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唬爆米花教室:中國的糧食問題(一)中國耕地其實增加】
福編又來在晚上講吃的了!但這一次比較像上課不是故意讓大家晚上肚子餓...
自從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說「儘管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並稱中國的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開始大力推動「光盤行動」。一下子Ptt、三立、關鍵時刻、壹電視、蘋果日報、大紀元...突然出現一大堆糧食與農業經濟專家,大談中國「糧荒」、「打仗就餓死」、「崩潰在即」。
但福編要直說,這些「分析」就是譁眾取寵、以訛傳訛,毫無合理根據,除了滿足希望大陸崩潰的「天然獨」網民其病態心理,只能繼續加深大陸民眾對台灣越來越高的敵意和鄙視。
中國大陸根本沒有糧食危機,水患對大陸糧食安全也沒有具意義的影響。中國的實際糧食自給率根本大於100%。但中國大陸進口大量糧食的原因:
(一)需要大豆豆粕養豬等家畜。
(二)需要大量高粱釀白酒、大麥釀啤酒
(三)中國大陸居世界第一的水產養殖、山羊養殖、鴨養殖也需要大量穀物粉。等於大陸不少進口糧食為的是肉品與水產出口
真正該擔憂的是習近平是否正因美中關係緊張,甚至是為可能爆發的大規模戰爭而進行「備戰備荒」的前置工作。因為戰爭若真的爆發,國際糧食進口被切斷或受限,大陸糧食自然得更有效運用
#肉與酒供應必然減少
#甚至要挪地種菸草
#擔保軍人與體力工的肉酒菸是戰略性任務
(當年納粹德國在開戰前也有進行的糧食宏觀調控,中蘇交惡後中共也曾推動儲糧備戰)
不過,這個糧食問題要好好算帳的話,一篇寫不完,所以我分3篇(希望啦)。今天先講耕地,前述唱衰媒體很喜歡說中國耕地因被工廠城市占用,所以耕地減少,但這根本是假議題,因為 #大陸耕地長期是增加的
◎大陸耕地變化主要特徵
(一)耕地並未減少反而增加
(二)平原農地重心由江淮、河北持續向東北移動
(三)新增耕地主要為各地丘陵梯田、海塗地與高原地
(四)中國大陸耕地統計早期為一筆爛帳
(五)大陸農地仍要繳農地稅,故鼓勵開發階段常不列入新農地但在大清理時才列入
㊣大陸耕地數量變化情形
1949年耕地14.7億畝;
1957年耕地增長到16.8億畝;(當時推動大墾荒)
1978年耕地下降到14.85億畝;(沙漠化與城市佔地,)←大陸實際耕地最低點
1983年帳上耕地下降到14.7億畝;
1994年帳上耕地下降到14.25億畝(帳上記錄最小值)
1996年第一次全大陸耕地大清理,突然增加到19.5億畝。一下增加耕地面積5.26億畝←改革開放後東北因排水工程改善,許多低窪地成為良田,但先前沒有被統計。許多四川西部、雲南西部的經濟作物田(如藥材田、木耳田)也到這一次才被清理入。
2000年耕地下降到19.24億畝;
2002年耕地下降到18.89億畝;
2004年耕地下降到18.37億畝;
2006年耕地下降到18.27億畝;
2008年耕地下降到18.26億畝;
2009年耕地原下降到18.22億畝,但資料突然變20.37億畝←當年進行第二次土地大清理,海塗地大量被清理入。
2013年大陸耕地為20.3億畝
2019年大陸耕地為20.23億畝
2020年中共有利用衛星進行初步清理,估算實際耕地推算約22億畝,但是在下一次大清理之前,新耕地都不會被列入。
※中國大陸耕地變化歷來原因
(一)中共建政後因發動大量墾荒,1957年達到第一次耕地巔峰,但之後因土地轉為工廠、城市與不當開墾導致的荒漠化,在1978年前降到近代實際耕地最低值(恰巧是改革開放前夕)
(二)改革開放後因土地持續轉為工廠、住宅而使 #原耕地繼續緩慢下降。但東北低窪地排水改善增加耕地,同時因改革開放後部分 #都市周邊丘陵地也開始大量開發時鮮(專供都市的菜、果、魚)園。但在1995~1996全國性耕地調查清理前,耕地統計只統計「原耕地」,並未加入改革開放後的新增農地。
(三)1996第一次大陸全國土地清理調查後,改革開放後的新增農地被大量列冊,故耕地一次性增加5.26億畝。
(四)都市化與工商開發持續佔用原耕地,導致2002起開始實施「耕地佔補平衡制度」:除了三大直轄市(不含重慶市),省級單位就必須維持其境內耕地佔補。亦即被佔用的耕地量,必須有對應的耕地補充。影響所及就是東南各省的丘陵梯田耕地大量獲得扶持補助(要開發就得有新田)。
(五)2009第二次大清理時,海塗(海岸新生地與低窪鹽鹼地)因品種科技改善(俗稱的海水作物,不是指用海水灌溉,而是抗高鹽鹼,包括抗鹽棉花、抗鹽稻、抗鹽大麥)而能種植的新耕地被大量列入,於是一次性又增加2.15億畝。江蘇、山東、新疆、遼寧在第二次大清理都有許多耕地增加。
(六)依據衛星資料初估,大陸實際耕地超過22億畝,但許多新增耕地位在中印交界的邊區,中共為鼓勵移民實邊與開墾就養,在4000公尺以上的高原區種植新品種高寒作物與蔬菜、或在3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補助開闢梯田,以方便解放軍與邊防警就地採買,並增加對峙或戰事爆發時,「支前」的糧、菜量,但這些土地都未列入耕地。
說白了,就是 #還在政策鼓勵階段時不列入農地不課稅。
整體而言,大陸早期耕地確實消失中,但耕地仍在增加,靠得是
#土木工程能量上升大量開梯田
#品種改善讓許多土地開始種植
下一篇,我會來算水患損失與大陸整體糧食帳
