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 二次世界大戰 英國巴勒姆號戰列艦(H.M.S. Barham)屬於1912年開工建造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colorized色彩
1941年11月25日,該艦與伊莉莎白女王號、勇士號遂行支援破交任務。在北非昔蘭尼加附近的地中海海域被德國U-331號發射的3枚魚雷擊中,傾覆過程中發生爆炸,861人陣亡。
#歷史時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200的網紅BrotherPed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ultistreaming with https://restream.io/ 裝甲分布: https://i.imgur.com/ntPZsrG.png 一些船的數值參考 HMS Dreadnought (1906) 排水量: 18120噸 速度: 21節 武裝: -5組雙管12吋砲 - ...
德國 戰列艦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話說昨天我覺得非常疲倦,所以我還發文說這一個禮拜估計都不會發文章,不過在我看完「阿基米德大戰」後,我立馬改變主意。
絕大多數的戰爭電影,其内核反而是「反戰」。它們用戰役的血腥、戰火間的生離死別、戰亂下的壓迫混亂,表現戰爭對人類社會極大的破壞,以及人性之惡被無限放大的一面。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戰爭電影,對於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來說,電影中戰爭場面的殘酷也的確讓我對戰爭有敬而遠之的反感。但身為一個教學者,蠻現實的一點是……播放太血腥的場面我會被告。同時我也在想:除了直接述說戰爭的殘酷,還有沒有其他途徑來表達「反戰」的立場,畢竟戰爭場景雖有不同,可內核若是千篇一律,看多了真的容易審美疲勞呀。
所以當有人向我推薦「阿基米德大戰」時,我一直對該片充滿期待。
先簡述一下「阿基米德大戰」的劇情大綱吧。
二戰開打前,日本海軍內部分為「戰艦派」和「航母派」。
戰艦派擁抱傳統大艦巨砲主義,認為應該要建造噸位更大、火炮口徑更大的戰列艦(順帶一提,一次世界大戰就是戰列艦的輝煌時代,尤以英國與德國爆發的「日德蘭海戰」最為著名,該戰役,雙方都是動用巨艦火炮向對方開火,在龐大的戰列艦面前,其他噸位較小的巡洋以及驅逐艦簡直不堪一擊)。
航母派卻認為飛機將會是未來作戰的主力,所以應該多建造能在水面上搭載戰機實施遠程打擊的航空母艦(又順帶一提,二次世界大戰後來的確證明航母的威力,像是美國偷襲日本的「杜立德空襲」,就是讓航母搭載轟炸機,在距離日本1200公里外的海洋上起飛,殺了日本一個措手不及並給予強烈震撼、而二戰的海戰,基本也都是「可視距離外」的海戰,也就是雙方都是派出空軍互掐,之後誰的空軍強,就比較有機會從高空攻擊到敵方船艦,而雙方的海軍其實沒多大機會實際看到對方的船艦)。
雖然我們以事後諸葛的上帝視角來看,當然是要發展航母,但關鍵是……當時大部分人其實不知道這個「可能」的新趨勢(注意我剛剛說的,大艦巨砲主義在一戰中是被驗證成功的,而在二戰開打前,幾乎都沒人使用航母打出關鍵的勝利戰役,換言之,航母在當時人眼中其實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產物)。
由於日本國防預算有限,海軍高層決定在「戰艦派」和「航母派」當中擇一優先發展,此時戰艦派端出一個氣勢磅礡的計畫─製造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的超大型戰列艦!(而這個超大型戰列艦,將取一個極為響亮的名稱:大和。)
