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PTT上看到一篇文章(https://reurl.cc/WdKbyZ),有行員朋友在板上請益:「我們從六月始被要求每個月刷二十筆到十二月 接下來振興券被要求也要台灣pay 能問同業被要求的業績是多少嗎? 你們覺得這東西真的好用嗎?」
好像…越看…越不對勁,所以我發文詢問財政部,有沒有強迫行員用台灣Pay,也請一併調查,轄下的八大行庫,有沒有強迫人家一定要用台灣Pay,還要綁三倍券。
今天收到了財政部有趣的回覆,請大家幫忙看看,這到底是有還是沒有?
--
本部或各公股銀行未要求行員應使用「台灣 Pay」,本部配合政策督導公股銀行提高行動支付普及率,尊重其業務規劃,以鼓勵開放態度協助各公股銀行落實推動行動支付政策,未曾強迫行員應自行使用「台灣 Pay」,且經洽各公股銀行表示亦未有上開情事;僅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為利引導客戶使用,請行員率先體驗使用行動支付之便利性。
本部未曾強迫公股銀行行員以「台灣 Pay」綁定振興三倍券,且經洽各公股銀行表示亦未有上開情事;僅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為利引導客戶綁定消費,獲得加碼回饋,請行員優先體驗「台灣 Pay」綁定數位三倍券。
--
請行員「率先體驗」、「優先體驗」是什麼意思?相信行員朋友們心裡最清楚。
109年度,八大行庫編列了1億3百74萬的台灣pay行銷預算,來幫財政部衝高台灣pay的市佔率,花這麼多錢,還讓行員率先體驗,真的是就甘心。
為了達成2025年國內行動支付普及率9成的灌水目標,財政部就是這樣做事嗎?
希望政府不要再做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不然,下半年審預算的時候,就只好「率先體驗」、「優先體驗」台灣pay預算大砍的感覺。
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表決權拘束契約是否有效? http://qr.angle.tw/3gi
✔概念: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有效性
✔關鍵字:表決權拘束契約、選任董事
本案為台新金控與財政部間關於彰化銀行之經營權之糾紛。主要爭點為財政部與台新金控間是否存在「財政部應支持台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指派之代表人當選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全體董事席次過半數之普通董事席次」之契約關係,並針對契約關係之內容、是否為表決權拘束契約、是否有確認利益等爭點進行攻防。
🔎詳細內容 http://qr.angle.tw/3gi
彰化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在 [心得] 彰銀的那些事2020 - 看板Finance 的推薦與評價
彰銀的那些事
彰化商業銀行
世界排名:253(2019/12)、2020年1-7月獲利:5,877M(稅前損益)
淨值:162,075M(市占4.09%)(2020/6)、資產總額:2,201,051M(市占4.15%) 存款
餘額:1,791,995M(市占4.25%)、放款餘額:1,491,615M(市占 4.85%)
國內分行家數:184、海外分行:7、辦事處:1、其他分支機構:6
員工人數:6,654(平均年齡42.86、平均服務年資16.67)(2019年報)
華南商業銀行
世界排名:223(2019/12)、2020年 1-7月獲利:8,231M(稅前損益)、
淨值:195,105M(市占4.92%)(2020/6)、資產總額:2,807,779M(市占5.29%)存款餘
額:2,356,527M(市占5.59%)、放款餘額:1,759,655M(市占5.72%)
國內分行家數:185、海外分行:12、辦事處:2、其他分支機構:1
員工人數:7,908(平均年齡42.52、平均服務年資15.91)(2019年報)
臺灣中小企業銀行
世界排名:345(2019/12)、2020年1-7月獲利:2,904M(稅前損益)
淨值:96,439M(市占2.43%)(2020/6)、資產總額:1,665,690M(市占3.14%) 存款餘
額:1,396,201M(市占3.31%)、放款餘額:1,175,332M(市占 3.82%)
國內分行家數:124、海外分行:8、辦事處:1、其他分支機構:0
