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任台北市長,必需做台灣的台北市長】
首都不應只成就光彩,也有責任提攜其他縣市。首都不僅需要專注內政,也須具備國際格局。
台北作為首都,得到的資源、關注,都是全國最大。下一任市長,必須正視台灣的城鄉差距,地方制度直轄、非直轄的失衡。
首都市長不該只是獨善其身,不是以「把你當人看、我來教育你」,或者是以上對下的姿態,告訴其他弱勢縣市,你們沒有完善的規劃、沒有良好的建設。
事實上,有些差距是無法逆轉,並非不想做,而是真的全無資源做。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8/09/09/smart-city-report-widening-urban-rural-gap/
在科技新報中提到的智慧建設,就是一個好例子
「領先組的台北市還在推動大型智慧建設,近一年陸續完成智慧台北車站、公宅智慧電網實證專案、3 座垃圾焚化廠轉為太陽能智慧電廠;新北在建築資訊模型(BIM)著力甚深,台南開始在沙崙展開的大規模智慧能源場域試煉等。但根據「全台智慧城市大調查」政府版回函中,非六都在智慧建築與智慧能源的建置與推廣上,卻經常掛零。」
其中又談到
「部分較積極的縣市,想出「用人來連結中央」的辦法....從中央政府徵調能手到基隆市政府,這群人比較能了解智慧化建設的規畫始末與理念,也懂得申請流程」
現在台北市以及五都推動的許多建設,許多讓市民很有感,而其中也歸功於優秀公務員,對於程序的熟捻。
過去在日本厚生省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擔任訪問學人時,與我共同辦公的同事,除了有中央的公務員,還有地方公務員,來到東京霞之關,進行交換計畫。
除了快速與中央政府建立聯繫管道,這些地方公務員對於之後對口的流程、研究計畫、申請計畫等經費相關事務,都可以在這個期間完備。
當然,薪資照領。
我們無法一次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先從人才培育的機制開始。
首都市長往往是可能的總統人選,必須非常頻繁的與各國的產經政人士交流。因此,他要展現的國際觀,要建立在教育、產業、教育、經貿等基礎之上。
接下來的這幾年,台灣將處於產業鍊重整的時代,會面臨更大強度的美中對抗、競爭,以及合作。也因此,首都市長的每一個動作、符號,都將會被擴大解析。
作為台灣對世界的櫥窗,要展現對台灣未來願景的看法,要務實,但千萬不要速食,更不能天真的認為,這一切無關。
放棄短期刷好公關形象、短期議題戰,專注在減低人才進入台灣的壁壘(簽證、稅務、行政效率、教育(雙語障礙議題),當與國內外各大商會、產業人士討論時,帶入這些討論。
因為首都的話語權更大,推動改變的力量,當然更大。
這幾天看到新聞台在做「下一任」台北市長民調,感覺到時光匆匆,一個選舉剛結束,一個又已開跑。
還記得去年,有一次在凝觀主持人的節目時,提早先到,看到蔣萬安委員,也同時在外等候。他非常親切的簡單討論當時的政情、還有分享彼此求學的經歷,教養非常好。
當天,他也對於兩岸局勢提出挑戰守舊派的見解,#反對一國兩制九二共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dfF-qGsOM
這種求新求變的態度,也希望國民黨江主席能與之看齊,丟掉陳舊的包袱,所有政黨、對外一致,專注在提升台灣的整體國力。