一心想要發展航母的山本五十六,正苦思要如何阻止超大型戰列艦建造的時候,恰好遇到天才數學家的男主角,於是拜託男主角以數學的方式算出超大型戰列艦超出預算,從而使建造計畫被取消,於是男主角踏上一條以數學阻止戰艦建造,甚至企圖阻止日更多邁向戰火的反戰之路……
接下來我想談談自己對這部片的分享,然後會有輕微的暴雷……不過我覺得沒差吧?歷史題材的電影你還怕暴雷?(當然昆丁塔倫提諾的歷史元素電影例外。)
像是:後來世界最大的大和艦誕生、日本海軍戰敗,這幾乎都是常識了,所以歷史電影其實一開始就是有固定結局的暴雷狀態。這也成了考驗歷史電影的地方:如何讓觀眾在已知結局的情況下,仍能高度帶入電影。這個關鍵做得好,那通常是韻味十足的經典,做的不及格,就成為讓人想打瞌睡的流水帳。
回頭再來說我為何被本片吸引吧,扣除本片一開始就高能的大和艦戰鬥畫面,本片就沒有任何戰爭場景,所以本片大部分時間要在不呈現戰爭中講述反戰的理念。
而我觀看本片時,發現本片在反戰思維以及人物描述上都不一般的複雜。
首先主角的反戰角度是比較單純的,也就是「戰爭會帶來破壞、戰爭建造會阻礙平民社會的發展,所以要反戰」,因此主角拼命用絕對正確的數字去證明。
但同樣反戰的山本五十六就非常複雜,他是認為「與強大的美國開戰,幾乎沒有獲勝的希望,所以應該避戰」,但若是到了非戰不可的時候,山本卻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投入戰鬥,增加獲勝的可能性,以至於他後來制定出「偷襲美國海軍」的戰略。換言之,山本不是完全反對戰爭,而是反對沒有勝算的戰爭。(岔開一句話,所以日本對於攻打國力甚弱的中國通常都沒什麼意見,頂多就是分成「有限戰爭」及「全面戰爭」的派別。)山本的概念,也是日本右翼較為新潮的主張,也就是他們認為戰爭並沒有錯,錯的是國家打了一場勝算不高並且最後輸掉的戰爭。
另外,我前面提到大和艦最終還是建造完成,所以主角是輸了嗎?不,這當中可是經歷很多層的反轉,這也是本片的看點之一,直到最後一刻,各種複雜以及顛覆性的思考持續出現,這也帶出片中應該是反面的人物,大和艦建造提倡者─平山造船中將的複雜程度。與片中幾位單調的反派人物不同,平山中將造艦的理由非常深層,而他也非常的能言善道,並有著職人精神的堅持,讓我根本不討厭這個戰在主角對立面的腳色,而是覺得他深具魅力。
本片越看到最後,真的讓我覺得「人,是非常複雜的」。即便主角打出絕對正確及理性的數字(順帶一提,曾聽有人這麼說過:「數學與其他學科有一個本質上的不同,就是其他學科都有難以解釋的灰色地帶,但只有數學是絕對的,它只有對跟錯兩種結果。」),但人們總是有各種不同的理由或表達方式試圖闡述自己的主張,到最後甚至有讓人覺得荒謬的程度。
但這卻是再真實不過的寫照,如同戰爭,幾乎大部分人都知道及同意戰爭不好,那為何戰爭卻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停息過?甚至很多時候,人類是樂於投入戰爭(比如電影提到的,日本人民很大一部分在富國強兵的提倡下,對於戰爭的響應非常狂熱)。
最後一提,我當天去看電影時,其實已經感到頗為疲倦,本來還有點擔心會步會看到一半就睡著。但本片流暢的節奏以及清晰的目標,使我看的過程中非常輕鬆。個人覺得就算不是歷史的愛好者,本片也具有相當的娛樂吸引到觀眾的目光。
尤其是當我看到大和艦的模型,即便我知道航母才是真正的二戰海軍主力,大和艦更是因過度保護造成戰績乏善可陳,但我還是瞬間感到其中大艦巨砲的美感挑起我的熱血。可同時,對於大和艦搭載的歷史以及誕生背景,那也是充滿感慨及唏噓呀。
願我們終能在過往損失中,記取教訓,並化為當代人的經驗及收穫。
#阿基米德大戰
#大和號戰列艦
#山本五十六
#我在想如果這篇影評安麗效果還不錯是不是可以吸引片商以後給幾次試映體驗呢_真男人就是講話誠實直接呀
德國 戰列艦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人最近連歷史都讀不好,去圖書館查資料都懶,那就再複習一次,不要只會看「特定媒體」來自我安慰,偷渡觀念的直接趕出去
這兩天(9月17、18日)是「市場花園作戰」空降登陸71週年,許多軍史同好均貼文紀念。但該役的成敗,其實與太平洋戰爭後期的戰略帷幄、乃至於臺灣的命運,卻是有著鮮為人知的密切關聯....