「德國移民ptt」的推薦目錄: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 該搬去德國小鎮嗎? - 看板Oversea_Job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請益] 德國技術移民,就業移民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問卦] 德國人怎麼每天工作六小時效率還那麼高-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問卦] 德國人怎麼每天工作六小時效率還那麼高- 看板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Re: [閒聊] 從台灣移民到歐美生活的人.算是勝利組嗎 ... - PTT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移民ptt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移民ptt的推薦與評價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問卦] 美國,德國或澳洲哪裡移民好-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馬爾他移民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馬爾他移民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馬爾他移民ptt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問題] 為什麼移民歐洲的這麼少見? - Immigration - MYPTT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 該移民加拿大嗎 - PTT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新年新希望:有史以來移民德國最容易的時刻來了! 2022年 ...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問卦] 台灣人喜歡移民哪國的八卦? PTT推薦- Gossiping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XD] 德國移民面試- 看板joke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Re: [問卦] 美國和德國...轉自PTT-Gossiping板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情報] 歐洲推「藍卡」 槓上美國「綠卡」 - oversea_job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德國移民PTT,大家都在找解答。第5頁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移民特考分享- 最近有上榜的人在PTT問受訓和薪資的問題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移民特考分享- 最近有上榜的人在PTT問受訓和薪資的問題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XD] 德國移民面試- joke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問題] 日本向外移民的人多嗎? - c_chat - PTT動漫區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 該搬去德國小鎮嗎? - Oversea_Job - PTT情感投資事業版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 - 獨立出版聯盟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新聞] 出國更便利! 台德互惠使用自動通關啟用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特斯拉歸哪類股?PTT鄉民:宗教法人 - 自由財經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留學就業政策好的國家及高薪專業詳解 - PTT新聞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 德國Duesseldorf大學生實習面試經驗分享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2023 Vaara 潘海利根ptt - kopkuk.online 的評價
- 關於德國移民ptt 在 青春造反: 二十五個閃耀動人的改變與革新故事 的評價
德國移民ptt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台灣是「歸隊」美國封鎖線還是繼續幻想跟中國發大財】