誠摯希望,下一任首都市長的候選人,能夠承擔新的責任與願景,不要再走入過去的泥淖。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文章 在 April懶得說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必須要說,從政治角度去觀看《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是極為可惜的,它是一部關於大至人權、民主,小至關於個人同理心、自尊心的電影作品。
我曾經在電影發行商擔任宣傳兩年,我可以理解以政治包裝行銷、宣傳、操作的理由,就是像是下了一個偏離事實的新聞標題,其目的就是要讓更多人注意(當然包含反感,也是一種關注)越是參與媒體知道,我們不能去責怪那些依照點擊率以下標題寫文章的人,或是決定以聳動內容來接近觀眾的決策者,他們的工作的成效的指標,我們沒辦法用自己的道德標準來批評,但我們能從他們想要扭曲以及誇大事實的程度,加以來判別這件事情有多需要被看到的急切性。
我們迅速地收集資料,從各種角度去感受以及理解分析我們對於事件的真實。
當你越專注於調查,會發現事實往往最沒有價值,它可能不好看、可能很土、沒有戲劇張力,你會發現事實需要包裝,大家才會願意看。
這是我可以理解《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行銷的手法和理由,但也同時覺得可惜,因為台灣看紀錄片的人真的太少了,所以我們幾乎只能用議題把人騙進戲院,再請求他們理解內容。
來談談我極度熱愛這部電影的部份,導演角色不如同我們社會觀感之下、檯面上,我們所期望的導演:需要有魅力、有想法、有主見、很確定自己要什麼。
但這部片導演反而透露了自己的脆弱、罪惡感、需要信仰、需要有人給他解答,導演當下的「沒有答案」,卻是這部片最有價值以及最珍貴的地方。
當我們感到無助、脆弱時,我們會開始尋求信仰,有人是投身於宗教,有人是投身於愛情或是工作,有人開始信仰「人」。
我所說的信仰,是超越信任的愛,信仰是沒有邏輯的、可能破綻百出、顛倒是非,但是你基於「信仰」這個人或是這件事,你會包容、你會看見你所想看見的好,屏蔽到大家所說的惡,繼續「信仰」這件事情下去,可能是自不願意讓自己一直以來所相信的是假的,或是你沒有能力也沒有力氣去推翻自己以前所看到的。
無奈人不是神,人終究就是人,人會犯錯,人會變,可能是變好或是變壞,人不完美,如果我們把宗教式的期待放在人身上,就是一種綁架。其實是當我們的當下是無力解決問題時,我們開始依賴、以及期待、信仰其他人能給你答案。或是他一直以來都能給你解答和出口時,我們開始埋怨他「你怎麼突然給不起了呢?」
如果你願意跳出來看看自己,會發現這一切始於你當下無法解決事,於是把這些希望,投射在特定的「人」身上,最後當這個「人」達不到你設定的期望時,你開始失望、憤怒、甚至更加嚴厲的檢視他們,但,這些根本是因為自己當時的無能,不是別人,是因為當初你的選擇,其實是非常自私的,你想讓世界變單純,你不想親身上戰場、去體驗、去理解事情時,你選擇信仰了你覺得可能給你答案的人。
在這裡我認為好比任何的宗教信仰,許多人沒有答案時,他們相信宗教,因為簡單、明瞭、容易找到解答,其實本質上是非常懦弱的行為。
「因為神要我承受這些苦難,所以我的苦難是有來由的。」-(出自我幻想的信仰者)
「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1:2-4)
WHAT??????????我給這經文十個問號
因為這些信仰者相信神,相信神要他忍耐,就會成功,但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多數的例子,人忍耐、被欺負了一輩子,像個老鼠一樣渡日,最後他仍然是一隻徒勞無功、受人唾棄孤獨的死去,這未開發國家日日發生,神怎麼沒拯救他們?