二次大戰歐亞戰場雖是儼然兩場基本上彼此獨立、也看似無關的戰爭,但實際上西歐戰事在1944年秋季的發展,卻對太平洋戰區的戰略抉擇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階段該如何打,在美軍高層也出現兩派不同想法。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堅持應藉由歸復呂宋以為逐步進逼日本下一步。美國海軍總司令金恩(Ernest J. King)則主張攻佔臺灣(作戰計劃包括也同時在福建沿岸登陸),以將日本帝國攔腰斬斷,切斷南線資源輸送本島的命脈。同時,攻佔臺灣亦可較呂宋更有利,因為台灣距日本較近,比起菲律賓或馬里亞納群島可提供更佳的基地,以利美軍轟炸機縮短航程並攜帶較重的載彈量空襲日本本土。雙方僵持不下、甚至競相爭取羅斯福總統的政治支持。
1944年9月初,當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JCS)正式批准雷伊泰作戰計劃時,就只得暫不決定下一步(1945年第一季)究竟是進攻呂宋、還是揮兵福爾摩沙,而僅表示需待雷伊泰戰役結束後才做定奪。其實,攻取臺灣的方案當時是被相當看好的;美軍聯參研究顯示,攻佔臺灣無需先攻打呂宋,甚至還可牽制、阻絕試圖增援菲律賓的日軍,但反之則不然。事實上,先呂宋後臺灣還可能導致戰事延長多達6個月。JCS計劃單位於是在1944年9月7日建議次年3月1日發動登陸臺灣的作戰。
在此同時,歐洲戰局卻對太平洋戰區的棋局造成了決定性的影響。這是因為原本「棧道作戰」(Operation Causeway)規劃之兵力需求包括6個師、8艘戰列艦、11艘大型航艦、170餘艘驅逐艦與200艘戰車登陸艦!所需之登陸部隊太平洋戰區當時兵力固然足以提供,攻佔台灣所需之戰鬥支援及後勤部隊卻明顯不足。但美方高層在當時(1944年9月底以前)對可能於1944年底就結束歐戰寄予厚望,故打算在歐戰勝利或至少德軍戰力已大部瓦解後將部份駐歐兵力(暨或當時仍在美國本土,但規劃後續投入歐洲戰場的支援兵力)於次年初調來亞洲支援對臺作戰,而「市場花園作戰」正是能否在1944年底攻入德國結束歐戰的關鍵!
英美聯軍9月下旬在萊茵河畔奪橋遺恨、進兵德國的攻勢頓挫,使得原本較看好的金恩(攻臺)方案因歐洲戰場兵力無法即時東來而變得無法趕上原定期程。麥帥(攻佔呂宋)的方案則反因兵力與後勤上較可行,在地理上也是雷伊泰戰役後最合邏輯的攻佔目標。金恩終於10月2日同意放棄「棧道作戰計劃」,JCS於次日發布新的未來作戰指導: 12月下旬攻佔呂宋、1945年1月20日登陸硫磺島、3月1日進攻琉球 (後皆因故延宕約三週至一個月)。臺灣因此逃過一劫,雖仍有遭到轟炸,但卻未蒙受登陸戰的兵災摧殘。歷史還真是間不容髮啊~
德國 戰列艦 在 BrotherPedr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Multistreaming with https://restream.io/
裝甲分布:
https://i.imgur.com/ntPZsrG.png
一些船的數值參考
HMS Dreadnought (1906)
排水量: 18120噸
速度: 21節
武裝:
-5組雙管12吋砲
- 27門單管3吋砲
裝甲:
-舷側:4-11吋
-甲板:0.75-3吋
-砲台: 3-12吋
Satsuma (1905) 薩摩 - 一些人認為這是準Dreadnought, 日本第一艘國造戰列艦
排水量: 18120噸
速度: 18節
武裝:
-2組雙12吋主砲
- 6組雙10吋砲
裝甲:
-舷側:4-9吋
-甲板:2-3吋
-砲台: 7-9.5吋
HMS King George V (1911) - 日德蘭海戰英國旗艦
排水量: 25420噸
速度: 21節
武裝:
-5組雙13.5吋主砲
-16門4吋砲
裝甲:
-舷側:12吋
-甲板:1-4吋
-砲台: 11吋
SMS König (1911) - 日德蘭海戰德國旗艦
排水量: 25390噸
速度: 21節
武裝:
-5組雙12吋主砲
-10門12吋砲
-14門6吋砲
裝甲:
-舷側:14吋
-甲板:1.2吋
-砲台: 12吋
______________
喜歡這個頻道的節目嗎?
考慮訂閱吧! 每個訂閱對我都是非常大的鼓勵
另外, 有鑑於一些人提到他們比較喜歡在Twitch上看實況所以Twitch也會有同步直播歡迎參考:
https://www.twitch.tv/pedro0930