據說台灣有「亡國感」之爭,但人類在大多數時候,都是「絕不亡國感」過盛,也就是大安旨意,低估日常的危機。安逸和危機感都不是意識形態憑空降臨,而是由歷史經驗養成。英國在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中國,8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前途問題的討論和焦慮,最後的結果是英國在談判桌敗陣,中國強勢進佔。
當然有很多人憂慮政權易手之後的生活,有能力的大多數都移民,所以香港在上世紀有過很大的移民潮,很多行業的中流砥柱走光了,於是就變成一些沒有能力的人進佔高位,本土社會的能量從內部裡開始空洞化。留下來的也不是沒有「亡國感」,只是現實迫人,走不了就只能自我說服「明天會更好」,寄望中國會信守「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生活可以馬照跑舞照跳,並不是香港人普遍上真是如此樂觀,而是現實無法改變之下的集體心理扭曲。
末代港督彭定康表示,自己離港前曾在一家精神病院和病人聊天,其中一個病人質問,為甚麼號稱是世界上最古老民主國家的英國 ,既不徵求市民意見、又不給他們留下民主前景以捍衛自己未來,就把香港交給政治體制非常不同的中國?彭表示自己感到驚訝,一個精神病人竟然提出了香港最清醒的問題。但其實精神病院外的人也清醒,只是他們沒有精神病院和精神病的「保護」,只能直面現實,面對殘酷的現實就只能變得痴愚,製造一種「不亡國感」來安慰自己,使日常的日子過得下去。
加上香港在以前是難民社會,這些大部份來自中國的難民和移民,都是一窮二白地挨過來,貧富懸殊是一定的,這是雙十暴動和六七暴動的社會背景,還有別具風情的九龍城寨四處是公開白粉檔的回憶,但到了七十年代,「不知為何」香港就經濟起飛了,不知哪來的港督麥理浩開始大刀闊斧改革,香港變好了,而這好卻是大部份人「不知為何」出現的。
天生具有「不亡國感」
因此大部份那個年代出來的人,都是天生具有「不亡國感」,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自豪香港人「適應力強」,沒甚麼好擔心的。台灣的不亡國感養成過程,都是實際歷史經歷。雖然悠久的抗爭傳統是有的,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就是國民黨不知為何就解嚴,開始民主化,之後反對黨還成功上台執政,台灣突然成為「全球華人的民主燈塔」,之後連外國方興未艾的性小眾平權也大踏步上場,成為高雄或者台北經常出現的大遊行風景。
但這一切其實都是國際大氣候之下的結果,國民黨的專制統治獲得美國祝福和加護,這是冷戰的結果,而這個國家的存在,不是因為中華民國本身的生命力,而是因為美國需要第一島鏈;後來國民黨後期侵害人權也許令美國也受不了,七十年代開始美國已經跟中國結盟,對台灣絕對控制需求已經下降,冷戰即將終結,反而讓台灣放任自流。這就是民主成功背後的冷酷異境。
這個經驗是近代台灣「不亡國感」的根源。中國對台灣的滲透是最深的,例如外國的研究指中國的「假新聞」進攻地,台灣是第一嚴重;介入各級選舉當然是理所當然,就算沒有叛諜王立強大家都知道。只是不少台灣人,不分藍綠都會打出「民主必勝論」:民主優於專制,民主不會那麼容易被顛覆。這就成為價值的玄談而不是具體的國政。藍營人面對王立強案,為了避重就輕也會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沒那麼容易被滲透。但這不代表滲透就不存在,而且滲透管道有很大部份都是經過親中政黨;威瑪共和也是主權國家而且是民主的,但一下就被改造成納粹德國。
迷信民主有魔法
至於自由派,則是迷信民主有魔法,同樣對防守國家的問題不甚了了,有「亡國感」是因為有選舉需要,但不用選舉的時候還是「不亡國感」,一些「民主人士」在日夜想侵略自己的國家旁邊,擁抱多元主義甚至左統的世界主義,用西方人的「不要歧視」、大愛、「和平真好」來假裝自己是一個西方現代國家,這都是基於以前的歷史經驗,認為事情放著就好,不會那麼容易亡國的。但亡國也可以是無形而快速,不需要改國號,改變了就改變了。務實正常人都不會認為1996年之的中華民國跟兩蔣年代的是同一個,那麼中國在無形中佔據中華民國也不是那麼難想像的事。
談到王立強叛諜案,北京和台灣的親中派批評他是騙子是罪犯,但其實我們不必看王立強自己,只需要看到他是如何出來的,就可以了解問題從來不在王立強本身的可信性。王立強叛逃到澳洲,澳洲當然不會胡亂就背書,王立強爆料是在安排之下爆料,在安排之前澳洲肯定查證過,參與過。爆料內容涉及香港的特務頭子,也有很多中方資助台灣政客的內容,不論真假,澳洲、美國都必然有參與。澳紐英美加這五個英語系國家背後是「五眼聯盟」這個情報體系,王立強背後是澳洲,澳洲背後是美國。
澳洲情報界本身就非常反中,他們嘴上不說,但從他們幾年前切斷華為建案開始,真身已經浮上水面。上次台灣地區選舉的網軍和支援有很多來自中國,已經是公開秘密,在王立強之前已經有網民在PTT上實證過。如果說韓國瑜曾經(現在)得到中方的祝福,那麼王立強就是世界體系在台灣對這種干預的回應。
王立強案在總統大選固然有其位置,猶如美軍空投步兵到諾曼第,西方判斷,台灣靠自己是不行的,這就值得反省,台灣社會究竟是亡國感過重,還是亡國感不足呢?當國際對中國的封鎖線已經成形,究竟是「歸隊」回到美國的封鎖線後,還是繼續幻想能跟自身難保的中國發大財呢?