員工人數:5,189(平均年齡44.15、平均服務年資16.94)(2019年報)
隨著新冠肺炎爆發與丙岸關係的緊張,蔡政府內外夾攻,應該再無餘力在金
融改革上有任何發揮,彰銀的員工們在熬過扁八年、馬八年之後,慶幸可能又可
以再撐過一個蔡八年,整個彰銀案從2005年台新用總價365億元,取得彰銀
22.55%的股權,至今已經15個年頭。中間紛擾不斷,但財政部捍衛彰銀的態度
日漸強硬,董事長也早已由財政部派任,痛失經營權的台新也怒告財政部「違反
經營權契約認定案」,雖然官司結果未定,但台新短期內要合併彰銀,已屬不可
能。
或許低調是彰銀目前最好的選擇,對政府而言,這個燙手山芋能不碰就不碰,
對員工而言,撐一年是一年,許多員工也就這麼莫名其妙撐到退休。因此,除了
訴訟案之外,彰銀近幾年並沒有太多的新聞,頂多就是跟一銀一樣爭取到了一個
發票的兌獎銀行而已。當然,也該高興彰銀並沒有爆發像兆豐與一銀的大案子,
但因為疫情造成中小企業紓困與倒帳,加上海外分支機構的發展上,幾乎毫無進
度可言,只能吃老本,原本與華銀相差不遠的獲利,也被拉開(109年1至7月,
一銀11,828M,華銀8,231M、彰銀5,877M),三商銀變成三個不同等級的銀行。
彰銀的不幸從一開始命名的時候也許就已經註定好了。在所有以城市命名的
銀行中,台北銀行被富邦吃下了,從此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老員工幾乎都走得
差不多了,臺中銀行除了福利不是太好之外,連在臺中的風評都普普通通,而高
雄銀行即使有官股的成分,但資產幾乎是所有銀行中最低的,可以說彰銀的確是
替彰化出了一口氣,遠勝其他三個以大城市為名的銀行。
同樣是歷史悠久,同樣是三商銀,彰銀永遠排名在一銀與華銀之後,連在成
立金控時,都被迫缺席,也許其中一個很大的理由是叫彰化金控或彰銀金控實在
是太不順口。而在無法成立金控的時候,或許就可以預期政府的立場大概就是要
將彰銀賣掉。臺灣的民營金控是財團的天下,也是家族企業的天下,當初國泰併
世華銀、富邦吃台北銀,元大吃復華銀,而台新大概就是彰銀了。
只可惜,元大買復華銀,讓國民黨黨庫進補不少,也幫國民黨處理掉了一個
不賺錢的負擔,同時免掉了黨營銀行的罵名。中信金當初準備插旗兆豐金,一旦
成功,中信金大概天下無敵,而台新一旦併彰銀成功了,威力也將大增。只可惜,
在臺灣姓蔡的最大,不論是姓吳還是姓辜都要往旁邊靠。所以中信金失敗了,少
主逃亡海外,只能 搞搞棒球自娛娛人,而台新與彰銀卻陷入了一個完全無解的
窘境。
這幾年的合併案,只有姓蔡的會成功,不論是銀行、保險還是電信業。 原
本,彰銀與台新的合併未嘗不是一件同時救二家銀行的好方法。畢竟,彰銀不是
金控,體質在八大行庫中也只贏臺企銀,而台新雖然是金控,但台新銀的存、放
款量不只落後官股行庫,也輸中信、 國泰、富邦、永豐、玉山等民營銀行,可
說相當弱勢。新光、國泰有保險雙引擎,中信銀幾乎是最強的民營銀行,當然更
沒有富邦的政通人和。所以台新只能拼命與彰銀合併,一旦合併成功,新台新彰
銀將變成臺灣的領頭銀行之一。
只是,民營銀行要併官股行庫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富邦併台北銀是
小併大,但彰銀的規模大於台北銀,而某種程度而言,台新又不及富邦銀,所以
這個購併案可說是難上加難。吳東亮是很有魄力的,併彰銀的決定也不完全是錯
的,如同孔明北伐一樣,伐亦亡,不伐亦亡,何如伐之?以台新的規模,別說拼
不贏官股行庫,連在民營大銀行中都算是相對弱勢的,如果不賭點大的,幾乎可
以說是慢性自殺。而彰銀在官股行庫中的地位也幾乎與台新相 當,是相對看不
到遠景的官股行庫之一。
無奈,台新沒趁彰銀弱的時候抓住契機,反而是在換股的過程中處處高姿態,
最後讓彰銀反撲成功,社會觀感剛好也反對財團,反購併,因小利而失大惠,雙
雙陷彰銀與台新於萬劫不復之中。台新為了彰銀投入了數百億銀彈,在金融海嘯
時差點倒閉,也被迫賣出了金雞母台証證券,元氣大傷。而彰銀,員工整天活在
台北銀行的夢魘之中,就怕哪天突然真的被台新合併了,一群年輕的小伙子突然
跑進來接管,無所不用其極的逼退彰銀的員工。
因此,在合併案未解決的一天,台新與彰銀都沒有力量做任何改變。原本,
就是因為彼此都弱勢,所以才需要合併,結果合併不成,反而讓原本就不強的力
量變得更弱。台新實在很倒霉,阿扁為了減少官股數也好,為了撈錢也罷,吳東
亮用求用借用押的湊了幾百億來買彰銀的股權,結果後來彰銀反對,立委反對,
彰銀突然變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全民資產,一家不能被民營銀行合併的銀行。既
然不能合併,將股權賣回去總行了吧!
