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語錄.山區花農的一天》
* 吃清淡食物,過樸素生活,把慾望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卻依然懷抱著期待、夢想和愛,這樣的日子就是快樂的日子。——張小嫻
* 所有的人類都是活在主觀之中,只要改變自己的看法,世界就會改變,從那一瞬間開始,人就能獲得重生。世界簡單的令人驚奇,但是,人總是用自己賦予的看法和想法,主觀地將事情複雜化,一切煩惱皆來自於人際關係,這就是個體心理學的根本思想,如果這個世上不存在他人,一切煩惱也隨之消失。—-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 我面對人生的態度,從這時候起便是如此。過分地期待,事前憑借幻想過多地修飾,到頭來我還是不得不從中逃離。—-三島由紀夫《假面的告白》
*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他們是被劣人所催熟的,當別人聰明伶俐時,他們又傻又呆,當別人權衡利弊時,他們一片赤誠,當別人心機用盡,他們靈魂開竅,後來雖然開竅了,但內心還會保持善良與赤誠。
他們不斷地尋找同類,但最後變成了孤獨的那一個。—-莫言
* 我出生前就已經有著無窮的時間,我死後仍然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活著的時候我根本不想這些。一直以來,在兩團永恆的黑暗之間,我生活在明亮的世界里。
——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
* 我們無法選擇遇見什麼人,也無法選擇生活中的經歷,但我們可以選擇記住什麼,遺忘什麼。—— 鈴木大拙 《禪者的思索》
* 一個成大事的人,不能處處計較別人,消耗自已的時間去和人家爭論,不但有損自己的性情,且會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不妨對人謙讓一點。與其跟狗一路走,不如讓狗先走一步,如果給狗咬一口,你即使把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傷口。—-林肯
* 假如你覺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貧乏,不要去指責生活,而應該指責你自己。——里爾克《給青年詩人的信》
* 快樂要有悲傷作陪, 雨過應該就有天晴。如果雨後還是雨 ,如果憂傷過後還是憂傷, 請讓我們從容的面對。這離別之後的離別, 微笑的去尋找一個不可能出現的你。—-塞林格《麥田守望者》
* 閃光的東西並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並不都是好話。—-莎士比亞
*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堅強,於是乎,在假裝堅強中,就真的越來越堅強。這是真的。——楊絳
* 遠離那些企圖讓你喪失雄心的人吧。小人經常如此,而真正的偉人會讓你覺得你也可以變得偉大。—-馬克吐溫
* 遠見的另一個代名詞:孤獨與誤解
戴高樂雖然成為德國戰俘,他卻抓住機會學習德語,認識許多重要人物,對他日後治理法國很有幫助。
一次大戰結束時,戴高樂才二十八歲,很快的,天生將才必有用。他在戰爭過程中開始學習各種戰略、戰術,包括他在戰俘營裡也把握機會,不斷學習。
四年後,三十二歲的戴高樂進入陸軍參謀學院,他認為他需要更好的戰略訓練。但是他突然發現,學院裡的教官仍將壕溝戰奉為戰時的最高規格,這讓他很不開心,因為他是進來學習的,他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被俘擄的時候就已經跟當時法國的空軍英雄、最優秀的戰士關在一起,他知道學校教官教的東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老經驗與老教材。
未來的戰爭一定會進步,戰術一定是往前走,一次大戰中的戰溝、戰壕根本派不上用場。
他常常和學院院長激烈辯論,還差一點被退學。最終,雖然他還是取得軍官身分畢業了, 成績當然還是很爛!不過,他從學院結業之後,就自己要求到德國境內的萊茵河谷駐防一年。
人生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
他被俘虜,而且從小就聽爸爸媽媽告訴他普魯士如何打敗法國,他想要親身瞭解這個打敗法國的國家。這個時候,雖然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了,但他自己曾經是德國的手下敗降,被抓到戰俘營去,看過德國的精銳部隊。所以, 他到萊茵河谷去,一點都不覺得法國是個戰勝國,德國是個戰敗國,德國沒什麼了不起──完全不是!