中國不能給你自由,至於錢,中國經濟學家高善文在安信證券2020年度投資策略會上,預測中國來年經濟增長不太可能高於5%,一些因素如果處理不好,可能跌至4%。中國經濟不景,中共可以收縮而生存,但對於周邊的政治共同體,只要做好壓抑清剿親中派的本份,一個媲美冷戰末期的戰略機會是會來的。
德國移民ptt 在 皮筋兒 Journe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張娟芬專欄:亡國感的逆襲
🔗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174
🌻 本文作者張娟芬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心性別、司法、人權等議題,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殺戮的艱難》、《十三姨KTV殺人事件》等書。德國漢堡大學犯罪學博士。
#分享
———(以下內文)————
「亡國感」,目前為止我們對它所知不多。它起於PTT,如果去查Google Trend,會發現「亡國感」首次在搜索引擎裡占有一席之地,是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四日到三十一日這一週。三月二十四日發生的大事,是高雄市長韓國瑜進中聯辦。這個人在一片紅色疑慮之中贏得選舉,當選之夜即高調宣布支持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什麼呢?二〇一九年一月二日之後,已無疑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講話,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緊緊縫合,要把臺灣統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下。韓國瑜上任未及三月,立即出訪香港,這個一國兩制的示範地;並且走進了中聯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的一國兩制指揮中心。他事前沒有向陸委會報備,事後拒絕透露與中聯辦的聯繫經過與會商內容。就在這一串新聞事件裡,「亡國感」出現了。
流行語大抵如此:一聽就懂,心領神會,拿來就用;很快的,大家都琅琅上口了。在這個喜歡玩弄同音異字、以訛傳訛的大遊戲年代,「亡國感」又異變為更加俏皮的「芒果乾」。這樣的「亡國感」當然不可能有什麼定於一尊的標準定義,而反映了一種集體情緒。
#潛規則:我們要看對岸的臉色
二〇一九年初當我決定開設「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這門課時,驅動的力量也來自一種當時還無以名之的焦慮。這原不是我的守備範圍,但我感覺到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民主生活,已經面臨毀壞的危機。對政治略有參與的公民應當早已習慣,民主經常是警鈴大作的。可是,中國的攻勢從「九二共識」到「一國兩制」,已經又逼近了一步,半島電視臺臥底採訪所揭露的中國滲透手法與深入程度,更是觸目驚心。我不禁自問,這是不是臺灣民主的最後一個警訊?
第一堂課,我放導演鄭有傑二〇一一年的短片,《潛規則》。一組人準備拍電影,外景選在一個學校操場的司令臺。但是導演看起來又愁又怒,原來司令臺的背景是好大一面國旗。美術說,「我避不掉。」導演說,「到時候片子賣不進去怎麼辦?」最後,最資淺的工作人員拿來鐵撬,大家合力將那塊國旗背板撬下,在國旗歌聲中,工作人員歡喜大喊:「要——倒——了——!」
當那個國家象徵轟然倒下,只見導演兩眼發直,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好像快要中風。背板後的牆面久未經日照,顯得有點蒼白。那裡畫著一面巨幅秋海棠,上面寫著「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我問:「『潛規則』到底是什麼?明白地用語言把它說出來。」毫不扭捏的,第一個答案就直指核心:「我們要看對岸臉色。」
對。就這麼簡單。
「潛規則是誰訂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比較糊了,有人說是自願的,有人說是歷史與市場造成的,有人說也可以不要遵守啊。其實這注定是一個模糊的回答,因為根本就沒人知道誰制訂的。
我再問:「潛規則與法律或政策有何不同?」
「法律的話,感覺遵守法律跟制訂法律的人仍然是平等的。可是潛規則感覺是下對上的,要一直去猜測那個規則,想要討好在上位的人。」一個學生說,法律非遵守不可,潛規則卻有選擇的空間。另一個說:法律寫在那裡,可以去鑽它的漏洞,但是潛規則卻逃不開,因為不知道究竟是什麼。第三個人自動出面整合了雙方的論點:「法律之所以能鑽漏洞,是因為它很明確地寫在那裡,邊界很清楚,所以知道從哪裡鑽過去。潛規則逃不開,是因為它很模糊,也沒人把它講清楚,所以就算一個人選擇要服從潛規則,也可能逃不開。」我說:「對啊,就像小熊維尼,他本來是個卡通人物,結果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他變敏感了。」
如此討論一輪,潛規則漸漸現形:它不經民主程序、冤無頭債無主,因此無法修正、無法討價還價,卻有著貨真價實的影響力。短片裡說得很明白,不避掉國旗的話,電影就進不了中國市場。電影這麼燒錢的產業,要不顧慮市場,實在挺難的。拍了背景有國旗的戲並不會被抓去關,但是會血本無歸,這使他們決定趨吉避凶,遵守潛規則。
這部短片,距今八年。那時候,「不能出現國旗」還是低調、委婉、檯面下的原則,業界人士知道,但心照不宣。近年的潛規則已經不再低調了,要周子瑜、戴立忍公開道歉,都是刻意張揚的霸凌,目的是殺一儆百,唯恐你不知道!潛規則就是對於中華民國的各種政治象徵全面獵殺,是中國對臺灣的政治審查。
如果你參與某個活動,被警察抓走,然後從高處墜落,或者從海裡浮起,但一律以「無他殺嫌疑」迅速結案;我們知道這是政治。這裡面有國家動用的公權力,有壓迫者、有受害者。潛規則看起來卻不是這樣,它看起像「個人選擇」、「市場機制」、「你自己願意的」;「不爽不要做啊,不爽不要來啊!」潛規則用的是經濟手段,國家公權力僅隱身其後,讓事情看起來不是「壓迫者欺負受害者」,而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就是用經濟手段來掩護其政治本質。
《潛規則》為「中國因素」下了一個很好的注腳。所謂「中國因素」就是:臺灣的許多事情,是被中國「決定」的。其「決定」的方式,不一定是用政治影響,也可能是用經濟。
但是,為什麼?臺灣的事情,不是應該用民主的方式決定嗎?