偏偏財政部沒錢,也不準備將彰銀的股權買回來。於是,台新幾 百億資金
卡死,與彰銀像沒了感情卻又不能離婚的夫妻一樣,只能掛名為彰銀的大股東,
只能看不能摸,互相綁在一起,卻什麼事也不能做。雖然這一切都是阿扁惹出來
的,但考量到當初彰銀的困境,阿扁的確是有不得不為之的理由存在,只能說造
化弄人。有人說臺企銀與彰銀的工會很強,所以對員工很有利,但很多時候就是
因為公司福利不夠好,所以才需要強力的工會。
至少,在八大官股行庫中,的確是最弱的彰銀與臺企銀常常有工會的新聞。
沒辦法, 因為隨時有被賣掉與購併的危機,所以需要團結一致對抗外敵。比起
其他官股行庫,彰銀與臺企銀非常低調,深怕一旦被立委諸公或其他 政府官員
看到,又會急著將他們賣掉。事實上,沒有人敢碰台新與彰銀的問題,如果台新
併不成彰銀, 如果彰銀不想被併,那麼換成其他家民營銀行也一樣併不了彰銀。
彰銀當初那麼弱,台新溢價花那麼多錢買,如果這樣都沒有成功,那根本就
不存在民股併八大行庫的方程式。不論是藍色執政,還是綠色執政,以國庫目前
的狀況,要叫政府拿幾百億出來難如登天,更何況彰銀本來就是官股中的雞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既然賣出去了就算 了,何必自討苦吃。台新彰銀問題註
定無解,曾經有一度讓彰銀員工覺得台新要來了,所以有些彰銀人想辦法退休或
開溜,因此需要廣招新人,但後來發現合併難關重重,就又不急著離開了。於是,
彰銀招了一堆人,卻都是後補,望穿秋水後才發現無法進入彰銀,最後只是一場
空。
沒辦法,因為彰銀的員工也不知道何去何從,更遑論要顧及新人了。因此,
彰銀招募行員的不確定性最高,福利也相對差,當然更顧不了所謂的MA還是其
他人才的培養了。很明顯的,彰銀現階段的目標是脫離台新,先不論有沒有可能
脫離台新,但就算脫離了台新又如何呢?金控的門票早就滿了,原本就只比臺企
銀稍強的國力,也在合併的過程中消耗殆盡。
近年來各家銀行求新求變,彰銀的黃金時間卻在與台新的聚散離合中一點一
滴的消逝。彰銀的發展從扁、馬與目前的蔡,可說是一事無成。但員工卻享受了
一段美好的黃金時光。每任董事長與總經理到彰銀時,不管是來自財政部,還是
來自台新,大概都會接到一個命令,好好的管好彰銀。但到底什麼樣才叫做管好
彰銀呢?如果把彰銀弄得太好,財政部怕台新又更愛彰銀,更不想放手,台新也
怕財政部更捨不得彰銀。
反之,如果將彰銀搞爛了,財政部怕彰銀沒賣相,到時候不只台新不要,收
個爛貨回來還會被立委修理。台新則是更怕彰銀爛了,到時候合併不成,要將股
份賣給其他人,也沒人要收。更重要的是,財政部與台新都怕彼此互相指責是將
彰銀搞爛的罪人,這責任可沒人擔得起。同時,也不能用業績壓力把員工逼得太
急,到時候萬一財政部跟台新在股權戰爭時,一個不小心,也許一點小火花,員
工就藉故上街頭, 星星之火就足以燎原。
不像林家在華銀的官民共治,財政部一直監視著台新在彰銀的一舉一動,而
台新有了財政部這對手,也沒多餘的精力去好好的治理台新。當然,台新深知,
如果用台新銀行那一套去管彰銀,那彰銀員工一定會揭竿起義,跟台新拼個魚死
網破。因此,即使吳家內心有千萬個計劃想在彰銀實行,也要等到將彰銀完全吃
下來之後再說。
這幾年,吳家想盡了各種方式想要解決跟彰銀這段孽緣。不論是用低姿態的
請彰銀來併台新,用彰銀的名字作為存續銀行。還是接近用撕破臉的強硬態度來
徵求委託書,想一鼓作氣處理掉彰銀的問題,最後還是一無所獲。甚至,遇到了