我想表達的是,成功相較於失敗總是少數,許多人做善事一輩子也沒得到他理想的成功,或許宗教上最後就會開始說服他,「你一生平安度日就是一種成功。」
然後他因為信仰,所以開始相信可憐的自己已經成功了。(非常悲慘)
一個大家認定真正的成功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種自己已經有答案的東西,就不用問人了,更也不用問神。
但非常奇怪的,人幾乎是不咒罵、不責怪神的,也不會對神嚴厲,我的推斷是因為神根本沒出現過。
神不會開記者會,讓你批判他,神不會被狗仔拍到他去約炮,因為他根本不在世界上,但我們卻會對活生生的人嚴厲,去質問他為什麼犯錯,要怎麼解釋。
這很諷刺,因為我們是活在充滿人的世界呀,但社群上卻以非常自以為的完美、變態的角度來審視彼此,我們衍生出非人性化的思維模式「毀滅性的完美主義」,明明有困難時我們是受到「人類」的互相幫助(不是神欸),但當緊急重大的時刻,我們卻容易忘記這些曾經幫助你的「人」,和著社會一起評頭論足這個「人」所應該擁有的社會正義以及道德,或是他應該要給予社會的典範(實在太扭曲太變態了)這典範或許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做的到,要把自己的ㄧ切、包涵隱私任人評論,不讓任何人失望根本是天方夜譚。
我太激動了,但我是表達,人自己造神,把信仰放在人身上,失望後,最後再自己崩潰,是非常愚蠢的。
我也可以理解,信徒們選擇相信宗教,這使他們讓自己在世界上好過一些,選擇相信一個宗教足以解釋世界,這樣他就不用親力親為去了解,也不用太費力,認定自己所遇到的困難是有代價的(但很可惜多數時候是沒有),承認世界、承認現實、承認自己是孤獨的是痛苦的,但信仰給他們港口予以逃避面對,逃離這個巨大的世界,好像這世界總有個規則,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但多數時候可能沒有),以上所說的並沒有要針對、排擠任何宗教的意思,只是筆者非常好奇信仰者的心態來做討論。
我們身為小小的人,就算搜集了,看遍全世界的資料,我們還是不可能全盤的了解世界的真實,其最大原因有兩個:第一、我們的資訊來源不夠明確,除非親眼、親耳聽到或看到,或是總是第二手以上的資料,前人加了什麼讓我們誤解的成分,我們根本不可能曉得。第二、就算是資訊正確我們仍是以自己的角度、眼光來詮釋世界,還是非常單一並且可惜的,光是這兩個原因,就可以猜想真實與假像的差距,有多猖狂。
「你在箱子中生活,只要不碰到箱子的壁,你就會覺得不錯,但是一旦不小心碰到它,就會很真實感覺到它的存在。」-蔡博藝
但也不用灰心,不知道事實沒有關係,身為人類最難能可貴的事就是同理心,去猜想一個當時的心態、理解他無助的原因、你會發現我們都是人,對於困難、挫折有相同程度的感受,當你願意開啟同理之心,你會更去善待你身邊的親友、或是電視上你認為應該要有什麼樣子的公眾人物、你認為應該做出什麼典範的菁英份子、為什麼某名人偷吃、吸毒、抽煙、嫖妓(每件事都與你無關,也不會現實生活影響到你)最後,你會發現自己很荒謬,大家都是人,何苦這樣評論彼此,何苦這樣對待彼此,並不是推崇別人做犯法的行為,而是在這個文明的時代,個人的法律責任、情緒責任已經必要的自己承擔,我們是不是該學會放過一些人,放過自己加諸給他們的道德以及價值觀,放過自以為的社會正義,我更相信社會正義基於人權。
《世界人權宣言》中第一條明確指出「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賦有理性和良心,並應以兄弟關係的精神相對待。」這條法案雖見諸多方,時時刻刻提醒者我們,但是公眾若不奮起捍衛它,它便是一張白紙,毫無意義。
你會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看到台灣民主的缺陷,以及自身的反省。
我也曾經看到那位中國學生蔡博藝想要參選學生會長的新聞,但因為社會、媒體給予的標籤,我沒有多做調查她的社會運動背景,我潛意識認定他的國籍對於其他台灣候選人可能有威脅性,所以我不表態,甚至在沒有任何理解前提之下希望她敗選,最後片中所描述,因為各方爭議,校方直接暫停選舉,這件事也沒有獲得該有的關注,是因為當我們的集體利益此時大於她的個人利益,所以我們不在乎嗎?這樣的我尊重人權嗎?我們口口聲聲喊著平等、自由、民主,我只是在捍衛自己想要的民主嗎?我是那個自私的想要自己支持的對象當選而不分是非的人嗎?這是台灣應該引以為榮的民主社會嗎?