「亡國感」這個集體情緒,它的核心就是這一句提問。臺灣的事情,為什麼不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為什麼是由一個我們從未授權也無法影響的政權來決定?那民主算什麼?我們算什麼?
#什麼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民主食材
我在「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用了一款簡易遊戲「Democracy Cake」,由挪威的人權組織RAFTO(Rafto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設計研發、中原大學徐偉群教授引進,他很有創意地將這遊戲譯為「民主雞蛋糕」。每一組發一個蛋糕盤,然後提供二十幾種民主的「食材」,例如「言論自由」、「資訊公開透明」、「多元媒體」、「司法機關」、「立法機關」、「自由公平的選舉」、「公民投票」、「反歧視的法律」、「社會福利」、「正當程序」、「宗教與信仰自由」、「隱私權」等等。學生的任務就是用這些東西來建立自己的「民主雞蛋糕」。
一桌子食材,看起來都像好東西,但是蛋糕盤只放得下六片蛋糕。協商與爭辯自不可少,但他們考慮的因素是什麼?一位學生寫道:「在選擇良心食材時不論哪一項都非常難以取捨,突然有個念頭覺得我們過得其實很幸福,這些食材其實圍繞著我們四周,或許臺灣民主仍然有其進步、改善空間,但大抵來說我們過的很自由,自由到這些食材像是理所當然就該存在的,像是天賦的,捨棄哪一塊都怪彆扭的。」
另一位學生說:「這些良心食材,每一個現在看起來都好簡單,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就像呼吸一般自然;可是真要選六個來堅守,又尤其一想到我們很有可能將在之後失去這些權利,就更要選得戰戰兢兢。」
真的戰戰兢兢,我看著他們把一片片蛋糕放上盤子,又拿下來。「每一個食材在被丟棄的同時,總是會有人提出在臺灣過往經驗中遇到缺乏此食材的恐怖情況,最後食材又會被順利救回。其實我很慶幸大家對於臺灣歷史的認識較深,讓討論變得更加有意義,但也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每個食材都變得非常重要,就無法選出最重要的六個食材。」綜合討論時,有一組幽幽地說:「我們想要做一個三層的蛋糕!」
這是在桌遊與手遊中長大的世代,在高解析度影像中長大的世代。一款珍珠板貼上彩色紙的陽春遊戲,卻讓他們認真到產生選擇障礙,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些東西「之後可能會失去」。
可以想見,「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言論自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等等,是很受歡迎的食材。但有一組出人意表地選了「社會福利」。據說那是蛋糕盤上的最後一個空位,一位組員唸出「社會福利」卡片背面的定義:「政府應促成全面的支持系統,以確保人民能擁有健康、接受教育、經濟穩定」,真誠地看著大家說:「我覺得這就是民主制度的初衷。我認為有社會福利,才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國家。」那想必是莊嚴的一刻,全組的人都感動了。一位組員寫道:「原本還在爭論效益或結構的組員都同時安靜下來,神情從冷靜理性轉為溫柔,最後大家一致通過,將社福列入食材。」另一位組員瀟灑地總結:「社會福利是討論後決定釋出的立場,即便在層級上是較後期的目標。但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建立民主雞蛋糕只是第一階段。遊戲卡裡也有幾十個對民主的攻擊,我稱為「黑心食材」,例如「政府監控」、「言論審查」、「選舉詐欺」、「歧視」等等。第二階段的玩法是請同學運用他的民主雞蛋糕裡的六個成分,來抵擋這些「黑心食材」。這個民主遊戲來自北歐,難免有隔靴搔癢之處,因此我根據臺灣處境的特殊性,另外加了三個臺灣版的「黑心食材」:「以商逼政」、「資訊戰」與「非官方談判締約」。太過切身了,同學說看到這三項,「腦袋抽痛了一下」。
面對攻擊,無力與挫折全部都跑出來了。「訊息戰、以商逼政、非官方締約一出現,瞬間就擊潰我們所有的良心食材,除了立法和司法,我們別無他法,而且還遠不及打壓這些早已滲透到民間的黑心食材,玩到最後大家都想放棄民主了。有一組說『用所有的黑心食材都可以對付這些東西』,我覺得好衝擊,確實這些大家這麼用力抵抗的不民主的『惡勢力』不斷逼近,為什麼我們還要堅守民主?常常自己在思考的時候也會這麼質疑。」