態度比以前更為強硬的財政部,讓台新連維持以前的局面都做不到,在董事席次
上節節敗退,情況比前幾年更糟。
即使台新與財政部的戰爭一直在進行中,彰銀增資的速度也沒有落後,在
2010年時,彰銀世界排名293名,台灣第11名,2020年時,彰銀排名253名,
臺灣第12名。8大行庫有7家排名在前12名內(台企銀排名世界345名,臺灣
第16名),就規模而言,八大行庫算是守住了半壁江山。原本,彰銀的獲利還在
8大行庫的中段班,雖有台新的問題,但投資人都還算買單,讓股價沒有差一銀
與華銀太多。
但2020年彰銀獲利不佳,即使不跟民營銀行比,彰銀的獲利在8大行庫中,
也僅勝台企銀(109年1至7月,一銀11,828M,華銀8,231M,彰銀5,877M,台
企銀2,904M)。獲利下滑勢必造成股價下跌,股價下跌就不容易增資,自然無法
增加放款來提升獲利,獲利無法提升又將導致股價下跌,將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之
中。
總算,彰銀問題出現稍微曙光,台新計畫購併保德信人壽,不再堅持當初的
買價,原意賠售彰銀持股。但若彰銀獲利無法提升,股市又在相對高點,若大盤
下殺,彰銀股價勢必連帶下跌,到時台新願意認賠多少錢去出清台新持股?若台
新一旦出清彰銀股權,由誰來接收也是個大問題,財政部沒有幾百億去收,而當
一個無經營權的大股東,又有幾間大企業願意?但無論如何,這次是台新彰銀案
最接近解決的一次機會,想必台新與彰銀都希望能夠盡快擺脫彼此。
彰銀的無所作為並沒有讓彰銀落後其他八大行庫太多,因為,其他官股行庫
的奮起大多是空包彈一場。信用卡從核卡到發卡的成本至少一千元以上,若加上
贈品與對帳單寄發等帳務管理費用,成本則會更高。在臺灣,大概只有花旗、中
信等少數幾家的信用卡業務是賺錢的。因此,其他官股行庫即使拼命逼行員推卡,
讓數字好看。但許多人情卡,時間一到就剪卡,根本沒太大成果,賠了夫人又折
兵。即使不剪卡,大家也都還是會以民營銀行的信用卡作為主力信用卡,因為便
利程度實在是差太多了。官股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總是在新官上任時大力推新卡,
過沒多久,優惠沒了,或者是時間到了,就會被剪掉,在開卡與剪卡間不斷循環,
繞來繞去,市占率與刷卡金額又會回到原點,白工一場。
而保險,官股行庫的獎金與升遷制度連要激勵銀行的員工都很困難了,更遑論要
讓旗下的保險與證券子公司的員工像民營銀行一樣動起來。國泰、富邦保險會賺
錢,是因為獎金敢給,且有強力的後援系統,業務員敢衝敢拼。官股行庫的保險
子公司,整個心態上非常保守,設計出來的產品以保本為主,非常不吸引人,根
本沒有競爭力。保險相關問題的諮詢等售後服務的專業度相差更多,理賠方面更
是完全不能比。
許多官股行庫曾經試著要弄保險子公司,但計算之後,發現這樣成本太高,
設計出來的產品沒有競爭力,後續的服務又容易引起客訴,倒不如當個中間人,
單純幫國泰、富邦、南山、新光賣保單就好,純賺無風險的手續費。前端的產品
設計,後端的售後服務,就全部交給這些保險公司就行,省麻煩又能賺錢,保單
賣出去後就是保險公司的事,一勞永逸,何樂而不為。
銀行為了消耗定存,也怕以後保單會有紛爭,特別喜歡賣類定存保單。保險
公司也喜歡在銀行通路賣類定存保單,因為這樣既可以保住傳統業務員的飯碗,
在跟銀行員解釋時,也比較簡單好懂,以後發生糾紛的機會也比其他類型的保單
來的少。於是,銀行幫保險公司賣保險,保險公司幫銀行消耗定存的跨業合作就