我很喜歡導演最後得不到答案的崩潰,與立法院前聽到要退場的民眾相互剪接。
「我支持的人,怎麼能退場了呢?」
「他不繼續奮鬥的原因,為什麼不和我說明呢?」
我認為導演的無助來源,是因為過去自己曾經冷眼的看待那些急需求助的人,然而這些事情轉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他理解自己和這些人一樣可悲後感到釋然,他因為自己過去的紀錄而得到了安慰,就是這紀錄部片最大的價值。
一般來說,我們社會上總是追求著像《越來越愛你》「無需過度在意觀眾喜好,人們總會追隨熱情的人」。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電影,卻在演繹著這些「人們」,就是你和我,當我們身為追隨者的視角,當我們絕望時將眼光投射在充滿能量的人身上,我們還剩下什麼。
這句話並不是空話,不是毫無意義的空白,而是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會有屬於你自己的標準答案。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對於我的意義在於觀看「人」的體驗,而不是這個「人」的社會背景,希望大家可以看見外表與內容的差異,可以一起看見電影中最觸動我的人類!
上面談了這麼多信仰,我根本不信基督教,希望大家不要再造神傷害人了,請把「人」當「人」看!
如果真的要信仰,請信仰自己吧,不要再把自己莫名其妙的期待放在你覺得會發光的人身上,他們很忙,沒時間理你!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幹,快去看!
-
FB: April懶得說話 (內心小世界)
FB:我就是極品 (幹話粉專)
IG @apriltzu (真實的自己)
https://www.instagram.com/apriltzu
YouTube 智商正常:https://reurl.cc/exKNgL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文章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嘗試和緊抱絕對權力訴求不放的人,是不可能被改變的。這時候要謹記:絕對權力訴求對對方而言是救命的盾牌,保護他們以免情緒亂成一團。如果你嘗試將這面盾牌搶走,那就像是從一個溺水的人手上搶走救生圈般的殘酷。這種行為絕對會招致對方滿滿的恨意。
每個人都相當渴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別人接受與尊重,這股渴望甚至比渴望需求被滿足更為強烈。
到底什麼才叫做尊重一個人的需求呢?起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需求的存在,並且清楚地表達這個需求被聽到了。
取自《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
************************************
各位朋友,早安:
這篇摘文可以配合昨天晚上的文章一起看,是談到如何陪伴與支持身邊失控的人。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373393132676973
記得,是陪伴與支持,而非試著控制對方。我們將心比心,當我們自己感覺到要被控制的時候,就會乖乖接受嗎?
我今天會多談談需求這件事,看見自己的需求、看見對方的需求,是良好互動的基礎。但在我們的文化中,討論自己的需求,其實容易被拒絕,容易被視為軟弱。這是為什麼我們想要對方滿足我們的時候,習慣使用權威的原因之一!
我們很容易看到身邊有人在互動的時候,訴諸權力,使用壓迫、威嚇、詐騙、羞辱……等負面手段,要他人順從聽話。所以在我們的文化中,尊重對方的需求相當不容易,因為環境中充滿負面示範。
那麼,不尊重對方的需求,要怎麼談愛呢?
所以,真的不懂得愛人,那也沒關係。只想要滿足自己,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這是常態。那就好好談條件交換也可以,這樣關係也可以持續,儘管沒有愛。
祝願您,先看見自己的需求,然後試著滿足,學習接納與尊重自己吧!
