅固,有利於乾淨利落的步伐推進,而骨頭的排列較為鬆散時,則有利去適應不同材質或坡度的地面。
我們的每一步,是交替在「腳著地、腳離地」的循環中,當腳著地的那些瞬間,身體的重量將足部的骨頭下壓,吊床(也就是足底筋膜)會略為延長,當腳離地時,足底筋膜會回彈,幫助我們更輕鬆省力的一直走下去。
這個省力的前提,是足部的骨頭排列,要吻合每一個步態瞬間的需求。如果在腳著地時,骨頭來不及排列成堅固的格式,那麼足底筋膜的受壓就會變多。一步兩步還好,但日積月累下來,足底筋膜就會因為過勞,產生小破壞,這些小破壞積沙成塔,久而久之就發炎了,也就是變成我們熟知的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通常不是突然發生的,因此從開始治療到康復,也會需要一定的時間。
當足底筋膜發炎了,人們就會遇到很多症狀,例如每走一步腳底都會痛、足底覺得僵硬、走路一拐一拐、沒辦法走太久...。這些症狀,如果要得到舒緩,伸展類的、自我按摩類的「運動」,都可以做。但是這些運動的效果,其實沒有辦法解決「足部骨頭排列即時吻合瞬間步態需求」的問題。因此,我們才會常常遇到,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做伸展、做自我按摩,或是其他很多屬於「紓緩症狀」的行為,但是卻避免不了足底筋膜炎在好了之後,又復發的這一個惱人的過程。
這不代表大家的運動做錯了,而是如果我們做運動的目的,在於「治療」的話,其實光做舒緩運動是不夠的。
👉如果運動的目的是治療,那麼選擇的運動項目,就要包含那些可以矯正引發足底筋膜炎的原因的運動。
👉簡而言之,這時候的「運動」,不需要流汗、不需要做到肌肉很痠,因為這時候我們運動的目的,是要讓大腦有機會重新學習怎麼使用肢體,白話來講就是不再用原本的方式走路。
如果人可以投胎再生一次,當然這個目的不用花什麼心力就可以達到...不過在還有大好人生的狀態下這個方式我們不考慮。那麼要怎麼讓積習難改的大腦,去選擇用一種對自己身體比較善良、不那麼容易累積傷害的方式走路呢?
打個比方,如果要學英文,希望將英文講得順溜溜,我想大家都同意,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強迫自己多講英文,養成使用英文的習慣,練得越多、越有決心要改變,那達成目的的可能性當然就越高。
😏養成一個新的動作習慣,也是同樣的概念。
舒緩運動無法矯正大腦。我們要練習的,是一套特別設計過的動作,這些動作不是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會接觸到的,對大腦來說,就像是動作類的「英文」。需要強迫自己重複練習、用心修正,並且累積一段時間,最後才會變成一個新的習慣,人體才有機會選擇用跟原本不一樣的、相對比較健康的方式走路。這種治療方式,目的是「養成大腦的新習慣」,只是我們用的手段,剛剛好是運動罷了。
其實不只是足底筋膜炎,人體很多肌肉骨骼類的傷病,都可以依此類推。
👍 跟形成症狀的原因直球對決,而不是只有去舒緩它。
我想這應該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疑問:為什麼我上網找了很多「適合XXX病症的運動」,然後也花時間成本下去,認真的做了,但症狀好一段時間後,又會復發。
因為這跟你的身體強不強壯、敏不敏捷、肌肉有沒有力...都不是直接相關,頂多間接相關。假使我們的大腦還是一直用老方法去控制身體,那問題還是會復發。
對研究動作分析、動作控制的物理治療師來說,我們擅長處理的,就是這些因為日積月累的動作引發的肌肉骨骼問題。建議大家,如果你,或週遭的親友,有遇過類似的問題,先不要因為花了很多時間但看不到成效而沮喪,可以自我檢視一下,你的運動有沒有針對你的「動作控制」問題而設計,去跟形成症狀的原因直球對決,假以時日,才有機會真正好起來。
原文連結:https://itinalin.com/?p=1499
圖片出處:Photo by Tyler Nix on Unsplash
強迫勞動英文 在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週熱讀 《華爾街日報》發現,5 月以來至少還有 10 名個人用戶的資料在中國版領英上被過濾或貼文被刪除。
《華爾街日報》用「天安門」、「維吾爾族強迫勞動」以及「香港國家安全法」等對應的英文關鍵詞在中國境內透過領英進行搜尋,部分關鍵詞只得到很少幾個結果,另一些得到的結果則更是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