在那裡,戴高樂親眼目睹法國的宿敵──德國如何快速重整起來, 法國軍隊的軍事力量和德國差距越來越大。
法國從「凡爾賽條約」拿到一大筆錢,舉國揮霍,成為時尚之都。在那個時候,香奈兒的香水問世,整個巴黎街上都是珠光寶氣、噴香水的人。但是德國人想的是如何雪恥,如何重新站起來。
許多人把二次世界大戰歸咎於美國的大蕭條,經濟崩潰間接導致二次世界大戰;另一派是完全歸咎於希特勒。可是從戴高樂的眼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的賠償條款帶給德國奇恥大辱,反而讓德國很快的開始發奮振興。
他在一九二二年以及一九二四年左右,寫了好幾次的信告訴他的朋友們,說:「法國將和德國再大戰一場,戰爭無法避免,而且幾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型態完全不同。」
他認為法國根本不瞭解世界真正的情勢,在未來的戰爭裡頭,缺乏足夠的準備。這樣的遠見及語言,很像我們當代很多無聊人士對於關懷國家的人,動輒批判「唱衰自己的國家」。一點也不討好。
當時的法國人普遍厭戰,追求和平。這很正常,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的人數超過一百萬人,所以這時的法國追求某個程度的和平, 不能說他們是錯的,但是法國可能不夠警覺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樣的困境。
其實,一個國家與人們的性格一樣,會有逃避心理;在那個時刻, 法國覺得他們只需要做一件事:構築一長列的碉堡,來防禦未來德軍的攻擊。這個防線的設計者就叫馬其諾Android Marginal,後來我們稱作馬其諾防線,史上最著名的就是這條防線。
在那個時代,法國覺得他們只要做這件事情,就足以抵擋一切了!
戴高樂雖然覺得追求和平很重要,但是他認為壕溝戰根本就是可笑的事情,他覺得最重要的是擁有坦克車,他認為法國雖然有備戰車,但並不足以對付德國當時最大的坦克車。他看到德國坦克車的可怕,所以在整個一九二○年到一九三○年代,尤其是大蕭條爆發、希特勒崛起的時候,戴高樂是孤單的身影,他的主張是孤軍奮鬥的。
他在各地著書演講,希望喚醒法國人理解他已經看到的未來:唯有建構以坦克為骨幹的陸軍,才能夠保障法國的安全。
結果,法國當然沒有人要聽他的。但是有一群人卻聽到了,因為戴高樂把他的想法寫成書發表,書名叫《未來的陸軍》The Army of the Future,結果看到這本書的是德國人,這本書反而變成德國陸軍建立第一豹式戰車軍團的基礎理論。
歷史會不會太荒謬?
而戴高樂的遠見一直到什麼時候才被法國人看到?你能想像嗎?
戴高樂在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六年不斷的演講又演講;一九三九年,德軍的豹式戰車團用他的戰爭理論攻破了波蘭軍隊的層層防衛,橫掃波蘭全境;一直到一九四○年,德國攻佔丹麥和挪威的時候,法國陸軍才開始相信戴高樂,這個時候陸軍最高司令部倉促授權給戴高樂,要他建立兩支裝甲師。
但是太晚了,一九四○年五月十日,德軍對法國展開閃電攻擊,就像戴高樂早就預料的,馬其諾防線根本擋不住德軍,法軍的坦克部隊也沒有辦法趕到前線保衛法國。
儘管如此,戴高樂也沒有說:「你看吧!你們都不聽我的,我就看你們怎麼垮的。」
我說過,他的血液裡頭流留愛法國的熱血,他一生下來,到他最後嚥氣的那一分鐘,他都認為他是為法國而生,他也該為法國而死。
所以,他仍然嚴格的督軍,使部隊成為當時最驍勇善戰的單位。
嚴格到什麼地步呢?