************************************
【文/ 薇薇安‧狄特瑪】
3 保持距離
正因情緒負載被觸動的人們,會一秒轉變成令人不舒服的同伴,因此這個步驟非常重要,我們必須要學會與他們保持距離,以策安全。你可以說:「我可以理解,你現在一定很生氣,但我真的不喜歡你用這樣的口氣和我說話。」透過主動告訴對方你尊重他的感覺,同時也向對方表達,該尊重彼此應有的適當距離。特別是和小孩相處時,學齡階段的小孩通常正在學習,如何適當表達自己的各種憤怒、痛苦、挫折及其他情緒負載。
另外,將自己與對方的觀點清楚分開,也是保持安全距離的重要方法之一。你可以這麼說:「我的印象是,最近公司大部分的人對準時這件事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我聽說你有不一樣的看法。」以迂迴的方式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時表明對方的觀點也很重要,這和直接開門見山地詢問對方是完全不同的。簡單地開啟對話告訴對方他可以有不同觀點,不需要直接指出他的觀點是錯誤的,這點相當重要。就算對方願意從我們的出發點來看整個公司準時的情況,由於他的感覺已經受到情緒負載的牽引與扭曲,最終他也只會看到自己心裡想看的那個故事版本而已。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提供對方足夠的同情心,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對方的故事。
***
4讓對方專注在自己的需求上
人們在情緒負載被觸動的狀況下,絕對權力訴求這股災難性的力量,通常會占據整個腦袋,變成主導中心。因此,如何消除這股力量就變得相當重要。在多次的實驗中已經證明,嘗試和緊抱絕對權力訴求不放的人,是不可能被改變的。這時候要謹記:絕對權力訴求對對方而言是救命的盾牌,保護他們以免情緒亂成一團。如果你嘗試將這面盾牌搶走,那就像是從一個溺水的人手上搶走救生圈般的殘酷。這種行為絕對會招致對方滿滿的恨意。在這種情況下,在釋放情緒負載所學習到的技巧就能派上用場。我們能伸手幫助對方,將內在的最後一小步往前推進,面臨相同情況時,有個能讓我們得以被解救的小步驟:從絕對權力訴求轉換成需求。
實際操作方法如下:首先,不需要給對方的絕對權力訴求過多注意力。就讓他抱著救生圈吧!因為說實在的這個救生圈沒有太大意義,而且在幫忙的過程中,有沒有拿走救生圈其實也沒有差別。雙方比較感興趣的應該是在這個盾牌背後藏著哪些需求?回到前面例子:我們的同事相當生氣,覺得全公司的人都在混水摸魚。他所抱持的絕對權力訴求可能是:「所有的人都應該準時出現在會議上。」藏在這個盾牌背後的需求其實可能是:「我希望大家能更珍惜與重視我的時間。」 或是:「如果會議開始的時間被延後了,希望有人可以通知我。」 也可能是:「我希望會議可以準時開始。」
不過在對方盛怒的情緒中,通常很難分辨,究竟絕對權力訴求背後所隱藏的需求是哪一個?因為若一個人的情緒負載被觸動時,通常在他內心所有的需求會前仆後繼地一起湧現。除了這個原因外,其實很多人從來沒有認真想過如何去正視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好好表達。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想要幫助其他人瞭解自己,有許多方法可以嘗試。
第一種方法大家應該都猜到了:直接詢問。你可以這麼問:「那麼你覺得應該怎麼做比較好呢?」平心而論,大家對這個單純問題的反應時常讓我驚訝,這個基本的問題通常就能讓多數人開始正視自己的需求,不再發怒。不論是小孩或成人,在職場或私人領域中,單刀直入的提問都能發揮正面功效。這個提問還可以成功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不再執著於他的絕對權力訴求,反而是專注在個人的需求上。
第二種方法執行起來不如第一種方法容易,但是效果一樣很好。我們可以在對話過程中試著感受與察覺對方的需求,用言語替他表達出來,並且將所察覺的需求以問句形式告訴對方,請他確認。換句話說,你可以這樣詢問:「你希望這個會議能準時開始──這樣對嗎?」這時候就算猜測沒有正中靶心,效果也相同。對方會將我們所提出的詢問和自己的內心狀態做比較,兩相比擬之際,就已經開始與自己的內在需求搭上連結了。除此之外,詢問語句中也夾帶了暗示性的意涵,隱約傳達給對方「會議一定要準時開始」並不是一個既定的法則,不過是他個人單純的願望而已。
***
5尊重並贊同對方的需求