「我們拿著良心食材想要拼湊出防禦姿態,但卻發現這該怎麼擋?怎麼擋都有漏洞……我們拿著良心食材去對抗這些邪惡,突然感覺像是天安門事件那最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一幕:『肉身抵擋坦克』。」
有一位同學想起了我在課堂上放的紀錄片,李惠仁導演的《蘋果的滋味》。「記得那時看完中嘉併購案的片段後感受到的是一股很重的無力感,即便我們獲得了資訊卻無能為力,在面對這三個中國因素的問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樣的無力。我開始回想紀錄片裡的中嘉併購案,當時有一群人發起了抗爭活動,雖然並沒有受到大媒體的關注,但那股力量是由人民的憤怒而起的,而那也正是我們最能夠直接參與的,也就是集會自由。」
「把所有良心食材一併加進來之後,好像還是遠不及抵禦黑心食材的進攻,真的令人非常絕望。可是,其實上這堂課的同學都是盟友吧?自己想不出辦法,那就大家一起想,總會有辦法……雖然亡國感並沒有減少一絲,但是對於自己所捍衛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我知道我想說話、想當好國好民、想在政府底下擁有人權,所以即使我堅信的民主力量遠小於獨裁,我們還是得團結一致對抗。」
#向內擠壓的委屈中蓄積著向外爆發的能量
這是我對於「亡國感」的體察。在他們臉上,我讀到對民主的珍惜:每一塊「蛋糕」都不想放棄,因為認識到每一塊都重要。我讀到對於民主的深刻思考:我請他們說說各組的雞蛋糕成分有何異同,其中一組解釋,他們沒有選「社會福利」、「隱私權」、「受教權」,因為「我們盼望良善的立法、司法體制,和言論自由能帶給公民的民主素養,自然會發展出這些項目」。在有限的蛋糕盤裡,他們沒有選擇某一些,是因為那些可以從更為基本的元素推導而得;這些食材在他們眼中不是獨立存在的原料而已,他們已經想到了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他們對民主的認識,不只是知道氯是什麼、鈉是什麼,而且知道氯加上鈉會變成一種讓食物好吃的調味料,如果將氫、氧和鈉加在一起,則可以用來做肥皂或通水管。
我也讀到擔憂、挫折、無力、絕望……與不甘願。還不願意投降或放棄的那種不甘願。這些情緒看似矛盾:擔憂、挫折、無力、絕望都是坐以待斃,不甘願卻是起身反抗。但如同前述兩段引文所示,這相反方向的兩種情緒,可以共存於同一個人的同一段表述。「亡國感」似乎不是一個單一向度的感受,它不僅是字面上看起來的被動、放棄、不作為而已;在向內擠壓的委屈之中,向外爆發的憤怒在蓄積。作用力產生反作用力,「亡國感」的內裡,有一個想要「逆襲」的驅力。
#亡國感真正悼亡的對象為何
值得追問的是,「亡國感」的悼亡對象為何?有人說,醒醒吧,你沒有國家,哪來亡國感?這是所謂臺獨。有人說,容納我們民主生活的,是中華民國臺灣,不管它叫什麼名字,它就是我的國家。這是所謂華獨。「亡國感」是哪一種?
在同學的作業裡,「國」的問題鮮少被提起。兩千年左右出生的這一世代,成長於全球化的年代,國界已不似先前那樣銅牆鐵壁,他們對國族的情感與看法,恐怕很難用黑白分明的「非此即彼」來劃分。有的人幼年在中國長大,因為父母是臺商,中國和臺灣都是他的故鄉。有的人曾經在中國就學,有的人固定往返中國,因為父母之一是中國人。有的人擁有臺灣以外的其他國籍。有的人是新移民之子。有的人認真在評估,畢業後要不要去中國找工作。一位同學表達得很好:「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國』是一個太難解的概念。臺灣史獨立成冊了,但我們的國名裡沒有這兩個字。」他們拒絕中國因素,並不是因為對中國有敵意,也不是因為對中國欠缺瞭解,而是因為臺灣有民主,中國沒有,他們從自己的經驗知道,臺灣的生活才是有尊嚴的人的生活。
國族主義最需警戒的,不外乎兩點,其一是身分的排他性,其二是它經常召喚個體為國家犧牲。「亡國感」雖然有這個「國」字,卻很難被界定為一種國族主義的情感動員,因為「亡國感」的話題總是環繞著「民主」這個概念,而非「國族」;有亡國感的人總說著民主機制的毀壞,以及如何可以重建、強化。他們並不想像一個圍牆高聳的國族共同體,要入會得經過嚴格的血統審查——他們自己原不是血統純正的人。民主的原則是盡可能讓大家都享有公民權利(inclusive citizenship),而非排除他人;民主的政府採取三權分立,從人民的立場來避免國家侵犯基本人權。「亡國感」是朝向民主前去的,而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在它的反方向。