當時他的母親已經病危,快要走了,戴高樂的媽媽親手把他帶大,經常跟他講述故事,他跟母親的感情是很深的!但是,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即使他督軍的地點離母親居住的地點沒有多遠,部隊行軍到離母親的住處只有數哩的時候,他猶豫了一下,看一眼母親的住處,鞠了一個躬,跪了下來,親吻了土地,掉下眼淚,就當成是和母親的告別。
他並沒有回去見母親最後一面。
在那個時候,法軍所有的裝甲師,只有戴高樂所轄的單位能夠延緩德軍凶猛的攻勢。當時法國分成兩派,一派希望趕快跟德軍妥協;另一派則是要繼續作戰。那時候法國總理叫作雷諾Paul Reynaud,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雷諾總理指派戴高樂到英國。
這個時間點非常重要。一九四○年六月九日,戴高樂到了英國,這也改變了戴高樂的一生。他見到英國首相邱吉爾,兩個人的首度會晤即惺惺相惜,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捩點。
當時的邱吉爾已經六十幾歲,算是英國政壇元老,而戴高樂只是一個剛開始在戰場崛起、被提拔為少將、會打仗的軍人而已。他們兩人見面能夠代表什麼呢?
這兩個人不愧是世紀偉人,他們達成一種前所未聞的態度和協議。
邱吉爾和戴高樂想到的是暫時擱在法國、英國的國家獨立主權,兩國軍隊統一,建立單一政府、單一軍隊,才有辦法阻擋德國。
英國願意這麼做,戴高樂也認為不必談什麼法蘭西榮耀,事實就是如此。所以邱吉爾曾經說:「戴高樂在六月九號搭著飛機來到英國,這架小飛機不只是載著戴高樂,還包括法國的命運。」
這個提議被提出來之後,戴高樂懷抱希望回到法國,但是他發現在出國期間,雷諾總理在失敗論與投降論者的逼迫之下,已經辭職下台了。
繼之而起是後來大家對法國歷史比較瞭解的,稱作「維琪政府」,也被稱為投降政府。
當時擔任維琪政府總理的人是誰呢?
我們在第一講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戴高樂參加三十三軍團,他覺得要跟隨著一位最會打仗的將軍, 他的名字叫貝當,維琪政府總理就是貝當。
人,此一時,彼一時,貝當當時想做的就是趕快送上一份停戰協議。
戴高樂此時站在人生的重要關口,他究竟應該支持以前的長官貝當維琪政府呢?
還是為他摯愛的法國全力奮鬥呢?
戴高樂後來回顧他一生,他說那一次是最痛苦的抉擇之一,他曾說:「我生命的一部分似乎在這一刻死掉了!這部分就是我長久以來信守的整體法國、不可分割的法國陸軍,還有我對領袖的忠誠。」
然而,命運對他的呼喚,從小就十分清晰而響亮,一個沒有榮譽感的法國,就不是法國。歷史要他為法國做出高貴的貢獻,只許戰鬥,絕不許投降。
他拒絕了維琪政府所有要求他做的事情。
搭上一架小飛機,流亡,再次前往英國倫敦。
—-陳文茜《文茜説世紀典範人物》
博克萊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6688?sloc=main_mb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標事件簿#逃獄#劫機 🔥強訊報你知🔥 • 沒奶沒腿,但依舊經典! https://www.instagram.com/matt_gamenight/ -------------------- • Patreon募資平台,每個月一杯星巴克,快加入Discord社群吧! https://www.pa...
「德國戰俘」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Re: [問題] 二戰後美軍對德國戰俘..... 是真的嗎? - 看板Warfare 的評價
- 關於德國戰俘 在 德軍戰俘莫斯科行進 - Facebook 的評價
德國戰俘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風生活】
德國戰俘的少年們被迫徒手拆彈,沒有什麼休息時間、生病了還得繼續拆彈...