按照我的教學經驗來看,最後一個步驟通常是最困難的步驟,但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絕大多數的人不管是下意識或明確的認知,基本上都認同一旦有需求,這個需求就必須被滿足。只要這個信念仍然存在,那個心中未被滿足與實現的需求就會形成壓力,無可避免。反過來看,這其實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導致我們不容易發掘自己的需求,傾聽別人的需求也同樣顯得特別困難,尤其是當兩人的需求不一致時。
這個部分最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原來每個人都相當渴望自己的需求能被別人接受與尊重,這股渴望甚至比渴望需求被滿足更為強烈。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心智成熟度以及思考能力可以理解,至少是在沒有被情緒負載觸動的情況下。這個道理想必大家從幼稚園開始就已經有深刻的體悟。假設有一個需求,這個需求既沒有人願意聆聽,也沒有人給予足夠的尊重和支持,更別提能被實現,那麼這個需求到最後,通常就會轉變成情緒背包的一部分。
不過,到底什麼才叫做尊重一個人的需求呢?起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認這個需求的存在,並且清楚地表達這個需求被聽到了。舉例來說,當我們說:「我聽到了,你說這件事對你很重要。」或是:「我聽到了,這是你心中最大的一個願望。」
當我們這麼做時,不僅透露讚美對方願望的訊息,同時也認同對方願望存在的正當性。可以先用一句簡單的話來達到這個作用。例如:「我完全可以理解。當然啦!要是大家都可以準時出席會議一定很棒。」藉由給予對方需求一定的尊重度,可以讓真實情況以及對方需求之間的差距變得更明顯。同時,這個行為不啻是將手指戳進他的傷口一樣,因為絕對權力訴求不計代價極力要掩蓋的,正是那個令人隱隱作痛的創傷。
藉著給予對方同情心以及提供情感支持的空間,我們就像是發出一個邀請訊號給對方,讓對方開始去感覺創傷帶來的痛楚,而被觸動的情緒負載也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釋放。如果情況允許,我們還可以用其他句子進一步的將事實表達明白。例如你可以這麼說:「……不過事實就是,現在這個會議不是這種完美的出席情況。」或者你也可以選擇不要太過強求,見好就收。
這些基本原則如同一開始所提到,並非是藥廠研發的專利處方箋,不能給你藥到病除的保證。但是這些原則能幫助你,當身邊的人失控時,能將對方引導到一條新的情緒修復道路。假如我們能成功地操作,執行這些原則的當下就能激發身邊的人,讓他們對自己被觸動的情緒負載保持一個相對成熟、也比較緩和的處理態度。但是執行這些基本原則,就像是在人際關係裡許多的討論主題一樣,說比做簡單。不過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原則絕對值得一試。
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我們要先從自己在距離情緒負載爆發的門口前先恢復正常。因為當一個人情緒負載被觸動時,不論多麼極力想要隱藏自己的憤怒,其他人絕對能察覺到我們正在盛怒中。就像是家裡有個地方著火了,而我們極力吸著煙希望鄰居們不會聞到燃燒的煙味。就算是一個大家公認神經大條的人,也能在幾百公尺外就聞到空氣裡飄著情緒負載觸動的煙硝味。這種知道不對勁的直覺反應就像是體內內建了一個偵測雷達。
實際練習中,我們要做的就是,立刻為自己找一個可以操作情緒負載釋放的空間,或是將自己被觸動的情緒負載先找個合適的空間擱置起來。唯有這樣處理,我們才有能力按照上面的基本原則來引導身邊失控的人們。
.
以上文字取自
整理情緒背包,激發前進的勇氣:情緒智力管理專家教你卸下不健康的情感負債,重拾前進力量的傷痛癒合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844
.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文章 在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 這一課開頭呢?. 有一本和生活極為貼近的新書想介紹給您!. 由曾任… See more. 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 ... <看更多>
從感覺到事實的差距文章 在 小心!思考偏誤就在身邊!(搭配課次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小心!思考偏誤就在身邊!(搭配課次: 從 「 感覺 」 到 「 事實」的差距 ).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