有解嚴前生活經驗的人,應該都還記得那種「亡國感」:「今日不做自由的鬥士,明日就成海上的難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退一步即無死所」;那些國慶閱兵、晚會、排字、大會操、軍歌比賽,講究「數大便是美」、「整齊畫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那些「萬眾一心」、「我愛中華」一遍又一遍的呼喊……是的,那些活動就是國族主義(的最糟形式),要你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要你為自己做為一個小螺絲釘而感動,要你團結,要你愛國,要你支持政府。那種亡國感絕對不容許你談多黨政治、民主制衡、基本人權;甚至你只是要求國會全面改選,他都說這樣會亡國。是的,那種亡國感就是賣弄國族主義的威權統治手法。
今日的「亡國感」是那種手法的反方向。君不見,「亡國感很重」的年輕人總是好想突破同溫層,好想跟長輩溝通,為了自己在乎的議題狂寫臉書,去捷運站之類的熱鬧地方當小蜜蜂,收集連署,製作短片丟上網,用無窮無盡的公民參與去實踐民主。
「亡國感」的「悼亡」對象,不是任何一國,而是民主。「亡國感」只是一個現成的詞語,方便溝通。他總不能說:「啊,我最近『亡民主感』好重!」這樣誰聽得懂?說「亡國感」,雖不精確,卻一聽就懂。遂成流行。
「亡國感」甚至不是一種悼亡。不是一種現在式或者過去式的哀嘆:「我們已經亡國了,好慘啊!」而是未來式,一種警世明言:「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民主會完蛋的!所以我們現在——」。「亡國感」不是句點,而是起手勢,重點總在於,為了不要讓現在還享有的可愛的自由消失,我們現在趕快來做點什麼?
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攝影:蔣銀珊)
這是藝術大學裡的一堂通識課,學生的主修是電影、戲劇、動畫、美術、音樂、傳統音樂、劇場設計、新媒體藝術,他們本來不是對政治特別有興趣的人。但是,對民主的珍惜與體會,在這個歷史時刻變得巨大而急切,因為他們感到,「以後可能會失去」。所謂「這個歷史時刻」,就是中國積極向外輸出專制影響力的這一段時間,就是中國因素滲入臺灣骨髓的時刻。
有人擔心,亡國感是政治操作,或者將在總統大選中成為政治操作的議題。其實民意政治的基本原理極為簡單,就是民眾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大聲說出來,而候選人想辦法說服民眾: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投給我別擔心。亡國感是真實的集體情緒,源自民主於近年因中國因素持續惡化的事實;這件事情在選舉中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本是民意政治的正常狀態。所有重要議題,都應該是選舉的影響因素啊。誰積極反對九二共識、反對一國兩制、反對和平協議,誰就會獲得「亡國感」一族的青睞。背離民心者在選舉中落敗,本是選舉制度的設計初心。
「#有錢就有自由」,只有在民主國家才會是天理
課堂上也有另一種意見,是不打算捍衛民主的。有一位同學寫道:「我認為臺灣的兩黨惡鬥,不太會像是民主的在進步,而是在濫用,那要民主有什麼用?我個人會覺得專制體制會更讓我們的經濟往上升起,讓我們的國家成為世界強國,那我在想的是保持著民主有什麼用呢?我個人會覺得有了麵包才能夠談這些之後的生活限制,那你有錢了不喜歡極權專制,那移民就好了啊!何必因為為了保持民主,而讓我們全國人民都快餓死,那維持民主功效在哪?」
他的意思是先拚經濟,有錢了就有自由,因為有錢就可以移民,可以任意選擇要當哪一國人。這推論裡有幾個關乎事實的環節,值得拆解檢視。其一是他認為只有專制才能拚經濟,民主不能;其二是他認為臺灣的經濟現況是大家都快要餓死;其三是他認為專制並不危及人民移民的自由。這也就是常見的「民主不能當飯吃」的說法。他很禮貌地寫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看法,所以我在課堂上仔細提出事實的說明,不過,那堂課他並沒有出席,此後也沒有再見到他。
這位同學理所當然地覺得「有錢了就有自由」,好像那是天理。那恰好是因為他在民主的制度裡長大,習慣了這種民主框架裡的資本邏輯。在專制國家,那才不是天理。專制國家的人都知道,自由是國家的恩賜特許,而不是權利。他可能不知道,他恰好選擇了一個他最不能接受的制度。小魚也覺得用鰓呼吸是天理,你既是一條小魚,為什麼要跳上岸來呢?