出現了。
最近幾年富邦、國泰、南山的保險獲利大增,很大的理由就是因為幾乎全臺
灣的銀行都成了這幾家保險公司的通路,紛紛在幫這些保險公司賣保險。只是,
這些保險的手續費收入幾乎都是一次性的,上面有逼才有成績,不像存款與放款
都是可以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往來關係。說白一點,就是銀行為了多賺手續費收入,
將自己定存客戶或長期往來的客戶送到保險公司手上。讓保險公司只花微薄的
錢,甚至是只靠幾張簡單的DM,就利用了銀行的通路,靠著銀行的信譽,借力
使力,就得到了這些可以繳費數年或數十年的寶貴客戶。
某種程度而言,官股銀行是在割自己的肉來壯大國泰、富邦、南 山、新光
等幾家保險公司。所以,彰銀在保險領域的無所作為也許在某種角度是保護了自
己的寶貴客戶也說不定。扣除這點,彰銀跟許多其他試著想在保險業有所發展的
官股行庫一樣,都可以算是一事無成,頂多就是賣保險的手續費收入比其他官股
行庫少一點而已。
說到基金,不少行員都是拿自己的錢買,閉鎖期一過就贖回來,賠的錢就當
做是不想被上面釘所付的保護費。根本也只是在做表面工夫而已,跟信用卡一樣,
不停重複上面逼就買,閉鎖期一過就贖回的循環。即使拜託客戶買,也是等閉鎖
期一過,只要報酬率是正的,馬上就趕快請客戶贖回,以免到時虧錢被客戶罵。
美其名是銀行無風險的手續費收入,但銀行不想擔風險就表示風險要轉嫁給客戶。
景氣好時,客戶好來好去,彼此相安無事,風向一轉,客訴就不斷,偏偏金管會
又偏向消費者,銀行賺了一點手續 費,賠了信用,甚至最後還要賠償客戶損失,
得不償失。就像之前雙卡風暴、連動債、TMU等,最後都證明這些短線的獲利,
最後還是要吐回來的。
賣了保險、基金,有了手續費收入,要獎勵行員,就多了支出。行員在推銷
的過程中又會減少處理一般業務的時間,也許會因此造成人力短缺而讓客人覺得
服務不周或過度行銷而將存款轉往他行。這一來一往之間,到底能多為銀行創造
出多少利潤?若再加上萬一以後景氣反轉,客訴與賠償的處理成本,那就更需要
令人好好的算計一番了。
以人民幣業務為例,各大銀行拼了命吸了一大堆定存之後,以為可以放中銀
臺北穩穩的賺利差,最後還是抵不過大陸的降息,變成沒賺頭,甚至收愈多賠愈
多的窘境。想想看那各大官股銀行搶著做的黃金存摺,現在下場為何?還有當初
狂推的高利澳幣、南非幣基金與保單,現在還有人敢提嗎?可以說,其他官股銀
行在這幾年雖然動作 連連,但繞了半天,成效有限,最後還是要靠利差來獲利。
最後繳出成績單時,大家來比的還是利差,臺、土銀是大型聯貸案的常客並
有龐大的放款量,合庫有最多的分行,兆豐與一銀的海外分支機構眾多。華銀、
彰銀與台企銀沒有特別的優勢,存、放款量相對低,客戶體質也對相差,景氣好
時,還看不出差異,新冠肺炎一來,雖然所有銀行業的獲利都受到影響,但彰銀
的獲利卻是直接大跳水。
彰銀在高普考時代就是八大行庫中相對後面的選擇,在加入了台新的因素之
後,更是讓許多優秀的人才望之卻步。以前的銀行還能靠著傳統放款與外匯來獲
利,但在放款利差縮小、放款量增加不易與外匯量萎縮情形下,八大行庫面臨前
所未有的挑戰。即使無法像民營銀行靠著財務操作與手續費來提升獲利,其他官
股行庫也努力在這幾年招募了大量的法遵、資訊、理財甚至是風管等各種專業人
才,在人員增加之下,也還能夠維持住獲利能力。
105年時,彰銀員工人數是6,567人,109年2月29日為6,654人。一銀、
華銀在這幾年間,都增加了千人左右,但彰銀卻只增加了不到百人。一方面是因