---------------------------------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SEp6XY
德國戰俘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德國戰俘】#週末分享外站文章
幾乎全世界都知曉二戰奪去多少無辜性命、納粹如何殘殺猶太人,但在戰爭中該被譴責的、「邪惡」的,只有納粹嗎?
丹麥導演馬汀贊帝維與德國聯手拍攝的電影《拆彈少年》,便以真實歷史為背景,訴說祖國丹麥如何對這群「希特勒的孩子」進行懲罰。
#風傳媒 #二戰 #戰俘
德國戰俘 在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黃標事件簿#逃獄#劫機
🔥強訊報你知🔥
• 沒奶沒腿,但依舊經典!
https://www.instagram.com/matt_gamenight/
--------------------
• Patreon募資平台,每個月一杯星巴克,快加入Discord社群吧!
https://www.patreon.com/gamenight850813
--------------------
•🔈新的Podcast節目《What a maxx》上線囉!
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
• 粉絲專頁(得知更多即時資訊) ►
https://goo.gl/RaVKzk
--------------------
• 想加入一起玩?►
PS4ID: MattHuang850813 (如果我在線上可以直接加進來,時間沒有固定)
德國戰俘 在 Matt's 電玩之夜 Game Nigh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抽菸Bad#史匹爾的菸#我不敢拿
🔥強訊報你知🔥
• 沒奶沒腿,但依舊經典!
https://www.instagram.com/matt_gamenight/?hl=zh-tw
--------------------
• Patreon募資平台,每個月一杯星巴克,快加入Discord社群吧!
https://www.patreon.com/gamenight850813
--------------------
•🔈新的Podcast節目《What a maxx》上線囉!
https://open.firstory.me/user/whatamaxx
--------------------
• 粉絲專頁(得知更多即時資訊) ►
https://goo.gl/RaVKzk
--------------------
• 想加入一起玩?►
PS4ID: MattHuang850813 (如果我在線上可以直接加進來,時間沒有固定)
德國戰俘 在 李四端的雲端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度過了幸福的日子」小丸子作者逝 粉絲悼
德國戰俘 在 德軍戰俘莫斯科行進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以德国的人力去征服苏联是不可能成功的,数百万军人撒到广阔的土地上一平方公里不足一人。 7 yrs Report. ... <看更多>
德國戰俘 在 Re: [問題] 二戰後美軍對德國戰俘..... 是真的嗎? - 看板Warfare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DomainT (DomainT)》之銘言:
: 以下這段是真的嗎?
假的,來源是某加拿大記者,已經被專文駁斥,以下我引用相關片段
https://www.cyberussr.com/hcunn/for/us-germany-pow.html
https://www.nizkor.org/hweb/people/b/bacque-james/ambrose-001.html
: 而向美军投降的520万德国俘虏却遭到了比向苏联投降的俘虏还要惨的恐怖待遇。盛传
: 有一百万德国俘虏被虐杀在美军集中营里,当然这个耸人听闻的数字已无从考证,
"盛传有一百万德国俘虏被虐杀在美军集中营里"