#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寫定的未來
以上是我從「臺灣前途與中國因素」的課堂上,捕捉到的「亡國感」的面貌:在中國因素影響下,因為感受到可能會失去民主自由,而產生的一種既無力又亟欲奮力一搏的集體情緒;「亡國感」本身就蘊含了「逆襲」的能量。
這門課到六月時接近尾聲,那卻是香港抗議「逃犯條例」的開端。我清楚記得當時,各界一致認為「逃犯條例」一定會過,包括上街抗爭的人。大家平心靜氣地「知道」香港立法會的生態就是那樣,平心靜氣地「知道」不可能贏;香港人上街只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我們課程結束放暑假了,香港人卻在街頭上一天一天地創造奇蹟,那麼多的人從各處冒出來,終於擋下了不可能擋下的,令歷史為他們轉彎。如鍾耀華所寫:「歷史從來都是在創造不確定性,稍稍挪移其彈道。香港的反抗走到此刻,中共未贏我們未輸,是大家的努力。」
人們六月的時候不能預測香港,現在又何能以失敗主義論定臺灣?世界原不存在一個已經寫定了的未來。臺灣的前途仍然在於,珍惜民主的人們能夠發揮多少能量,對中國因素的作用力展開逆襲。民主自由是臺灣的理想,我們的百年追求;而理想,是不必害羞的。
(本文摘自《亡國感的逆襲──臺灣的機會在哪裡?》,新書係失敗者聯盟及春山出版編輯部共同策劃。由來自各個不同領域的專家作者,正面且直接的對於亡國感現象進行拆解,希望能從中找出抵禦、甚至是「逆襲」亡國感的方式。)
德國移民ptt 在 [請益] 德國技術移民,就業移民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版上有大大是透過德國留學就業移民的辦法進行移民的嗎?目前知道德國有技術移民,一項是在德學習專業技能並完成學業之後就業學習期間也會安排你企業實習在德國的 ... ... <看更多>
德國移民ptt 在 [問卦] 德國人怎麼每天工作六小時效率還那麼高- 看板Gossiping 的推薦與評價
引述《eachen (易陳)》之銘言: : 德國人的工時是每天工作六小時: 結果他們的經濟還那麼好: 如果沒有開放難民移民的話: 豈不是飛天了: 反觀台灣每天 ... ... <看更多>
德國移民ptt 在 [歐洲] 該搬去德國小鎮嗎? - 看板Oversea_Job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我最近在糾結要不要調去德國辦公室上班,雖然心裡算有答案了,但還是默默想被勸退?
希望在這可以聽聽同溫層外的聲音,謝謝!
背景:
香港文組學士畢,在香港工作兩年後,回台灣於現任公司SCM部門任職第2年,產業是海上
工程相關,總部在靠近布來梅的一個小小鎮。
今年三月的時候申請relocate 純粹是因為剛分手當下有點鬱悶想要改變生活,本來覺得
自己只是這個產業的菜雞應該就不了了之,結果老闆欣然同意了畢竟德國辦公室的確有職
缺
問題:
稅後薪水會變少,因為我是同職位平轉而已也不是升職;公司給的薪水就是申請藍卡門檻
的金額,扣掉40%税 net直接比現在在台灣領的少一截,人資是說小鎮薪資本來就比城市
低沒辦法。不知道是不是被坑還是正常。
(有一些一次性的搬家費,settling allowance, 一年房租跟保險每年機票什麼的,這些
忽略)
另外就是人生地不熟沒家人沒朋友,又是小鎮又有疫情,自己一人除了修身養性大概就剩
工作了(雖然想修身養性也算是初衷)
想想好像在台北過爽爽實在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找麻煩,現在心情是沒有超想去,卻抱著
不去可惜的念頭。
想請問版上前輩會怎麼選擇呢?如果只是很普通的機會值得抓住嗎?有沒有什麼我沒想到
的好處壞處呢?
假設以後還是想回台灣生活,值得先放棄現在的生活,花這兩三年去德國晃晃修練身心嗎
...
不好意思可能問題問得不是很精準,只是等一下要跟人資做最後討論很心浮氣躁來發個文
。先謝謝大家!
(萬一真的跑去德國小鎮了再來分享大城市外窮鄉僻遠的德國工作生活哈哈)
小更新:
想說都發問了那就要回來報告一下最後決定如何;我後來還是決定去修身養性一下,聞聞
青草牛糞。希望小鎮可以帶給我浮躁的個性一點平靜,至少可以好好讀完一本閒書。
一開始沒交代清楚,沒有把永居移民什麼的做考量是因為目前不太需要更多本護照了,德
文以前當學生的時候有跟風考過B2然後英文母語,只是想知道自己在那種小鎮以公司開的
平庸條件會不會活得很糟,畢竟就學工作都只有在大城市生活過,然後老實說現在可能真
的像有些版友酸的我的確不想太辛苦。今年花太多精力在感情上有點心累,要繼續拼職涯
明年再說好了...
非常謝謝大家的建議跟經驗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16.60.5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Oversea_Job/M.1622000777.A.38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