為彰銀的作業系統在八大行庫中已經是前段班,行員帳務處理速度變快,多出來
的時間與人力足以應付這幾年多出來的洗錢防制業務,另一方面當然是經營權之
爭讓彰銀這幾年並無明顯作為,當然毋需額外人力。而這,雖然讓彰銀控制住了
人力成本,卻也錯失了這幾年大量招募優秀年輕人才的機會。
台新與彰銀的紛爭並沒有影響彰銀的福利太多,大概是台新與財政部都想討
好彰銀的員工,所以加了不少薪水,讓彰銀的待遇並不會比其他八大行庫差太多。
雖然跟華銀一樣沒有薪等表,升遷制度也不甚透明,但員工因為沒有太多額外業
務,所以都早早下班,既少花了不少加班費,也不用像有些官股銀行一樣,要不
停的招人,整個人事成本並不會比其他積極運作的官股銀行高太多。
因為上面不太給壓力,員工很容易就沈溺在這桃花源之中,離職率也沒有想
像中的高。彰銀的員工就像身處颱風眼一樣,老員工慶幸又平安渡過了幾年,離
退休又更近了一步,退休之後,到時候彰銀跟台新的發展就與我何干了。新行員
享受彰銀的舒適,雖然升等加薪不易,但比起其他銀行,效能比算高的,所以積
極一點的人可以邊準備其他銀行的考試,消極一點的靜靜享受早下班的好日子,
等待財政部與台新之間能有個所以然之後再說。
彰銀原本稍勝臺企銀,但現在幾乎與臺企銀一樣成了官不要、民不收的難兄
難弟。就某種程度而言,臺企銀傳出來的親家都是好人家,不是兆豐就是臺銀,
即使嫁不掉,至少上面沒有一個像陰魂存在一般的台新。這幾年彰銀員工過了一
段美好時光,但台新的問題依然還沒解決,雖說台新有釋出善意,但以過去的經
驗看來,沒有到最後結果出來前,只怕還是期望愈高,失望愈大。
在彰銀人心中,有台北銀行的例子在前面,超級恐懼會被台新吃掉,但一旦
跟台新關係解除,看看另外二家三商銀逼業績的樣子,好像也沒比現狀好多少。
更何況,十幾年的紛爭早已讓能跳槽的人都走了,新招募人才的質與量也比不上
其他官股銀行,唯一不變的大概就是平均年齡吧!空轉這十幾年,脫離台新的彰
銀又能有多少競爭力呢?
也許,能夠一直維持現狀,是不少彰銀人心中不能說的秘密。想進彰銀的人,
千萬別將過去的好日子當成以後的好日子。不進彰銀,彰銀與台新的故事可以當
做阿扁金改的茶餘飯後話題,一旦成了彰銀的員工,一不小心,就會成了一段淒
美的愛情故事。總之,彰銀與台新的糾結讓吳東亮不只壯志未酬也讓臺灣的銀行
業整併的進展,尤其是八大行庫的部分幾乎毫無進度可言。
希望這次台新購併保德信人壽的案子能夠順利成功,還台新一個公道,也順
便將彰銀案解套。但八大官股的獲利能力已經完全比不上民營銀行,其中的彰銀
與台企銀更是慘不忍賭,若新冠肺炎的疫情再持續下去,台灣已經過多的銀行,
還是只能走上整併一途。屆時,彰銀依然會是被整併的首選對象之一,對目前想
進彰銀的人,值得再三考慮。
--
不能活著像首詩
https://lintan512.pixnet.net/blog
至少當個有故事的人
https://youtu.be/P-bl3SDnri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91.6.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nance/M.1602680916.A.DEB.html
※ 編輯: lintan (219.91.6.101 臺灣), 06/16/2021 21:41: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