與西線失蹤德軍與德軍戰俘死亡數量不符合。
美軍紀錄,美軍俘擄的西線德軍戰俘有15,000人死亡,德國紅十字會統計西線德軍有
41,000人失蹤,考慮美軍害死戰俘的極限:失蹤西線德軍都是被美軍戰俘營害死的,
西線德軍戰俘被美軍害死的上限人數:56,000人,佔美軍俘擄西線德軍戰俘的1.1%。
"死於美軍俘虜營的一百萬德軍戰俘"沒有來源依據,被懷疑是德軍戰俘死於蘇軍的數據
加以部分挪用才得到的。
2. James Bacque's worst charges rebutted by Bischof, Ambrose, et al.
In 1989, a Canadian publisher issued James Bacque, Other Loss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ss Deaths of German Prisoners of War at the Hands of
the French and Americans After World War II. Bacque, a Canadian novelist,
charged that US General Dwight Eisenhower, motivated by personal hatred of
Germans and partly abetted by the French, caused the death (by neglect or
worse) of 1 million(!) German PoWs in 1945-48. Bacque's theme sold well among
certain anti-American fever-swamps in Canada, and even more among German
Holocaust-deniers: if Americans killed a million helpless German PoWs from
idle spite, then Nazi atrocities against Jews (which the deniers claim were
exaggerated anyways) don't look so uniquely horrible.
Bischof and Ambrose (and the contributors to their book) shredded Bacque's
"one million" claim, highlighting crude mathematical errors and distortion of
sources. Among points brought out:
1 year after the last acknowledged German PoW was released by the Soviets
(1956), the West German government set up the "Scientific Commission for the
History of German Prisoners of War," (sometimes called the "Maschke
Commission") . They spent the next 16 years tracking the fate of German PoWs
in various countries, publishing their results in 22 books. They noted
Western mistreatment of German PoWs in 1945, but, studying the 6 worst camps
that held 560,000 PoWs, estimated deaths from 3,000-9000, in the range of 1%.
Bacque was aware of the Maschke studies, and dismissed them as a cover-up
arranged between Cold War allies. He also claimed they were not released to
the public at large. A limited edition (431 copies) was sold primarily to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libraries.
The German Red Cross in 1974 reported 41,000 missing who were last known on
the Western Front. Even if one assumes they all died in US PoW camps, and
adds the 15,000 PoW dead listed by the US provost marshal , that yields a
maximum of 56,000, 1.1% of the peak number of PoWs held by the US.
Where were the 1,000,000 bodies?
For no logical reason, Bacque reduced the generally accepted death toll of
PoWs taken by the Soviets by 1,000,000 while adding the same figure to the US
account.
Before one is too quick to blame the Soviets for their gruesome death toll
(up to 50%), however, one should note that the Nazis, with greater economic
resources than the Soviets, allowed a death toll of Soviet PoWs of 60% or
more.
Eisenhower was under careful supervision by both the US and British
governments, and could not have carried out a murderous conspiracy without
their knowledge. His staff included many British officers, yet Bacque, for
whatever personal motives, chose to claim the British were innocent.
Nevertheless, setting aside Bacque's inflated numbers and apparent vendetta
against Eisenhower, there were enough truthful individual horror stories
about the "Rheinwiesenlager" (USA) and French captivity to give his work some
plausibility, especially to those coming across such inform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
╮(﹀_﹀")╭
三支女大十一金三支女大十一金三支女大十一金三支女大十一金三支女大十一金
金一十大女支三金一十大女支三金一十大女支三金一十大女支三金一十大女支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6.171.19.8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216.171.19.8 (12/02 02:50)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216.171.19.8 (12/02 10:54)
1948年以前的美國平民死亡率都高於1%,
照當時的戰俘營標準,紅十字會稱讚德國開設的英美軍戰俘營死亡率4%是辦得很好的,
美軍開設的德軍戰俘營死亡率則更低,也難怪德軍寧願投降美軍也不要投降蘇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heinwiesenlager#Conditions_and_death_rates
Official claims that the German prisoner death rate was under 1% have been
disputed and the conditions in some of the camps that housed captured German
soldiers support claims for a higher mortality rate.[13] For comparison
the British civilian post-war mortality rate was 1.2% while in America,
where there were no food shortages, the U.S. civilian mortality rate did not
fall below 1% until 1948. Anglo American troops held in German POW camps had
suffered a 4% mortality rate which was praised by the ICRC who credited the
low figure to the German military ensuring that POWs continued to receive
Red Cross food parcels despite their own food shortages in the final months
of the war.
※ 編輯: Geigemachen 來自: 192.17.144.218 (12/02 16: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